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动力学,量子,模型,分子,中子,新丰,离子。
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吴彤[1](2016)在《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中的费米约束》一文中研究指出重离子碰撞反应的微观动力学模拟对研究中能区多重碎裂过程及库仑位垒附近的熔合反应的反应机制都至关重要。发展微观动力学模型来模拟中低能重离子核反应,探索反应的微观动力学机制,弄清能够合成丰中子新核素的最佳弹靶组合及入射能量,是核物理的热点课题之一。作为一个半经典的微观动力学模型,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考虑了平均场及两体碰撞效应,在引入相空间占有数约束方法之后,有效地改善了费米子属性,模型的稳定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该约束对于动量分布中高动量部分并没有很明显的改善。为了进一步地提高模型的稳定性。我们对相空间占有数约束进行了修正。在原有Fermi约束中两体弹性碰撞的基础上,考虑非弹性碰撞对动量进行重新分配,同时检验相空间占有率、能量等的演化行为,使得初始核以及重离子碰撞过程中的碎块产物的稳定性得到进一步提高;相空间占有数大于1的情况也明显减少。同时,不管是单个核自身演化还是重离子反应过程,能量守恒都能很好地描述。费米属性的改善也使得模型在模拟原子核演化的过程中核子“虚”发射减少。为了检验改进版的量子分子动力学(ImQMD-v2.2)模型的可靠性,我们重新检查了~(16)O+~(186)W反应的熔合激发函数与~(197)Au+~(197)Au在35AMeV的对心碰撞反应。由于核子“虚”发射的减少,在近垒能区的熔合截面和碎块的电荷分布能够被描述地更好。通过对~(129)Xe+~(120)Sn,~(238)U+~(238)U和~(96)Zr+~(124)Sn这几个体系在中能区反应的碎块电荷分布和同位素分布的模拟,我们发现~(238)U+~(238)U的中心碰撞中相比较于~(96)Zr+~(124)Sn能够产生更多极度丰中子碎块,有可能合成新的丰中子核素。此外,基于ImQMD-v2.2模型,我们还研究了近垒能区~(154)Sm+~(160)Gd的深度非弹性散射过程,发现两个不同的微观动力学模型TDHF和ImQMD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两个模型都预言这个反应体系不能发生熔合过程,而主要是发生深度非弹性散射。通过估算两核的相互作用势,发现这个反应体系已经不存在俘获势阱。(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6-04-01)
刘汝盟,王立峰[2](2015)在《基于半量子分子动力学和Timoshenko梁模型的悬臂双壁碳纳米管热振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连续介质梁模型和半量子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悬臂双壁碳纳米管的热振动问题。在低温条件下,对于碳纳米管高频热振动问题,能量均分原理将不再适用,因此采用考虑量子效应的半量子分子动力学方法对悬臂双壁碳纳米管热振动的固有频率和均方根振幅进行了研究。相对于符合能量均分原理的经典分子动力学的模拟结果,半量子分子动力学方法预测的均方根振幅更小。尤其当温度越低及频率越高时,两种分子动力学计算结果误差越大。另一方面,采用普朗克量子振子能量取代能量均分原理,建立了考虑量子效应的复合Timoshenko梁模型以预测悬臂双壁碳纳米管热振动的均方根振幅。这一模型所给出的结果与半量子分子动力学结果符合较好,而明显小于经典分子动力学结果。同时,与未考虑剪切变形和转动惯量的欧拉梁模型相比,Timoshenko梁结果更接近分子动力学结果,进一步说明了剪切变形和转动惯量在双壁碳纳米管热振动中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二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5-05-08)
周铖龙,马余刚,方德清,张国强,曹喜光[3](2014)在《用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研究中能重离子碰撞中的核物质约化粘滞系数》一文中研究指出剪切粘滞系数(η)和熵密度(s)的比值,简称约化粘滞系数(η/s),是刻画物质的一个基本输运系数,对研究核物质的液气相变及状态方程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同位旋依赖的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Isospin dependent quantum molecular dynamics,IQMD)的基础上,用有限温度Thomas-Fermi理论提取中能重离子碰撞过程中的热力学性质。在此基础上分别用Green-Kubo方法及Danielewicz参数化公式来提取粘滞系数,进而得到约化粘滞系数。研究发现,随着温度或碰撞能量的增加约化粘滞系数会出现一个极小值,这与中能重离子碰撞过程中的液气相变相一致。(本文来源于《核技术》期刊2014年10期)
