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利民江苏省溧阳市文化小学213000
语文作为母语教育的基础,它承载的任务与其它学科有所不同。它既要让学生获得知识,更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着眼于人的精神世界,是要把语文内化到人的身心与品质之中去,成为一种素质修养,影响整个人生。
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生命情感的美丽世界,去丰富其生命的体验。让学生从美的角度去关注语文,自觉或不自觉地以美的方式去参与语文,展开想象和梦幻的翅膀,激起生命灵性的浪花,达到语文感觉的细腻敏捷,让他们的语言和精神携手走向丰满,达到语言和精神的至美境界。
一、用诗情的言语拨动学生情感的涟漪
记得孙建锋老师的语文课堂上,他在教学《做一片美的叶子》时,在这样导入:老师请几位同学在黑板上画树叶,其他同学在自己的纸上画,伴随着悠扬的古筝乐,老师在一旁独白:一只只嫩生生的巧手,尽情地飞舞,在黑板上布满个个优美的“舞姿”——一片片小精灵似的叶儿布满了黑板,这仅仅是一片片叶子在展现吗?不,那是一扇扇心门在洞开,一颗颗心灵在闪耀,一朵朵心花在怒放!一个个生命在跳动!每一片叶子是那样的美,让我们“做一片美的叶子”吧!(板书:做一片美的叶子)
教师的导入宛如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在老师饱含深情的吟诵中,洋溢着浓浓的散文气息,沟通了教师、文本、学生的心灵,学生似乎已经隐约触摸到了文章跳动的脉搏,使学生感受文本的心境并且悄然进入状态。
二、在切己的体悟中激起孩子思想的浪花
《螳螂捕蝉》课已接近尾声,老师说:“学到这里,你觉得少年是怎样的一个人?”
生:“他非常聪明,巧妙地运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让吴王悟出攻打楚国得不偿失的道理。”
生:“他善用计谋,他环环相扣引导吴王追问。就算吴王悟出是在劝谏,也没有任何杀他的理由。”
……
师:“同学们对少年的敬佩发自肺腑。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更是恍然大悟,于是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如果你是少年你会不会象他这样做呢?”
学生(齐):“会!”
师:“那就是说这是最好的选择了?”
学生沉思、小声议论。
片刻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这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如果我是少年我会想一个万全之策,既可以攻下楚国,又能保全自己的国家。”
师:“会怎么做呢?”
生:“我劝吴王联合其他的诸侯国一起攻打楚国,这样就不必派出全部的兵力。”
生:“想办法挑起其他诸侯国的战争,让他们没有精力进攻别的国家。”
……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文章的魅力来自什么?不是形式,不是辞藻,而是深邃的思想!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该让学生思考起来,聪明起来,智慧起来。
三、让丰富的感知成为精神律动的源头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臆,入境始觉亲。”只有创设出文章中所描绘的那种意境与氛围,唤醒学生已有的感知体验和美好的记忆,学生才会渐入佳境,体会到作者的胸臆。
1.以图画再现情境,引领学生创造心中最美的画卷。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的语文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它用形象作词,用情感谱曲,它看上去就是一幅多彩多姿、形象鲜明的画,读起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课堂上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挂图,一张张色彩艳丽的照片,或是一个个细致入微的多媒体画面,将课文的内容以形象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没有色彩、没有生气、没有情趣的单纯的符号一下子形象、鲜明、活跃起来,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新奇感会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兴趣,积极地去欣赏、去感知、去想象、去表达……
2.以音乐渲染情境,引领学生拨动心中最美的琴弦。
有人说:喜欢音乐的孩子不会变坏。这话略显绝对,但却充分说明了音乐对人的性情的熏陶和人格的感染起着多大的作用。音乐与文字是相通的,但它给人心灵的触动是最精妙的,它能最确切地表达人物内心最细腻的情绪和感受,这是文字无法企及的。在教学中恰当贴切地运用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律动中与文本产生共鸣,不仅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而且始终伴随着的形象、审美、情感、想象,更激发着学生去感知、去体验、去创新。
3.以生活丰富情景,引领学生品悟生活的真谛。
回归生活,让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联是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生活是语文的源泉,也是语言发展、精神成长的源泉和土壤。因此,学习语文更要把学生引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悟语文,自然而然地获得知识、习得语言、陶冶情操。
由此可见,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验情感,并“行诸于外”的自觉读书、主动探究的过程,是语言与精神共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语言积极感知、理解、迁移、运用,进行着紧张的思维活动,使语言实践不但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成过程,也成为认识自我、表现自我、塑造自我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