导读:本文包含了脱墨机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废纸,酚醛树脂,胶体,机理,氢氧化镁,过氧化氢,沉积物。
脱墨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王立军,张旖倩,寇顺利,夏星,刘泽华[1](2015)在《固着剂去除脱墨浆胶体物质的效果与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五种电荷密度相近但分子量不同的聚胺固着剂处理脱墨浆,利用聚焦光束反射测定仪(FBRM)考察浆料中胶体物质数量和聚集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分子量越低的聚胺越倾向于以胶体固着的机理作用,即胶体物质以单个未聚集的分散形态被直接固着到纤维;分子量越高的聚胺越容易导致胶体聚集,即胶体粒子在固着剂作用下首先形成更大的聚集体,然后部分被留着于纤维网络,部分残留于水相。研究还表明,FBRM是快速区分上述两种机理的优秀工具。(本文来源于《造纸科学与技术》期刊2015年02期)
张春辉,张凤山,付时雨,李晓亮,李建强[2](2015)在《旧新闻纸脱墨浆调色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CIE(国际照明委员会)色度空间理论为基础,首先研究CIE LAB与s RGB(通用色彩标准)色度系统之间的转化过程,并利用MAT LAB程序实现快速转化与显示,将抽象的CIE LAB色度空间值转化为能够在绝大多数电子设备上显示的直观的颜色。然后,利用染料和荧光增白剂对以脱墨浆的调色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紫色染料对L*和b*值的影响最大,染料用量越大,纸浆的亮度就越低,颜色向蓝色方向偏移;红色染料对a*值的影响最大,红色染料用量越大,a*值越小,颜色向绿色方面偏移。荧光增白剂的加入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a*值,降低b*值,但对纸浆的亮度几乎没有影响。要改善纸张的颜色,最根本的是提高纸浆本身的白度,而不能采用加入荧光增白剂的方法来解决。(本文来源于《纸和造纸》期刊2015年01期)
云娜[3](2014)在《废纸脱墨浆镁基碱源过氧化氢漂白及其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造纸工业原生纤维原料短缺,废纸浆消耗量占造纸原料总消耗量的比例高达64%。废纸浆造纸能够充分利用资源,具有循环经济优势,理应得到充分研究,以便更为有效地利用。针对目前废纸脱墨浆传统的氢氧化钠基碱源过氧化氢漂白存在污染较大、过氧化氢无效分解、漂白浆易返黄、管道设备容易结垢等问题,本论文以废纸脱墨浆镁基碱源过氧化氢漂白技术及其机理为研究课题,对废纸脱墨浆氢氧化镁基过氧化氢漂白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对硫酸和EDTA螯合预处理影响废纸脱墨浆氢氧化镁基过氧化氢漂白的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脱墨废纸氢氧化镁基碱源过氧化氢漂白浆的表面性能及其返黄机理和漂白过程中草酸根生成的规律,为进一步降低脱墨废纸过氧化氢漂白浆的返黄值,提升其白度稳定性,有效控制漂白废液中结垢因子草酸根的产生等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首先,研究了氢氧化镁逐步替代氢氧化钠作为废纸脱墨浆过氧化氢漂白碱源的纸浆性能和漂白废液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10%浆浓和3%H2O2用量的条件下,当氢氧化镁替代率为50%时,漂浆白度增值和抗张指数增加最高,分别为约13%ISO和5N·m/g。当氢氧化镁替代率从50%增加到100%时,过氧化氢消耗减少12%-58%。当氢氧化镁的替代率在50%-100%之间时,漂白废液的COD负荷比氢氧化钠基过氧化氢漂白废液降低24%-39%。其次,对比了硫酸(A)和EDTA螯合(Q)预处理影响脱墨废纸浆氢氧化镁基碱源过氧化氢漂白(P)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经过酸或螯合预处理,未漂浆中金属离子含量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Q处理比A处理除去更多的Mn、Fe、Cu等过渡金属离子,保留更多的Mg离子。在同样氢氧化镁替代率的条件下,QP比AP漂白消耗更少的过氧化氢,产生更少的COD负荷;QP浆比AP浆具有更高的强度,而AP浆比QP浆具有更高的松厚度和较高的白度。ATR-FTIR分析表明,预处理和过氧化氢漂白对木素羰基类发色基团有较好的去除作用,AP浆中木素受到的破坏比QP浆大;碳水化合物在预处理和过氧化氢漂白过程中受到一定的降解,QP浆中碳水化合物受到的降解低于AP浆。