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七肽重复序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序列,病毒,蛋白,血凝素,腮腺炎,细胞,流感。
七肽重复序列论文文献综述
严冬,刘颖,迟苗苗,温红玲,赵丽[1](2017)在《人副流感病毒3型HN蛋白十一肽重复序列保守氨基酸突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确定人副流感病毒3型(Human parainfluenza virus type 3,hPIV3)病毒包膜表面血凝素神经氨酸酶(Hemagglutinin-neuraminidase,HN)糖蛋白茎部区十一肽重复序列中保守氨基酸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的位点,进一步探讨HN蛋白茎部区在融合机制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定点突变和同源重组技术将HN蛋白茎部区十一肽重复序列中5个保守氨基酸位点(I102、P111、L114、S119、I125)突变为丙氨酸(Alanine,A),通过痘苗病毒-T7聚合酶系统在BHK-21细胞中表达突变蛋白,定性定量检测各突变体蛋白的促细胞融合活性、受体结合活性、神经氨酸酶活性和半融合活性。突变体蛋白I102A、P111A、L114A、S119A、I125A的促细胞融合活性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依次为野生型的6%、16%、14%、87%和4%,除S119A外其余4个突变型与野生型相比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突变体蛋白I102A、P111A、L114A、S119A、I125A的受体结合活性也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依次分别为野生型的32.2%、77.4%、74.2%、83.9%和38.7%,其中I102A和I125A的受体结合活性与野生型相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突变体蛋白I102A、P111A、L114A、S119A、I125A的神经氨酸酶活性分别为野生型的66.5%、73.1%、69.1%、76.1%和72.8%,与野生型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茎部区十一肽重复序列对hPIV3HN蛋白的促细胞融合活性和受体结合活性具有重要意义。该区域氨基酸I102、P111、L114、I125具有关键作用,推测其能通过影响头部区受体结合活性或是与融合蛋白的相互作用等不同方式导致HN蛋白结构功能发生改变。(本文来源于《病毒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严冬[2](2017)在《人副流感病毒3型HN蛋白十一肽重复序列保守氨基酸突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人副流感病毒(human parainfluenza viruses,hPIVs)是属于副粘病毒科的单负链RNA病毒,也是一类常见的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病原体。根据遗传学和抗原性的不同,将hPIVs分为4个血清型及2个血清亚型(hPIV-1、2、3、4a、4b),其中人副流感病毒 3 型(human parainfluenza virus type 3,hPIV3)感染率高,持续时间长,主要引发六月龄以下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所致的细支气管炎和肺炎,是仅次于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的第二大病原体。迄今为止,hPIV3感染尚无有效的防治措施,各类疫苗也正处于研发攻坚阶段,近年来取得了重要进展。然而,针对人体的安全有效的疫苗仍未问世,其主要障碍是对致病机制中病毒与靶细胞的融合机制尚未明确。