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一名大学生施测译码测验,用译码测验来测验某师范院校一位女大学生一周内每天不同的时间点以及一周内的认知疲劳的变化趋势。每天在五个不同的时间点施测五次,连续施测两周。结果:①该被试一天内的认知疲劳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上午学习时间段内(7: 30—11: 20),认知疲劳逐渐降低,下午学习时间段内(16: 20—18: 20),认知疲劳逐渐上升;②该被试一周中的认知疲劳整体来看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但周四最高,之后三天会有些反弹,认知疲劳会逐渐下降;可以认为认知疲劳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周一至周四认知疲劳逐渐上升,周四至周日认知疲劳逐渐下降,但周一学习效率高于周日。结论:①该被试的认知疲劳水平在一天内(7: 30—18: 20)不同时间段以及一周七天内呈一定的规律变化。②该被试在一天内上午7: 30 认知疲劳水平最高,9: 20 认知疲劳水平最低;在一周内周一认知疲劳水平最低,周四认知疲劳水平最高,周一认知疲劳低于周日。③大学生认知疲劳可能存在动态变化的日曲线和周曲线规律。
【关键词】认知疲劳;译码测验;日曲线;周曲线
一、文献综述
(一)认知负荷和心理疲劳
1.认知负荷
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最早是由澳大利亚认知心理学家 John Sweller 在20 世纪80年代末对认知负荷进行系统研究后建立起来的理论假设(Sweller,1988)[1]。认知负荷是在一个工作时间内个体工作记忆加在个体认知活动强度的总数。Sweller 以图式理论和资源有限理论为基础,从资源分配的角度来考察认知负荷,他把认知负荷分为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关联认知负荷三大类,这三种认知负荷是可以叠加的,叠加后的总和就是认知负荷的总量,即总的认知负荷。根据认知负荷理论我们知道,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就会造成认知的超负荷,从而产生认知疲劳。
选取实心板梁距支座中心h/2处斜截面进行抗剪强度检算。该桥实心板梁斜截面最大剪力组合值及斜截面极限抗剪强度见表3。
2.心理疲劳
心理疲劳一般又称为心理疲倦,是一种不良心理状态,它是指人们在长时间的工作和学习活动中,出现注意力涣散、反应迟缓、情绪低落、工作学习效率下降等的现象,从而体验到疲乏、劳累感。Boksem(2008)提出心理疲劳是一种主观感受,是人们在长期认知活动之中或之后体验到的[2]。
心理疲劳产生于人们的生活学习中,已有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疲劳会影响人们的学习和工作的进程,使人们学习和工作效率下降,并且,心理疲劳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缓解,会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避免产生心理疲劳对人们有着重要意义。大学生心理疲劳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学习态度不良,学习动机不足;存在过度的学习焦虑;睡眠质量不好;总是处于单调情绪中,对学习易产生消极情绪等。
(二)认知疲劳和译码测验
1.认知疲劳
首先来介绍一下维生素C,这是一种神奇的维生素,在我看来它无所不能,“包治百病”。这种维生素对于强大的免疫系统、骨骼和胶原蛋白的形成,制造能量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也是一种强效的抗氧化剂。
发展长江经济带须坚持全流域“一盘棋”的思路,把握好自身发展与协同发展的关系。正在建设中的杭温铁路为温州与上海的进一步协同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目前,温州已着手在产业对接、科技合作、人才交流以及教育、医疗等民生事业方面谋划具体项目与上海对接。而为避免与其他港口形成“同质化”竞争,浙江海港集团也在最新的全省港口发展规划中,将温州港的功能定位调整为区域性大宗散货中转港、产业配套港、集装箱辅枢纽港,以及参与“一带一路”、对台贸易运输的重要港口。“只有把自身发展放到全省港口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大局之中,才能形成整体合力、共赢发展。”温州港集团董事长汤宝林表示,谋求一体化发展,必须找准自己错位发展的重点方向。
