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建英:论兴化军玉湖陈氏与朱子理学的关系论文

邹建英:论兴化军玉湖陈氏与朱子理学的关系论文

道南文化研究

【主持人语】理学亦称道学。“道南”就其本义而言是指道学(理学)南传,确切说则是洛学南传。《河南程氏外书》曰:“明道在颖昌,先生寻医,调官京师,因往颖昌从学。明道甚喜,每言曰:‘杨君最会的容易。’及归,送之出门,谓坐客曰:‘吾道南矣’。”[注]程颢、程颐:《河南程氏外书》卷十二,《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428-429页。少登朱子之门长从黄榦之游的陈宓在知南剑州时,仿白鹿洞规制,创延平书院,他在写给傅柏成的信中谈及内部设置时说:“道南堂,取龟山自洛辞明道归,明道有‘吾道南矣’之语。”同时,他在写给挚友真德秀的信中也说:“道南,取明道别龟山语也。”[注]陈宓:《复斋先生龙图陈文公集》卷十一,《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377、385页。可见,“道南”源自杨时辞别程颢时的赠语,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南”也就是洛学南传。

“道南”也可理解为从二程至朱熹的师传。程颐曾称程颢的学说为道学,他说:“呜呼,自予兄弟倡明道学,世方惊疑。”[注]程颢、程颐:《答李端伯文》,《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624页。朱熹继承二程,亦称二程为道学:“夫以二先生倡明道学于孔孟既殁千载不传之后,可谓盛也。”[注]朱熹:《程氏遗书后序》,《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五,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他在编《伊洛渊源录》时,所列者只有周、程、邵、张和其弟子门人,加上朱熹及其弟子。南宋礼部尚书冯梦德在奏立龟山书院疏里说:“臣某窃见龟山先生杨文靖公立雪程门,载道而南,一传而罗,再传而延平,又再传而为朱晦庵,理学大明,有功德至今。”[注]杨时:《杨时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页。朱熹的私淑真德秀也说:“二程之学,龟山得之而南传之豫章罗氏(从彦),罗氏传之延平李氏(侗),李氏传之朱氏(熹),此一派也。”[注]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读书记》卷三十一,宋开庆元年福州官刻元修本。元丞相脱脱修《宋史》,特立《道学传》,所列名单基本与《伊洛渊源录》相似。

“道南”还可理解为中国文化重心的南移。从孔子创立儒学到北宋理学的兴起,中国文化的重心基本在北方。北宋时期,理学兴起,在中原河洛一带形成了理学中心,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纷纷投入二程门下求学。清人蒋垣说:“周敦颐理学之教得二程而益盛。闽福清王蘋,将乐杨时,沙县陈渊、陈瓘,建阳游酢皆从二程受业。濂、洛之教入闽,由此而盛。”[注]蒋垣:《八闽理学源流》卷一,清抄本。二程之后,其弟子门人将学问带回各地,洛学也由此开始传入陕西、四川、荆湖、福建、江浙等地,并逐渐因各自的侧重面而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其中,由杨时等人传入福建的一系,对闽学的产生和发展,乃至朱熹理学思想的最终形成,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朱熹继往开来,集理学思想之大成,达到了儒学发展的高峰,从此,东南一带的文化全面超越北方,成为中国文化的重心所在。

无论是洛学南传,或是从二程至朱熹的师传,还是推动中国文化重心的南移,杨时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中间环节。他一生跨越北宋和南宋,既是洛学的主要传人,又是闽学的先驱者。特定的时代条件提供了地域、学统、时间、思想学说、哲学范畴等多个方面的创新条件,使他成为一位在洛学和闽学之间起重要的中介和桥梁作用的关键人物。杨时(1053-1135),字中立,号龟山,宋南剑州将乐人。他一生笃信洛学,中进士后,曾两度北上求学于二程,与游酢、谢良佐、吕大临并称为程门四大弟子。宋史称南宋渡江后“东南学者推时为程氏正宗”。[注]脱脱:《宋史》卷四百二十八,《道学二》。杨时不仅在洛学遭禁时仍然倡扬洛学精神,而且在二程逝世后,更是

20世纪50年代的台湾,还有防空壕的设施,常常因雨积水。邻居的孩童经常在离我家不远的地方嬉戏。有一次,这位邻居小孩,五六岁的光景,一个不小心,跌落水中。当时,一群小孩都惊惶失色,缩成一团,大喊救命。刚好父亲经过看到了,要孩子们不要慌乱,他马上跳进水里,及时救回一条小命。当时,邻居感激涕零,不停叩谢感恩。父亲却觉得救人很自然,很正常,受到了千谢万谢反而觉得很不好意思。

担当起传播洛学的责任。一方面,他义无反顾地承担起整理二程遗著的责任,不仅整理了《伊川易传》《明道先生文集》《伊川先生文集》《程氏经说》等,而且述而有作,“变语录而文之”,用较文雅的语言将二程的语录改写成《河南程氏粹言》,通过潜心思考,著书立说,把洛学思想之精髓传之于世;另一方面则利用自己多地为官的便利条件,辗转东南,兴教立学,传播洛学,“弟子千余人”,被称为“南渡洛学大宗”。《宋史·杨时传》说:“朱熹、张栻之学,得程氏之正宗,其源委脉胳皆出于时。”清福建巡抚张伯行说:“先生为程门高弟,游、杨、吕、谢四先生中,独推先生之学最纯、先生之道最笃,其上接濂洛之传,下开罗(豫章)李(延平)考亭(朱熹)之绪者。”注张伯行:《杨龟山先生全集序》,正谊堂全书本。全祖望说:“龟山独邀耆寿,遂为南渡洛学大宗,晦翁、南轩、东莱皆其所自出。”注黄宗羲:《宋元学案》,《龟山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944页。正是杨时等门生弟子对洛学的追奉之热忱和治学之奋进,才使得二程理学在传承中不断发展,也正是自杨时等开始的理学南传,经过几代传承,才有朱子的集理学思想之大成,把理学思想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峰。

