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群落论文_齐沛森,黄钟宣,桑尼,杨育林,鄢武先

导读:本文包含了植被群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群落,植被,土壤,生物量,林冠,结构,林下。

植被群落论文文献综述

齐沛森,黄钟宣,桑尼,杨育林,鄢武先[1](2019)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治理模式森林植被群落结构及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评价并筛选适合干旱河谷地区植被恢复的植物种类,该研究基于甘孜州泸定县的干旱半干旱生态综合治理试点示范项目,在甘孜州泸定县生态治理植被恢复区调查了21个典型样地,记录样地内乔木种名、株数等,灌草层种名、多度、盖度等;土壤样品主要测定有机质含量、总孔隙度、pH值以及水分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岷江柏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最适宜栽培;仙人掌和刺槐适宜种植在山腰地带;辐射松和银杏建议种植在生存环境较好的地带;香樟和云南松不建议种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22期)

濮阳雪华,王春春,苟清平,赵志杰,黄娟[2](2019)在《陕北黄土区植被群落特征与土壤水分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陕西省吴起县降水量存在差异的白豹、柴沟、王洼子3个典型区域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降水梯度条件下浅层(0~100 cm)土壤含水量和植被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为陕北黄土区植被构建与景观配置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该地区降水分布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3个区域共调查植物20科47属57种,其中草本植物共有12科29属38种,菊科、禾本科、蔷薇科、豆科占调查属和种的61.7%和68.4%。白豹、柴沟及王洼子浅层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4.4%、12.7%和8.7%。随着降水量的减少,3个典型区域草本植物的重要值发生了明显变化,但植被群落物种组成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植被群落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及Simpson指数从高到低均依次为白豹>柴沟>王洼子,且与土壤含水量具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综合而言,该地区草本植物物种最为丰富,降水梯度显着影响浅层土壤水分,且植被群落特征与浅层土壤水分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詹瑾,李玉霖,韩丹,杨红玲[3](2019)在《放牧对浑善达克沙地丘间低地植被群落及土壤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放牧对丘间低地植被群落及土壤的影响,分析了浑善达克沙地丘间低地在重度和轻度放牧下植被的地上生物量、物种重要值、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及0~10 cm土壤中黏粒、粉粒、砂粒、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结果表明:(1)植被地上生物量、土壤黏粒、粉粒、砂粒、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在不同放牧程度下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在不同放牧程度下差异不显着(P>0.05),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在不同放牧程度下差异显着(P<0.05)。(2)放牧区植被以禾本科为主,禾本科植被地上生物量占整个植被群落的54.88%~57.76%;重度放牧区植被地上生物量为63.59 g·m~(-2),比轻度放牧区低26.61%。(3)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狗尾草(Setaria viridis)是放牧区的优势种,其重要值依次为14.16%(重度放牧区)和19.10%(轻度放牧区)、13.40%(重度放牧区)和15.42%(轻度放牧区),重度放牧下雾滨藜(Bassia dasyphylla)、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和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的重要值较显着高于轻度放牧区,而羊草则低于轻度放牧区。(4)重度放牧加剧了土壤沙漠化,使砂粒含量增加,草地生产力下降,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降低。(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9年06期)