闵春华,刘星泉[4](2013)在《反对称化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针对一种分子动力学(QMD)模型软件的发展版本:反对称化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AMD),在对模型软件基本原理和程序结构流程两方面进行详细描述基础上,结合GEMINI模型,提出一种方法应用AMD模型对重离子反应45MeV/n的58Ni+58Ni进行模拟来获取初级碎片和次级碎片的基本信息,继而从模拟得到的信息中提取出观测量质量多重性分布和中子-质子产额比,对比两种观测量,实验表明次级衰变效应对核反应产物性质的影响很大,最后得出了核子反应后次级碎片已经失去了由最初发射源发射出的初级碎片的大部分特征的重要结论。(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期刊2013年S2期)
袁颖[5](2013)在《利用超相对论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研究交变梯度同步加速器能区Au+Au碰撞中的核阻止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修正的超相对论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研究了交变梯度同步加速器(AGS)能区Au+Au碰撞中的核阻止效应.该模型考虑了形成和"预形成"粒子的平均场势、核子-核子弹性散射反应截面的介质修正和碎块形成的判断条件.研究发现:在AGS能区,核阻止效应受到形成和"预形成"粒子的平均场势和核子-核子弹性散射反应截面介质修正的影响;在中心快度区自由质子的产额偏大,考虑新的碎块形成判断条件后,此模型的理论计算结果与自由质子的实验结果符合得很好.(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3年22期)
姜永英[6](2010)在《应于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研究核—核相互作用势的动力学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改进的量子分子动力学(ImQMD)模型,主要研究了短程区域的动力学核-核势以及重体系动力学势能面。改进的工作主要考虑:(1)相空间占有数约束方法中的能量约束。本论文中,我们在考虑相空间占有数约束方法的同时引入了能量约束,这种约束能进一步改进个别粒子的稳定性(减少虚粒子的发射),并且对于研究持续几千fm/c或者更长时间才能形成复合核的重离子熔合反应是很有利的。经检验我们发现加上此约束后体系的总能量可以很好的守恒稳定到几千fm/c。(2)核体系动能的扩展的Thomas-Fermi近似描述。基于β稳定线附近的一系列基态核的动能计算式T=Σpi2/2m,同时考虑类似自由费米气体的动能的表达形式,有限核的动能采用扩展的Thomas-Fermi近似(EkETF)计算,并与Thomas-Fermi近似(EkTF)进行比较,从轻核到重核β稳定线附近的一系列基态核的动能能够很好的描述。对于IQ2和IQ1两套势能参数,我们给出了相应的扩展的Thomas-Fermi近似(EkETF)的表达式,同时计算了动能的比例因子ξ,都满足介于0.4~0.6之间。基于ImQMD模型以及核体系动能的扩展的Thomas-Fermi近似描述,我们研究了熔合反应40Ca+40Ca,48Ca+208Pb和126Sn+130Te的动力学核-核相互作用势。有以下结果:(a)动力学势垒依赖于入射能量。(b)熔合阱的深浅随体系轻重而改变。对于轻体系熔合反应40Ca+40Ca得到的垒高和熔合阱与TDHF的计算是可以比拟的,熔合阱的深度大约是25MeV;对于48Ca+208Pb体系熔合阱的深度大约是7 MeV;而126Sn+130Te熔合阱变浅几乎消失,说明准裂变或者裂变在重体系熔合过程很容易发生尤其是重对称体系。(c)短程区域的动力学核-核相互作用势高于体系相应的的-Qgg。这是由于真实的复合体系还是处在激发态,而不是完全的基态。(d)对于轻体系熔合反应40Ca+40Ca,短程区域的动力学核-核相互作用势垒低于密度冻结下的库仑势垒;而重体系48Ca+208Pb和126Sn+130Te,在短程区域的动力学核-核相互作用势垒高于密度冻结下的库仑势垒,这表明,在重离子熔合反应形成超重复合核过程中,除了需要克服库仑势垒,复合核形成还需要额外的能量,所谓的extra-push能。(e)复合体系形成快慢随体系轻重而改变。