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姜太公的名字

简论姜太公的名字

一、略论姜太公的姓名(论文文献综述)

卢妏静[1](2021)在《先秦两汉吕望故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吕望,吕氏、姜姓,名望、尚,太公为其尊称,故称姜太公、姜尚、吕尚等。吕望不仅是西周王朝的开国功臣,也是齐国的首任封君。作为中国历史以及文化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先秦典籍关于吕望出身、经历等方面的记载多有歧异甚至矛盾之处。通过钩稽先秦两汉时期的传世文献以及出土文献,发现吕望故事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发展演变,既有层累,也有剥蚀。本文试图在梳理早期文献记载和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讨论吕望生平事迹相关问题及其故事的生成发展演变。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对以往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总结其成绩和不足,并简要论述选题的意义、创新点以及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二部分为吕望生平事迹辨析及其着述辨析,主要从吕望的姓氏、名号、年寿、身份等方面进行辨析,并结合文献记载分析其托名的着作。第三部分为先秦两汉时期吕望材料的文本分析,主要按照西周、春秋、战国、汉代四个阶段的传世文献以及出土文献中记载的吕望事迹进行历时性梳理,讨论吕望故事的演变情况,力图清晰勾勒出吕望故事在不同时代的变化以及变化背后所折射出的时代主题。第四部分是从不同角度分析和归纳吕望故事演变的特征及原因。首先归纳吕望故事演变过程,即呈现出故事主题的时代性、故事情节的传奇性、故事流传的民间性以及历史叙事的文学化四方面的特征,进而从不同的地域文化、学术派别以及叙述主体的主观因素三方面分析故事产生演变的原因,以多维角度阐述吕望故事的流传演变。

博小拙[2](2020)在《姜太公有多少个名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准确讲,不是"名字",是"称呼"。我数了数,用来确指姜老先生本人的称呼,至少有18种。可能因为姜老的时代过于遥远,古籍对他姓名的记载比较混乱。一般认为他姓姜,名尚,字牙,也有人说他字子牙,还有人觉得"牙"是他的名,"尚"才是字。反正不管怎么说,

杜思勰[3](2020)在《唐代兵部职权研究》文中指出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兵部是尚书省六部中负责军事政务的部门。军籍管理、参议朝政、军事统辖是唐代兵部的三项重要职权。军籍是指军队中官兵的名册,兵部所辖的兵部司是唐代的军籍管理机构,由兵部司的长官兵部郎中与员外郎具体负责军籍管理事务。兵部郎中掌现役军人的名簿,兵部员外郎掌派遣在役军人的名数。不仅如此,唐代的“高品子”和“品子”,也受兵部的管理。唐代规定每年十一月将军籍上报于兵部,而且征发府兵有一套严格的程序。但到唐代中后期,兵部对军籍的管理发生了变化,总的趋势是由军籍管理逐渐转为军额控制。兵部主管军政,职重位尊,尤其是唐代前期,兵部尚书以入相、八座、朝参的方式而参议朝政是十分普遍的。唐初的“八座”议事,是南北朝宰相议政制度的遗存,到了贞观末尚书省与宰相机构分离后,“八座”的职能已经被政事堂所取代。它的形式和范围也发生了变化,以尚书省集议的新形式在唐代政治中发挥作用。隋朝及唐初,兵部除了负责军事行政事务外,还常常以兵部尚书作为军事统帅,领兵出征。后来随着军事制度的变化,唐朝在边防区设立节度使,兵部在军事行政上对节度使有统辖之权。

