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法律
摘 要:马克思的空间思维不同于以往的历史主导性研究,其空间思维相较于历史思维更具社会研究的停驻性。这种停驻性为我们把握不同时代特征提供了更为科学的现实依据。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首次系统地阐释了其空间思维的理论逻辑,其中资本扩张为动因,社会空间为表现形式,人的解放是空间变化的目的和归宿。空间思维与历史思维一样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重要理论线索。研究具有综合性意义的空间思维对于指导我国新时代社会空间综合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空间性;资本;人的解放
上个世纪60年代以降,空间思维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被人们所认可。“时空压缩”、“空间生产”、“第五空间”等空间思维逐步在西方思辨批判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面对空间理论的演化发展,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人员开始对马克思主义中的空间思维加以研究梳理,并使空间理论逐渐浮出历史唯物主义的水面,使得社会空间研究与历史发展进程研究两相结合,从而化解了单纯历史范式研究的理论危机。
选取了10个位于加拿大British Columbia的流域,流域的面积34.6~5580 km2。所选取的流域均具有40 a以上的水文数据,其中Camp Creek,Hedley Creek,Tulameen River,Similkameen River at Princeton,以及Similkameen River at Hedley 是属于一个嵌套流域。这10个流域的面积A(km2),区域降水量P(mm)和干燥指数PET/P如表1所示。
(二)丰肚法。这种方法实际上就是先提供给学生写作框架,随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行完善和丰富框架内容,达成写作教学目标。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初次接触写作学习的学生。
国内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人员以马克思主义空间化的思想作为学术转向兴起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这种以空间思维为基础的多视觉的理论诉求不断深化发展并有效助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同时也对我国社会空间综合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提供了良多助益。国内学者对于马克思空间思想的理论内涵和发展过程进行了较为详实广阔的学术研究,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观点。
对于马克思主义空间思想的来源,李春敏博士认为马克思空间思想发迹于其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原子”和“虚空”的哲学思想,通过“去空间化”的形式将空间理念从物质世界中剔除,并开始对黑格尔的抽象物质空间概念进行反思,从而逐渐形成之后的以时间、空间为具体存在运动形式的唯物论思想。[1]以马克思主义空间思想的发展性来看,王志刚博士认为马克思所著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不仅标志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日臻成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发展再上新高度,同时马克思主义空间思想也随着对“异化”的阐释,对价值问题的导引,而形成现实社会的空间实践,马克思主义空间思想也因此再上新台阶。[2]如果说《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空间实践理论依然成熟,那么全面总结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巨著——《资本论》则使空间理论完善成熟。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的生产、运行及本质的描述探讨,不仅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运行的规律和本质,同时也对资本空间生产运行规律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资本化、全球化、城市化、人学”为初步架构的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体系,以“空间正义、共同体发展、人的解放”为伦理论架的价值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使农村服从于城市的统治。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大大增加起来。”[7]在马克思看来,这种农村从属城市的“空间统治”,得益于人类生产方式的分工演变。资本不仅寄生于一个个鲜活的社会劳动中,同时也在以往的生产空间和生产方式中汲取营养。最直接的冲突来源就是封建的农业和工场手工业组织的封建所有制生产关系。资产阶级的生产模式需要大量集中的生产要素,这些要素包括土地、厂房、设备、原材料,当然还有最重要的就是“纯粹的劳动力”(由于丧失生产资料而成为赤贫的农民,及无产的手工业加工制造者)。为了获得这些大量集中的生产要素,资产阶级不惜运用一切手段从原有封建生产关系下的生产者的手中去巧取豪夺。这样使得土地等原材料要素得以集中,大量丧失土地的赤贫者迫于生计不得不背井离乡来到工厂进行劳动生产,当然这个赤贫阶级还包括在资本增值中竞争失败的小有产阶级以及城市中无产的手工业生产制造者。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资本主义社会的阶层简单而鲜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相对立,而处于中间阶层的小资产阶级、农民、手工业者中只有极少数会成为资产阶级,其中绝大多数人会因剥削而成为无产阶级。这样便有大量源源不断的劳动者成为无产阶级,大量人口集中到城市来出卖劳动力以求谋生。