垒上熔合反应40Ca+40Ca在弹靶核接触以后,很快由双核体系变成近球形复合核,而48Ca+208Pb和126Sn+130Te在弹靶核接触以后,大约在t=350 fm/c形成强变形的复合体系或者称之为双核体系,并且这种双核体系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几百甚至几千fm/c),在这一过程中伴随有准裂变或者裂变发生,核子交换相对于轻体系而言比较缓慢。基于Strutinsky壳修正方法和形变Woods-Saxon势来计算壳修正能,把壳修正能引入到动力学势能面的计算中。我们研究了两组重体系的动力学势能面:形成共同复合核256N0的23个对心碰撞的反应体系和A=292,Z=114的24个对心碰撞的反应体系。我们发现动力学效应以及壳效应对势能面有很大影响,尤其是在短程区域,两种效应的影响不能忽略。(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0-05-01)
冯兆庆[7](2008)在《改进的同位旋相关的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The isospin dependent quantum molecular dynamics(IQMD) model is improved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fusion dynamics near(本文来源于《IMP & HIRFL Annual Report》期刊2008年00期)
孙彦,孙祝[8](2007)在《重离子碰撞中多源理想气体模型与同位旋依赖的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在25AMeV/n能量下计算结果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多源理想气体模型(MSIG)的蒙特卡罗方法,计算25AMeV能量下,碰撞参数较大时(b=7-10fm),86Kr-124Sn碰撞产生的轻碎片的几种分布.将MSIG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同位旋依赖的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IDQMD)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二者得到的模动量分布定性地符合,动量分量分布和方位角分布符合得很好,椭圆流和4阶动量各向异性流对模动量的依赖关系基本符合.(本文来源于《晋中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3期)
戴东旭,吴国荣,杨学明[9](2006)在《高里德伯态氢原子与氢分子的全量子态分辨的散射动力学研究:费米模型的精确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描述了高里德伯态氢原子与氘分子(D2)散射的近期研究结果.实验研究表明,在高里德伯态氢原子与D2的散射中,非弹性散射和化学反应散射都是重要的.在非弹性散射过程中,氘分子的核自旋是守恒的.反应散射结果说明,高里德伯态氢原子与氘分子的散射动力学和质子与氘分子的散射动力学是非常类似的.这一结果表明,费米的独立碰撞模型在态-态散射动力学的层次上也是正确的.(本文来源于《物理》期刊2006年07期)
赵凯[10](2005)在《采用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研究低能核融合反应的动力学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在研究中高能重离子碰撞中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我们的目的是把这个模型推广到重离子融合反应,为此对模型本身进行了一系列改进和发展。我所在的课题组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首先我对模型本身进行了很多检验工作,主要集中在相空间占有数约束、表面能项和ρT修正项以及对称能项的引入,经过这些细致的检验工作得到的结论是:经采用相空间占有数约束后,提高了体系的稳定性.经引入了表面能项和ρT修正项后,进一步改善了体系的密度分布与内部核子的动量分布。对称能项考虑了同位旋效应,改善了中子与质子的密度与动量分布,增强了丰中子核反应过程中的中子流效应。通过上述改进,初态核(特别是丰中子核)的稳定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稳定时间可以维持在相当长的时间(达1000fm/c,甚至更长的时间)。稳定的初态核可以避免不合理的核子出射,提供融合过程中完整的动力学机制。因此可以确定改进的分子动力学模型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比较完备的理论模型。 在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我们认真研究了融合反应的机制,特别是丰中子融合反应机制,研究以四个反应~(40,48)Ca+~(90,96)Zr为例进行。