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抗冲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植被,坡度,祁连,水库,含沙量,分数。
土壤抗冲性论文文献综述
金晓,陈丽华[1](2019)在《晋西黄土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抗冲性及表层根系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原状土冲刷水槽法,以油松林、刺槐林、山杏林、荆条地及荒草地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蔡家川流域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抗冲性能及植物根系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原状土冲刷试验过程中,各植被类型径流量随冲刷时间的变化趋势不明显,含沙量随时间延长先减少后趋于平稳,土壤抗冲指数呈逐渐增加的趋势。(2)各植被类型总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根体积密度及根生物量密度均表现为刺槐、油松林地较大,山杏、荆条、荒草地较小且相差不大,总根系参数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各植被类型不同根径范围(0~0.5,0.5~1.0,1.0~2.0,2.0~5.0,>5.0 mm)的根系指标中,0~0.5 mm径级的根长密度均最大,根体积密度总体表现为细根比粗根小。(3)不同植被类型植物根系均能增强土壤的抗冲性,增强效应表现为刺槐林地和油松林地较强,山杏、荆条、荒草地较弱。植物根系指标中<1 mm径级的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根体积密度与土壤抗冲性增强值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关系。其他径级根系参数与土壤抗冲性增强值相关性不显着。(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肖鹏,吕刚,王洪禄,翟景轩[2](2019)在《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壤抗冲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不同植被复垦模式对排土场土壤抗冲性的影响,以辽宁省阜新市海州露天煤矿排土场复垦区内灌木林地(紫穗槐)、榆树林地、刺槐林地、混交林地(刺槐和榆树混交)、荒草地和耕地6种复垦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采样和室内改进土壤抗冲槽的方法获取了径流含沙量、抗冲性指数、根系指标和根系对土壤抗冲性的强化值(ΔANS)等评价指标。结果表明:土壤冲刷过程中,不同复垦模式下的径流含沙量在冲刷6 min内变化幅度较大,伴随着冲刷时间的延长,6 min后含沙量相对稳固;不同复垦模式土壤冲刷过程累积径流含沙量表现为耕地较大,荒草地、6986树林地、混交林地和刺槐林地次之,灌木林地较小。土壤抗冲性变化与土壤冲刷过程含沙量呈反比,随土壤冲刷时间延长,土壤抗冲性增强。平均抗冲性指数趋势表现为灌木林地较大,刺槐林地、混交林地、榆树林地次之,荒草地和耕地较小。土壤抗冲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在冲刷过程中,土壤容重越小,孔隙度越大,黏粒含量越高,土壤紧实程度越高,土壤抗冲性越强。不同复垦模式土壤抗冲性能强化值(ΔANS)范围为0.06~0.73,强化百分率在28%~630%;植物根系对土壤抗冲性变化特征表现为:灌木林地>混交林地>刺槐林地>榆树林地>荒草地>耕地,植物根系对灌木林地的强化作用最为明显。(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李佳旸,曹峻铭[3](2019)在《土壤抗冲性指标的提出及初步率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杨凌土、志丹土、延安土、土1(固结半年的延安土)、土2(固结一年的延安土)五种土壤进行抗冲性测定,同时测定石英砂的抗冲性。以石英砂为标准1,将石英砂抗冲系数/其他土壤的抗冲系数的值作为指标,推求其他土壤的抗冲性,得出抗冲性指标,便于和以前的研究成果相衔接,供农田水土保持工作参考。比较几种土壤的抗冲性能,可得:杨凌土>延安土>土2>志丹土>土1。(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与信息》期刊2019年19期)