病毒包膜和靶细胞膜的融合是副粘病毒入侵和感染宿主细胞关键步骤。该过程是在附着蛋白的协助下,由同源性融合蛋白介导而发生的。根据功能的不同,将副粘病毒附着蛋白分为HN、G、H叁类,其中HN蛋白功能丰富,存在广泛,受到研究者的普遍关注。HN蛋白以四聚体的形式存在于病毒包膜和宿主细胞膜上,主要功能有:①识别唾液酸受体并吸附于靶细胞膜表面;②发挥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活性,促进子代病毒扩散;③特异性触发同源F蛋白并使其发生一系列构象改变,最终启动膜融合。HN蛋白由头部区、茎部区、跨膜区和胞质尾区四部分组成,其中球状头部区主要负责结合受体和发挥NA活性,已受到深入研究;而茎部区结构及功能目前尚未明确,通常认为其对HN蛋白低聚化和特异性触发同源性F蛋白具有重要作用。近期研究发现,大部分副粘病毒附着蛋白茎部区存在四螺旋束状结构(four-helix bundle,4HB),其疏水性核心由11个重复的氨基酸序列(i,i+3,i+4,i+4)组成,更新了此前定义的七肽重复序列(i,i+3,i+4)模型的概念。同时,通过对比不同副粘病毒附着蛋白的十一肽重复序列可以发现,副粘病毒茎部区疏水性氨基酸核心部分较为保守,对其进行突变可能影响HN蛋白正常的结构和功能,为茎部关键氨基酸的定位提供了新的思路。迄今为止,尚未出现针对hPIV3 HN茎部十一肽重复序列保守氨基酸的突变分析。本研究将hPIV3 HN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比对与其结构高度相似的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HN蛋白及副流感病毒5型/猴副流感病毒(parainfluenza virus type 5,PIV5)HN蛋白茎部十一肽重复区的氨基酸序列,确定了该区域存在的5个保守氨基酸位点,并将其突变为丙氨酸。通过检测突变体蛋白各活性的改变,明确hPIV3 HN茎部十一肽重复序列中起关键作用的氨基酸位点,分析其发生作用的原因,进一步加深对副粘病毒HN蛋白茎部区在融合机制中作用的理解。目的:1.确定hPIV3 HN茎部十一肽重复序列保守氨基酸中起关键作用的位点。2.分析并阐述关键氨基酸改变对HN蛋白结构与功能产生影响的原因。3.进一步理解HN蛋白茎部区在融合机制中的作用。方法:1.突变体的构建:比对hPIV3、NDV、PIV5中HN蛋白的DNA序列,确定hPIV3HN茎部区十一肽重复序列中5个保守氨基酸I102、P111、L114、S119、1125,结合同源重组和定点突变技术,将其分别突变为丙氨酸。2.突变体的表达:利用阳离子转染试剂TurboFectTM Transfection Reagent使待转染突变质粒进入传代乳鼠肾细胞(baby hamster kidney cell,BHK-21)细胞,并通过痘苗病毒-T7瞬时表达系统将其表达。3.促细胞融合活性的分析:同时转染突变体pBSK-HN及野生型pBSK-F质粒到BHK-21细胞,观察合胞体形成情况。利用Giemsa染色定性观察并记录各突变体蛋白合胞体形成情况,利用指示基因法定量测定各突变体蛋白的促细胞融合活性。4.受体识别活性的分析:分别转染突变体pBSK-HN质粒到BHK-21细胞,利用血细胞吸附(hemadsorption,HAD)实验检测各突变体蛋白的受体识别活性。先定性观察并记录光学显微镜下新鲜人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吸附情况,再将已吸附的RBC裂解通过比色定量测定各突变体蛋白的受体识别活性。5.神经氨酸酶活性的分析:同时转染突变体pBSK-HN及野生型pBSK-F质粒,观察合胞体形成情况。消化并裂解细胞后高速离心,利用神经氨酸酶检测试剂盒,通过酶促反应检测上清中神经氨酸酶的含量,以此定量测定各突变体蛋白的神经氨酸酶活性。6.半融合活性的分析:同时转染突变体pBSK-HN及野生型pBSK-F质粒,观察合胞体形成情况。利用罗丹明B(octadecyl rhodamineB,R18)荧光探针标记新鲜RBC悬液,观察半融合状态下荧光探针由RBC表面转移到靶细胞膜表面的现象,以研究突变体蛋白是否对膜融合的初始阶段产生影响。结果:1.DNA测序结果表明,指定位点氨基酸已分别突变为丙氨酸,突变体质粒I102A、P111A、L114A、S119A 和 I125A 均构建成功。2.突变体蛋白I102A、P111A、L114A、S119A和I125A突变体蛋白的促细。