再次,采用丙酮抽提、酶(漆酶/介体或脂肪酶)处理和XPS、SEM-EDS等表面分析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探索脱墨废纸氢氧化镁基碱源过氧化氢漂白浆的表面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脱墨废纸浆样品表面除了主要的元素C和O外,还存在Ca、Si、Al等微量元素;PMg(OH)2漂白浆表面木素和抽出物总覆盖物含量比PNaOH漂白浆少;丙酮抽提有助于提高纸浆的白度和抗张指数,但对纤维表面残余油墨粒子的去除作用不大。酶处理浆表面被生物酶脱除的木素和抽出物等覆盖,这些覆盖物容易在后续过氧化氢漂白过程中去除;酶处理有助于改善漂白浆的白度和抗张指数,并有效地除去纤维表面的残余油墨粒子;脂肪酶处理漂白浆比漆酶/介体处理漂白浆效果更好。然后,采用紫外光诱导返黄和ATR-FTIR光谱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价纸张返黄性能,建立废纸脱墨浆光诱导返黄的数学模型,揭示其返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白度损失、P.C.值和色差与b*成线性关系;在给定的光诱导条件下,随光辐射时间的增加,纸浆白度损失、P.C.值和色差均不断增加,且是一个先快速后慢速的返黄过程;PMg(OH)2漂白浆比PNaOH漂白浆的白度稳定性高。废纸脱墨浆的白度损失、P.C.值和色差与时间呈分段线性关系,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废纸脱墨浆光诱导返黄数学模型。在紫外光辐射360min后,脱墨废纸浆及其漂白浆的ATR-FTIR光谱中1729cm-1特征峰强度明显增加,并产生新的特征谱带1674cm-1,说明对醌的生成是引起纸浆返黄的重要原因;PMg(OH)2漂白浆比PNaOH漂白浆的1674cm-1谱带特征峰强度小,说明前者产生的对醌发色基团少,是PMg(OH)2漂白浆比PNaOH漂白浆白度稳定性高的原因。最后,研究了废纸脱墨浆过氧化氢漂白过程中结垢因子草酸根的生成规律和影响因素,并建立了废纸脱墨浆氢氧化镁基过氧化氢漂白草酸根生成量的多元回归方程。研究结果表明,在同样过氧化氢用量的条件下,草酸根的生成随着用碱量的增加而成线性增加,PMg(OH)2漂白产生的草酸根远低于PNaOH漂白,且PMg(OH)2漂白产生草酸根的速率比PNaOH漂白明显较慢。漂至相同的白度值,PMg(OH)2漂白比PNaOH漂白产生更少的草酸根。建立了废纸脱墨浆氢氧化镁基过氧化氢漂白草酸根生成量的多元回归方程:Y=-47.772+10.174X1+4.674X2+0.820X3+13.664X4;氢氧化镁用量(X1)、过氧化氢用量(X2)、温度(X3)和时间的自然对数(X4)与草酸根生成量(Y)均正相关。(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4-06-11)
江骁雅[4](2014)在《纤维与油墨粒子在浮选脱墨过程中传质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高二次纤维的利用率是目前解决造纸资源日趋紧张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浮选脱墨过程中,提高油墨粒子的去除率的同时减小纤维流失率是二次纤维回收利用的关键环节。本文针对浮选脱墨过程选择性低的问题,以浮选柱为对象,采用图像分析等方法,从气泡粘附纤维与油墨粒子行为,气泡对颗粒的捕获效率,纤维在泡沫层内的回流微观行为及纤维流失行为四个方面,对浮选脱墨的传质行为进行了研究。首先,利用微观可视化图像法对浆层内气泡粘附纤维与油墨粒子行为进行了研究。考察了pH、表面活性剂浓度、纤维或油墨粒子的尺寸和表面性质对静态气泡粘附纤维及油墨粒子的影响。结果表明,TX-100浓度为O-100ppm(油酸钠浓度为0-50ppm)时,添加表面活性剂或增大纤维的表面亲水性将削弱气泡对纤维的粘附作用,降低气泡对纤维的夹带量,从而减少纤维流失;TX-100浓度为0-150ppm(油酸钠浓度为0-200ppm)时,减小表面活性剂浓度或增大油墨粒子的表面疏水性有利于增大气泡对油墨粒子的粘附量。pH对气泡粘附纤维和油墨粒子都没有影响。利用玻璃微珠作为油墨粒子的模型物进行粘附实验,由于玻璃微珠与油墨粒子的密度差异,实验结果有所不同。然后,本文利用电导结合图像法,设计气泡速度测量装置,考察了气泡尺寸,浆浓,纤维悬浮液表观液速对单个气泡在浆层内滑移速度的影响。建立经验模型公式表征气泡滑移速度,气泡尺寸及浆浓叁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气泡直径在1.5mm~4.5mm范围内,气泡尺寸越大,气泡滑移速度越大;浆浓低于1%时,浆浓越大,气泡滑移速度越小。气泡在浆层内速度的测量为气泡捕获颗粒模型公式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接着,本文利用纤维临界回流通道对纤维在泡沫层内的回流行为进行了研究。考察了纤维长度,气泡尺寸,纤维的表面性质对纤维回流的影响。结果表明,纤维长度在0.3mm~1.1mm时,纤维长度越大,纤维的临界回流通道曲率半径越大,纤维越难回流;在大气泡(直径为2.6mm)的泡沫层内,纤维的临界回流通道曲率半径比小气泡(直径为0.8mm)更大,纤维更难回流;纤维表面性质对纤维临界回流通道曲率半径基本没有影响,即对纤维回流无影响。