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探测论文-梁孔科,王明甲

微光探测论文-梁孔科,王明甲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光探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微光探测,读出电路,量子点,电容反馈互阻放大器(CTIA)

微光探测论文文献综述

梁孔科,王明甲[1](2019)在《高灵敏度的量子效应探测器的建模和微光探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新型量子点-量子阱光电探测器在不同的辐照功率和器件偏压下的电特性测试,采用曲线拟合的方法,得到不同辐照光功率下的I-V、C-V之间的函数关系,应用Verilog-A语言建立等效电路模型,然后利用电路模拟软件进行验证,为读出电路的设计提供准确的便于和读出电路一起模拟仿真的探测器模型。针对这种探测器低温下具有的暗电流小、灵敏度高、光电转换效率高等优点,设计了电容反馈互阻放大器(CTIA)和相关双采样(CDS)结构的读出电路。芯片集成后和2×8阵列的量子效应探测器封装在陶瓷基板上,低温下(77 K)采用633 nm He-Ne激光聚焦照射探测器,测试得到探测器的微光响应电压。实验结果表明,当器件在50 pW光功率、29.3μs的积分时间、偏压约-3.1 V时,读出电路与探测器对接后12个像元有响应电压;增大光功率至500 pW时,16个像元都有响应;读出电路与探测器对接后平均响应电压为18 mV,平均电压响应率达到3.6×107 V/W。(本文来源于《微纳电子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张元涛,曹开钦,孙德新,刘银年[2](2018)在《高灵敏度低噪声科学级CMOS图像传感器微光探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基于科学级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sCMOS)图像传感器的微光成像系统的噪声特性,建立了系统噪声模型并进行了系统噪声测试。结果显示,系统噪声的均方根值小于1e~-。建立了系统信噪比模型,计算得到微光成像系统在10~(-3) lx的夜天光照条件下的信噪比优于1,理论值与实测值之间的误差小于10%。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的条纹噪声处理方法,有效消除了低照度图像中的行条纹噪声,采用对比度受限的自适应直方图均衡的方法提升了高动态范围图像的对比度。(本文来源于《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期刊2018年08期)

刘乾坤[3](2017)在《微光夜视成像系统探测阈值评估理论及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光夜视技术自二十世纪叁十年代出现以来,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军事和民用领域,用软件评估成像系统的性能,能够做到高效率、经济和安全。基于上述考虑,本文提出了一种更为精确的视距检测模型,编写开发了一套集计算和仿真功能于一体的视距估算软件,这为成像系统的改进以及夜视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参考。本文先是研究了微光夜视系统各成像参数对最终成像质量的影响,分析了夜间光在背景、目标以及大气传输过程中的光谱辐射和反射特性,并讨论了常见的光电阴极光谱响应特性,为微光夜视系统的视距评估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针对微光夜视系统辐射增益、分辨力、噪声特性、光谱响应等参数的测试方法、系统设计原理、测试平台以及所需的仪器设备给予总结归纳;然后,根据噪声因子对微光夜视成像系统视距的影响,借助系统噪声因子关系式,对噪声因子进行修正,并建立了新的视距探测方程,通过野外试验验证了新视距探测方程的合理性;最后,根据修正后的视距评估公式,以C++和SQL为主控程序的编程语言,采用MFC和SQL Server2008软件开发工具,最终建立了微光夜视性能软件评估系统。通过对开发软件进行测试分析,得到其测试结果与同等条件下的野外试验结果相接近,从而说明该视距评估软件能够对微光夜视成像系统的性能做出客观评估,也验证了本文所提出新视距公式的有效性和评估软件的实用性。(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7-12-01)

