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秩序论论文_陆海发

导读:本文包含了制度秩序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秩序,制度,苗族,包容性,俄罗斯,信息,温州。

制度秩序论论文文献综述

陆海发[1](2019)在《民族自发秩序需包容于国家制度秩序——对云南M县苗族自发移民社会处境的调查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苗族自发迁移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通过对云南M县的田野调查发现,其在地域选择、居住格局及迁移的深层动因上,都深受苗族传统游耕式农业生产方式以及以此为基础所形成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但是,这种基于传统生计而形成的民族自发秩序难以在现有的国家制度秩序下获得合法性支持。苗族自发移民也因此在经济生活、政治权利、公共服务分享甚至社会心理等方面陷入了社会边缘的处境。为了促进其融入主流社会,必须释放国家制度秩序的包容性,以实际措施增进其现代适应性。(本文来源于《思想战线》期刊2019年05期)

白小虎[2](2018)在《自发秩序与制度秩序:温州模式研究的理论问题与理论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取了温州模式研究中引用率较高的文献,梳理了制度变迁、产业集群、城市化、民间金融、商会等多角度研究的理论成果,并将"自发秩序"和"制度秩序"的切换作为市场化改革和发展转型过程中的共性问题。温州模式的实践及其理论研究提供了观察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原发原生的中国样本。自发秩序是温州模式先行启动市场化改革的特殊性一面,对其他区域的改革有启发意义。从自发秩序向制度秩序切换才是市场化改革的一般性和总体方向,温州模式现实的发展困境充分显示了从区域特殊性向制度一般性过渡的现实障碍。温州模式及其研究从正反两方面为中国的市场化改革道路做出了理论贡献。(本文来源于《浙江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11期)

崔希福,李璐[3](2018)在《正义·制度·秩序》一文中研究指出正义是"共在"关系的合理状态。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共在"世界中的本质性关系。正义的利益关系本质表明,协调利益关系、减少或避免利益冲突,进而形成社会良序是正义的首要功能。正义是社会秩序的生产方式。正义的秩序功能以制度为载体。(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王俊[4](2011)在《制度秩序与中小企业执行文化的生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中小企业在执行文化具有低文本特点,反映了目前中小企业管理中主要靠关系维持而不是靠制度。"弱组织、强关系"的契约关系使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具有一定的脆弱性,根基不牢。从制度秩序看,中小企业执行的低文本特征与整个社会历史变迁中的成文化缺失是不可分开的。在社会转型时期,中小企业执行由低文本向高文本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发生诱致性变迁主要取决于外部利润的预期。(本文来源于《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期刊2011年04期)