胞融合活性均发生不同程度下降,分别为野生型的6%、16%、14%、87%和4%;除S119A以外,其他突变体蛋白与野生型相比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突变体蛋白I102A、P111A、L114A、S119A和I125A的受体识别活性均发生不同程度下降,与野生型相比依次为32.2%、77.4%、74.2%、83.9%和38.7%,其中I102A及I125A的受体识别活性与野生型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突变体蛋白I102A、P111A、L114A、S119A、I125A的神经氨酸酶活性分别为野生型的66.5%、73.1%、69.1%、76.1%和72.8%,与野生型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5.突变体蛋白I102A、P111A、L114A、S119A、I125A的半融合活性均发生下降,仅突变体蛋白S119A半融合活性较高,突变体蛋白I102A、P111A、L114A、I125A的半融合活性大幅度下降或基本丧失。结论:1.hPIV3 HN中茎部十一肽重复序列对其促细胞融合活性和受体识别合活性具有重要意义。2.明确了 1102、P111、L114、1125在hPIV3HN茎部十一肽重复序列保守氨基酸中起关键作用。3.分析关键氨基酸突变体蛋白促细胞融合活性的大幅下降可能是因为影响了其头部受体识别活性,或是与融合蛋白的相互作用等不同方式,导致HN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发生了改变。(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7-05-27)
陆俭,李萍,马亚茹,李刚,陈勇[3](2015)在《恶性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四肽重复序列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针对恶性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circumsporozoite protein,CSP)NANP四肽重复序列[Asn-Ala-AsnPro(NANP)repeated motif]的单克隆抗体。方法采用马来酰亚胺修饰的BSA与(NANP)5C偶联法及ADH-EDC介导的BSA与(NANP)5偶联法,将合成的NANP多肽与载体蛋白偶联,免疫BALB/c小鼠后,采用免疫后小鼠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SP2/0杂交的细胞融合技术,获得分泌抗(NANP)5多肽单克隆抗体的阳性杂交瘤细胞株,间接ELISA法检测效价。通过免疫F1小鼠诱生腹水,采用50%硫酸铵沉淀法盐析纯化后,进行单克隆抗体亚类和特异性鉴定。结果采用2种方法制备了BSA-(NANP)5偶联蛋白,以该蛋白为抗原,获得10株抗(NANP)5多肽阳性杂交瘤细胞株,效价在1∶80 000~1∶640 000之间,均为Ig G1亚类,轻链类型为κ,可被(NANP)5及CSP抗原特异性识别。结论成功制备了抗(NANP)5多肽的单克隆抗体,该抗体可在恶性疟疾疫苗的研发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期刊2015年10期)
李影,田波[4](2007)在《新城疫病毒F蛋白七肽重复序列(HR)叁螺旋HR212蛋白的抗体抑制病毒和细胞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膜融合是囊膜病毒侵染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步骤,新城疫病毒(NDV)融合蛋白(F)中两个高度保守的七肽重复序列—HR1和HR2是病毒膜融合过程中的重要功能结构域,在膜融合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构象,因此可能是产生中和抗体反应的潜在的靶目标.作者曾发现HR2多肽和稳定的叁螺旋蛋白HR2-HR1-HR2(HR212)能够抑制新城疫病毒(NDV)与细胞的融合.文中证实HR212蛋白在家兔中能引发很强的免疫反应,所产生的抗体可识别HR1和HR2多肽序列,并能抑制NDV和鸡红细胞的血凝反应,以及抑制病毒和细胞的融合.研究结果说明NDV HR212复合体在作为病毒和细胞融合的抑制物的同时,所产生的抗体也可以阻断病毒的侵染.(本文来源于《自然科学进展》期刊2007年01期)