在闽东这咫尺之地,因为银冶,皇上、朝臣,地方官吏,矿主、矿工,乡绅、百姓各色人等,聚焦白银,或认其为已定之事而振振有词,或为民请命陈情呼吁,或绞尽脑汁不择手段欲从中渔利等等,各种利益链交织,可谓层深面广,在此名利场上,各种角色,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皆为银来。狂热的白银追逐,催生了闽东左近区域丰富多彩的白银文化。

以上实践探索取得了良好成效,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课程整合的貌合神离。所谓貌合神离,是指课程整合流于表象,专注于技术,聚焦于课时打通,与学校的整合初衷背离。表面上看学校做了许多整合探索,百花齐放,花团锦簇,实质上由于缺乏可行性研究与论证,整合为筐,什么都往里装,你也做整合,我也做整合,你也是整合,我也是整合,如此而已,皆大欢喜。

本期专栏选载三篇论文:邹建英《论兴化军玉湖陈氏与朱子理学的关系》,通过对陈氏族人与朱熹及其他理学家的交游、陈氏家族以“忠”“仁”为主要内容的理学思想特色以及他们创建书院、刊修理学著作、建立仰止堂等理学实践的考察,探讨了陈氏家族理学思想的渊源、内容、实践方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朱熹理学思想在莆田的流传和影响。张蕾、张品端《朱熹官德教育思想简论》,着力于“古为今用”,从为官先立志尚德、为官应遁理守法、为官要以民为本、公私分明、廉政勤政、选贤任能等六个方面对朱子的为官教育思想进行了梳理概括,强调这些思想经过现代转换,赋予新义,对今天建设良好的官风仍有现实意义。景云《论先秦德法治世的历史反省和现实面向》,分析了春秋战国时期孔孟“德治”与法家“法治”的博弈与结果,强调反思历史汲取智慧,必须面向社会现实。这三篇文章,都带有强烈的问题导向,值得一读。

现就华南农业大学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16年1-12月门诊不合理处方的类型及特点进行统计分析,旨在为我院处方点评工作的持续性改进提供参考,规范医师处方行为,强化医师合理用药意识,提高处方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福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福建省闽学研究会会长 黎 昕)

[摘要]南宋莆田玉湖陈氏的理学思想是在继承朱子之学的基础上,吸收其他理学家思想而形成,其内容主要体现为“仁”与“忠”两个方面。陈氏族人世代传承且努力践行理学思想,与此同时,他们还以创建延平书院、刊修理学著作、建立仰止堂等方式,积极传播理学。通过探究陈氏家族理学思想的渊源、内容、实践及传播,有助于进一步深入考察朱熹理学的发展和流传情况。

[关键词]玉湖陈氏;理学渊源;理学实践;理学传播

一、陈氏家族的理学渊源

陈氏家族知名于世始于陈俊卿(1113—1186),在此之前,陈家并无杰出人物。既无上世之泽溉,陈俊卿只身发愤苦读,恪守祖训,且建立良好的家风家训,注重子孙后代的培养和教育,遂成望族。玉湖陈氏是南宋福建地区理学家族中,发展较为典型的一个家族。陈俊卿、陈守、陈定、陈宓、陈宿、陈宇、陈址、陈圭、陈均等皆为莆田理学名家,他们不仅著书立说,创建书院,传播理学,且与林光朝(1114—1178)、朱熹(1130—1200)、真德秀(1178—1235)、曹彦约(1157—1228)等理学名家往来,拜师求学,探讨理学等,从而推进陈氏家族理学的建立和发展。

(一)陈氏家族与朱熹交游

莆田儒风淳厚,受此种环境影响,陈俊卿热衷于理学。《莆田县志·理学传序》:“莆之学派,方氏道辅亲受于程伊川,林氏谦之则传自陆子正,玉湖陈丞相延朱子讲学,其三子守、定、宓皆从朱子游。朱子去,其门人犹立仰止堂讲约,至元世始绝。”[1]玉湖陈丞相即陈俊卿,此段话道出陈氏家族的理学渊源及传承关系。陈俊卿与朱熹交往长达数十载,两人相知甚深。其对朱熹推崇备至,曾多次举荐朱熹,“尤敬朱熹,屡尝论荐”。[2](卷三百八十三,列传一百四十二,11790)朱熹亦视其为知己,感激其知遇之情,“其薨也,朱子不远千里哭之,为状其行”。[3](卷二十九,385)朱熹作《少师观文殿大学士致仕魏国公赠太师谥正献陈公行状》:

公之家自沂公以来,皆以好施周急闻于乡里。公生而庄重,不妄言笑,七八岁自知为学。冀公薨,执丧如成人……俄迁殿中御史,首为上言人主以兼听为美,而存心必本于至公。人臣以不欺为忠,而论事必达于大体。反复推明,引今附古,词指温厚而正直之气凛然不可犯,上固异之……除吏部侍郎,寻兼侍读,同修国史。尝言:“本朝之治,惟仁宗为最盛。愿陛下治心修身之道,专业仁宗为法,而立政任人之际,必稽成宪而行,则庆历、嘉祐之治不难致也”……公去建康,至是盖十五年。父老喜公之来,所至相聚以百数,焚香迎拜,如见亲戚。公为政平易宽简,悉罢无名之赋。府有军屯,异时多为民害。公为出令,犯者当取旨以军法从事,诸军肃然。行宫扃钥别以宦者主之,留守待之如部使者礼。时节按行殿中,则宦者置酒自坐东偏,而留守顾为客,甚或邀去就饮其家。公悉数罢之,宦者浸不乐,而不能害也……十三年十一月属疾,二十一日疾革。夜半,手书一纸示诸子曰:“予病,恐不能自还。生死大数,无足悲者。白屋起家,致身三少。报国无功,叨荣有。获死牖下,尚复何云!遗表只谢圣恩,无得祈求恩泽。死之后百日入葬,不用僧道追荐等事。吾欲以身率薄俗,汝等不可违也。无功无德,无得立碑请谥。汝等力学善为人,惟忠惟孝,可报国家,此外无可祝。”命妇女出寝门,顾谓中子守曰:“遗表惟以选用忠良、恢复竟土为请可也。”翌旦,整冠敛衽,神气静定,安卧而薨。先是,郡之镇山壶峰大石崩墜,声闻数里。是日,地复大震,乡人异之。[4](卷九十六,4445-4484)