认知疲劳这一概念在近几年刚被提出,现有关于认知疲劳的研究比较少,以往关于此类的研究大多采用心理疲劳这一概念。而认知疲劳这一概念,则更能贴合人们学习工作中产生的疲倦的现象,更顺应如今心理学发展的趋势。
1.译码测验
当今社会发展迅猛,人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大。大学生作为一个重要群体,他们承载着社会和家长的期望,为了提高生存竞争力,不得不在各种知识学习中倾注大量的精力。而不断增加的知识量和不断提升的知识难度对大学生的学习更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重大的学习任务中,大学生长期处于认知超负荷状态之中,非常容易导致认知疲劳,主要表现为思维迟缓、反应减慢、注意涣散。个体在认知信息的加工过程中,若是长期处于这种心理状态下则会影响认知加工水平,导致认知加工错误增多、操作水平效率降低。其次,认知疲劳还会诱发个体消极情绪,认知超负荷会使个体压力骤增,使之体验到紧张、焦虑的情绪状态,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健康成长。在一般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大学生做不到劳逸结合,压力过大,可能会忽略认知疲劳的存在,由此导致学习足够努力但是有时却并未达到预想的效果,这是大学生们所不愿体会到的。本研究试图通过译码测验来测验大学生一周七天内每天五个不同的时间点,认知疲劳的发生、增强和减弱的动态规律,绘制出认知疲劳日、周曲线,得出大学生一天五个不同时间点与一周七天内的认知疲劳变化趋势。
2.译码测验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不超过1%,其中,大学生接受急救培训的大多数为医学类的学生。欧美、日韩等国家大力推行应急救护培训,其中,美国公众基本急救技术普及率达89.95%,新加坡卫生救护知识培训普及率达20%。我国开展公众急救知识培训起步较晚,存在着实施及资金双重困难。在我国人口基数大、幅员辽阔的国情下,在不同区域和不同居民群体中进行急救知识的普及,也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特性,我国居民急救能力的培养仍然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译码是韦克斯勒智力量表(WISC)中的一个成熟的测验项目,主要测量短时记忆的能力、注意的稳定性和认知加工速度等,能够较好地反映出主体的精神状态且不受被试文化程度的影响。在龚耀先等修订的C- WISC 中,译码的重测信度为0.669[6],有着较好的信效度,可以将译码作为测验认知疲劳的工具。崔立中等人根据 WISC 中的译码改编出了译码作业,而我们在其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学生认知疲劳的研究,最终确定了译码测验。译码测验有9 套(第0 套—第8 套),此9套译码测验为等值复本。译码测验可以测量学习疲劳。译码测验历时 3 分钟,可以测量被试在进行认知活动时的认知疲劳状况。
我国目前关于认知疲劳的研究大多借鉴国外的研究,多从心理角度出发,从认知这一角度出发的研究较少。国内研究者将学习过程产生的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组合为认知疲劳,但大多数情况下,将学习过程中的认知疲劳等同于心理疲劳。又有研究者采用心理测验,如估计测验、注意测验、加法运算等,这些测验虽然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多运用于特殊行业,如运动员或航空航天领域,缺少来自学生群体的验证;此外,由于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国内相关研究中的任务设计多种多样,难度也各不相同;因此,绝大部分研究结果不具有可比性。
(三)认知疲劳测量工具的使用现状及研究
认知疲劳是近几年刚被提出的一种在学习工作中经常出现的现象,它是心理疲劳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近期有研究者对9 套译码测验中的5套(第 0、1、2、3、4 套)进行了信效度分析研究。这5 套译码测验每套的重测复本信度都很高,说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跨时间的稳定性和有效性,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标准。对 5 套测验进行效度分析,发现这5 套译码测验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校标关联效度和实证效度。即译码测验对于认知疲劳的测量切实可行。