刘月永,冯明光,朱杰青,姜立杰,田波[5](2004)在《腮腺炎病毒F蛋白七肽重复序列的表达、纯化及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副粘病毒F蛋白的两段七肽重复序列 (HR1和HR2 )在病毒侵染细胞的过程中相互作用形成热稳定的富含α螺旋的异源二聚体 ,此结构的形成引起病毒囊膜与细胞膜的并置而最终导致膜融合的发生。腮腺炎病毒(Mumpsvirus ,MuV)属于副粘病毒科 ,腮腺炎病毒属 ,可能利用与其他副粘病毒相似的侵染机制。本研究对MuV融合蛋白的HR区进行了计算机程序预测 ,并利用大肠杆菌GST融合表达系统对MuVF蛋白HR1和HR2两段多肽进行了表达和纯化 ,通过GSTpull_down实验证实HR1和HR2多肽在体外能够相互作用 ,凝胶过滤层析证明HR1、HR2多肽能够形成多聚体 ,说明MuVF蛋白的HR区的相互作用可能是其发挥融合功能的关键因素。(本文来源于《生物工程学报》期刊2004年03期)
刘月永[6](2004)在《腮腺炎病毒F蛋白七肽重复序列的结构生物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腮腺炎病毒(MuV)同其他囊膜病毒相似,在融合蛋白(F)中具有两个七肽重复序列结构域(HR)。有关其他囊膜病毒F蛋白的研究表明,HR区在F蛋白介导的病毒侵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结合蛋白或结合亚基的协助作用下,两段HR结构域的构像发生变化形成热稳定的富含α螺旋的发夹异源三聚体结构,并由此得到一个共同的融合机制。但目前并不清楚MuV是否有类似于其他囊膜病毒的侵染机制。 本研究构建了HR区(HR1、HR2和2-Helix)的重组载体,并在大肠杆菌中以融合蛋白的形式表达了HR1、HR2和2-Helix。GST融合的HR1、HR2和2-Helix单体蛋白都以可溶形式表达,利用亲和层析及凝胶过滤层析纯化获得了高纯度的目的蛋白。经pull-down实验,初步证实HR1和HR2之间存在相互作用,HR1和HR2的混合物在凝胶过滤层析中以聚体形式存在。HR1/HR2和2-Helix的化学交联实验表明,等摩尔的HR1和HR2可形成异源叁聚体,其中2-Helix蛋白随着交联剂浓度的增加,呈现明显的单体和聚体的浓度梯度;HR1/HR2蛋白由于浓度较低虽未见清晰的单体和聚体的浓度梯度,但仍可看到明显的异源叁聚体。凝胶过滤层析也证实了这一结果,两者在同一位置出峰,且在分子量为52 kDa和14.4 kDa的出峰位置之间,显示其以聚体形式存在。质谱分析结果显示,2-Helix蛋白分子量为11.7 kDa,HR1为7.1 kDa,HR2为4.7 kDa,2-Helix和HR1/HR2叁体分子量分别为35.1 kDa和35.4 kDa,与凝胶过滤层析结果相对应。圆二色谱分析结果表明,单独的HR1以α螺旋结构存在,而HR2则以无规卷曲存在,当两者等摩尔混合后,α螺旋含量明显增加。2-Helix同样具有典型的α螺旋结构。2-Helix和HR1/HR2叁体相当稳定,Tm达到76℃,而且这种结合是特异的,高温变性后的蛋白经低温长时间放置后能够大部分复性,仍然呈现较高含量的α螺旋结构。用晶体生长条件筛选试剂盒(Crystal Screen Ⅰ and Ⅱ,Hampton Research,Riverside,CA,USA)对2-Helix蛋白晶体的生长条件进行初选,经过优化最后在15%PEG 8000、1.0 M Li_2SO_4缓冲液长出可以进行衍射的晶体。通过应用程序AMORE,以SV5 F蛋白N1/Cl叁聚体晶体结构(PDB code:1SVF)为模型,利用分子置换的方法对2-Helix的晶体结构进行解析,得到了与SV5、RSV和NDV核心结构相似的六螺旋束,显示MuV可能具有与上述蛋白相似的融合侵染机制。(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4-05-01)