杜永豪[5](2010)在《国家繁荣:制度、秩序与力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总共分为九个部分,导言、结束语与正文(七章)。导言部分,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基本理路,主要交代国家目的、由来;一是国繁荣的考察路径述源。第一章,国家繁荣的概述。分为叁个部分,西方繁荣实践史考察、西方繁荣思想史考察、国家繁荣的理论概述。在实践实史考察中,主要选定古代雅典、罗马,近现代英国、美国以作为考察对象。在大体遵循价值、制度、秩序与力量的线索基础上,在合适场合与时机,略有重点地交待其相同与相异处。相同处是后人对前人的继承,’相异处表征了后人对前人的修正。思想史部分,对思想力量在西方繁荣中的角色作用,我略微申明了自己看法,并以培育西方繁荣思想力量的客观基础,间接重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主张。在西方思想力量发展与繁荣方面,我取先详后略的策略,抽出西方思想常常存在张力的特征及与之相关的线索,并认为西方后世思想成就,就是围绕这些线索层层剥笋的结果。在国家繁荣理论概述部分,首先进行了国家繁荣的理论追述。一是古典繁荣理论,重点取色诺芬的《经济论》,在近现代部分,重点取斯密的《国富论》、《道德情操论》与李斯特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此外,约略涉及米塞斯、刘易斯、熊彼特的见解,然后是罗马俱乐部成员、福山、奥尔森、克鲁格曼、德尼·古莱及梅斯奎塔等的反思。一是国家繁荣的一般表述,专门就制度、秩序、力量等,略作表述。不过,我将重点放于西方人在制度、秩序、力量中所注入的“灵魂”之上。第二章,国家繁荣的根基,分叁部分。一是问题与制度,一是制度漏洞,一是制度构建、制度安排与制度参与。本章,主要是根据我所掌握材料并结合现实所进行的某些思考。第叁章,国家繁荣的机制。本章分叁部分,一是制度与秩序,主要从制度形成角度,引入秩序的生成,以及制度所承载的技术性任务诉求与伦理性任务诉求对秩序形成与可持续性的影响作用。一是秩序与碎片化,主要从制度四个整合功能角度,谈及秩序之所以碎片化的原因。一是秩序的维度:规范、有序与活力。认为秩序是创制合理、适用平等的产物,而活力则是秩序所以形成与具备可持续性的表征。第四章,国家繁荣的关键。本章分叁部分,一是秩序与力量,通过一些案例而述及秩序与力量的基本关系及其重要性。一是力量获得与壮大。通过分析,提出基本制度正义应当作为根本原则而表现于一切层面,以防止共同体或国家发展出“一切人与一切人作对”的治道模式;抑止社会原子理性,即极端实用主义;主张充实与拓深学校教育与培育社会终身教育理念;给民众一定自主空间,给予并为之创造“自学”机会。一是力量使用,主要是涉外力量,约略述及某些后发国家在强大后的历史教训,主张后发国家在强大后,要学会以新的文明的常态方式与他者打交道。第五章,国家繁荣的障碍。分两部分,一是涉及损害国家繁荣的负面现象,借用“文化休克”、“越战泥沼”、“安然”事件、“破窗户效应”等来指代可能影响国家繁荣的一些典型问题。一是对前述损害国家繁荣的负面现象的导因分析。第六章,国家繁荣在中国。本章分叁部分,一是中国社会基本现状,即我们的成绩与问题。一是中国社会发展与繁荣的历史与现实基础。目的只有一个:要求我们在实现国家繁荣中,注意脚下所踩的这片土地。一是影响中国繁荣的要素分析。主要交待体制内与体制外所存现象及其成因。第七章,中国繁荣实践。本章分两部分,一是我们的国家目的。这是重申我在前面所述基本主张。一是中国繁荣的保障、突破与路径。即,就实现全国繁荣与我国边疆繁荣而表达一些个人思考。最后是结束语,这是对我的基本思路的一个总括与我对国家繁荣的叁点阐述。现在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关口。这关口,不在于人们所倡言的国家竞争。事实上,常态国际竞争会永远存在,不必将之当洪水猛兽,并时常采取非常态手段予以应对。这关口,也不在于经济学家们所倡言的国有企业改制到了攻坚阶段。一国社会没那么多“坚”需攻。相反,在当下中国,我们所面临的优势问题是社会参与的准入制度不公、基础不平等,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与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将心态摆正,不要企求“一揽子”解决方案。不过,必须现在动手,在把握社会公平正义的元价值前提下,既有总体布局,又有战略控制,更有微观切入路径,通过在基层细致探索与深度求证,逐步形成切合现实的常态发展战略与路径,辅之以法制的固化,那么,凤凰涅盘之下,必定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共同体的伟大复兴与共同繁荣!(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10-03-29)

韩世强[6](2006)在《实践科学发展观叁题:制度、秩序与法律观》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发展观贵在实践。基于中国场景和法治的视角,径行科学发展观必须解决好叁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制度构建上的法治化;二是秩序保障上的和谐化;叁是法律观念上的权利化和生态化。(本文来源于《理论研究》期刊2006年02期)

张农寿[7](2006)在《多元责任与制度秩序》一文中研究指出当我们认真审视二十世纪最后几十年以来国际政治现实的时候,我们能够发现许多超越主权国家政治的新变化。在这些变化中,或许真正可称得上对国际政治具有里程碑式变革意义的,则是全球治理的兴起。全球治理理论对解决当前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问题带来新的理念和期望。本文以制度的视角,将全球治理看做是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制度变革需求。论文对全球治理的制度变迁、效能基础、非政府组织的责任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论证了全球治理在国际实践中的可能性和有效性。并对全球治理制度变迁过程中非国家行为体与主权国家、制度与霸权、多元化趋势与国家体系等多组相互交叉的关系进行辩证的思考。虽然全球治理在国际实践中是可能的,但全面治理的时代并没有到来。由于霸权对全球治理的控制和制约,导致了全球治理制度的局部失效。全球治理在国际现实中还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依然受西方大国所主导,是一种有限的治理,可以被称为是扭曲的全球治理。然而,全球治理给国际社会试图摆脱历史性的权力政治与霸权主义的怪圈提供了选择。以全球治理的多元政治体系制约霸权,以制度创造秩序,建立一个公平、正义、合作与和平的全球新秩序,构建一个和谐的新世界将是全球治理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6-04-25)