最后,采用了模拟浮选柱对纤维在泡沫层内的流失行为进行研究。分别考察了自然回流状态和强制回流状态下,表面活性剂浓度,浆浓,泡沫层高度等因素对纤维流失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然回流状态下,表面活性剂浓度为20ppm~80ppm,泡沫层高度为5cm~25cm,浆浓为0.6%1.0%,表面活性剂浓度越大,纤维流失率先减小后增大;泡沫层高度越小,浆浓越大,纤维流失率越大。强制回流状态下,表面活性剂浓度为20ppm~80ppm,浆浓为0.60~1.0%,顶部加液速度为60ml/min~140ml/min时,表面活性剂浓度越小,浆浓越大,顶部加液速度越小,纤维流失率越大。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强制回流状态下的纤维流失率较自然回流状态下更小。(本文来源于《天津科技大学》期刊2014-03-01)
王帅,刁玲玲,郝海龙[5](2013)在《纤维素酶法废纸脱墨机理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验证了纤维素酶促进废新闻纸脱墨的有效性;从不同角度研究了纤维素酶用于废纸脱墨过程的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纤维素酶通过水解部分细小纤维、降低纤维表面负电荷等作用,促进油墨从纤维上脱离,并减少细小油墨粒子在纤维表面的二次吸附;提高了纸浆滤水性能,从而使细小油墨粒子易于被洗涤去除。(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导刊》期刊2013年04期)
闫俊杰,童国林,秦昀昌,陈务平[6](2013)在《ONP脱墨废水高效絮凝剂工艺及其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废旧新闻纸脱墨废水为研究对象,研究了HCA与PFC的高效复配絮凝剂对其絮凝的效果,得出最优的实验条件为先添加PCF,5min后添加HCA,HCA添加30mg/L,复配比为1∶5,pH为7,搅拌时间为5min,处理后废水的COD为320mg/L其COD及浊度去除率分别为87.2%和98.4%。此外对絮凝剂的添加顺序、适用性也进行了研究,并讨论了絮凝后废水残留COD的组成及来源。(本文来源于《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卷)》期刊2013-08-01)
李清林,韩卿[7](2012)在《表面活性剂在废纸脱墨中的作用机理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和种类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分析了其在不同的废纸脱墨工艺中的作用原理。为了得到良好的脱墨效率,在实际应用中还应该注意对不同种类的废纸采用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同时用量、工艺参数等都应该严格控制。(本文来源于《湖南造纸》期刊2012年01期)
杜伟民[8](2011)在《废纸再生工艺中脱墨剂的作用和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保护环境,造纸行业一直致力于废纸的循环利用,2010年设定了高达62%的废纸利用率目标。但是,随着废纸利用率的提高,得到优质废纸原料困难的状况未改变。在此情况下,各造纸企业与设备制造企业一直在共同努力进行废纸再生工艺(脱墨工艺)中使用的各种装置及其操作条件的开发和改善。为了进一步(本文来源于《造纸化学品》期刊2011年S1期)
葛杰[9](2011)在《废纸脱墨热分散机沉积物化学组成及其形成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低碳经济概念和节能减排要求的提出使得废纸制浆成为现代造纸工业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废纸的回收利用既节约能源,又能减轻环境污染;废纸脱墨制浆造纸系统中设备结垢问题日益严重,其中热分散机部位的结垢问题尤为突出,严重影响设备生产效率、能耗和产品质量;加上纸机不断向大型化、高速化、自动化方向发展,结垢问题造成成纸质量的下降和生产效率降低。故本文的研究,为热分散沉积物的控制提供理论指导,促进我国造纸业向绿色低碳产业方向发展。本文在理论分析沉积物的种类和浆料流体动力学的基础上,采用化学和仪器分析方法分析了齿盘垢的化学成分;对DIP系统中添加的化学品和热分散系统关键设备的结构与运行技术参数进行深层次的剖析;进一步对浆流中的固相进行固体颗粒模型分析,并利用Fluent流体软件对浆流进行模拟与分析,进而探讨了热分散沉积物化学与物理形成机理;最后对热分散机结构的设计提出了一些设想。本文研究成果如下:(1)在制浆过程中,热分散工序除掉的胶粘物总量低于粗筛、精筛、前浮选3个工序;但热分散处理使其前后浆料的胶粘物去除率达到85%。