与《祭陈福公文》等文一起,详细讲述了陈俊卿一生的事迹,对其德行、做人、为官等方面给予高度评价,感人肺腑,可见二人感情之深厚。黄仲昭《八闽通志》陈俊卿传称:“以少师魏国公致仕,卒谥‘正献’。俊卿立志一以先哲为法,朱熹称其始终全德,无可指议云。”[5](卷七十一,971)

陈俊卿极重视子孙后代的教育,曾多次邀请朱熹至莆田陈家讲学,其“子守、定、宓,俱从朱熹受学焉”。[3](卷二十九,385)陈宓尝曰:“先生初仕于泉,及淳熙间(1174-1189)凡三至焉。趋风承教之士不少。”[6](卷九,342)朱熹深得陈俊卿的信赖和赞赏,对其子孙教育甚是用心,把《大学》《孟子集解》等书赠予他们,尤注重治学之道,与其详述求学体悟。《与陈丞相别纸》:“熹尝闻之师友,《大学》一篇,乃入德之门户,学者当先讲习,知得为学次第规模,乃可读《语》《孟》《中庸》。先见义理、根原、体用之大略,然后徐考诸经,以极其趣,庶几有得。盖诸经条制不同,功夫浩博,若不先读《大学》《论》《孟》《中庸》,令胸中开明,自有主宰,未易可遽求也。为学之初,尤当深以贪多躐等、好高尚异为戒耳……近又编《小学》一书,备载古人事亲事长、洒扫应对之法,亦有补于学者,并俟录呈,乞赐裁订,以授承学也。”[4](卷二十六,1180-1181)由此可知朱熹为学、传道之法,并传授门人子弟。此外,陈俊卿从子陈宇[注]按: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二十九《莆阳陈氏家世学派》《少卿陈允初先生宇》:“陈宇,字允初。守、定、宓之群从。文公为同安簿,宇往师之。”、孙陈址[注]按: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二十九《莆阳陈氏家世学派》《承事郎陈廉夫先生址》:“陈址,字廉夫……尝学于文公。”亦受业于朱熹之门,从孙陈均为朱熹私淑门人[注]按:黄宗羲《宋元学案》卷四十九《晦庵学案》:“晦庵私淑……迪功陈先生均,陈均,字平甫,兴化人,俊卿从孙。”。

朱熹与陈氏家族几代至交,感情深厚,从其与陈俊卿子孙的书信往来中可知。陈守,字师中,陈俊卿次子。宽宏刚直,“朱子题其书室曰‘敬恕’,且为之铭”[7](卷六十九,34)。在《与陈师中书》中,朱熹问候其父,关心其家事,且告知自己的行踪,期待至莆中拜访,可见两人私交甚深。陈定(1150-1174)[注]按:《闽中理学渊源考》《承奉陈师德先生定》:“卒年三十五”,误。据《闽书》卷一百七陈定传:“卒年二十五”。又,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九十一《陈师德墓志铭》:“年二十有五,以淳熙甲午(1174)七月己亥卒”,且《闽中理学渊源考》陈定条云:“按,师德没在淳熙元年甲午(1174)。”故陈定卒于淳熙元年甲午(1174),年二十五。,字师德,陈俊卿第三子。人品甚高,不屑为举子之文。陈定常问学于朱熹,朱熹作多篇《答陈师德》文,为其授业解惑,讲解读书之法等。陈定不幸早逝,朱熹悲痛万分,为其撰写墓志铭,回顾其短暂一生,并给予高度评价,《陈师德墓志铭》:“呜呼,斯其为弊也久矣!不有卓然高志远识之士,其孰能有以反之哉!如吾师德者,盖庶几焉。而又不及就其志而疾病以死,其亦可哀也已”[4](卷九十一,4201)。陈宓,字师复,陈俊卿第四子。少受学于朱熹,朱熹异之,长从朱门高弟、朱熹子婿黄榦(勉斋)游。陈宓忆朱子授学往事:“某少时侍先公正献,每令诵文公朱先生书。淳熙间,朱先生来访先公于敝庐,今仰止堂即其寓馆。某时与弟宿立侍,未有知也,厥后思见先生而不可得。”[6](卷九,344)朱熹对陈宓思想学问影响甚深,在诸陈氏子弟中,陈宓信道尤笃。陈址[注]按:《闽书》卷一百七陈址小传:“址……卒年一十八”,误。据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二十九《承事郎陈廉夫先生址》:“卒年二十八”。另,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九十四《陈君廉夫圹志》:“庆元三年(1197)七月二十有二日卒,享年二十有八”,故陈址卒年为二十八。,字廉夫,陈俊卿孙,陈俊卿长子陈寔(师是)之子。陈址常向朱熹问学,朱熹作《答陈廉夫》文给予详解。其不幸早逝,朱子悲,为作圹志。

(二)陈氏家族与其他理学家交游

陈氏家族除与朱熹往来外,还与其他理学名家交游,他们对陈氏家学的形成亦产生重要影响。据黄宗羲《宋元学案》、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黄仲昭《八闽通志》载陈俊卿为郡守叶嗣忠先生廷珪学派门人,叶廷珪[注]叶廷珪,字嗣忠,号翠岩,瓯宁人。叶廷珪为一时名彦,知泉州,治绩绰有政声。性喜读书,著有《海录杂事》《海录碎事》《海录未见事》《海录事始》《海录警句图》《海录本事诗》,仅《海录碎事》传世。一生著述颇丰,但文集大多散佚,只有《海录碎事》传世,而陈俊卿文集亦已佚,故两人交往较难考察。从现存文献可知,叶廷珪性喜读书、著书,作《海录》数十大册。其任冀州武邑丞,“时兴燕山之役,廷珪三部军饷,一粒不食”;逢靖康之难,“张邦昌伪诏至,不肯拜”;“差知福清县……民困鬻盐,廷珪创增盐钱,稍获其便”[3](卷十四,228),始终秉持修身济世、忠诚无私、仁勇刚毅等理学品格做人为官。陈俊卿不仅传承、弘扬其师学,且在入仕从政中努力躬行,为后世子孙树立典范。