孙丽丽,査轩,黄少燕,陈世发,白永会[4](2019)在《花岗岩红壤区不同治理模式土壤抗冲性因素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花岗岩红壤区不同治理模式下的土壤抗冲性特性,得出适用于花岗岩红壤区水土保持效果最优的植被恢复模式,选取红壤丘陵区不同治理模式下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湿筛法、原状土冲刷法,在3种冲刷流量(1.5,2.5,3.5 L/min)下,对不同治理模式的土壤抗冲性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治理模式土壤抗冲系数由大到小分别为条沟草灌带>风水林>全坡面播草>芒萁地>封禁>裸露地>开垦地。治理措施封禁、风水林、全坡面播草、芒萁地、条沟草灌带的冲刷产沙量处于低水平平衡状态,3种冲刷流量(1.5,2.5,3.5 L/min)下,其变化范围分别为0.01~1.12,0.02~1.53,0.02~2.57 g;CK1和CK2冲刷产沙量最大,其冲刷产沙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08~65.20,0.07~60.56,0.24~80.60 g。(2)条沟草灌带和风水林的土壤总孔隙度、>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根系表面积、体积、根长和生物量分别占所有治理模式的37.08%,80.38%,44.15%,45.12%,52.11%,57.91%。(3)条沟草灌带和风水林的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根长密度和根重密度均较大,分别占所有治理模式的55.76%,44.06%,52.18%,54.91%。说明条沟草灌带和风水林水土保持效果较优,研究结果为控制红壤区水土流失和揭示相关侵蚀机理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吕猛,吕刚,翟景轩,王锋柏,张卓[5](2019)在《科尔沁沙地南缘不同林草措施土壤抗冲性及其与物理性质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水蚀风蚀交错区土壤抗侵蚀特性对不同林草措施的响应。【方法】采用室内抗冲槽原状土冲刷和土壤物理性质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科尔沁沙地南缘不同林草措施土壤抗冲特性及其与物理性质的关系。【结果】土壤冲刷过程中,不同林草措施下出现产流后的4 min之内变化较大,随着冲刷试验的进行逐渐降低,并逐渐达到相对稳定状态;不同林草措施土壤冲刷过程平均径流含沙量表现为荒草地>花生地>灌木林地>樟子松林地;不同林草措施土壤抗冲性变化与土壤冲刷过程含沙量呈反比,随冲刷时间延长,总体来说与冲刷时间越长,抗冲性能越强的规律相符合,且这种变化规律不受林草措施变化而改变。径流结束时不同林草措施下的土壤抗冲性表现为花生地<荒草地<灌木林地<樟子松林地。土壤抗冲性与土壤体积质量极显着负相关,与土壤孔隙度显着正相关,土壤抗冲性指数与砂粒极显着负相关、与粉粒和黏粒正相关,但均不显着,与土壤持水性并无显着性关系。【结论】林草措施能够显着提高土壤抗冲性能,以樟子松效果最强。(本文来源于《灌溉排水学报》期刊2019年S1期)
郭明明,王文龙,康宏亮,杨波[6](2018)在《黄土高塬沟壑区植被自然恢复年限对坡面土壤抗冲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评价黄土高塬沟壑区坡面植被自然恢复对土壤抵抗径流侵蚀性能的影响,以农地为对照,通过野外原位冲刷试验研究了不同植被恢复年限(0~28 a)的坡面土壤抗冲性变化及其与土壤性质和根系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各项性质均随恢复年限的增加不断改善,其中土壤容重和崩解速率随恢复年限呈递减的指数函数关系(P<0.01),而饱和导水率、有机质含量、水稳性团聚体、MWD及各直径根系密度则随年限以线性或指数方式递增(P<0.01)。2)植被恢复3 a的坡面土壤抗冲性较农地增加不显着(P>0.05),恢复3a后土壤抗冲性显着增加1.98~9.82倍(P<0.05),且土壤抗冲性与恢复年限呈极显着线性关系(R2=0.98,P<0.01)。3)土壤抗冲性与容重和崩解速率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与饱和导水率、有机质含量、水稳性团聚体及MWD则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抗冲性与根系密度的关系可采用Hill曲线模拟,<0.5 mm是提高抗冲性的最有效根系直径。4)土壤抗冲性的提高与土壤性质的改善和根系密度的增加密切相关,土壤容重、团聚体稳定性(MWD)及<0.5 mm根系密度是影响土壤抗冲性的关键因子。(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22期)
刘红岩,周正朝,王宁,李超,覃淼[7](2018)在《黄土区草被生长初期土壤抗冲性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不同种植密度草被生长初期对黄土区的水土保持效果,采用室内盆栽和原状土冲刷相结合的方法,设置了裸地(CK)、低种植密度黑麦草(H1,204株/m2)、高种植密度黑麦草(H2,612株/m2)3种处理,对3种处理在不同土层(表层0~20 cm、次表层20~40 cm、底层40~60 cm)的土壤理化性质和根系变化进行研究,分析不同种植密度草被生长初期土壤抗冲性及其与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CK处理的土壤密度、有机质质量分数、团聚体质量分数在3个土层变化较小;H1和H2处理的土壤密度、有机质质量分数、团聚体质量分数、根表面积密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且表层土壤理化性质改善最为明显;2)H1和H2处理表层土壤抗冲指数(IAS,anti-scourability index)与同一土层CK处理相比明显上升,并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下降,H2处理表层对土壤抗冲性影响最显着;3)除CK处理外,H1和H2处理IAS与土壤理化性质和根表面积密度均有相关关系(P<0.05),但对土壤抗冲性大小起作用的影响因子存在一定差异。