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由两条思维线索构成,一条是以时间为主线的历史过程性研究方式,这种方式注重历史进程发展的总体研究,以过往不同时期的社会关联性为特征,并对这些特征的具体历史运动更替经验作为总结进行探讨。总结来说历史过程性研究思维就是以生产方式的变化为连结点将不同历史时期相串联,从而发现历史变迁的内在运动规律。另一条是以空间为主线的方式性讨论模式,这种模式以现实社会性为依托,运用空间双向、广延、多维的基本特征对社会现象及问题加以分析和探讨,从而找到适合当前社会世情的具体实践方式。总结来说空间思维相较于历史思维来说对每一个历史时期更具有深刻的停驻性,这个停驻性以社会空间为物质载体,以社会具体现象问题为思考对象,对所论时代给予了更为深刻的现实性总结,它不只停留在经济生产方式的研究,更多的是考虑所涉时代的现实合力因素影响性问题。可以说马克思的空间思想将“历史合力理论”深化为“现实合力理论”。将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无数个合力”,具象为现实社会中“无数个合力”,其更加注重对当下的关切研究。这两条线索都源于现实的人所进行的三种社会生产(物质、精神和人的自身的生产),并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二者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便构成了完整的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观。《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社会主义思想由空想变成科学,同时也是共产主义的出生证明。《共产党宣言》通篇贯穿唯物史观思想,辩证地评价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科学地指出了无产阶级必将战胜资产阶级,共产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的准确论断。其中更蕴含了丰富的空间发展思想。在笔者看来对于马克思主义空间性线索的逻辑阐释的代表作要以《共产党宣言》为首,在这篇著作中马克思敏锐地洞察到资本对于社会空间形态发展变化的重要作用,在空间消解融合的过程中衍生为农村与城市、一隅与全球的社会空间体系,并科学的预言了未来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空间模式。本文对于《共产党宣言》空间思维的研究亦从资本空间、社会空间和人的解放三个方向入手,从而深化马克思空间理论的逻辑认识。[3]
一、资本扩张:空间思维的逻辑动因
资本作为一种社会空间的广延融合对于整个马克思空间思维起到了整合式的推动作用。马克思指出,资本的本质就是不断实现自身的增值,为了实现这种自身的不断增值会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资本与劳动相结合,这里可以具体理解为资本使得劳动从社会共生状态脱离出来并被赋予价值,使其可以作为一种商品独立存在。而“劳动权就是支配资本的权力,支配资本的权力就是占有生产资料”,[5]可以这样理解:社会中的哪个阶级获得了占有生产资料的能力,就拥有了支配资本的权力。这样就明晰了劳动与资本的辩证关系,资本使劳动获得了独立的商品价值,而想要支配资本就必须通过劳动。另一种是资本的增值使得社会空间不断聚合。马克思认为,土地是众多资本要素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我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以下的顺序: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在前三项下,我研究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分成的三大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其他三项的相互联系是一目了然的。”[6]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资本、土地、劳动是其研究不同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因素,前三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便组成了不同社会的经济关系,社会的经济关系亦由后三种因素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可以说资本、土地、劳动是社会空间发展的动因。回顾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资本借由土地的广泛使用和劳动的相对集中而得以迅速发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正是得益于土地的集中使用,这种空间占有使得集中生产成为可能,同时生产资料的丧失使得大部分农民成为赤贫,一无所有的他们只能通过出卖劳动力来获得生存资料,大多数”纯粹”的劳动者背井离乡,从乡村集聚到城市,只为了获得更多的谋生机会,从而形成了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聚合。这种由资本带来的“空间集聚”或者叫“空间蚕食”造成了两个最为直接的结果就是城市与乡村的分化,以及跨国贸易的流行(全球化的初级形态)。
人口和生产要素的相对集中为实现现代工业生产模式创造了便捷的条件。客观上,生产的相对集中、生产要素的广泛集聚促使城市化得以发展,农村与城市处于从属的协同空间发展地位。在这里城市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空间组织,成为每一个国家通往文明发展的重要通道。不可否认,城市空间文明的高度发展促使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在不断提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断缩短,同时生产循环周期也在不断缩减。大规模城市化的高度发展使得空间理论概念逐渐走进马克思、恩格斯两位思想巨擘的视阈,就在《共产党宣言》中空间思想已然展现出完整的理论逻辑基础,空间思维应用于社会研究的范式也由《共产党宣言》起成为一种同历史进程性研究范式并列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在这里我们可以明晰一点,那就是空间停驻性研究方式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理论线索,这个研究线索对于我们研究社会现实问题具有重要意义。[6]