同时,译码测验作为认知疲劳的一种测量工具,它的应用还并不广泛,关于译码测验的有效性及它的信效度也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完善。
国外研究者对于疲劳的研究较多,主要聚焦于认知负荷和脑力疲劳的研究。而国外学者在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疲倦现象时更倾向于使用学习倦怠来描述。国外现有认知疲倦的研究文献大多来自生理、神经生理心理或者医学等方面,在心理方面的研究较少。而研究群体大多为其他群体如飞行员、运动员与教练员,关于学生这一群体的研究少之又少。他们在研究疲劳时所采用的测量方法大多侧重于生理生化指标,包括情绪、应激生化指标方面。在测量方法上采用脑波超慢涨落技术(ET)和事件相关电位(ERP)等技术,这些技术需要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专业的实验室,将导致无法进行大范围的测量认知疲劳。
根据以往研究学者对认知疲劳的界定和译码测验本身具有的特性来看,使用译码测验对认知疲劳进行测量在理论上是完全可行的。而译码测验相较其他测量方式而言更加有效和简便易行。
通过梳理国内外的研究文献,我们可以发现:首先,采用客观化指标测量认知疲劳继续受到高度关注并且发展迅速;其次,针对学生群体进行客观评定的工具较少,缺少标准化的评定标准。在前期一系列学生认知疲劳的探索研究中,我们探索出以译码测验的形式来测量认知疲劳的方法,并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因此本研究主要研究大学生用译码测验的方式测量认知疲劳,从而发现认知疲劳的日、周曲线的变化趋势,以期待能够找出预测和避免产生认知疲劳的方法。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某师范院校教育学院心理学专业一名女大学生,被试身体健康,视力正常,无任何不良嗜好。在实验前保证被试得到充分的休息,保持以往的饮食习惯,实验当天身体健康,精神状态良好,无头晕、不舒服等不良状态。译码测验共 9 套,将测验随机排列对被试进行施测。
ITC官方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世界甘薯(HS编码:071420)的出口贸易总量和总额分别为63.0万t和5.256亿美元.世界甘薯贸易的主要输出国包括美国、荷兰、中国、西班牙等国家,其中美国的出口贸易额占世界比重为35.01%,排名前5位的国家出口贸易量和贸易额占到世界出口总量的比重分别为66.42%和71.61%(表1),行业集中度较高.进口市场方面相对分散,世界甘薯主要进口市场包括英国、荷兰、加拿大、德国等国家,排名前5位国家甘薯进口额约为62%.
(二)研究工具
疲劳是一个广泛存在却又很难说明的现象,疲劳即疲乏、困倦。一般是指由体力或脑力活动的过度劳累而引起的一种注意力水平降低、劳动能力下降的现象,其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工作单调、劳动强度过大、睡眠不足、持续工作时间过长、消极的工作情绪、精神过度紧张、不良的工作环境,操作频率过快等[3]。有研究者认为认知疲劳(cognitive fatigue)是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在处理各种信息时出现的注意力集中下降,学习效率降低等现象,常常体验到劳累、疲乏、心情烦躁等感觉 [4]。国外研究者Davies、Rymond 等人将疲劳分为四类,即脑力疲劳、体力疲劳、病理疲劳和心理疲劳,无论哪一种形式的疲劳都会影响动机水平和活动效率。认知疲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了解认知疲劳的变化趋势能够提前做好准备来缓解疲劳,从而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认知疲劳是心理疲劳的重要因素,它主要指个体在持续大量的工作学习中,出现了钝化或退化和操作水平下降的状态;认知疲劳是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在认知层面上的反应,是情绪、情感、意志和行为产生的基础。主要表现为学习效率下降、情绪衰竭、躯体症状和认知障碍(崔立中,2009)[5]。
译码测验总计9 套(第0 套—第8 套),每套含8 个练习译码和200 个测验译码,每次施测时间为 3 分钟,以被试在此时间内所译成绩为因变量,译对 1 码得一分,译错不得分,所得的总分表示译码成绩。在每个时间点上使用 1 套译码材料,不重复使用,即采用拉丁方设计,避免被试造成练习效应。译码测验主要以译码的方式,通过测量个体短时记忆的能力,注意的稳定性,认知加工速度等,来反映个体学习效率的高低和认知疲劳水平。