徐庆华,杨进良,黄练忠,张星元,谭雪莲[4](2019)在《次生常绿阔叶林群落林冠结构对林下植被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经典群落学调查方法和半球面影像技术,以珠江叁角洲城郊次生常绿阔叶林群落为研究对象,运用聚类分析、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 test),指示种分析(ISA)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等方法,定量研究次生常绿阔叶林群落林冠结构对林下植被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①次生常绿阔叶林林冠结构和林下光环境各参数沿林冠梯度变化表现不一。立木密度和平均胸径沿林冠梯度差异极显着(P<0.001),林下直射光、林下散射光和林下总光照沿林冠梯度差异显着(P<0.05)。②林下植被物种丰富,物种数、平均树高和总盖度沿林冠梯度差异显着(P<0.05)。林冠梯度2的林下植被物种最多,但群落平均高度和总盖度皆以林冠梯度3最大。③林下植物对不同林冠结构和林下光照参数的响应不一。水锦树Wendlandia uvariifolia和绿冬青Ilex viridis同为林下直射光和林下总光照的指示种。④典范对应分析(CCA)揭示,林冠结构以及林下光环境共同影响林下植被的物种分布,扇叶铁线蕨Adiantum flabellulatum,乌毛蕨Blechnum orientale,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和狗脊Woodwardia japonica等蕨类植物均分布在林下光环境较弱的区域,油茶Camellia oleifera和锡叶藤Tetracera sarmentosa等喜阳植物则分布在林下光环境较强的区域,而木荷Schima superba和腺点紫金牛Ardisia lindleyana等中性植物受林冠层立木的高度和胸径的影响更大。不同林冠梯度下的林下植被物种组成因林下光照强弱而不同,对次生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影响最大的林下光环境指标是林下总光照和林下散射光。图3表3参21(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彭彩云,王戈,赵波,廖兴艳,张健[5](2019)在《长江上游典型人工植被下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长江上游低山丘陵区典型人工植被系统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于2015年10月选取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PM)、大桉(Eucalyptus grandis, EG)、红椿(Toona ciliata, TC)、硬头黄竹(Bambusa rigida, BR)人工植被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毗邻农耕地(farm land, FL)为对照,采用干、湿漏斗法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实验共采集到土壤动物4 444只,隶属于5门12纲22目83类。各样地间土壤动物的平均密度差异达极显着水平(F=78.478,P=0.000),类群数差异达显着水平(F=4.810,P=0.020)。各样地土壤动物类群数垂直分布均随土层加深而逐步减少,呈现表聚性特征。植食性、杂食性和捕食性土壤动物在BR样地中所占比例最高,腐食性土壤动物在FL样地中所占比例最高。在BR样地中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密度-类群指数均表现为最高,优势度指数在FL样地中最高,除密度-类群指数(F=2.702,P=0.092)外,其余各指数差异均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各林地与FL的相似性为中等不相似(除EG外);各人工植被系统间的相似性为中等相似(除FL外)。综上表明,不同植被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明显差异,其中竹林生态系统具有更高的土壤动物多样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张晓玲,徐田伟,谭攀柱,耿远月,刘宏金[6](2019)在《季节放牧对高寒草原植被群落和生物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不同放牧时段对高寒草原植被群落和生物量的影响,对青海省海北高寒草原的连续放牧地、暖季放牧地以及冷季放牧地进行群落调查、样品采集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与常年连续放牧相比,暖季放牧和冷季放牧显着提高高寒草原的群落高度、群落盖度和代表性牧草高度;季节性放牧较常年放牧显着增加禾本科生物量、莎草科生物量、地上总生物量和优质牧草产量;地下总生物量变化趋势为冷季放牧>暖季放牧>连续放牧,其中冷季放牧显着高于常年放牧;冷季放牧地的草地生产力显着高于常年放牧地,但与暖季放牧地的草地生产力差异不显着。在海北高寒草原地区,采用季节性放牧有助于提高高寒草原群落高度、盖度和草地生产力。可以适当鼓励牧民进行季节性放牧,促进天然草地合理利用。(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王常顺,王慧清[7](2019)在《植被恢复对寒旱区典型草原群落枯落物分解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草地的不同利用方式和利用程度影响枯落物的分解过程,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为了解寒旱区植被恢复后草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在内蒙古不同恢复年限(恢复25年、恢复12年和严重重度退化)的典型草原群落开展枯落物原位分解试验,分别于样品投放后的第15、30、45、60、75、300、330和360天回收分解袋,同时测定8个时期枯落物中氮(N)、碳(C)、磷(P)、纤维素、木质素和灰分含量并记录土壤表层温度和含水量,以确定不同恢复阶段植物群落枯落物物质损失情况。结果表明,恢复时间不同的3个群落,枯落物残留率存在显着差异(P<0.05),恢复25年群落、恢复12年群落和重度退化群落枯落物的残留率分别为31.57%、44.11%和49.63%。植被恢复对不同群落枯落物分解系数影响较小,但减少了枯落物分解时间。经过25年和12年的恢复,枯落物分解95%需要的时间分别为1 465 d和1 361 d,而重度退化群落为2 864,植被恢复使得分解时间减少大约一半。植被恢复对枯落物中TOC含量存在显着影响(P<0.05),植被恢复可以减缓枯落物中有机碳的损失速率。经过一年的分解,重度退化群落枯落物中纤维素、木质素、和灰分的含量显着高于两个恢复群落(P<0.05)。植被恢复减少了枯落物分解过程中的难分解物质的含量。植被恢复通过改变植物枯落物中物质的组成,进而改变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速率。围封恢复可以加速草地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速率。气温是控制寒旱区草地全年枯落物分解的重要环境因素;在温度条件适宜时,水分条件的变化对枯落物分解速率有一定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李晓娜,王超,张微微,赵春桥,史瑞双[8](2019)在《京郊荒滩地短期植被恢复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京郊荒滩地植被恢复初期土壤理化性质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以补播苜蓿(Medicago sativa L.)、补播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 Leyss)为研究对象,自然撂荒地为对照,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研究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细菌与真菌的群落结构。结果表明:(1)2种植被恢复方式下土壤全氮含量显着高于对照,补播无芒雀麦土壤全磷含量最高;(2)2种植被恢复方式短期内显着改善了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容重显着低于对照,补播无芒雀麦土壤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与最大持水量最高,补播苜蓿土壤饱和导水率最高;(3)2种植被恢复方式短期内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影响,真菌中的子囊菌门、细菌中的蓝细菌门相对丰度增加,真菌与细菌的生物多样性降低;(4)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与真菌中的子囊菌门、细菌中的变形菌门、蓝细菌门数量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2种植被恢复方式短期内均不同程度的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增加了固氮及降解有机质的微生物的数量及活性。(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姜基春,王国强,郭宁,焦峰[9](2019)在《黄土高原4种植被带草本群落特征及其对降水变化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黄土高原草本群落为研究对象,选取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至延安市富县的4种植被带,测定草本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结合研究区近20年的气象数据资料,分析4种植被带草本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分布特征以及它们对降水变化的响应规律,以期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4种植被带草本群落Margalef指数、Pielou指数以及Shannon-Wiener指数均为草原-荒漠带数值最小,森林带数值最大,且都随着年均降水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最大值都出现在森林-草原带。(2)地上、地下和总生物量的大小顺序均为草原-荒漠带<森林带<草原带<森林-草原带,它们随着年均降水量的增加呈"单峰曲线"的变化趋势,曲线的拐点都出现在森林-草原带;地下/地上生物量与年均降水量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李鹏飞,张兴昌,郝明德,崔勇兴,张燕江[10](2019)在《植被恢复对黄土高原矿区重构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以及真菌群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黄土高原矿区重构土壤植被恢复对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以及真菌群落的影响,准确评价植被恢复对该地区的土壤生态恢复效果。[方法]在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选择3种典型植被恢复类型(灌木、乔木、草地)和未复垦地采集0—20 cm土壤样品,采用扩增子测序技术分析了土壤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同时结合土壤理化性质探讨了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影响真菌群落多样性的重要因素。[结果]①与未复垦地相比,3种典型植被恢复类型不仅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均有明显提升,还提高了土壤真菌可操作分类单元(OUTs)和多样性指数,且差异显着,以灌木的效果最好。②真菌主要菌门相对丰度在各样地变化趋势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相对丰度之和已超过50%,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在4个样地之间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③土壤含水量为影响真菌群落结构的最主要因素。[结论]植被恢复影响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及真菌群落多样性,黄土高原矿区生态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生态恢复过程中,宜种植灌木来改善重构土壤的生态环境。(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9年05期)

