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流变力学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力学,方程,岩石,模型,性能,关系,流体力学。
流变力学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王华宁,张玉栋,蒋明镜[1](2016)在《流变岩土体中浅埋隧道围岩力学响应的理论解》一文中研究指出浅埋隧道施工不仅会使开挖面周围岩土体发生变形,还会引发明显的地表位移,造成既有建筑物、基础、管线等发生破坏.针对黏弹性流变岩土体中浅埋隧道施工问题,用复变函数方法、Laplace变换、黏弹性迭加关系导出开挖位移和应力场的求解方法和理论解答,并与相同模型下的有限元解进行了比对验证.本文解答可以针对任意黏弹性模型岩土体进行计算,同时可以考虑纵向推进效应和任意时刻施加的任意大小均布内压.根据解答分析了浅埋隧道开挖引发的不同时刻地面沉降槽的大小、范围;位移随深度的变化形式以及洞周变形随角度的变化规律.相比数值方法,本文给出的理论解可更方便地进行参数分析和初步设计,而且给出的位移、应力场的理论解可以用于隧道和基础、地下管线的相互影响分析.(本文来源于《力学季刊》期刊2016年01期)
金磊,夏才初[2](2012)在《理论流变力学模型中蠕变损伤的研究方法与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用理论流变力学模型研究蠕变损伤时,以往许多研究按照Lemaitre应变等效原理,根据理论流变力学模型在模型参数为常数条件下得到的蠕变方程,将其中的应力替换成有效应力,以引进损伤变量,并采用适当的损伤演化方程来描述损伤变化规律,由此得到蠕变损伤方程,这等同于将理论流变模型中的流变参数p替换为p(1-D)(D为损伤变量),这时的流变参数是一个变量,这种做法存在着与参数非线性理论流变力学模型研究中相同的问题,即通过直接将常参数条件下的蠕变方程中的参数替换成其相应的函数而得出错误的变参数条件下的蠕变方程。本文先假定蠕变时间与损伤时间一致,给出将理论流变力学模型微分型本构方程中的应力替换成有效应力,再由此解出蠕变损伤方程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证明用迭加原理求解理论流变力学模型蠕变损伤方程的正确性,并据此给出蠕变时间和损伤时间不一致时的理论流变力学模型蠕变损伤方程求解方法。指出以往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并给出更严谨的结果,可望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2年S1期)
夏才初,金磊,郭锐[3](2011)在《参数非线性理论流变力学模型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现有的参数非线性理论流变力学模型及其建立的方法进行系统的总结,归纳出处理参数非线性理论流变模型的3种方式:(1)给出非线性流变部分的本构方程,推导出整个流变模型的本构方程,并进一步推导出包括蠕变方程在内的流变模型的其他方程;(2)给出非线性部分的本构方程,推导出该部分的蠕变方程,并与常参数部分的蠕变方程迭加得到整个流变模型的蠕变方程;(3)给出非线性流变部分的蠕变方程,与常参数部分的蠕变方程迭加,得到整个流变模型的蠕变方程。这3种方式可以对今后的研究给予指导。指出一些参数非线性理论流变模型和建立方法所存在的问题甚至错误,以免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犯类似的错误。(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邓代强,高永涛,杨耀亮,吴顺川[4](2009)在《基于流体力学理论的全尾砂浆管道输送流变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充填料浆流变性能,利用流体力学原理,通过L型管道自流输送实验对其在管道中流动的力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料浆浓度、流量和管径对料浆管输阻力和充填倍线大小的作用程度不同,其中料浆浓度影响尤为显着.在能够实现自流输送的充填倍线合理条件下,采场充填时,当结合充填能力确定流量和管径后,可通过充填站调节制浆浓度以使充填材料在管道输送、采场中沉降、抗离析、脱排水、固结硬化和力学性能等方面表现良好.(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11期)
夏才初,王晓东,许崇帮,张春生[5](2008)在《用统一流变力学模型理论辨识流变模型的方法和实例》一文中研究指出M.Reiner用弹簧、摩擦片和黏壶这3个元件分别模拟岩石的弹性、塑性和黏性,且用其并联组合可组成7个不同的模型。其中与黏壶并联的有4个(包括黏壶本身),称为基本流变力学模型,对应于与时间有关的4种基本流变力学性态。用这4个基本流变力学模型进行串联组合,可以形成15个流变力学模型(包括4个基本流变力学模型和11个复合流变力学模型)。将包含全部4种基本流变力学性态的模型称为统一流变模型,它包括了其他14个模型,也即其他14个模型都是统一流变模型的特例。根据岩石在不同应力水平下的加卸载蠕变曲线的特性,可以全面地辨识出与15种流变力学性态相对应的15个流变力学模型,且15个流变力学模型与15种流变力学性态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对模型的辨识具有惟一性。虽然,在其他文献中有一些模型与这15个模型有差异,但可以通过等效变换转化成为这15个模型之一。根据所提出的统一流变力学模型及其性质,详细论述了用不同应力水平下的加卸载蠕变试验结果辨识与岩石流变性态对应的流变力学模型的方法,并采用2种岩石的相应蠕变试验结果,给出了辨识其流变力学模型的例子。(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08年08期)