(2)废纸脱墨产新闻纸系统热分散机盘垢化学组成为少量齿盘金属(0.5%以下)、MgCl2、CaCl2(MgCl2和CaCl2两者所占质量分数在4.5%~5%之间)、Si02(37.2%)、CaMgSi2O6(2.5%)、CaSiO3(21.2%)、CaCO3(11.2%)、CaMgSiO4(4.5%)、Ca(OH)2(1.8%)、CaO(0.4%)、MgO(0.8%)和以细小纤维为主的有机物(15%左右);Ca2+总含量11.40%,Mg2+总含量1.44%,其中硅溶胶(SiO2·nH2O)为主要粘合介质。(3)热分散机沉积物是由DIP系统中的NaOH、CaCl2、硅酸钠、螯合剂、脱墨剂、甲脒亚磺酸和絮凝剂等化学品的添加并与纤维和硅溶胶等相互作用形成。(4)热分散机齿盘内沉积物与其它关键部位的沉积物相比,沉积物组成种类多,且结垢情况严重。(5)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热分散机齿盘沉积物的控制:增加打浆度;减小颗粒度;降低浆料流速;降低流体粘度;降低流体密度;降低浆料浓度;增加流动强度;降低作用时间和作用面积(通过降低齿的排列密度,降低齿槽的深度,减少齿数来实现);调低动盘转动角速度;调大盘间距;增加设备表面光滑度。(6)热分散机盘片垢物的形成与流体物理参数的动态分布密不可分;齿盘内的固液两相流体的动能和热能过低,因此盘片内易生成垢且垢物硬度大;控制热分散机盘内沉积物生成的根本在于减缓盘内浆料动能和热能变化趋势。(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1-06-01)
谭丽萍[10](2011)在《漆酶/介体体系脱墨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今,造纸工业面临最大的叁个问题就是能源紧张、环境污染及资源短缺,而废纸回收利用具有节约原料,增加生产;减少污染,保护环境;节省能源,降低能耗,比磨木浆、化学浆节省投资等优点。鉴于废纸回用的众多优点,近十几年来,世界各国都已经高度重视废纸资源的回收利用,废纸的回收率和利用率也在逐年的增长。废纸回用技术的关键是脱墨,与传统的化学法脱墨相比,酶法脱墨能降低能耗,减轻环境污染,改善纸浆的物理特性(如滤水性能),脱墨效率也高于化学法脱墨。漆酶(Laccase EC 1.10.3.2)是一种含铜多酚氧化酶,在某些具有传递电子能力的介体及氧气的存在下,可以使木素发生氧化降解,这具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漆酶及漆酶/介体体系在制浆造纸工业中主要是应用在纸浆漂白、生物制浆、酶法脱墨、纤维改性、造纸废水处理等方面。前期的研究结果表明,漆酶/介体体系能够对废新闻纸进行油墨的脱除,且脱墨过程中存在部分木素的溶出和破坏。但油墨脱除是因为纤维表面木素的溶出,还是因为漆酶对印刷油墨连结料的直接降解,亦或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尚不能确定,值得做进一步更加深入的研究。本课题对漆酶/介体体系脱墨机理进行系统研究。本文选取木素含量少的废旧书刊纸为原料,利用漆酶/介体体系对其进行脱墨处理。首先探讨了最佳的脱墨工艺条件;然后用环境扫描电镜(ESEM)、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纤维质量分析仪(FQA)等现代分析技术分析对照浆、漆酶脱墨浆及后续漂白浆的纤维表面性能;选取常用的油墨连结料,如酚醛树脂(PF)、松香改性酚醛树脂(RM-PR)、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作为模型物,研究漆酶/介体体系对叁者的氧化降解性能,从而揭示漆酶/介体体系脱墨机理。采用漆酶/介体体系对废旧书刊纸进行脱墨,最佳的工艺条件为:漆酶用量20 LAMU/g浆,碎浆浆浓12%,温度55-60℃,pH5.5-6.5,通氧气;脱墨浆再进行后续的过氧化氢漂白,得到的漂白浆与对照浆相比白度、物理强度都有所增加。用ESEM、FQA等分析技术对其进行纤维表面性能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脱墨浆相比,漆酶/介体脱墨浆表面比较粗糙,并且有丝状的微细纤维出现;细小纤维的含量稍有降低,纤维平均长度稍微有所升高,纤维的粗度和纤维宽度都有所增加等。漆酶/介体体系与常用的油墨连结料-酚醛树脂进行反应,用各种现代分析手段对降解后的酚醛树脂进行表征。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结果表明,酚醛树脂经漆酶/介体处理之后其紫外特征吸收值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说明漆酶/介体体系使酚醛树脂发生了降解;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酚醛树脂的功能基有一定程度的变化,其中包括苯环、酚羟基、叔丁基等特征吸收峰的相对强度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说明酶处理导致上述功能基的降解;GPC的分析结果表明,经漆酶/介体处理之后,酚醛树脂的平均分子量有所升高,而分子量分布却减小,可以推测漆酶处理主要是降解酚醛树脂中低分子量的聚合物;对降解产物进行GC-MS分析,结果表明漆酶/介体处理之后产生了许多的小分子物质,如1-叔丁基-3, 5-二甲基苯,2, 5-二叔丁基苯酚等物质。