胡晓华,刘松涛,潘振东,石立坚[4](2015)在《星载微光探测仪器的发展及其数据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星载微光探测仪器可以在低照度条件下获取可见光至近红外谱段的云图及地面特征资料,是监测夜间和晨昏时段低云大雾的最有效手段。本文介绍了星载微光探测原理;综述了国内外星载微光探测仪器的发展历程,对其卫星系统、仪器技术指标、成像关键技术、数据特点等做了详细论述;最后总结了星载微光探测技术在低云大雾监测、城市灯光和火情监测、烟雾和尘埃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它可为我国气象卫星发展相近载荷起到借鉴作用,并完善和丰富我国现有的气象业务观测体系。(本文来源于《中国光学》期刊2015年03期)

徐雨薇[5](2015)在《硅微通道板在微光信号探测及超级电容储能方面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叁维硅微通道板作为一种具有高深宽比的衬底材料,在微光信号探测和超级电容储能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基于传统MEMS加工手段,在p型<100>硅片上依次进行氧化、光刻、电化学刻蚀等标准MEMS工艺处理,能够获得通孔尺寸为5×5 μm,深度为200 μm的硅微通道板(Si-MCPs)。用于微光信号探测的典型代表是光电倍增管,制备基于硅微通道板的光电倍增管,需要经过一系列膜层淀积和表面形貌改善工艺。经过工艺的调整和优化,光电倍增管的板电阻较之前有了进一步提高,包括光刻对准、表面平整度与洁净度、发射短路在内的诸多形貌问题得到合理解决。通过化学镀和电沉积两种方式在硅微通道板表面形成致密的镍集流层,之后在其上电沉积二氧化锰作为活性物质,从而得到超级电容器单电极。再与基于泡沫镍的高导电材料、隔膜、电解液一起封装成全电容。运用XRD、SEM和EDS等常用手段来测试与表征电极材料的微观形貌和构成组分,分别在1 mol/L的Na2SO4和1 mol/L的LiCl04-PC电解液中对单电极和全电容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样品的电化学表征手段包括循环伏安法、恒流充放电和电化学阻抗谱。测试发现MnO2/Ni/Si-MCPs单电极性能良好,比电容达到0.961 F/cm2 (323.1F/g),循环1000个周期后容量留存率达到91.1%,500个周期后损失仅达1.4%。在封装全电容时选用有机电解液,能够避免产生水解、释放副产物、溶解度低等问题,从而使电容的电压工作范围达到1.2 V。MnO2/Ni/Si-MCPs全电容的比电容达到0.745 F/cm2 (214.1 F/g),最大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分别为8.6Wh/kg和7.0 kW/kg,一节全电容充电后可以点亮LED约2分钟时间,显示出一定的储能实力。(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5-04-01)

万宇平,罗晓琴,蒋金峰,何方洋,刘平[6](2014)在《微光探测装置自成暗室设计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现有微光检测系统体积大、避光效果差等不足,对微光探测装置进行全新设计。采用反应杯与光探测头自成暗室,减少暗室进出机构,提高避光效果;采用斩波法扣除本底计数,从而消除背景光引起的测量误差。性能测试结果显示:该微光探测装置的光子本底计数小于等于200光子/s,测光上限平均值达到1.1×107光子/s,变异系数(CV)小于等于3%,达到目前现有的微光检测系统的技术指标要求,可用于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等需要进行微光信号检测的精密仪器开发,对基于微光探测技术的仪器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光学仪器》期刊2014年05期)

刘晓艳,王明甲,郭方敏[7](2014)在《新原理光电探测阵列的微光响应测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暗电流低、灵敏度高等优点的新原理量子效应光电探测器,设计和加工了增益可调CTIA读出电路,以获得宽动态范围读出。读出电路芯片与1×64元量子效应光电探测器集成封装,在室温(300K)条件下进行读出测试研究。光源采用633nmHe-Ne激光器,直径50μm光斑聚焦照射。测试结果表明:器件偏压为-0.1V,激光功率150pW,积分时间78μs,响应电压55mV,电压响应率达到3.67E+08V/W。根据测试结果,提出了进一步降低暗电流影响的改进测试方案。(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14年08期)