除了安特莱夫的《默》对鲁迅的《药》的创作有明显的影响之外,安特莱夫的另一篇小说《齿痛》也对《药》的主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齿痛》描写的是耶稣在各各他被钉上十字架的那一天,各各他附近有个商人患着齿痛。他也和《药》里的华老栓一样,只关注自己的齿痛,而对耶稣的死毫不理解,并表现出极度的冷漠。
考察《共产党宣言》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恩格斯对于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现代文明是给予了高度评价的。正如文中所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4](P36)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后,资本以其内生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扩大式循环发展逻辑,促使人类社会文明不断进步发展,这个发展以资产阶级社会为空间背景的历史节点表现得尤为显著。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所运用的“世代”(generation)一词值得我们深思,在笔者看来“世代”比“时代”一词更具空间停驻性。这种空间停驻性要求我们在研究社会问题现象时不仅要以历史过程为考量,还应将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社会现实背景下,以物质性实践活动为依托,对于现实社会发展的各项合力因素加以综合考量。这种综合考量不仅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空间综合性融入不同社会并对其产生影响的理论认识,同时还要以具体的时代对策应对时代问题。空间思维以其独特的双向、广延、多维属性,为我们研究社会历史进程提供了更为深刻系统的方法。
翻阅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我们似乎很难找到空间理论这个学术概念及相关阐释。因此,部分人认为空间理论是后继研究人员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再生性探讨,不是马克思主义本真的科学蕴含,并认为空间思维并不具有马克思理论研究探讨的意义。但在笔者看来,马克思主义的空间思维存在与否,并非局限于空间理论直观概念的提出,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中是否蕴含着空间理论的逻辑思维,这个逻辑思维我们可以从思想动因、表现形式以及价值归旨几个方面来探讨。
回到空间思维本身来说,资本空间的集聚致使诸多生产要素迅速集中,同时跨国生产贸易促使全球资源得到合理有效配置,社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国际社会再生产的周期不断缩短,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不断提升。笔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畅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并不是如同莫尔笔下乌托邦一般是远离尘嚣的孤岛,真正的共产主义社会是跨出一国领域实现世界全体人民自由、平等生活的社会联合体。在这里需要更正的一点就是,许多非马克思主义研究人员认为《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消除国家制度的一种无国家、无民族主义。这种观点严重误读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思想超越了国家、种族的界限,思考的是整个世界、整个人类的幸福和利益,而非进行一国一隅的狭隘研究。这种人道情怀,彰显了全世界人民联合起来,实现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宗旨。这种联合体正是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科学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空间发展思想,用共享共建的全球治理体系来实现世界有序建设和安定发展。因此资本空间延展所带来的全球化发展正是是提高国际社会生产力,丰富国际社会物质资料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历史正途。
二、城市化、全球化:空间思维的逻辑形式
通过上文的讨论我们知道,随着资本的不断增值,资本空间的不断扩张,社会空间的不断集聚,进而产生了两种空间表现形式:一是城市化,具体表现为农村与城市相对立,农村从属于城市,农业从属于工业;二是全球化,其特征是资本走出一国领域,通过国与国之间的生产方式与生产要素的不断结合,使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现代文明得以推广,蒙昧的生产生活方式从属于现代的生产生活方式。这种从属理论不仅形成了我们熟知的城市中心论、西方中心论、世界历史理论,同时亦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空间理论。
2018年8月份,美国通过了新的“国防权力法案”,禁止在本国政府机构和贸易伙伴使用华为中兴的设备和服务。美国政府指出,该两家公司的设备内很可能含有病毒,收到来自中国的数据监视与网络攻击。美国要求日本等一众同盟国禁用2家公司设备。此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也开始禁止华为参与该国的5G网络建设。英国方面在本周三表示,也将把华为设备从其核心3G、4G网络中移除,在5G网络的核心部件中,也不会使用华为设备。
上文中我们已经提及过空间思维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原子”与“虚空”的哲学思索中已然萌生,并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加以深化考量。在笔者看来马克思空间思维真正成熟是在《共产党宣言》这篇巨著中,文中马克思、恩格斯从资本扩张、社会空间和人的解放三个维度阐述了空间理论。这里我们可以将马克思空间思维概括为彻底的物质运动在自然空间以及人类社会中的实践变革。