用漆酶/介体与松香改性酚醛树脂进行反应,产物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结果表明,树脂经漆酶/介体处理之后其紫外特征吸收值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说明松香改性酚醛树脂发生了降解;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树脂的功能基有一定程度的变化,其中包括苯环、酯基等的特征吸收峰的相对强度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说明酶处理导致上述功能基的降解;由GC-MS分析结果表明,与漆酶/介体反应之后产生了许多的小分子物质,如2-乙基-1, 4-二甲基苯,1, 2, 4, 5-四甲基苯等。漆酶/介体与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进行反应,产物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结果表明,树脂经漆酶处理之后其紫外特征吸收值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说明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可以被漆酶/介体体系降解;由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树脂的功能基有一定程度的变化,其中包括苯环、酸酐等特征吸收峰的相对强度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说明酶处理导致树脂上述功能基的降解。上述实验结果并结合前面对漆酶/介体脱墨过程中木素结构的变化,可以推断出,漆酶/介体体系对废纸的脱墨作用主要是由两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一是漆酶/介体体系能够使得纤维表面木素溶出,从而使附着在上面的油墨脱除;其二是漆酶对印刷油墨连结料的直接降解导致油墨的脱除。(本文来源于《山东轻工业学院》期刊2011-05-28)
脱墨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CIE(国际照明委员会)色度空间理论为基础,首先研究CIE LAB与s RGB(通用色彩标准)色度系统之间的转化过程,并利用MAT LAB程序实现快速转化与显示,将抽象的CIE LAB色度空间值转化为能够在绝大多数电子设备上显示的直观的颜色。然后,利用染料和荧光增白剂对以脱墨浆的调色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紫色染料对L*和b*值的影响最大,染料用量越大,纸浆的亮度就越低,颜色向蓝色方向偏移;红色染料对a*值的影响最大,红色染料用量越大,a*值越小,颜色向绿色方面偏移。荧光增白剂的加入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a*值,降低b*值,但对纸浆的亮度几乎没有影响。要改善纸张的颜色,最根本的是提高纸浆本身的白度,而不能采用加入荧光增白剂的方法来解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脱墨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1].王立军,张旖倩,寇顺利,夏星,刘泽华.固着剂去除脱墨浆胶体物质的效果与机理研究[J].造纸科学与技术.2015
[2].张春辉,张凤山,付时雨,李晓亮,李建强.旧新闻纸脱墨浆调色机理的研究[J].纸和造纸.2015
[3].云娜.废纸脱墨浆镁基碱源过氧化氢漂白及其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
[4].江骁雅.纤维与油墨粒子在浮选脱墨过程中传质机理的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4
[5].王帅,刁玲玲,郝海龙.纤维素酶法废纸脱墨机理的初步研究[J].环境科学导刊.2013
[6].闫俊杰,童国林,秦昀昌,陈务平.ONP脱墨废水高效絮凝剂工艺及其机理的研究[C].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卷).2013
[7].李清林,韩卿.表面活性剂在废纸脱墨中的作用机理及其应用[J].湖南造纸.2012
[8].杜伟民.废纸再生工艺中脱墨剂的作用和机理[J].造纸化学品.2011
[9].葛杰.废纸脱墨热分散机沉积物化学组成及其形成机理[D].南京林业大学.2011
[10].谭丽萍.漆酶/介体体系脱墨机理的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