我们首先抽取出结合能和方均根半径与实验值符合,并能在2000fm/c时间内保持稳定的初始核。然后在动力学模型中,模拟了四个反应体系在近垒及垒上多个入射能量和多个碰撞参数下的融合过程。其融合事件的判断条件是:两核质心距离小于大核的半径之后,再演化500fm/c(即相对于体系转动一周或振动几个周期),使两核质心重合,若过程中出射核子数少于或等于6个,则称此事件为融合事件。这样算出融合反应的融合截面,得到四种反应的激发曲线与实验值符合很好。我们发现丰中子核反应~(40)Ca+~(96)Zr的垒下融合截面与非丰中子反应~(46)Ca+~(90)Zr相比明显增强,这是由于过剩中子的存在,加速了颈部的形成,从而使融合的实际位垒(动力学位垒)明显下降,导致垒下融合截面增强。但对于丰中子核~(48)Ca参与的融合反应~(48)Ca+~(90,96)Zr并没有观察到像丰中子反应~(40)Ca+~(90)Zr一样的垒下融合截面的增强。为了弄清楚其中的原因,我们进一步研究了在以上四个反应中存在的丰中子效应和壳结构效应对融合过程的影响。从动力学角度而言,丰中子造成的中子流有利于颈部的形成,从而导致真实位垒的下降,有利于融合。 但是,中子转移的方向不同(即从靶到弹或从弹到靶)会引起反应体系位垒的下降或升高。例如在反应~(40)Ca+~(96)Zr中,中子由~(96)Zr向~(40)Ca的转移占有优(本文来源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期刊2005-07-01)
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连续介质梁模型和半量子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悬臂双壁碳纳米管的热振动问题。在低温条件下,对于碳纳米管高频热振动问题,能量均分原理将不再适用,因此采用考虑量子效应的半量子分子动力学方法对悬臂双壁碳纳米管热振动的固有频率和均方根振幅进行了研究。相对于符合能量均分原理的经典分子动力学的模拟结果,半量子分子动力学方法预测的均方根振幅更小。尤其当温度越低及频率越高时,两种分子动力学计算结果误差越大。另一方面,采用普朗克量子振子能量取代能量均分原理,建立了考虑量子效应的复合Timoshenko梁模型以预测悬臂双壁碳纳米管热振动的均方根振幅。这一模型所给出的结果与半量子分子动力学结果符合较好,而明显小于经典分子动力学结果。同时,与未考虑剪切变形和转动惯量的欧拉梁模型相比,Timoshenko梁结果更接近分子动力学结果,进一步说明了剪切变形和转动惯量在双壁碳纳米管热振动中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吴彤.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中的费米约束[D].广西师范大学.2016
[2].刘汝盟,王立峰.基于半量子分子动力学和Timoshenko梁模型的悬臂双壁碳纳米管热振动研究[C].第十五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二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摘要集.2015
[3].周铖龙,马余刚,方德清,张国强,曹喜光.用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研究中能重离子碰撞中的核物质约化粘滞系数[J].核技术.2014
[4].闵春华,刘星泉.反对称化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J].计算机应用.2013
[5].袁颖.利用超相对论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研究交变梯度同步加速器能区Au+Au碰撞中的核阻止效应[J].物理学报.2013
[6].姜永英.应于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研究核—核相互作用势的动力学效应[D].广西师范大学.2010
[7].冯兆庆.改进的同位旋相关的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英文)[J].IMP&HIRFLAnnualReport.2008
[8].孙彦,孙祝.重离子碰撞中多源理想气体模型与同位旋依赖的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在25AMeV/n能量下计算结果的比较[J].晋中学院学报.2007
[9].戴东旭,吴国荣,杨学明.高里德伯态氢原子与氢分子的全量子态分辨的散射动力学研究:费米模型的精确性[J].物理.2006
[10].赵凯.采用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研究低能核融合反应的动力学机制[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