乐颖[4](2020)在《平台生态价值共创: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证检验》文中研究说明当今世界,平台经济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热点现象。在日渐成熟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支持下,直播平台、共享平台等多样化新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绝大多数以倒闭收场或正面临生存危机,有必要对平台领域理论进行深入探究,以揭示创业构想与现实差距的根源。平台生态系统是平台经济的基本组织形式,而价值共创是生态系统经济活动的核心,因此,平台如何引导客户参与实现价值共创是平台生态系统发展中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由于价值共创的研究存在明显的学科交叉特征,理论的梳理和文献综述难度较大,因此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的方法,机器识别热点主题词及其相关参考文献,掌握关键的理论领域和研究前沿,与人工阅读相结合,呈现出分析平台价值共创机制的理论框架。并基于“浙江好项目”大赛案例库,选择生意帮、智纺网、姜太公网这三个典型平台进行案例的现实解读和理论印证。研究结果显示,服务主导逻辑是分析平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机制的核心逻辑和理论基础,在这一核心逻辑下,共有四个主要的理论领域以不同的角度展开分析:服务科学/客户关系管理领域提出,服务系统通过价值主张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邀请客户参与平台以构建联系,形成服务生态系统;制度构建领域提出,生态系统通过共享的制度安排约束并协调参与者活动,情境和社会结构能够影响其资源利用;合作与创新领域提出,网络效应为平台发展提供了有效驱动,参与者通过合作实现技术和资源的整合,协同创新共同应对挑战;应用场景领域中,以社交媒体为典型代表,客户通过口碑传递体验,构建社区以吸引更多客户加入平台。四个领域的理论聚类和案例故事都呈现出如下的平台生态价值共创机制:受资源内在价值潜力驱动,企业通过提出客户欣赏的价值主张引导客户参与平台,在应用情境和制度情境的影响下构建联系形成活动网络,平台汇集并整合自身与参与者的技术和资源,为生态系统各主体创造收益,从而在制度和情境的协调下实现生态系统的价值共创。本文的分析借助文献计量学的分析方法,以海量理论文献为素材,分析出了平台生态价值共创的主流理论领域,提炼出各领域的潜在分析问题,并总结归纳出了一个理论模型框架,为分析当前经济热点现象提供了明确的理论指导,将对解决现实中平台生态创业领域的难点与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袁耀辉[5](2019)在《《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俗常言疏证》是近代一部收集资料丰富的民俗语言珍惜文献,按内容分为四十卷,包括重复记录共计5978条,具有重要的语言学研究价值。目前,以《通俗常言疏证》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并不多见,缺乏具体细致的描写和研究。基于此,本文主要从词汇学和民俗语言学的视角对该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通俗常言疏证》主要通过列书证的方式以考证当时的“通俗常言”,为我们进行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熟语以及俗语词研究留下了珍稀的文本。书中还辑录了在我们今天看来熟语性程度不强的结构成分。论文在行文中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分类的方法以及列疏证的研究方法,力图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通俗常言”进行直观具体地解读。民俗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是指导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同时参考词汇学、民俗学、词典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现状、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进行了介绍。正文部分共计七章。第二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进行概述。第一节主要对该书作者孙锦标生平及学术成就进行介绍。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编纂体例进行介绍。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训释方式进行介绍。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进行分析。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进行阐述。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的关系进行阐述。第三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概貌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从来源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二节主要从内容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三节主要从音节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四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词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俗语词的概念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词义类聚进行分析。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构词法进行分析。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进行考释。第五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熟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成语进行研究。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谚语进行研究。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惯用语进行研究。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进行研究。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歇后语进行研究。第七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格言进行研究。第六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的结构类型进行分析。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特殊词语的语义进行分析。第七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新词新义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新词进行研究。第二节主要对新义进行研究。第八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价值进行分析。分两节。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语言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文化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九章为结语,主要对论文研究的内容、创新之处、研究的不足以及后续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阐述。

聂晓[6](2019)在《赵公明形象转变研究 ——兼谈道教与文学的互动》文中认为赵公明是着名的财神,学界目前对赵公明的研究多集中于考察他的出身和转变为财神的原因,对赵公明的其他形象关注较少。本文结合道教典籍、文学作品、方志、随葬文书等文献对赵公明的形象进行整体把握,勾勒赵公明的形象转变脉络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赵公明形象转变的原因。文章由五部分构成:第一章考察宋以前赵公明在各文献中的形象及其演变缘由;第二章考察宋以降赵公明在道教文献中呈现的神格,包括瘟神和冥神神格在宋以降的余绪、天将和元帅神神格的表现以及准财神神格的生成;第三章分析宋以降赵公明在文人笔下呈现的不同形象,包括武将、元帅神、瘟神和财神;第四章在对宋以降道教文献和文学作品、方志等记载分析的基础上把握赵公明形象的转变脉络以及赵公明形象所呈现的特征,并就此探讨赵公明形象转变的原因,即道教造神的内在张力,宋室对道教的利用,民间信仰功利性的影响和文学创作的大力推动;第五章根据道教与文学在赵公明形象演变中的不同作用,进一步讨论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既指文学对道教的借鉴、阐释、改造,也指道教对文学的吸收,弘教对文学的借用以及道教根据文学的反馈所做出的回应,即再创造。

秦幼苹[7](2019)在《《笔记小说大观》中清代戏曲史料研究》文中提出清代笔记小说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对研究清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中也包含了众多戏曲史料,这些史料虽较零散,但却从多方面反映了清代戏曲发展状况,而学界目前对这些史料的关注较少,因此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很有必要。本文以1983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出版的《笔记小说大观》所收107种清代笔记小说为研究文本,对其中的戏曲史料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翻检和分析,并参照戏曲史及学术史,对这些戏曲史料展开研究,以期为清代戏曲史及学术史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全文首先对所收集的戏曲史料的内涵及分布状况进行简要介绍,其次就剧种及剧目繁多、城市演戏的兴盛及乡村节日演戏的活跃几方面,揭示清代戏曲演出的繁荣。第三从戏曲史料中挖掘清人戏曲观及对伶人的矛盾心理。第四从对昆曲改编的差异、戏曲演出班底的差异及观众的差异三方面进行着重分析,展示戏曲以北京和上海为中心的地域差异。第五对其中大量的有关戏曲考证的史料进行研究,探讨清代考据学风对笔记小说及戏曲的渗透。最后主要研究《笔记小说大观》中清代戏曲史料的价值:既可补史书之阙,也可为文学史书写提供详实史料。