吴庭鹤[7](2002)在《新城疫病毒F蛋白七肽重复序列区的亚克隆、表达、纯化及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副粘病毒科病毒的膜融合是由其表面糖蛋白,F蛋白介导的。新城疫病毒(NDV)感染宿主细胞,首先是引发病毒囊膜与细胞膜融合,随后导致病毒遗传物质释放入宿主细胞。深入研究病毒与细胞的融合机制有助于开发新型的抗病毒药物。现已证实,多数副粘病毒,包括其他囊膜病毒如HIV和RSV,F蛋白N-端和C-端各有一段七肽重复区,称为HR1和HR2。二者对病毒与细胞膜的融合过程起着重要作用。其他囊膜病毒的两个七肽重复序列可以形成一种异源叁聚体结构,称为coiled-coil。它在病毒介导的融合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但仍不清楚NDV是否有与其它病毒相同的融合机制。 在本实验中,我们克隆、表达了融合形式的HR1LinkerHR2(HR1,2)蛋白,并将融合形式和除去融合蛋白的HR1,2纯化。化学交联实验和分子筛纯化结果表明,HR1,2可以形成同源叁聚体结构。圆二色谱(CD)结果显示,HR1,2在208nm和222nm有明显的双负峰,具有明显的α螺旋结构特征,且其具有高度的热稳定性。这表明由HR1,2形成的同源叁聚体具极稳定的。螺旋结构形式。NDV病毒也可能通过形成coiled coil形式介导融合。 NDV与其它囊膜病毒不同的是,在HR1和HR2序列之间间隔250个氨基酸。Ghosh等人已证实,HR1和HR2之间还有另外一个七肽重复序列区,称为HR3。单氨酸突变实验表明,HR3序列的单氨酸突变可以改变NDVF蛋白在引发合胞体形成实验中对HN蛋白的依赖性。为进一步研究HR3的结构和功能,我们克隆、表达了融合形式的HR1,3LinkerHR2(HR1,3,2)蛋白,并对His-tagged HR1,3,2进行了纯化。(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02-05-01)
刘有放,于明,王恩秀,田波[8](2001)在《新城疫病毒F蛋白中两段七肽重复序列的克隆和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新城疫病毒 (NDV)中国强毒株F4 8E9和弱毒株长春株F蛋白的cDNA中亚克隆出两段七肽重复序列(HeptadRepeatRegion ,HR1,HR2 ) ,将HR1和HR2分别插入表达载体pGEX 6p 1,在大肠杆菌BL2 1(DE3 )中表达 ,将与载体中的GST(GlutathioneS Trasferase)融合表达的可溶性融合蛋白用GST亲和层析柱纯化。纯化的融合蛋白用蛋白酶酶切后 ,先用GST亲和层析柱除去GST ,再加热进一步纯化。纯化的HR1和HR2质谱分析其分子量 ,结果表明 ,强株的HR1和HR2的分子量分别为 7 10 3kD和 6 3 0 1kD ,弱株的HR1和HR2的分子量分别为 7 10 7kD和6 3 0 9kD ,强弱株HR1和HR2的分子量都基本一致。本工作为研究HR1、HR2的结构以及它们在NDV与宿主细胞融合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生物工程学报》期刊2001年06期)
潘卫庆,杨树桐,邓海琳,陆德如[9](1992)在《恶性疟P190抗原双态区叁肽重复序列基因的缺失》一文中研究指出恶性疟P190(亦称裂殖子表而抗原1,MSA1)是疟原虫红内期裂殖体产生的一种塘蛋白,分子量约190 kD。由于该抗原在疟疚病人和实验动物中均能诱生很强的保护性免疫力,因而已将它列入重要的疟疾疫苗候选抗原。P190存在株间抗原差异,但该变异属于等位基因双态变异。至今经序列分析鉴定的虫株中只发现两种变异类型序列,MAD20型和Kl型。比较不同虫株该基因序列可将该分子划分为保守区、双态区和多态区。近来研究提示,双态区可能是该分子重要保护性免疫控制区。我们克隆了我国恶性疟FCC1/HN株该双态区的基因。方法为设计和合成一对引物,在引物的5’端设有(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期刊1992年06期)