植被群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陕西省吴起县降水量存在差异的白豹、柴沟、王洼子3个典型区域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降水梯度条件下浅层(0~100 cm)土壤含水量和植被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为陕北黄土区植被构建与景观配置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该地区降水分布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3个区域共调查植物20科47属57种,其中草本植物共有12科29属38种,菊科、禾本科、蔷薇科、豆科占调查属和种的61.7%和68.4%。白豹、柴沟及王洼子浅层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4.4%、12.7%和8.7%。随着降水量的减少,3个典型区域草本植物的重要值发生了明显变化,但植被群落物种组成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植被群落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及Simpson指数从高到低均依次为白豹>柴沟>王洼子,且与土壤含水量具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综合而言,该地区草本植物物种最为丰富,降水梯度显着影响浅层土壤水分,且植被群落特征与浅层土壤水分密切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植被群落论文参考文献

[1].齐沛森,黄钟宣,桑尼,杨育林,鄢武先.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治理模式森林植被群落结构及稳定性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9

[2].濮阳雪华,王春春,苟清平,赵志杰,黄娟.陕北黄土区植被群落特征与土壤水分关系研究[J].草业学报.2019

[3].詹瑾,李玉霖,韩丹,杨红玲.放牧对浑善达克沙地丘间低地植被群落及土壤的影响[J].中国沙漠.2019

[4].徐庆华,杨进良,黄练忠,张星元,谭雪莲.次生常绿阔叶林群落林冠结构对林下植被的影响[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9

[5].彭彩云,王戈,赵波,廖兴艳,张健.长江上游典型人工植被下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9

[6].张晓玲,徐田伟,谭攀柱,耿远月,刘宏金.季节放牧对高寒草原植被群落和生物量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9

[7].王常顺,王慧清.植被恢复对寒旱区典型草原群落枯落物分解的影响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9

[8].李晓娜,王超,张微微,赵春桥,史瑞双.京郊荒滩地短期植被恢复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9

[9].姜基春,王国强,郭宁,焦峰.黄土高原4种植被带草本群落特征及其对降水变化的响应[J].西北植物学报.2019

[10].李鹏飞,张兴昌,郝明德,崔勇兴,张燕江.植被恢复对黄土高原矿区重构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以及真菌群落的影响[J].水土保持通报.2019

论文知识图

研究区土壤分布图植苗造林植被恢复措施下协同度指数植苗造林和播种造林植被恢复措施下修...不同岩层区灌木型的主要群落组成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播种造林植被恢复措施下协同度指数

标签:;  ;  ;  ;  ;  ;  ;  

植被群落论文_齐沛森,黄钟宣,桑尼,杨育林,鄢武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