景维民,杨晓猛[8](2006)在《制度秩序与可信任的制度再造——俄罗斯可信任制度的匮乏与培育》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制度需求的角度研究俄罗斯制度秩序的转换问题。以利益冲突为主线,通过对高效制度需求的障碍进行分析,找出导致俄罗斯可信任制度匮乏的原因。俄罗斯要走出“低水平制度均衡陷阱”,可信任的制度和个人责任必须结合在一起,才能共同建设俄罗斯的信用秩序和实施高效的制度秩序。(本文来源于《俄罗斯研究》期刊2006年01期)

徐贲[9](2005)在《承诺、信任和制度秩序》一文中研究指出承诺和信任是公民国家中民主宪政和法治的基础,而承诺和信任应以自由为本,没有公共权力和人民主权之间的自由承诺和信任关系,便没有公民国家的合法性;长久的、具有稳定性的信任机制往往体现为社会不同层次的制度,而强调信任的制度性和重视个人在信任中的作用是一致的,现今中国社会中的一些个人信任或不信任的特征应当与整体社会政治的大制度以及多种具体社会中层领域制度的现状联系起来考虑。(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论坛》期刊2005年02期)

何恒远[10](2001)在《制度秩序论:维护社会稳定的理论基石(下)》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度的出现为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创造了条件,也带来了人际间和谐与稳定的社会秩序,同时也提高了协作效率。纵观人类奋斗史,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本文来源于《发展导报》期刊2001-10-19)

制度秩序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选取了温州模式研究中引用率较高的文献,梳理了制度变迁、产业集群、城市化、民间金融、商会等多角度研究的理论成果,并将"自发秩序"和"制度秩序"的切换作为市场化改革和发展转型过程中的共性问题。温州模式的实践及其理论研究提供了观察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原发原生的中国样本。自发秩序是温州模式先行启动市场化改革的特殊性一面,对其他区域的改革有启发意义。从自发秩序向制度秩序切换才是市场化改革的一般性和总体方向,温州模式现实的发展困境充分显示了从区域特殊性向制度一般性过渡的现实障碍。温州模式及其研究从正反两方面为中国的市场化改革道路做出了理论贡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制度秩序论论文参考文献

[1].陆海发.民族自发秩序需包容于国家制度秩序——对云南M县苗族自发移民社会处境的调查与研究[J].思想战线.2019

[2].白小虎.自发秩序与制度秩序:温州模式研究的理论问题与理论贡献[J].浙江社会科学.2018

[3].崔希福,李璐.正义·制度·秩序[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4].王俊.制度秩序与中小企业执行文化的生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

[5].杜永豪.国家繁荣:制度、秩序与力量[D].中央民族大学.2010

[6].韩世强.实践科学发展观叁题:制度、秩序与法律观[J].理论研究.2006

[7].张农寿.多元责任与制度秩序[D].吉林大学.2006

[8].景维民,杨晓猛.制度秩序与可信任的制度再造——俄罗斯可信任制度的匮乏与培育[J].俄罗斯研究.2006

[9].徐贲.承诺、信任和制度秩序[J].社会科学论坛.2005

[10].何恒远.制度秩序论:维护社会稳定的理论基石(下)[N].发展导报.2001

论文知识图

附录2000年北京地区人文社会科学博士论文目...附录2000年北京地区人文社会科学博士论文目...附录2000年北京地区人文社会科学博士论文目...附录2000年北京地区人文社会科学博士论文目...附录2000年北京地区人文社会科学博士论文目...附录2000年北京地区人文社会科学博士论文目...

标签:;  ;  ;  ;  ;  ;  ;  

制度秩序论论文_陆海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