从空间的视角出发,分析山西黄河旅游带发展的各项基础条件,摸清构景要素的资源依托,为第三部分旅游线路设计奠定基础。具体研究过程:第一步,数据收集与整理。地形地貌数据来自于课题组数据库,国家高速公路和国道线路来自于中国公路网,经济发展情况由《2016年山西省统计年鉴》中计算分析得出,旅游资源状况从课题组数据库提取。第二步,数据处理及可视化。运用ArcGIS 10.3软件对上述关键数据进行空间分析,绘制区域单位面积GDP图(图1)、区域地形图(图2)、区域主要景区分布和交通图(图3),实现可视化表达。
2.适度的体育锻炼
(三)施测过程
对施测对象每天施测五个时间点,连续施测两周,期间有缺失的地方,在下一周所缺失的同一天同一个时间点进行补测,完成后共得到64 份数据,所得数据皆为有效数据。施测所用的译码测验按拉丁方设计进行施测。
从实验当天 7: 30 开始,到下午 18: 23 结束(具体安排详见下表1);第一次测试时间点为 7:30,设为初始测定值;之后按学校日常教学时间,在每节课结束之前进行译码测验。
顾盼来的时候她迅速地关了网页,他笑着说,看什么呢这么神秘,不是黄色网站吧。她没有理他。他找一些人来打CS,她也玩,顾盼问她选什么,她说匪。
在撰写每一个实验脚本前,都要亲自做一遍实验,使自己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步操作都准确、规范,并记录实验时间。
?
(四)数据处理
将收集到的所有有效数据输入Excel 表格,对数据进行整理,便于分析。然后将整理后的数据导入SPSS。运用 SPSS 18.0 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t 检验、相关分析等。
?
三、研究结果
(一)该大学生一周内每天中不同时间点上认知测验成绩均值分析
通过观察表2中的结果,对该被试在五个时间点上的测验结果均值分析发现:上午时间段内测验成绩最高的是9: 20 这一时间点,最低的是7:30 这一时间点;下午时间段内,测验成绩最高的是16: 20 这一时间点,最低的是18: 20 这一时间点。在上午7: 30 至9:20 时间段内,认知疲劳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在下午16: 20 至18: 20 时间段内,认知疲劳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对该被试认知测验成绩在SPSS内进行配对样本 t 检验,结果显示在7: 30 与9: 20;16: 20 与18: 20 均值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这说明,在上午时间段内(7: 30-9: 20),学习效率逐渐提高,认知疲劳逐渐下降;在下午时间段内(16:20-18: 20),学习效率逐渐降低,认知疲劳逐渐上升。(见图1)
前文已述,劳动教养制度司法化是劳动教养改革的正确发展方向。在劳动教养制度司法化改革中,需要进一步论证和明确的是劳动教养措施的刑罚化问题。若谈及劳动教养措施的刑罚化,就必须与刑法的惩罚范围即起刑点问题结合起来加以考察。在此,刑法的发展与劳动教养制度的改革便有了契合点和交汇点,由降低刑法起刑点推动劳动教养制度改革则可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选择。
(二)该大学生一周内每天的认知测验成绩均值分析
?
通过观察表3中的结果,对该被试一周内的测验结果进行均值分析发现:一周内,测验成绩最高的一天是周一;测验成绩最低的一天是周四。一周时间内,测验成绩呈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认知疲劳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周一的认知疲劳要小于周日。
3.改进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能感
(三)该大学生不同时间测验成绩相关分析
利用Pearson 积差相关,本研究对该大学生不同时刻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只有16:20 与18:20 两个时间点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余时间点间的关系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见表4)
同样利用Pearson 积差相关,对该大学生一周内的每一天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周四与周二、周三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余几天之间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见表5)
?