邑人林光朝为莆中著名理学名家,注重对传统理学思想的继承和传播,其所传学派被称为“艾轩学派”[3](卷八,127)或“红泉学派”。陈俊卿与林光朝年龄相仿,志趣甚投,往来密切。陈俊卿赞其学识,尝曰:“闽中洛学之兴,肈自建剑,而莆儒风之盛,自绍兴以来四五十年崇尚洛学,艾轩先生实作成之。”[3](卷八,127)所作《艾轩祠堂记》亦称赞之。林光朝常与陈俊卿探讨学问,关心其家事,在《送别陈侍郎应求知泉州并引》《与陈丞相应求》等文中,可知两人友谊甚笃。此外,陈俊卿与方元寀、张栻、林枅、赵善应、刘珙等理学名家交往也非常密切。

陈氏家学得以继承和发展,关键在于陈宓。受其父、师影响,陈宓致力于理学研究,并与其他理学名家交游。黄榦,朱熹高足,陈宓拜其为师。两人亦师亦友,在《上勉斋黄先生》《回勉斋黄先生》等书信中,陈宓不仅向其问学,吐露心中疑惑,且与其讨论行政事务等。黄榦作《复陈师复监簿》《复陈复斋寺丞》等文给予解惑。真德秀,朱熹再传弟子,与陈宓结为挚友。陈宓《复斋集》载与真德秀书信二十多篇,内容广泛,有谈论理学、询问政务、探讨时事等。此外,陈宓还与陈淳、魏了翁、潘柄、赵师恕、李方子、蔡念成、刘克庄等人交游,在与他们切磋学问,畅谈义理,互相砥砺,促进自身理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By proceeding in this way, he makes a path towards a variety of subjects. I call them icons of Chinese art. He makes different collections with these images plucked out of old Chinese art.

二、陈氏家族的理学思想及实践传承

从陈氏家族的交游可看出其理学渊源,陈俊卿理学背景深厚,其文集今已散佚,较难考察其理学观点,只能从史传以及朱熹、林光朝等友人的记载中考究。陈宓理学思想源于朱子之学,在此基础上,他又做出进一步阐释,著有《论语注义问答》《春秋三传钞》《读通鉴纲目》《唐史赘疣》[注]有关陈宓理学思想继承朱子之学的相关考究,可参考李娟:《陈宓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四书皆佚,传世之作有由其子陈圭所编《复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二十三卷,拾遗一卷。陈均著有《中兴两朝编年纲目》《皇朝编年纲目备要》[注]关于陈均著作《中兴两朝编年纲目》《皇朝编年纲目备要》的书名、卷数等相关问题的考证,可参考燕永成:《〈中兴两朝编年纲目〉考究》,《文史哲》,2014年第6期,第18-26页;温志拔:《〈中兴两朝编年纲目〉考略》,《文献》,2013年第2期,第120-130页。,其他族人未有著作传世。因此,为进一步探究陈氏家族的理学思想,本文据史传及其师友的书信往来,结合陈氏族人的生平事迹进行研究,其理学思想主要表现为“忠”和“仁”。

(一)忠

“忠”是儒家文化的中心思想,亦是陈氏家族理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陈俊卿、陈守、陈宓、陈圭、陈文龙、陈赞等作为服膺于理学的士大夫,公而无私、宽宏正义、忠勇刚毅,这些理学信念是陈氏族人修身济世、安身立命的根本和准则。他们不仅重视自身操行和个人道德的培养,且极力追求“内圣”与“外王”兼具的理想人生。

陈氏家族的忠德思想具体表现为“大公无私”。公,即公正、公平、无私。朱熹尝曰:“今人多连看‘公正’二字,其实公自是公,正自是正,这两个字相少不得。公是心里公,正是好恶得来当理。苟公而不正,则其好恶必不能皆当乎理;正而不公,则切切然于事物之间求其是,而心却不公。此两字不可少一。”[8](卷二十六,645)“公心”从属于天理,公是从主体内心出发,无私心和好恶,才能达到公而无私。朱子以“‘无私心’解‘公’字,‘好恶当于理’解‘正’字”,故“公”与私欲对立,“灭私欲则天理明”,要消除内心的私欲,应“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8](卷六十四,1586),从仁出发,没有私心与好恶,才能真正具有“公”“正”之心。忠德之人,大公无私,且能坚守良知,坚持正义,威武不屈,这种高尚、坚毅的道德人格,陈氏家族世代传承践行,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称莆阳陈氏家学原本于忠孝。

陈俊卿,绍兴八年(1138)进士第二人,官至丞相。其一生“孝友忠敬,得于天资,清严好礼,终日无惰容。平居恂恂若不出口,在朝正色危言,分别邪正,势无顾避,所奏请皆关治乱安危之大者”[3](卷二十九,385),被西山真德秀称为道德风烈阜陵名相第一。时秦桧当国,陈俊卿不与其苟合,不畏权贵,且上疏弹劾汤思退、韩仲通等秦桧余党。孝宗重用佞幸,导致近侍干政,陈俊卿屡屡谏诤,与佞幸展开斗争。可见,陈俊卿始终以“大公之心”治国,非“私欲”,事无大小,皆秉持“公正”之心。陈氏家族另一丞相陈文龙[注]陈文龙,初名子龙,字德刚,号如心。咸淳戊辰(1268)殿试状元,赐名文龙,字君贲。陈俊卿五世从孙。传承家学,负气节,居官廉政,忠君报国。度宗朝,贾似道秉政,恣作威福,陈文龙屡上疏弹劾。益王称制,时广州、漳州、兴化石手军乱,陈文龙为闽、广宣抚大使,皆讨平之。元兵至,被执,械至杭州,不食死。其母病重,被禁于福州某尼寺中,得知文龙死讯,不肯服药,亦死。其叔陈瓒[注]陈瓒,字瑟玉,陈宓孙,陈圭子,陈文龙从叔。闭门坚守兴化城,被执不降,车裂于五门。其弟陈用虎之妻,亦上吊自尽。陈氏家族满门忠烈,谨守家学,尊奉儒家忠德,陈文龙更以“但识《孟子》‘效死勿去夕’,《左传》‘有损无二’句”[9]76为信念,忠君殉国。陈氏家族满门忠烈,尤其是陈文龙的忠烈爱国事迹,在《宋史》《八闽通志》《福建通志》《乾隆兴化府莆田县志》《莆阳文献》《民国长乐县志》等重要古籍文献中都有相关记载,其气节彪炳史册,成为后世歌颂和学习的楷模。