从社会空间载体层面来看,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空间载体。而实现共产主义则需要两个先决条件,一是物质资料需要极大丰富,二是人们精神境界需要极大提升。而完成这两个条件则必然需要资本空间的延展和扩张。熟识马克思主义的人都会知道,马克思、恩格斯本人对于资本主义创造的生产力和一切有益成果(科学技术等)是表示肯定的。马克思晚年在《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两篇巨著中曾提及过不同国家在特定的历史实践环境下未必会按照一定的社会形态渐进发展,其极有可能会实现跨越式的社会形态发展,实现“卡夫丁峡谷”的跨越。这种跨越需要借助资本主义现存制度的有益成果。社会主义甚至共产主义绝非社会制度的“空中楼阁”,它与其他社会制度一样需要借助以往社会状态的合理继承从而批判性地扬弃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理论学说的光辉性就在于二者就自身所处时代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为后世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可以预判地科学性论断,这种以人为中心的理论学说是所有马克思主义政党和马克思主义者的根本道义和情怀。因此,资本并非是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社会代言,在社会主义国家仍然存在资本,存在对资本的思索和考量,存在对资本的利用和管控。资本本身可以具备多种阶级属性,在德文中,资本一词还含有财产的含义。社会主义制度仍然需要合理利用资本为社会带来的发展动力,同时也要保护全体公民的合法财产,激发公民为社会主义献智献力的热情,使社会主义的活力竞相迸发。
三、人的解放:空间思维的逻辑目的
资本空间的延展扩张致使以城市化、全球化为表征的社会新形态成为历史实践进程的必然趋势。这个必然趋势引导着现代文明的历史事件走向,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的服务对象——现实的人提供了新的科学发展。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如何使“现实的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学说。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空间思维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体系的目的和归宿。
资本为了满足增值的需要,不断将生产要素进行集中。通过高度密集的大规模生产,商品出现了极大的剩余。为了满足生产供给与消费需求处于平衡的经济状态,从而实现资本的扩大再生产,资本空间必须通过延展扩张,使生产突破地域性的限制,由以往的狭隘生产贸易转向更为广泛的区域性贸易甚至是全球性的生产贸易。这便是社会空间表现为全球化形式的社会动因。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及“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4](P35)诚然,资产阶级的这种“到处奔走”伴随着“血与火”的殖民压迫行径。这种行径给古老的东方和尚处于蒙昧状态的非洲、美洲带来了“血与泪”的辛酸,使过去的生产方式和社会需求都要按照资产阶级的面貌来创造,借以满足资本主义凌驾于古老社会文明(指东方封建社会、非洲与美洲蒙昧原始社会)的政治阶级野心。从民族史观的视角来看,这种压迫给被殖民国家带来的灾难是难以估量的,但从现代文明传播的角度来看,“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4](P35)这种世界性的供给与需求使得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联系日益紧密。现代性的科技手段、生产方式以及不同民族的风俗文明乘着资本空间扩张的“东风”融入现代、传向全球。从此人类也由孤立的民族发展进程转向了一种不可逆的世界性的全球化历史进程。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成为了这个世界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资本空间的扩张最直接的表现在于社会空间形式的改变,这种改变在内表现为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其中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现实结果,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科技动因,二者互为依托,并在相互影响中共同发展。同时工业化也为城市化提供了向外体现为全球化、一体化的经济、政治、文化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可以这样说,全球化是城市化不断完善的国际表现,而城市多元的现实需求则要依靠国际元素来加以补充完善。从辩证关系上来说,二者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城市化和全球化互为补充、相互影响,在交互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实现人类社会空间的变革与发展。
空间集聚推动社会文明进程最主要的因素还在于迅速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我们可以得知,资本的增值得益于剩余价值的不断增加。在《资本论》中剩余价值的生产有两种方式,“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相反,把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7]前种方式,资产阶级以种种残忍手段剥削工人,8小时、10小时、12小时、14小时、16小时、18小时长度的工作日,不断触犯着劳动者生存的底线,甚至雇佣童工、牺牲儿童的健康,以低廉的工资进行生产,从而榨取绝对剩余价值。后种方式则是资产阶级为了获得更大利益而进行的相应被动性生产变革。这种变革虽然是被动性的,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社会技术的革新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知道社会生产力由无数个个别劳动生产力组成,个别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亦必然推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由于资本不断增值的无限需求,使得其代言阶级(资产阶级)不得不变革生产关系,以获得最大效益。