七肽重复序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人副流感病毒(human parainfluenza viruses,hPIVs)是属于副粘病毒科的单负链RNA病毒,也是一类常见的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病原体。根据遗传学和抗原性的不同,将hPIVs分为4个血清型及2个血清亚型(hPIV-1、2、3、4a、4b),其中人副流感病毒 3 型(human parainfluenza virus type 3,hPIV3)感染率高,持续时间长,主要引发六月龄以下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所致的细支气管炎和肺炎,是仅次于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的第二大病原体。迄今为止,hPIV3感染尚无有效的防治措施,各类疫苗也正处于研发攻坚阶段,近年来取得了重要进展。然而,针对人体的安全有效的疫苗仍未问世,其主要障碍是对致病机制中病毒与靶细胞的融合机制尚未明确。病毒包膜和靶细胞膜的融合是副粘病毒入侵和感染宿主细胞关键步骤。该过程是在附着蛋白的协助下,由同源性融合蛋白介导而发生的。根据功能的不同,将副粘病毒附着蛋白分为HN、G、H叁类,其中HN蛋白功能丰富,存在广泛,受到研究者的普遍关注。HN蛋白以四聚体的形式存在于病毒包膜和宿主细胞膜上,主要功能有:①识别唾液酸受体并吸附于靶细胞膜表面;②发挥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活性,促进子代病毒扩散;③特异性触发同源F蛋白并使其发生一系列构象改变,最终启动膜融合。HN蛋白由头部区、茎部区、跨膜区和胞质尾区四部分组成,其中球状头部区主要负责结合受体和发挥NA活性,已受到深入研究;而茎部区结构及功能目前尚未明确,通常认为其对HN蛋白低聚化和特异性触发同源性F蛋白具有重要作用。近期研究发现,大部分副粘病毒附着蛋白茎部区存在四螺旋束状结构(four-helix bundle,4HB),其疏水性核心由11个重复的氨基酸序列(i,i+3,i+4,i+4)组成,更新了此前定义的七肽重复序列(i,i+3,i+4)模型的概念。同时,通过对比不同副粘病毒附着蛋白的十一肽重复序列可以发现,副粘病毒茎部区疏水性氨基酸核心部分较为保守,对其进行突变可能影响HN蛋白正常的结构和功能,为茎部关键氨基酸的定位提供了新的思路。迄今为止,尚未出现针对hPIV3 HN茎部十一肽重复序列保守氨基酸的突变分析。本研究将hPIV3 HN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比对与其结构高度相似的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HN蛋白及副流感病毒5型/猴副流感病毒(parainfluenza virus type 5,PIV5)HN蛋白茎部十一肽重复区的氨基酸序列,确定了该区域存在的5个保守氨基酸位点,并将其突变为丙氨酸。通过检测突变体蛋白各活性的改变,明确hPIV3 HN茎部十一肽重复序列中起关键作用的氨基酸位点,分析其发生作用的原因,进一步加深对副粘病毒HN蛋白茎部区在融合机制中作用的理解。目的:1.确定hPIV3 HN茎部十一肽重复序列保守氨基酸中起关键作用的位点。2.分析并阐述关键氨基酸改变对HN蛋白结构与功能产生影响的原因。3.进一步理解HN蛋白茎部区在融合机制中的作用。方法:1.突变体的构建:比对hPIV3、NDV、PIV5中HN蛋白的DNA序列,确定hPIV3HN茎部区十一肽重复序列中5个保守氨基酸I102、P111、L114、S119、1125,结合同源重组和定点突变技术,将其分别突变为丙氨酸。2.突变体的表达:利用阳离子转染试剂TurboFectTM Transfection Reagent使待转染突变质粒进入传代乳鼠肾细胞(baby hamster kidney cell,BHK-21)细胞,并通过痘苗病毒-T7瞬时表达系统将其表达。3.促细胞融合活性的分析:同时转染突变体pBSK-HN及野生型pBSK-F质粒到BHK-21细胞,观察合胞体形成情况。利用Giemsa染色定性观察并记录各突变体蛋白合胞体形成情况,利用指示基因法定量测定各突变体蛋白的促细胞融合活性。4.受体识别活性的分析:分别转染突变体pBSK-HN质粒到BHK-21细胞,利用血细胞吸附(hemadsorption,HAD)实验检测各突变体蛋白的受体识别活性。先定性观察并记录光学显微镜下新鲜人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吸附情况,再将已吸附的RBC裂解通过比色定量测定各突变体蛋白的受体识别活性。