?
四、讨论
(一)认知疲劳的变化规律
大量研究证实,世界上几乎所有生物都存在着生物节律,生物节律又称生物钟或生命节奏。人们经常会有这样的体验:时而体力充沛,时而浑身乏力;时而精神饱满,时而萎靡不振等等,这些都是人体内的生物节律在作怪。研究表明,对人体产生最大影响的三大节律是体力节律、智力节律与情绪节律。这三大节律的变化是规律性的,并且在人的一生中基本不会发生变化[7]。生物节律是指以24 小时为单位表现出来的集体活动一惯性、规律性的变化模式,其时间周期从几秒、几天直至几月、几年。在本研究中,该大学生认知疲劳在一周内也呈现出一定的节律变化。本研究发现,在一天中,大学生认知操作效率最高的时段是上午9: 20-11: 20,操作效率最低的时段是下午 16: 20-18:20;在一周的时间内,认知操作效率最高的一天是周一,效率最低的一天是周四。
在本研究中,该被试的认知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的规律性变化也遵循着生物节律的作用。研究表明,生物节律影响人们的认知加工,使个体的精神、情绪、体力和智力产生规律性的变化,表现为个体的学习效率和认知疲劳有一个规律性的变化趋势。
本研究探索的这位被试,她的认知疲劳的日曲线变化趋势是认知疲劳先下降后上升,上午 7:30 认知疲劳最低,9: 20 认知疲劳最高,可能原因是早上刚刚起床后,经历了一晚上的休整精力比较充沛,对于学习任务也有较大的热情和较高的效率去完成。上午时段内学习效率逐渐增高,学习渐入佳境,但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和学习时间的增长,个体易产生疲劳感如注意力不集中、认知加工速度变慢和短时记忆力下降的情况。因此一天内的后半段学习效率逐渐下降,认知疲劳逐渐上升。她的认知疲劳的周曲线变化趋势与日曲线正好相反,认知疲劳先上升后下降。周一的认知疲劳最低,周四的认知疲劳最高。周一的学习效率最高,最大可能的原因是周末两天的休整与调节;而周四最低是因为前三天的学习任务逐渐累积使认知负荷水平达到最高,认知疲劳最甚,所以学习效率最低,这之后逐渐缓和,认知疲劳有所下降。
了解日、周曲线的变化趋势我们知道自己的学习效率如何变化,知道了自己在一天中哪一时刻学习效率高哪一时刻学习效率低,哪一天学习效率高哪一天学习效率低,我们就会避免在自己学习进展不满意的时候过度焦虑,能够心平气和地接受,不会造成心情的过度起伏,从而影响之后的学习。
(二)缓解认知疲劳的方法
针对本研究该被试的认知疲劳变化规律,我们可以用几种方法来缓解她出现的认知疲劳,从而提高她的学习效率。
1.科学安排学习时间
近年来,汽车车内污染越来越引起重视。如果国家相关政策更完善,汽车制造企业更自律,驾乘人员方式更健康,将会使汽车内污染更少,从而保护驾乘人员身心健康。
通过本研究我们了解该被试的认知疲劳的变化趋势,因此我们能根据它的变化趋势来科学合理地安排该被试的学习时间。
在一天内如果从7: 30 开始学习时,刚开始的学习效率可能不是很高,可能因为刚开始学习头脑不是特别清醒,但在学的过程中,思维逐渐变得灵活,学习效率逐渐升高。从上午 7: 30 到 9:20 这个过程,学习效率是逐渐升高的,同时,随着学习时间的增长,学习内容的累积,学生会感到疲倦,产生认知疲劳,这提醒我们学习要讲究劳逸结合,在学习一段时间后应适当地休息一会儿,学习效率会比一直学习而不休息要高。而通过观察日、周两个曲线的变化趋势,我们发现,日曲线中从上午9:20 到下午18:20 学习效率一直是降低的;而周曲线也是如此:从周一到周日学习效率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周四是最低谷,剩余三天有反弹趋势即周四到周日学习效率会逐渐上升,但周日学习效率低于周一。这是因为学习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学习时长和学习内容不断增加,而人的认知负荷是有限的,这就造成了认知的超负荷。
根据该被试的日、周曲线的变化规律可以这样安排学习时间:在一天内,上午 7 点刚开始学习时可以先读或者背书或者干脆休息,首先有一个让脑子“醒”过来的过程,到 9 点后做一些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在下午的时候可以安排一些比较重要的学习内容,当然在学习期间一定要劳逸结合,注意休息;在一周内,周一学习效率最高,可以用极大的热情去进行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周四学习效率最低,可以安排一些不很重要的学习内容。
(2)真空蒸馏分离效果随温度的升高而提高,延长蒸馏时间也可以提升蒸馏效果,最优真空蒸馏参数为1 000 ℃,蒸馏90 min,在该工艺条件下,铅、铋的分离率可以分别达到99%、73%,金、银的直收率可以分别达到94.63%、91.04%。
杂文与作文(指中学生作文)之间,是既有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这里,抛开杂文的概念不提,只说中学生作文,无非记叙文(包括说明文在内)与议论文两种文体。无论记人记事,当然也包括说明性文字,还有议论文(也有称作话题作文),都被混迹杂文家队伍的伪杂文家,一“杂”了之!