(二)仁

“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南宋理学家又赋予其新的内涵。朱熹认为“公而无私便是仁”,无私,即克尽己私,私欲净尽,天理流行,才是仁。公是仁之方法,仁为爱之理,“故公则仁,仁则爱”[8](卷六,116)。陈宓在朱子仁说的基础上加以阐释,认为“夫仁出于天性,人皆有之”[6](卷十,368),道出仁之生发。关于“仁”的具体内涵,受二程思想影响,认为 “仁”包含义礼智,非仁义礼智,因为“识得仁体,则义礼智皆在其中”。实践仁道,“惟全体不息者可以尽之”[6](卷七,331),说明为仁之功极其重要。陈宓理学思想大致继承朱子之说,常怀恻隐之心,行仁道时又恐有片刻间断。

皖河流域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但深受水患困扰,制约了经济发展。水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洪、涝、旱和水土流失诸方面,洪水是主导因素。以治水为中心,推动皖河流域绿色经济转型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陈氏家族笃信理学,以践行仁道为宗旨,在解决民生问题方面表现尤为突出。陈俊卿多次在地方为官,所到之处皆施行仁政,“俊卿去建康十五年,父老喜其再来,为政款简,罢无名之赋”。[2](卷三百八十三,列传一百四十二,11790)陈俊卿兴屯田,闲时操练民兵;爱惜民力,奏陈十事,罢江西和籴,提出裁减铠甲制造之数,以宽民力。乾道六年(1170)出知福州,陈俊卿平定倪郎之乱,上疏罢改钞法,保一方安宁。陈寔守家法,孝亲友弟,人无间言,为官亦实施仁政。陈寔任主管南外睦宗院,有恶少无赖挟宗室之势以欺平民,民怨而不敢言,寔“以义理之言委屈讽谕,以平其心”,[11](卷六九六七,248-249)为民解忧;陈寔任通判泉州,州有军屯,籴船粟以补官员,商人不堪其重,寔体恤民情,减轻赋税。陈宓以民为本,爱民如子,“所至每为民立久远之图”[5](卷七十一,990)。其知安溪县,安溪地处深山穷谷,村民有病不医治,反求鬼神,为此陈宓主创设“和剂局”与“惠民局”[注](宋)陈宓《复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卷九《安溪县惠民局记》:“嘉定庚午(1210)冬,始为和剂局于中门之内,招名医一人躬诊,视修制之事,吏一人佐焉,掌凡出入之籍,工一人供凡役。创惠民局于大门外,一吏掌之,月一易,所以易其劳,革其奸也,主簿兼督之,所以重其事也。”,并修建“安养院”[注](宋)陈宓《复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卷九《安溪县安养院记》:“某来兹一年,目所伤恻,乃相地于近县西南,立屋十四间,庖湢粗备,名曰‘安养院’以待之。”,使鳏寡孤独、疲废残疾者有所居;知江西南康军,时遇灾荒,“奏镯其赋十之九。会流民群集,宓就役之,筑江堤,而给其食。”[2](卷四百零八,列传一百六十七,12312);改知南剑州,时大旱疫,陈宓革除积弊,亲赴延平溪源庵祈雨,并减轻赋税,缓解灾情。陈宇秉承家风,不忽孝礼,以大理正知梧州军,“岁旱,手写救荒十余事行之属县,米适四集,人以不饥。建炎盗起,增额且半,累疏,仍旧。流徙来归,猺獠帖然以安”[3](卷二十九,386)。陈宓之子陈圭“淳祐间知潮州,以惠民、养士为政”[10](卷一百八,3240)。刚至潮州,陈圭就急于探访民生疾苦,对“互送风宜、对折重破等例糜公家缗钱者,痛禁绝之”[11](卷七七八一,364),宽民减赋,锄奸击强。陈氏族人继承和实践了朱熹爱民如子的理学思想,且将民为本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

三、陈氏家族理学思想的传播流衍

陈氏家族继承朱子之学,形成以“忠”、“仁”为主要内容的理学思想。在世代传承中,他们不仅努力践行,还积极传播正统理学。如前所述,陈俊卿与朱熹过从甚密,因敬仰朱熹的学识和品德,遂曾多次邀请朱熹至家中为子孙授业。故陈氏家族子弟中传播朱熹理学思想者众多,如李清馥所言:“莆中传朱子之学者,方、陈二家子弟最盛,其余诸贤亦多彬彬林立。”[3](卷十九,302)方、陈指的是方次云、陈俊卿两个理学家族。陈氏家族致力于理学思想传播,形成家世学派,李清馥将其析为“莆阳陈氏家世学派”[3](卷二十九,384)“龙图陈复斋先生宓学派”[3](卷二十九,389)。

在陈家众多子弟中,陈宓对朱子之学见地尤高明渊粹,且倾注毕生精力传播理学思想。在为官期间,陈宓极其重视书院建设,组织刊修理学书籍,把朱熹著作列为教材,亲自为诸生讲学。晚年辞官归隐,陈宓居家建仰止堂,吸引许多理学之士前来问道,遂形成仰止学派。其子陈圭铭记祖训,秉承家风,在地方为官时仍致力于书院建设,传播理学。

(一)书院建设

见刻勉斋先生《孝经本旨》已成,纳呈一本,《论语注义》《问答通释》次第亦成,此书出于《论语》,可无遗恨矣。[6](卷十三,420)

陈宓在创建延平书院时遭受非议,据其在《回真西山书》中所言可知,好友真德秀[注]真德秀(1178—1235),一字希元,一字景元,号西山,福建浦城人,朱熹再传弟子。给予宽慰。陈宓在信中也向好友言明建书院的初衷:

书院以此月甲子告竣事,合乡之士七十人,面释菜于先圣先师。经始于中春,阅半载而成,为堂四楹四。道南,取明道别龟山语也。上为尊经阁,阁之东为诸先生祠,由周而下,至黄先生。礼殿居其右,用跪坐像,刻木为之。殿之东,为四斋,曰中和,曰忠恕,曰明诚,曰敬义,斋房各三。[6](卷十一,385)

由此可知,陈宓创建延平不是为了贪慕名利,而是希望通过教化,改变当地的不良士风。在《与傅忠简札》中,陈宓详细告知了傅伯成[注]傅伯成(1143—1226),字景初,号竹隐,晋江人,朱熹弟子。宝庆二年卒,谥忠简。书院的地理位置、内部设置等。

延平为龟山授业之地,自罗仲素学愿中三传而至朱文公,实分派于伊洛。士论谓宜即城南创书院,若白鹿之为者。某以非才不敢当此,偶择地南山,距城百步,一水间之,万山环抱,众咸曰宜。乃立屋辟地,为礼殿,为道南堂,取龟山自洛辞明道归,明道有“吾道南矣”之语。其上为尊经阁,阁之东为诸先生祠,西为四斋,曰中和、曰忠恕、曰明诚、曰敬义,斋各三房,别为职事位四。经始三月,此月甲子告竣事,合大夫士释菜于先圣先师。向庆之新刻三书申纳,恐尊慈欲知此郡士风之好尚,而某之不揆妄作之所由也,不胜惭悸。[6](卷十一,377)

同时,陈宓又在与真德秀信中,阐明延平书院的建设情况:

延平书院以缓实息,盖此郡儒宗名师磊落相望,而数十年来,自廖槎溪外,士风不振。人知利禄之可慕,不知义理之可悦。当此公私赤立之余,拔贫为富,诚非易事。念龌蹉庸陋之纵,岂能保其及见岁丰。此少正即之诛,孔圣所以果决而不疑也。不及此时为之,后日徒抱后时之悔。今已十成六七,尽五月可讫事,妄求大笔纪之。[6](卷十一,383)

陈宓在书院中设祠堂,以祀“延平四贤” 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及理学大师周(周敦颐)、张(张载)、二程(程颢﹑程颐)﹑廖德明、黄榦诸贤[12]。从其所设四斋“中和”、“忠恕”“明诚”“敬义”,可看出陈宓理学的主要思想,表明对士人学子所具备的理学品格要求,反映其欲以书院为依托传播理学思想,用意明显。

书院落成,陈宓邀请理学诸友前来观摩,作《延平书院落成柬诸友》二诗以记之,撰有《申请延平书院敕额劄》奏请朝廷赐予匾额。于此同时,陈宓还礼聘朱熹门人蔡念成为堂长,见其文《南剑请蔡堂长念成书》,并由朱子高足李燔订立学规。又极力诚邀朱子门人杨复、真德秀、李燔、赵师恕、蔡元思、邓邦老等前来讲学。如《回真西山书》:

始能招致公诲之贤,某所深敬。若果蒙执事辱临书院,则当遣人屈之,一来以惠学者,岂非至幸!某庸拙不才,将一年于此矣,及民无毫发而因袭弊例,每见前辈善政未尝不内愧面热。万一得亲承警诲,实郡人之幸。[6](卷十一,383)

此外,任延平书院堂长者,还有邓邦老、林羽等。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邓邦老,以字行,将乐人。朱子门人陈宓守延日,以邦老道德隆重而且耆年,延入书院,与李燔、林羽、蔡念成、杨复、余道夫、李伯武、赵师恕为堂长。”[3](卷二十二,321)

延平书院名师荟萃,为更好地传播理学,满足书院的教学所需,陈宓不遗余力地主持刊刻理学书籍。从其与友人与李燔、杨复的书信中可知,陈宓屡次提及刊刻书籍相关情况,如刊书的目的,参与刊刻的人选,版本的筛选,刻本的删定等。

勉斋先生晚年得闲,《通释》一书,尽写圣贤心术之微,读者如客得归;《孝经本旨》切于世教,二书皆可锓板,以惠学者。它日某所愿为武伯本,某已传得《丧》《祭》二礼,《丧礼》已毕,《祭礼》更须入注疏,俟它日抄录,以广其传。先生永已,孰不痛心,赖有深友,以永其脉。[6](卷十三,422)

《礼书·丧礼门》刊刻极佳,且不甚误,非史君与诸人精勤校定,未易至此,甚善。今纳去十六册,有误字处已改。幸白黄堂,速修正。《祭祀》必已毕工,今有七十券,望为印《礼书》前后全帙,各印四部。印郡斋所刻《学规》《学则》各五本,有余则多印,不足则据所发券减之。[6](卷十二,410)

2012 年,国内某公司在海外投资兴建了一条长输管道,管道的起点在一个离岸的小岛上,由于长期的封闭和隔绝,当地居民普遍生活水平较低,知识水平有限。为了帮助当地居民改善贫困的生活状态,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工程承包商雇佣了约50 名当地人参与施工建设。由于工期紧张,经过简单的培训之后,这些当地员工就投入到工作当中,然而,两个月后的某一天,部分员工突然罢工并且围堵了施工营地的大门,打出横幅要求重视当地员工的人权,要求承包商消除对岛上员工的歧视,同工同酬。同时,越来越多的当地员工开始聚集,加入到示威当中。示威队伍高喊口号,情绪激动。该事件也在当地引起了轰动,承包商被迫停止了现场施工。

已,何由至此,当寄南康刊修,为学者惠不少。[6](卷十三,423)

《刊误》《本旨》先拜纳二本。《通释》已刊三百面,更半月可见次第。《礼书》亦已抄就,接续刊之。[6](卷十六,468)

礼书成编,告之先生祠下,祝文典实,读之怆然。跋语合在后,与图式共作一册,今以在前非是。因书当告郑教,误字不能保其无施,刊修可也。[6](卷十三,423)