5.神经氨酸酶活性的分析:同时转染突变体pBSK-HN及野生型pBSK-F质粒,观察合胞体形成情况。消化并裂解细胞后高速离心,利用神经氨酸酶检测试剂盒,通过酶促反应检测上清中神经氨酸酶的含量,以此定量测定各突变体蛋白的神经氨酸酶活性。6.半融合活性的分析:同时转染突变体pBSK-HN及野生型pBSK-F质粒,观察合胞体形成情况。利用罗丹明B(octadecyl rhodamineB,R18)荧光探针标记新鲜RBC悬液,观察半融合状态下荧光探针由RBC表面转移到靶细胞膜表面的现象,以研究突变体蛋白是否对膜融合的初始阶段产生影响。结果:1.DNA测序结果表明,指定位点氨基酸已分别突变为丙氨酸,突变体质粒I102A、P111A、L114A、S119A 和 I125A 均构建成功。2.突变体蛋白I102A、P111A、L114A、S119A和I125A突变体蛋白的促细。胞融合活性均发生不同程度下降,分别为野生型的6%、16%、14%、87%和4%;除S119A以外,其他突变体蛋白与野生型相比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突变体蛋白I102A、P111A、L114A、S119A和I125A的受体识别活性均发生不同程度下降,与野生型相比依次为32.2%、77.4%、74.2%、83.9%和38.7%,其中I102A及I125A的受体识别活性与野生型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突变体蛋白I102A、P111A、L114A、S119A、I125A的神经氨酸酶活性分别为野生型的66.5%、73.1%、69.1%、76.1%和72.8%,与野生型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5.突变体蛋白I102A、P111A、L114A、S119A、I125A的半融合活性均发生下降,仅突变体蛋白S119A半融合活性较高,突变体蛋白I102A、P111A、L114A、I125A的半融合活性大幅度下降或基本丧失。结论:1.hPIV3 HN中茎部十一肽重复序列对其促细胞融合活性和受体识别合活性具有重要意义。2.明确了 1102、P111、L114、1125在hPIV3HN茎部十一肽重复序列保守氨基酸中起关键作用。3.分析关键氨基酸突变体蛋白促细胞融合活性的大幅下降可能是因为影响了其头部受体识别活性,或是与融合蛋白的相互作用等不同方式,导致HN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发生了改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七肽重复序列论文参考文献
[1].严冬,刘颖,迟苗苗,温红玲,赵丽.人副流感病毒3型HN蛋白十一肽重复序列保守氨基酸突变分析[J].病毒学报.2017
[2].严冬.人副流感病毒3型HN蛋白十一肽重复序列保守氨基酸突变分析[D].山东大学.2017
[3].陆俭,李萍,马亚茹,李刚,陈勇.恶性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四肽重复序列单克隆抗体的制备[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5
[4].李影,田波.新城疫病毒F蛋白七肽重复序列(HR)叁螺旋HR212蛋白的抗体抑制病毒和细胞融合[J].自然科学进展.2007
[5].刘月永,冯明光,朱杰青,姜立杰,田波.腮腺炎病毒F蛋白七肽重复序列的表达、纯化及特性分析[J].生物工程学报.2004
[6].刘月永.腮腺炎病毒F蛋白七肽重复序列的结构生物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4
[7].吴庭鹤.新城疫病毒F蛋白七肽重复序列区的亚克隆、表达、纯化及结构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02
[8].刘有放,于明,王恩秀,田波.新城疫病毒F蛋白中两段七肽重复序列的克隆和表达[J].生物工程学报.2001
[9].潘卫庆,杨树桐,邓海琳,陆德如.恶性疟P190抗原双态区叁肽重复序列基因的缺失[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