毛立新[6](2002)在《茂金属聚乙烯及其共混合金的流变学本构理论及力学性能与群子参数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烯烃工业技术进步的关键在于催化剂。九十年代以来,随着茂金属催化剂的问世,聚烯烃工业正在发生又一场技术革命,这场技术革命将对聚烯烃产品产生巨大的影响。 茂金属聚乙烯(简称mPE)是茂金属催化剂用于烯烃聚合工业化最快的品种,其产品主要包括茂金属聚烯烃塑性体和茂金属聚烯烃弹性体两大类。本论文作为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项目“茂金属聚乙烯结构、性能及加工应用研究”的一部分,以这两大类产品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叁个部分:(1) 茂金属聚乙烯的结构—形态—性能研究;(2) mPE/LDPE共混合金的流变性能和力学性能研究;(3)PP/POE共混合金的结构—形态—性能研究。研究重点包括两个问题,一是对于mPE和mPE/LDPE共混合金体系,在大量动态剪切流变试验数据的基础上,推导并验证能够同时表征其熔体粘度对剪切速率和温度依赖性的本构方程;二是对于PP/POE共混合金体系,采用JRG—群子统计理论建立群子均匀性标度参数与PP/POE共混合金体系的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 第一部分:茂金属聚乙烯的结构—形态—性能研究 在该部分,本论文借助GPC、FTIR、WAXD、DSC、~(13)C-NMR、流变仪、万能试验机等多种先进的分析手段,对茂金属聚乙烯的链结构、结晶结构、结晶动力学、剪切和拉伸流变性能以及力学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结果。首先,发现茂金属聚乙烯分子结构规整,共聚单体分布均匀,分子量分布窄;其密度和结晶度受支化结构影响较大,在其分子中引入长支链结构,可以得到密度较低,而力学性能较好的聚乙烯产品;在等温结晶和非等温结晶过程中,mPE均倾向于均相成核,并且在等温结晶过程中,mPE的结晶速率较低,而在非等温结晶过程中,mPE的结晶速率受降温速率的影响较小。其次,发现mPE熔体的剪切流变性能和拉伸流变性能均较差,主要表现为其剪切粘度对剪切速率和温度的依赖性较弱,而在拉伸流变试验中则没有出现明显的“应变硬化”现象;通过在mPE分子中引入部分长支链结构或将mPE与少量LDPE进行共混,是改善mPE流变性能的有效手段。其中通过共聚方法在mPE分子中引入非线性长支链结构,对提高mPE熔体粘度对温度的依赖性作用较为明显,而对提高mPE熔体粘度 北京化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对剪切速率的依赖性以及对提高mPE熔体强度作用较弱;采用共混方法在mPE体系中引入线性长支链结构,则对提高mPE熔体粘度对剪切速率的依赖性以及提高mPE的熔体强度的作用较为明显,而对于提高mPE熔体粘度对温度的依赖性作用相对较弱。再者,还发现茂金属聚乙烯具有较好的拉伸性能,在拉伸试验中,当拉伸应变大于300%时,其拉伸强度迅速增大,表现出显着的“应变硬化”现象,并且通过观察其拉伸断面形貌发现,其拉伸屈服主要是结晶熔融和再结晶造成的。总之,通过这一部分的研究发现,尽管mPE拉伸性能较好,但是其剪切和拉伸流变性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二部分:n1PE/L DPE共混合金的流变性能和力学性能研究 在该部分,本论文以mPE/LDPE共混合金的流变性能和力学性能作为主要研究内容,探索改进mPE加工性能的有效途径。通过研究发现,在n1PE中混入少量LDPE,不仅能够显着降低n1PE的熔体粘度,提高其熔体粘度对剪切速率的依赖性,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提高mPE的熔体强度,使mPE熔体在拉伸流动中出现显着的“应变硬化”现象。并且随着mPE几DPE共混合金中LDPE含量的增加,共混合金在拉伸试验中的“应变硬化”现象减弱。因此,建议用LDPE改进n1PE加工性能时,LDPE的添加量不宜超过10%。 此外,在大量mPE和mPE/L DPE共混合金动态剪切流变试验数据的基础上,拟合并推导出能够同时反映PE和mPE几DPE共混合金熔体粘度对剪切速率和温度依赖性的本构方程,并且通过分析发现,方程中的Q值对PE和mPE/L DPE共混合金的熔体粘度的剪切速率依赖性影响较大,Q值越大,其熔体粘度对剪切速率越敏感。同时,Q值的大小不仅与PE分子中长链的作用有关,并且还能反映PE熔体在拉伸流动中出现“应变硬化”现象的能力。 第叁部分:PP爪OE共混合金的结构一形态一性能研究 在该部分,本论文通过熔融共混的方法研究了五种茂金属聚烯烃弹性体(POE)对均聚型聚丙烯(HO一PP)和共聚型聚丙烯(CO一即)的增韧效果,发现POE对CO一PP和H。一PP表现出不同的增韧效果,其中POE对C。一PP的增韧效果较为明显,其“脆一韧转变”发生在POE含量为0%一10%之间;而POE对H。一PP的增韧效果较差,其 “脆一韧转变”则发生在POE含量为20%一30%之间。此外,当POE含量超过“脆一韧转变”点之后,PP/POE共混体系不仅具有较高的冲击强度,而且还具有较好的流动性,表明POE是即十分理想的抗冲改性剂。与此同时,通过对不同POE含量的Co--PP/POE共混合金的DSC分析发现,POE能够与CO一PP分子中的PE链段形成共晶结构,并且这种作用在POE含量超过20%以后十分明显,因此,Co--PP/P0E共混体系的界面结合力明显高于Ho一即/POE共混体系,这是造成两者冲击性能差异的主要原因。再者,通过观察PP/POE共混体系的冲击断面形貌发现,在增韧的即/P0E冲击断面上同(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02-04-30)