南宋书院发展极为鼎盛,书院数量、规模皆超于前代,许多文人雅士集结于此,著书、讲学、交友等。朱熹亦是注重书院建设,亲自创建“寒泉精舍”“武夷精舍”“考亭书院”等,且兴复“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将书院视为著述讲学、传播理学的重要场所。陈宓受朱熹影响甚深,以建朱文公祠、拜文公像、俯仰文公旧迹、拜谒朱子墓等方式表达对先师的缅怀;在南康知军任上,他倡修白鹿洞书院,且为诸生讲学,弘扬理学思想。尤其在出知南剑州期间,“陈宓……仿白鹿洞规制,创延平书院,延明儒主教事,置田以赡生徒。他善政尤多。”[5](卷三十八,1108)陈宓大力兴建延平书院[注]关于陈宓创建延平书院的时间考证,可参看方彦寿:《关注民生与书院建设的朱门弟子陈宓》,《哲学与时代: 朱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512-522页。,且捐俸禄购买学田以赡生徒。

某两蒙赐书并示教,《中庸口义》精密著明,不胜感伏,已传诸友,开发不少。《家礼本末》可入后序,《祭礼》若得尊契丈,自来春一力删修,使黄先生本意坦然明白,惠学者多矣。大纲既得,只是日课不懈,久自成书。乡中所刻《通释》,当时苏教惮于多费,若他时刻全书尤佳。但后生有志者,只据今本互读,亦自自足矣,大抵读者少,亦是难得有常,人拨剔他事,刻心立志,若泛泛应酬,工夫作辍,诚是可畏。某正坐此患,缘一家内外之事,皆丛于一身,又有索书之债,日不暇给,加以大字尤拙,索者无虚。[6](卷十三,423)

为了使土木工程质量有所提高,就要以预应力技术作为入手点着重考虑。现阶段的预应力技术创新,主要是在体外预应力中,改变以往的预应力筋放置位置,将体外预应力放在混凝土截面的外部,这种方法能够使混凝土工程使用周期加长,从成本方面来看,这种方法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为体外预应力会减小管道中的摩擦,从而使用年限就会加长。

陈宓如此致力于延平书院建设,可见其以培养理学人士为己任,弘扬理学为目的,尽传播理学之义务。陈圭谨记陈氏家风家训,效仿其父陈宓,致力于韩山书院建设,传播理学。淳祐五年(1245),陈圭“差知潮州。至州,首以访民疾苦为急……锄奸击强,亲儒讲学,一守复斋家法。丐祠,得请,主管台州崇道观,齐民惜之。”[11](卷七七八一,364)在《永乐大典》转引《三阳志》中也有详细记载:“淳佑乙巳,陈侯圭以复斋嫡嗣来守是邦,尤切如意。春秋课试,亲为命题,讲明四宁书及濂洛诸老议论,以示正学之标的。捐金市朱文公所著书,实于书庄,与士友共切劘之。又刊复斋所书仁说于二壁,以广诸生之见闻。拨钱一千五百贯,置田益廩。增塑周镰溪、廖槎溪二先生像,并祠其中。”[13]72陈圭任职期间积极建设韩山书院,使韩山书院拥有更充足经费进行教学,其在传播理学思想的同时,肩负起了培养士风、作育人才的责任。

(二)建仰止堂

陈宓晚年辞官归隐,潜心研究学术,在其年少时聆听朱熹讲学之所,建仰止堂。黄榦作《仰止堂记》以记之:

仰止堂者,丞相正献公旧第之东偏,晦庵文公朱先生尝馆焉。文公乐其道而忘人之势,不远千里而勤馆人,正献公乐道而忘势,折节行馆而与之友,二公之在此堂,道相与也。堂之面其山曰壶,公峻拔端重,若正人端士翔拱而进也。文公之馆于此,正献公之子皆抠衣焉,太府寺丞宓,长而益嗜学,思文公而不得见,登其堂望其山而如见其人焉,取高山仰止之义以名之,既与朋友讲习于其中,而属榦为之记。[6](拾遗,573)

仰止堂建成之后,陈宓亲自制定规约。在《仰止堂规约序》中,陈宓表明其建仰止堂的用意,阐释其学问渊源,以及对学子的期望。仰止堂规约的具体内容包括:“辨志”“致知”“正心”“修身”“处事”五个方面:

辨志:

见所是正《仪礼解续》一策,与潘丈同窃叹服,此非是细心磨礲,积功不

人之为人,必先辨志,毫厘之差,千里之异。儒有二途,小人君子;学有两端,为人为己。君子喻义,小人喻利。为己者诚,为人者伪。轻利重义,物我一视;拔伪存诚,隐显一致。凡我同心,请加审谛,透此二关,方是小憩。

致知:

2000年前后,腾讯的马化腾正四处游走,寻找资金。新浪好像还在六郎庄一带办公,各路豪杰纷纷云集在都市报的麾下。在北京,《新京报》还需要2年才创刊。

人心有知,在致其极。理本无形,惟物是格。物无精粗,各有其则。近而修身,远而家国。大而天地,微而草木。往古来今,循环代续。心之所感,喜怒欣戚。身之所接,臭味声色。一家之内,父子主仆;一国之中,刑政礼乐。天高地厚,浑沦磅礴,动植生成,鸢飞鱼跃。考诸往古,治乱因革。揆厥来今,变通酬酢。一理弗明,不免漏落;一义弗精,立见乖错。所以穷理,贵乎该博;所以临事,贵乎审度。方其用功,一一累积。及既会融,一乃贯百。孰谓格物,惟物扦格;孰谓虑事,不必灭悉。凡我同志,要当深识,毋贪近功,一蹴至域。

正心:

容栅式编码器由动栅和静栅两部分组成,都是采用精密印刷制成的电路板。动栅上印有发射极、接收极和屏蔽极,静栅上印有反射极。容栅工作时,加在发射极上的周期激励信号,经过发射极与反射极、反射极与接收极的两次极间耦合,在接收极上形成测量信号,测量信号经过电路运算,计算出动栅与静栅的相对位移[8]。图6是容栅编码器结构的图示。

仁义礼智,天赐至善,根诸吾心,盎背面。宽裕温柔,刚毅奋发,齐庄中正,文理密察。恻隐羞恶,辞逊是非,火然泉达,其端甚微。仁戒姑息,义防愤激,礼胜则离,智毋诡谲。致乐治心,中心和乐;致礼治躬,外貌俨恪。直而必温,宽而必栗,刚而无虐,筒而无傲。和顺积中,英华发外,清明在躬,志气如神。