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革新生产工具的使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广泛应用使得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升,在资本内生力量的驱动下资产阶级也在不断创新、发展、变革,从而为现代文明的创新精神提供先导性力量。《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4](P34)可以这样认为,资本的增值正是这种逐利社会关系的变革动力,同时资本空间的集聚也是社会空间不断变革,人与人关系发生变化的逻辑动因。
《共产党宣言》中指出:“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随着工业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条件的趋于一致,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分隔和对立日益消失。”[4](P50)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使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交往更为频繁,不同文明在交流碰撞中实现融合提升,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全世界人民的美好愿望,全球化背景下的竞争对立关系也必将在这种利益趋同的大势下成为合作共赢的世界命运共同体。因此资本空间的延展扩张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这种丰富全面的空间延展恰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未来实现世界人民自由、平等、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对马克思社会发展思想的科学解读,是对社会历史趋势的准确把握。
(3)发展规模要适中。对于干果经济林来说,应该重视以市场为导向,不能盲目扩大规模,要集中资金,大力发展优势品种,从而促使其实现经济效益[12]。
从单纯人的发展属性来看,“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马克思视阈下的现实的人是基于社会交往而存在的现实性社会群体,社会性或者说社会交往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资本空间的延展和扩张使得社会交往空间不再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这种现代的交往空间,对于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随着人们生活对于地域依赖性的降低,人们越来越可以享受到自主劳动时间带来的精神愉悦,这种自主愉悦受益于全球化的发展大势,同时也以互联网等数字媒介作为空间交往的智慧载体。网络化、信息化的历史发展趋势不仅节省了地域位移所虚耗的时间,同时提高了人的交往效率,留存了更多可以自主支配的时间,使得人的生产劳动可以获得更多自主权。
自由、平等、安全是马克思关于人权问题研究的基本范畴,在理解其空间思维的同时要深刻理解这个基本范畴在空间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社会空间的发展,使人们获得了更加自由的交往方式和支配劳动时间的能力,同时在网络信息化面前,信息对于人们来说所呈现的施与性和共享性是完全平等的。当前社会空间发展的问题核心还是在于如何保障空间的安全性。这个安全来自个体的隐私保护,来自国家空间主权的信息安全,同时也关系到国际间能否建立互惠互信的交往关系。随着网络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网络空间已经不再是以往的虚拟空间,它正在以人类社会空间“第五域”(The Fifth Domain)(其他四个空间分别是海、陆、空、天),成为影响时代发展的前沿社会空间。可以这样说,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就是打造美好的社会生活,网络安全牢牢牵动着每个现实个人的切身利益。实现空间思维人的解放的根本目标,网络安全体系建设不可或缺,并逐渐成为极其重要的一环。
2016年7月国际矿产评估委员会(IMVAL)发布的“国际矿产资源资产评估准则模板”(第二版)是为各国评估规范的协调和接轨而推出的,是一个原则性、基础性的模板,该模板概括了IMVAL成员所在地区广泛采用的原则、要求、指南和定义,被其成员作为矿产资源资产评估通用的最低要求来使用。
综上所述,把握马克思空间思维思想的人本性归旨,就是要充分考虑如何保护社会空间发展的安全性。构建科学有效的社会综合安全治理体系,不仅是社会良性发展的政治要求,同时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实现人的解放的关键所在。不难发现,资本空间在发展的过程中起初被资产阶级所利用,但是正如马克思论述的那样,共产主义的发展与实现是需要借助于资本主义一切有益的成果的。社会空间在延展的过程中以城市化和全球化为具体表现形式,这种形式是一种不可逆的历史趋势,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精神境界的不断提高,国家民族之间的隔阂将被互惠、信任、和平、友好的国际关系所取代。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资本主义固有的利己主义弊病和剥削的本质将被社会历史所淘汰,马克思提及的“两个决不会”和“两个必然”将不仅仅是一个预言,而切实成为即将上演的社会活剧。
结论