而今大学生体育课少,大部分高校在学生大三后基本就不开设体育课,该被试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一定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爬山、打球、做广播体操等[8]。体育锻炼能够有效改变人的情绪状态,经常锻炼能够让自己的心情变得愉悦,减低焦虑反应。体育锻炼有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品质。作为大学生而言,适度的体育锻炼能够激发学生的优秀品质,积极面对困难,养成自我坚强的品质。适度的体育锻炼还能够有效地消除眼部疲劳,该被试的学习活动是持续的,不仅很容易产生认知疲劳还易产生眼部的疲劳与不适,这时可以进行一些小型的锻炼比如眼保健操,不仅可以缓解疲劳还能使得身心放松,进而更加投入学习。
对该被试认知测验成绩在SPSS 内进行配对样本t 检验,结果显示周一与周二、周三与周四、周六与周日均值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这说明,一周内学习效率先逐渐下降再逐渐上升,认知疲劳先上升后下降。(见图2)
积极引导该被试结合自身个性,总结以往的学习经验和借鉴他人经验来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提高学习自主性和学习效能感[9],以减少认知疲劳的产生。
本研究作为单样本的个案研究,这些缓解认知疲劳的方法作为建议,便于日后追踪研究以探索出更有效具体的缓解该被试的认知疲劳的方法。本研究所提出的三个方法对缓解大学生认知疲劳都有显著效果。第一个方法针对本研究被试的认知疲劳变化规律,在其他大学生中也存在一定的认知疲劳变化规律,可以根据自己的变化规律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以缓解疲劳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五、结论
(一)本研究主要结论
第一,该被试认知疲劳存在日曲线规律,存在一种动态变化趋势。在一天内,该被试认知疲劳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上午时间段内7:30-9:20 认知疲劳下降,学习效率上升;下午时间段内16: 20-18: 20 认知疲劳上升,学习效率下降。
第二,该被试认知疲劳存在周曲线规律,也存在一种动态变化趋势。在一周内,该被试认知疲劳变化规律与日曲线正好相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周一至周四认知疲劳上升,学习效率下降;周四至周日认知疲劳下降,学习效率升高;周一认知疲劳水平最低,周四认知疲劳水平最高。而周一的认知疲劳水平低于周日。
第三,通过本研究此被试的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知道:大学生认知疲劳可能存在一种动态变化的日曲线和周曲线规律。这为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求均值、标准差和P值等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时采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正态计量资料的多样本均值比较则采用方差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1.本研究的不足
第一,本研究作为个案研究,该被试作为样本来说不算典型,得出的结论无法代表总体,即我们所得出得结论只是由分析个体得出的,我们无法得知这个结论是否具有一般性,还是只是个体自身的一种结果。
第二,作为个案研究我们只关注探究该被试的认知疲劳变化规律,而没有对缓解其认知疲劳的方法进行进一步的实验。所以本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追踪探索。
2.本研究的展望
第一,本研究为个案研究,研究被试只有一名。之后可以进行大学生周曲线的探索性研究,增加被试的数量与类型如文科生、理科生、艺术生等;也可以进行其他群体的曲线探索性研究如小学生、中学生、公务员等,让认知疲劳的曲线变化规律能够具有一般性。
第二,关于施测过程,要注意被试基本信息的填写以及被试对于测验过程的理解,和 9 套试验的使用顺序,避免被试产生练习效应。
第三,关于被试,本研究仅研究了该被试存在认知疲劳的曲线变化规律,日后可进行追踪研究以探索出能够缓解该被试认知疲劳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孙崇勇.认知负荷的测量及其在多媒体学习中的应用 [D].苏州:苏州大学,2012.