高亮,刘秀波[7](2001)在《流变力学理论在铁路轨道结构力学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针对轨排-道床结构中存在的流变力学现象,应用流变力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探讨轨道结构的力学问题。通过实验研究和系统理论分析,揭示轨排-道床结构的弹性、塑性和粘性等流变力学特性,建立了轨排-道床结构本构关系模型。并与原苏联所建立的轨排-道床结构流变模型进行了对比,说明了所建模型的合理性、正确性。通过此项研究,为进一步探讨铁路轨道结构的力学问题、完善高速铁路轨道结构的设计及养护维修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01年06期)
韩式方[8](2000)在《跨越经典力学理论范畴发展流变学和非牛顿流体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新兴边界学科流变学和非牛顿流体力学的建立和发展并介绍了当前流变学发展的两个前沿方向——液晶流变学和电流变学。(本文来源于《“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00-08-01)
袁龙蔚[9](1985)在《流变力学的理论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场新的产业革命正象躁动于母腹的婴儿,它的诞生将使社会生产力发生新的飞跃,相应地将会带来社会生活的新变化,这次新的产业革命以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宇航工程、海洋工程、生命科学为标志,以社会化、交缘化、系统化、数量化、信息化为特征、这一动向,对我们今后向四化进军来说,既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挑战,这一形势,也赋予流变力学以新的内容、特点、使命。(本文来源于《力学进展》期刊1985年01期)
钱家欢,王盛源,郭志平[10](1983)在《流变理论在土力学方面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比拟法的推广——一维与轴对称问题五十年代 E·H·Lee利用弹性与粘弹性体的对比方法来求解粘弹性问题,开辟了又一条精确求解粘弹性问题的新途径。李氏比拟法可概述如下:当两个物体的几何形状及所受外力均相等时,但一是弹性体,另一是粘弹性体,只要已知弹性体的解答,粘弹性体的相应解答即可借拉氏变换求得。这一方法可推广到饱水弹性散粒体与饱水粘弹性散粒体之间进行比拟,从而求得解。过程如下表所示:(本文来源于《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四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选集》期刊1983-12-01)
流变力学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用理论流变力学模型研究蠕变损伤时,以往许多研究按照Lemaitre应变等效原理,根据理论流变力学模型在模型参数为常数条件下得到的蠕变方程,将其中的应力替换成有效应力,以引进损伤变量,并采用适当的损伤演化方程来描述损伤变化规律,由此得到蠕变损伤方程,这等同于将理论流变模型中的流变参数p替换为p(1-D)(D为损伤变量),这时的流变参数是一个变量,这种做法存在着与参数非线性理论流变力学模型研究中相同的问题,即通过直接将常参数条件下的蠕变方程中的参数替换成其相应的函数而得出错误的变参数条件下的蠕变方程。本文先假定蠕变时间与损伤时间一致,给出将理论流变力学模型微分型本构方程中的应力替换成有效应力,再由此解出蠕变损伤方程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证明用迭加原理求解理论流变力学模型蠕变损伤方程的正确性,并据此给出蠕变时间和损伤时间不一致时的理论流变力学模型蠕变损伤方程求解方法。指出以往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并给出更严谨的结果,可望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流变力学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王华宁,张玉栋,蒋明镜.流变岩土体中浅埋隧道围岩力学响应的理论解[J].力学季刊.2016
[2].金磊,夏才初.理论流变力学模型中蠕变损伤的研究方法与问题[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
[3].夏才初,金磊,郭锐.参数非线性理论流变力学模型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
[4].邓代强,高永涛,杨耀亮,吴顺川.基于流体力学理论的全尾砂浆管道输送流变性能[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9
[5].夏才初,王晓东,许崇帮,张春生.用统一流变力学模型理论辨识流变模型的方法和实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
[6].毛立新.茂金属聚乙烯及其共混合金的流变学本构理论及力学性能与群子参数关系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2
[7].高亮,刘秀波.流变力学理论在铁路轨道结构力学研究中的应用[J].工程力学.2001
[8].韩式方.跨越经典力学理论范畴发展流变学和非牛顿流体力学[C].“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2000
[9].袁龙蔚.流变力学的理论与实践[J].力学进展.1985
[10].钱家欢,王盛源,郭志平.流变理论在土力学方面的应用[C].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四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选集.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