修身:

人之一身,百体皆具。苟失其则,易置冠履。耳目无加,手足无措。仪容顺正,筋骸乃固。头容要直,项颈中峙。视必聚精,听必倾耳。色欲粹回,声从喉起。口如守瓶,鼻如嗅馨。回颐垂颔,脊挺肩平。手效抱鼓,足毋箕踞,立微罄折,坐若泥塑。堂上接武,堂下布武。周旋中规,折旋中矩。以此律身,外邪敢侮。体胖心正,貌肃神凝。为学则固,察理必精。克勤小物,大德以成。凡我同志,勿怠勿轻。

在第三个学习阶段当中,学生可以学习解决人类反复劳动的程序编程,通过设计一个重复的机器人动作从而减轻人们的劳动负担,比如可以设计机器人去进行迷宫试验,设计机器人前进的方向和距离,减轻人工的投入。

处事:

欲正其义,不当谋利;欲明其道,不必计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徒见小利,难成大事。小善必为,勿谓无益;小过必改,勿谓无伤。事务则立,不豫则废。时至则行,未至勿远。临事不敏,易至失机。处事欲速,必有不连。疑而勿询,犹正墙面。谋而无断,作舍道傍。仕止久速,和任清忠。各当其司,以集大成。富贵贫贱,患难夷狄,素位而行,无不自得。横逆之来,反己自修。人非我是,甄瓦虡舟。威武所加,孰不震休。自反而缩,虽死弗屈。[6](拾遗,568-569)

从规约的具体内容可知,陈宓意在弘扬朱熹理学思想,可见其对朱熹的敬仰和思念。

本项目研究将对无人船航线动态规划和自动避障算法优化,实现对无人船船体姿态、任务状态实时控制,实现自动化、全天候、高精度水文监测,实时提取被测数据,借助云计算、大数据对特定时段水文情况进行分析,以供相关部门参考决策。

陈宓所建仰止堂吸引了许多理学人士前来讲学、问道,形成仰止学派。在陈宓门人中,黄绩[注]黄绩(1196—1266),字德远,莆田人。有志于道,“中年还里,闻陈师复、潘瓜山得朱子之学于黄勉斋,遂师事之。集同志十余人于陈氏仰止堂,旬日一讲。及师复、瓜山继卒,遂筑东湖书堂,请田于官,春秋祀焉。”[3](卷三十四,475)黄绩之子黄仲元,又励志前修,能传承家学,“少刻意周、程、张、朱、吕、真、魏及父所传潘柄、陈宓之书,以其余力抄唐宋名文二百余家,文学为一时推重。”[3](卷三十四,476)黄绩弟子郑献翁,“以绩之子仲元及其徒林应承倡仰止之学,绩东湖之祀。”[3](卷三十四,475)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称为“黄德远先生绩学派”。陈宓、黄绩、黄仲元等理学人士,他们一生究心于朱子之学,躬行、发扬理学,为朱熹理学思想在莆田地区的继承和流传,做出重要贡献。

(1)羊场应建在背风向阳,地势较高的地方,最好利用地形条件选择斜坡建场,既可减少建场投资,又利于粪便的清除。同时防止了羊的寄生虫病和腐蹄病发生。

四、结 语

陈氏家族理学渊源深厚,通过探究陈氏族人与朱熹及其他理学家的交游,可知其理学思想主要继承朱子之学。在此基础上,陈氏族人作了进一步阐释,形成以“忠”和“仁”为主要内容的理学思想。陈氏族人继承家学,守家法,以践行理学之宗旨,追求“内圣”与“外王”兼具的理想人生。他们忠君爱国,仁勇刚毅,以仁人之心行仁政,造福百姓。在躬行理学的同时,他们还积极传播理学思想,陈宓创建延平书院,组织刊修理学书籍,邀请朱门弟子真德秀、杨复、李燔等人讲学;晚年居家建仰止堂,吸引许多理学之士前来问道,形成仰止学派,为朱熹理学思想得以在莆田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之,通过对陈氏族人的生平、交游、师承、著作、理学实践等方面的研究,考察陈氏家族理学的渊源、实践和传播,对了解莆田地区理学的发展,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意义。

[参考文献]

[1]《莆田县志·理学传序》,翁培藩抄本.

[2]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

[4]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黄仲昭.八闽通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6]陈宓.全书复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M]//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7]黄宗羲.宋元学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

[8]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9]张琴.陈忠肃公年谱[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7:72-77.

[10]何乔远.闽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

[11]曾枣庄,刘琳.全宋文[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12]延平府志·学校志[M].宁波天一阁藏本.上海:上海古籍书店影印,1961.

[13]林英仪.林苑掇拾[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OntheRelationbetweenChenClaninYuhuofXinghuajunandZhuXi’sNeo-Confucianism

ZOU Jian-ying

(Minnan Institute of Culture,Minnan Normal University,Zhangzhou 363000,China)

Abstract:Chen clan’s Neo-Confucianism in Putian Yuhu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was formed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Zhu Xi’s theory and absorbing other Neo-Confucianists’ thoughts.Its contents are mainly embodied in “benevolence” and “loyalty”.The Chen clan inherited and practiced Neo-Confucianism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At the same time,they actively disseminated Neo-Confucianism by creating Yanping Academy,publishing works and establishing Yangzhitang Hall.Exploring the origin,content,practice and dissemination of Chen clan’s Neo-Confucianism,is helpful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and spread of Zhu Xi’s Neo-Confucianism.

Keywords:Chen clan of Yuhu;origin of Neo-Confucianism;practice of Neo-Confucianism;Neo-Confucianism spread

[收稿日期]2019-03-25

[作者简介]邹建英(1987—),女,福建龙岩人,博士生,主要从事闽南文献与海疆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B 24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89X(2019)03-0021-010

(责任编辑 杨中启)

标签:;  ;  ;  ;  ;  ;  ;  ;  ;  ;  ;  ;  

邹建英:论兴化军玉湖陈氏与朱子理学的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