以上结果说明,种植草被在较短时间内就能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土壤抗侵蚀性能,且在草被生长初期,高种植密度更能提高土壤抗冲性。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地区草被恢复初期种植密度的选择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周紫璇[8](2018)在《澜沧江小湾水库消落带土壤抗冲性及其影响因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库消落带所经历的不同于自然河流的水动力作用过程,改变了其土壤性质,导致水库在水位较低时,其裸露土壤,因降雨径流冲刷作用,产生大量土壤流失。为探究降雨径流造成水库消落带土壤流失过程,选用土壤抗冲性作为指标,结合野外与室内土壤抗冲性,对比不同样地类型、干湿交替过程、坡度、坡长和流量下,土壤抗冲性变化规律,分析得到水库消落带土壤抗冲性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再结合水动力学因素,以期得到土壤抗冲性变化内在变化规律的影响机制,为预估和监测该区域土壤流失状况和建立相关土壤侵蚀物理模型,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际依据。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水库消落带土壤抗冲性变化规律与时间呈指数函数递减关系。经径流冲刷后,含沙率达到峰值,其后逐渐减小,在到基值附近呈波动状。水库消落带上两种主要样地类型草地和裸地的土壤抗冲性,随时间变化规律一致,但草地土壤抗冲性远优于裸地,最大差值达为68.71倍。水库消落带历经干湿交替过程,其土壤抗冲性与非消落带相比,有增加趋势,但二者区别并不显着。(2)地形(坡长和坡度)及径流对土壤抗冲性变化规律有显着影响。坡长和土壤抗冲性呈指数函数递增关系;坡度则和其呈对数函数递增关系。对于小湾水库消落带,其临界坡度变化范围为20°~30°。径流对土壤抗冲性变化规律影响表现为:小流量时,径流易受地形影响较早汇集,在坡面形成纹沟和细沟,导致含沙率变大;中流量和大流量时,径流以片流形式冲刷坡面,导致含沙率较小,且随流量增大而增加。(3)水力学参数中,雷诺数、弗罗德数和阻力系数能较好反映土壤抗冲性变化规律,弗罗德数、径流功率和单位径流功率可预测土壤抗冲性大小。雷诺数、弗罗德数、径流剪切力、阻力系数、径流功率和单位径流功率变化随冲刷流量改变,在不同样地类型变化趋势不一。从能耗的角度分析土壤抗冲性变化规律,在小湾水库消落带草地,二者呈较好的线性正相关。(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8-05-01)
徐加盼,邓羽松,陈峰云,王秋霞,刘丹露[9](2017)在《花岗岩崩岗不同层次土壤抗冲性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湖北通城花岗岩崩岗区发育的淋溶层(A层)、淀积层(B层)、过渡层(BC层)以及母质层(C层),采用不同坡度(8.8%,17.6%,26.8%,36.4%,46.6%)和不同流量(0.2,1.0L/s)相结合的室内放水冲刷试验,分析崩岗各层次土壤的抗冲性指数,初步探讨花岗岩崩岗不同坡度及各层次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对抗冲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湖北通城县崩岗土壤A层、B层、BC层以及C层的理化性质存在较大差异。(2)当流量一定时,随着坡度的增大,土壤的抗冲性指数均表现为减小的趋势;当坡度一定时,大流量条件下土壤的抗冲性指数较小;在相同坡度和流量条件下,土壤的抗冲性指数均由A层向C层递减,说明A层抗冲性能最好,C层最差。(3)各层次的土壤抗冲性指数随坡度呈显着的线性递减关系(p<0.05),土壤的抗冲性能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小,其中A层回归方程的系数项绝对值最大,常数项也最大,说明A层的抗冲性随坡度的变化最快,抗流水侵蚀能力最强,土壤流失量最少。(4)土壤抗冲性与粉粒含量、黏粒含量、水稳性指数、渗透系数呈正相关;与土壤干密度、砂粒含量呈负相关,其中和干密度以及水稳性指数的相关性较高,表现为极显着相关;土壤抗冲性与有机质含量、CEC、游离氧化铁呈正相关,与土壤pH呈负相关,其中与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系数大于0.9,相关性极显着。