170年前,两位思想巨擘以敏锐的眼光、科学的洞察创作了不朽的传世巨著《共产党宣言》。这篇巨著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社会本质,发现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社会化生产的社会矛盾,并指出无产阶级必将战胜资产阶级、共产主义必将替代资本主义,同时也解开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规律的斯芬克斯之谜,那就是不断推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适应发展,实现社会形态的共产主义跨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旨归。历史进程性和空间停驻性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的两条研究主线,其中历史进程性主要在于把握社会进程的整体性特征,而具体把握不同社会的表征则需要借助于空间停驻性的考量,这种空间考量被赋予了更为深厚的综合性内涵,它要求我们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把握社会空间综合变化的具体形式、表现及趋势,从而把握社会发展由特殊到一般的变化规律。《共产党宣言》首次完整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空间理论思想,它以资本的延展扩张为动因,通过城市化和全球化两种具体形式来表现社会空间的形态变化,在这种空间变化的过程中,实现社会有机体的不断完善,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习、挖掘、研究马克思的空间思维对于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空间性的研究弥补了单纯从时间性考量的不足。将空间属性和时间历史结合研究是新时代背景下赋予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诉求和时代要求。在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的大数据智慧时代的推动下,考量社会空间问题需要慎重对待空间变化中的自由、平等和安全性问题。空间安全性以及如何构建综合安全治理体系也必将成为国内外空间思想研究者进一步发掘和讨论的学术重点。
参考文献:
[1]李春敏.马克思空间思考的重要起点[J].天府新论,2010(04):01-04.
[2]王志刚.历史唯物主义视界中的空间政治思想——对《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政治哲学解读[J].社会主义研究,2014(02):48-54.
[3]李春敏.近年来马克思社会空间思想研究综述[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03):121-125.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佚 名.《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编辑说明[N].光明日报,2010-01-07.
[6]王学荣.四个向度、两个层面:马克思“空间生产”思想的立体结构——基于《共产党宣言》的文本考察[J].长白学刊,2012(05):17-20.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On Spatial Thinking of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DAI Liang
(School of Marxism,Northeastern 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110169)
Abstract:The spatial thinking of Marx is different from the historical dominant research.Compared with historical thinking,its spatial thinking has more social research stopping property.This kind of stopping property provides us with more scientific realistic basis for grasp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times.in The Communist Manifesto,Marx systematically explained the theoretical logic of his spatial thinking for the first time,in which the expansion of capital was the motive,the social space was the form of expression,and the liberation of human beings was the purpose and destination of the spatial change.Spatial thinking and historical thinking are the important theoretical clues of Marx's historical materialism.The study of spatial thinking with comprehensive significance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value to guide the comprehensive governance of social space in the new era of our country.
Key words:The Communist Manifesto;spatiality;capital;human liberation
中图分类号:D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882(2019)02-0001-06
收稿日期:2018-12-21
作者简介:戴 亮(1990-),满族,在读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责任编辑 赵晓洁〕
标签:空间论文; 马克思论文; 社会论文; 资本论文; 恩格斯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列宁主义论文; 毛泽东思想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恩格斯著作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论文; 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