[2]马骁.心理疲劳影响认知监控的外周生理机制 [D].西安:西安体育学院,2014.
[3]邹志伟.学生学习过程中认知疲倦及其现状 [D].开封:河南大学,2012.
[4]戴春林.中学生学习倦怠的研究 [J].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6(12).
[5]崔立中,刘娟.课间缓解学习疲劳的一项探索性研究 [J].心理科学,2007(6).
[6]李艳玲,吴小玲.某高校大学生认知疲劳日变化趋势研究 [J].中国学校卫生,2017.
[7]吴健,成刚,陈旭,刘平.昼夜节律紊乱对大鼠颅脑损伤引起的认知衰退和神经损伤的影响 [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7(1):5-8.
[8]林小艳.当代大学生心理疲劳及应对策略[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5):24-27.
[9]刘艳丽.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和干预策略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2017(12):122-124.
A Case Study of Weekly Cognitive Fatigue Curve of College Students
LUO Fei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Anhui Huaibei 235000)
Abstract: Objective: Decoding test is used to test the change trend of cognitive fatigue of a female college student in a normal college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during the week and within one week.Method:Test and decode a college student.Five measurements were taken at five different time points each day for two consecutive weeks.RESULTS: ①The cognitive fatigue of the subject decreased first and then increased during the day.During the morning learning period (7: 30-11: 20),cognitive fatigue gradually decreased during the afternoon learning period (16: 20-18: 20),cognitive fatigue gradually increased;② The cognitive fatigue of the subject during the week showed a gradual upward trend,but it was the highest on Thursday,and there will be some rebound in the next three days,and the cognitive fatigue will gradually decline.It can be considered that the cognitive fatigue first rises and then declines.Cognitive fatigue gradually increased from Monday to Thursday,and cognitive fatigue gradually decreased from Thursday to Sunday,but learning efficiency was higher on Sunday than on Sunday.Conclusion: ①The cognitive fatigue level of the subjects showed a certain regular change in different time periods (7: 30-18: 20) and seven days in a week;② The subject had the highest cognitive fatigue level at 7: 30 am and the lowest cognitive fatigue level at 9: 20 in one day;the lowest level of cognitive fatigue on Monday and the highest level of cognitive fatigue on Thursday;cognitive fatigue was lower on Monday Sunday.③College students' cognitive fatigue may have dynamic curves of daily and weekly curves.
Keywords: Cognitive fatigue;Decoding test;Daily curve;Weekly curve
【中图分类号】B8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24(2019)06-0111-07
【收稿日期】2019-01-09
【作者简介】罗菲,女,安徽省宿州人,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8 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标签:认知论文; 疲劳论文; 译码论文; 测验论文; 学习效率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心理学论文; 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年第2期论文; 淮北师范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