李国恩,贾金升,刘辉,张兵强[8](2014)在《微光成像 探测用光纤元件的开拓与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纤维光电成像材料的开拓者,微光夜视核心元件的领军人——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引领我国微光夜视核心材料走过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开创了我国微光夜视技术的新局面,为国防高新武器装备的跨越性发展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以60(本文来源于《中国建材报》期刊2014-04-23)

杨文彬[9](2014)在《红外与微光融合系统对人体目标的探测概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外与微光图像融合技术充分利用了红外与微光成像系统的相关性和互补性,有效地提高了成像系统的视距和对目标的探测概率,已经成为夜视成像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人体目标是计算机视觉领域最常见的目标之一,是场景中最重要和最活跃的要素。如何评价红外与微光图像融合系统对人体目标的探测性能是夜视成像领域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目标探测概率是描述和评价融合系统对人体目标的探测性能最主要的指标之一。本文在目标特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定量计算图像融合系统对人体目标的探测概率的方法。本文首先分析了人体目标在短波红外、中波红外和长波红外波段中的辐射光谱特性,并具体分析了人体目标在中波和长波红外图像上的具体表现特征。其次,本文从人体皮肤和不同衣服的反射特性出发,建立了人体目标的反射光谱分布方程,分析了人体目标反射光谱特性对微光像增强器视距的影响。再次,本文针对目标特性分析是研究成像系统探测性能的重要环节这一关键点,分析了红外与微光情况下的人体目标特性,提出了一种定量的图像融合系统对人体目标的探测概率计算方法。通过实验可以得出结论:该计算方法得到的计算值与主观结果比较吻合,可以用来评估图像融合系统对人体目标的探测概率。最后,本文利用MATLAB仿真工具,设计了基于MATLAB GUI环境下的目标探测概率评估软件系统,并验证了该评估软件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4-02-01)

王为义,李政江,杨春林[10](2013)在《新概念光电对抗系统异彩纷呈》一文中研究指出上天入地,下海登极。信息化时代,随着高技术战争不断升级,军用光电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使海陆空天多维战场无处不凸显出军用光电对抗的重重魅影。特别是近年来,诸如红外微光融合侦察、红外探测预警、紫外光通信和高能激光等大批新兴军用光电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令现代战(本文来源于《解放军报》期刊2013-06-06)

微光探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分析了基于科学级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sCMOS)图像传感器的微光成像系统的噪声特性,建立了系统噪声模型并进行了系统噪声测试。结果显示,系统噪声的均方根值小于1e~-。建立了系统信噪比模型,计算得到微光成像系统在10~(-3) lx的夜天光照条件下的信噪比优于1,理论值与实测值之间的误差小于10%。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的条纹噪声处理方法,有效消除了低照度图像中的行条纹噪声,采用对比度受限的自适应直方图均衡的方法提升了高动态范围图像的对比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光探测论文参考文献

[1].梁孔科,王明甲.高灵敏度的量子效应探测器的建模和微光探测[J].微纳电子技术.2019

[2].张元涛,曹开钦,孙德新,刘银年.高灵敏度低噪声科学级CMOS图像传感器微光探测[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8

[3].刘乾坤.微光夜视成像系统探测阈值评估理论及仿真[D].南京理工大学.2017

[4].胡晓华,刘松涛,潘振东,石立坚.星载微光探测仪器的发展及其数据应用[J].中国光学.2015

[5].徐雨薇.硅微通道板在微光信号探测及超级电容储能方面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5

[6].万宇平,罗晓琴,蒋金峰,何方洋,刘平.微光探测装置自成暗室设计开发[J].光学仪器.2014

[7].刘晓艳,王明甲,郭方敏.新原理光电探测阵列的微光响应测试研究[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4

[8].李国恩,贾金升,刘辉,张兵强.微光成像探测用光纤元件的开拓与创新[N].中国建材报.2014

[9].杨文彬.红外与微光融合系统对人体目标的探测概率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4

[10].王为义,李政江,杨春林.新概念光电对抗系统异彩纷呈[N].解放军报.2013

标签:;  ;  ;  ;  

微光探测论文-梁孔科,王明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