(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王雅琼,张建军,李梁,周宇鹏,张守红[10](2018)在《祁连山区典型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抗冲性影响因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祁连山区典型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抗冲性的影响因子及其效应,采用野外实地放水冲刷法,以一定体积的冲刷水流含沙量为指标,对土壤抗冲性进行了研究,并调查了海拔、坡度、植被高度、植被覆盖度、地上生物量、根系密度、生物多样性、土壤质地等因子,利用通径分析研究了各因子与土壤抗冲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抗冲性与海拔、植被覆盖度、根系密度和土壤砂粒体积分数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而与坡度和土壤粉粒体积分数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与地上生物量和物种丰富度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植被高度不具备显着相关性;(2)通径分析结果显示,植被覆盖度和根系密度是影响祁连山区典型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抗冲性的主导因素,植被覆盖度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强烈的直接作用(0.660),而根系密度对土壤抗冲性的直接作用相对较小(0.286),有较大一部分影响表现为间接作用(0.174);(3)径流含沙量随植被覆盖度和根系密度的增加明显减少,植被覆盖度与径流含沙量间的关系可用指数或对数形式表达,根系密度与径流含沙量间的关系可用指数形式表达。研究显示,在祁连山区典型草地生态系统,与海拔、坡度、地上生物量、植物多样性、土壤质地等因素相比,植被覆盖度和根系密度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作用更突出,提高植被覆盖度与根系密度能够有效增强土壤抗冲性。该研究可为祁连山区的土壤侵蚀规律研究及效益评价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土壤抗冲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探究不同植被复垦模式对排土场土壤抗冲性的影响,以辽宁省阜新市海州露天煤矿排土场复垦区内灌木林地(紫穗槐)、榆树林地、刺槐林地、混交林地(刺槐和榆树混交)、荒草地和耕地6种复垦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采样和室内改进土壤抗冲槽的方法获取了径流含沙量、抗冲性指数、根系指标和根系对土壤抗冲性的强化值(ΔANS)等评价指标。结果表明:土壤冲刷过程中,不同复垦模式下的径流含沙量在冲刷6 min内变化幅度较大,伴随着冲刷时间的延长,6 min后含沙量相对稳固;不同复垦模式土壤冲刷过程累积径流含沙量表现为耕地较大,荒草地、6986树林地、混交林地和刺槐林地次之,灌木林地较小。土壤抗冲性变化与土壤冲刷过程含沙量呈反比,随土壤冲刷时间延长,土壤抗冲性增强。平均抗冲性指数趋势表现为灌木林地较大,刺槐林地、混交林地、榆树林地次之,荒草地和耕地较小。土壤抗冲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在冲刷过程中,土壤容重越小,孔隙度越大,黏粒含量越高,土壤紧实程度越高,土壤抗冲性越强。不同复垦模式土壤抗冲性能强化值(ΔANS)范围为0.06~0.73,强化百分率在28%~630%;植物根系对土壤抗冲性变化特征表现为:灌木林地>混交林地>刺槐林地>榆树林地>荒草地>耕地,植物根系对灌木林地的强化作用最为明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抗冲性论文参考文献
[1].金晓,陈丽华.晋西黄土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抗冲性及表层根系分布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9
[2].肖鹏,吕刚,王洪禄,翟景轩.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壤抗冲性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19
[3].李佳旸,曹峻铭.土壤抗冲性指标的提出及初步率定[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9
[4].孙丽丽,査轩,黄少燕,陈世发,白永会.花岗岩红壤区不同治理模式土壤抗冲性因素试验[J].水土保持学报.2019
[5].吕猛,吕刚,翟景轩,王锋柏,张卓.科尔沁沙地南缘不同林草措施土壤抗冲性及其与物理性质的关系[J].灌溉排水学报.2019
[6].郭明明,王文龙,康宏亮,杨波.黄土高塬沟壑区植被自然恢复年限对坡面土壤抗冲性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8
[7].刘红岩,周正朝,王宁,李超,覃淼.黄土区草被生长初期土壤抗冲性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8
[8].周紫璇.澜沧江小湾水库消落带土壤抗冲性及其影响因子研究[D].云南大学.2018
[9].徐加盼,邓羽松,陈峰云,王秋霞,刘丹露.花岗岩崩岗不同层次土壤抗冲性及其影响因素[J].水土保持学报.2017
[10].王雅琼,张建军,李梁,周宇鹏,张守红.祁连山区典型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抗冲性影响因子[J].生态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