李晓珏[8](2019)在《甲马与大理白族的民间信仰及民俗生活》文中认为甲马是主要运用于祭祀活动中的,与民间信仰、民俗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类使用雕版印刷而成的神只纸。从制作过程来说,甲马是将各类神只、鬼怪雕刻于木板上,再用各色棉纸印刷而成的一种民间美术作品。从使用过程来说,甲马是用于祈福、禳灾等各种祭祀仪式中,或焚烧、或张贴供奉,以表征该神只,进而起到沟通人神的作用的手工雕版印刷品。从其属性来说,甲马是人神之间相通的重要媒介,是神人感应的精神载体。关于甲马出现的具体时间,尚且没有文献可以佐证,但从相关行业发展的旁证来看,至迟到元代,在大理白族地区就可能已经有白族人自己雕刻印刷的甲马存在。延至现代,甲马仍然在大理白族地区的村落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着特定的传承环境和传承体系,是一种活形态的艺术品。本文旨在通过对大理白族甲马的使用者、传承人及其传承环境,以及对作为一种民间艺术的甲马本体两个方面的分析和研究,解析甲马与白族民间信仰和民俗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大理白族甲马的民族特征及其在村落生活中的存在形态和文化价值。文章立论的支撑材料来自田野考察的一手资料以及相关历史文献的记载,论述过程则以文化解析为主要手段,同时辅以必要的图像分析。首先,文章中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展开研究,并用不同地区的实证资料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对甲马的神只系统做了明确分类,从而进一步分析出甲马这一文化事象所具有的文化结构层次。其次,文章致力于展现大理白族甲马所具有的民族特色。第三,文章将研究的焦点从甲马所指称的神灵的具体形象中转移到在对实际运用中的甲马的本体,以及图像与神灵之间指称关系的实现途径。研究的重点并非存在于民间信仰体系中的神只本身,而是甲马图像意义的凝固、传递和解析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第四,文章通过分析使用甲马的各种仪式过程(包括现存的和文献记载的),尝试发掘甲马在这些仪式中的象征意义,及其在这些仪式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承担的职能。同时,文章中亦调查了使用甲马的人群结构、使用甲马时的文化语境、甲马在不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下的不同传承情况以及甲马在不同人群中的普及情况等问题。第五,文章从艺术的表现和再现能力出发,把甲马图像视为一种文本,用语言学理论来分析图像系统中存在的意义指向问题从而达到分析甲马图像表达的语义、甲马表达语义的途径并衡量其最终表达的效果的目的。第六,文章以“文化叠压层”理论为基础,对几类典型的甲马题材进行了细致的图像分析,从中还原出了叠加在大理洱·海地区白族民间信仰中的种种文化层积。文章在第一章中为甲马做了定义,同时介绍了甲马的起源、发展历史和目前的传承状况。第二章则从艺术的角度,首先还原了甲马的制作工艺,继而分析了甲马的构成要素和图像构造方式,甲马的艺术特色及其审美价值。第三章主要通过甲马在岁时节日、人生礼仪、民间文学等方面与人们的民俗生活产生的交集以及生活中存在的与甲马有关的禁忌和规约来分析甲马与民俗生活的关系。本文的第四章则通过甲马的神只系统以及甲马在各类民间祭祀仪式中的使用过程来解释甲马与民间信仰之间的关系;第五章引用了来自艺术学和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深入分析甲马的象征意义的形成和读解过程、甲马图像的语义结构层次、语义表达方式和情感观念类型。文章的第六章是例证式的分析,主要选取甲马中的女性形象、水神形象、木神形象和动物形象运用文化叠压层理论来综合分析甲马图像的文化内涵。

崔强[9](2018)在《齐文化元素在“齐谷斋”传统糕点包装中的设计运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设计越来越重视对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传统文化元素包含文字、色彩、造型等丰富的视觉元素。如何将这些丰富的视觉元素植入到品牌糕点的包装设计中,助力地域传统文化—齐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提升品牌糕点的市场竞争力,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走访调研,搜集了大量齐文化与糕点包装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在对齐文化的研究分析中发现,带有本土色彩的地域性文化—齐文化包含着文字、色彩、造型等丰富的历史内容。这些丰富的历史内容中包含着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设计元素。可以将这些设计元素融入到糕点包装设计中。同时,在对当今传统糕点的研究分析中发现几点不足。第一,当今传统糕点行业缺乏品牌意识,从而导致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滑向劣势。第二,传统糕点行业在对自身产品的包装推广上缺乏创新意识,包装过于简单,缺乏独特创新的包装推广手段。淄博齐韵食品有限公司正设计开发以“齐谷斋”为名称的传统糕点品牌,并委托本人对“齐谷斋”传统糕点品牌进行包装设计,本人通过一系列的市场调研与研究,决定用齐文化作为“齐谷斋”传统糕点包装的主要设计方案,把齐文化中的历史元素转变为图像元素,与“齐谷斋”传统糕点的色彩、图形、文字等元素相结合,打造独具文化特色的品牌传统糕点。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首先,通过前期的调查研究掌握本课题的研究背景以及齐文化在品牌糕点包装设计中的目的与意义。其次,对传统品牌糕点的种类特点进行概述,分析“齐谷斋”传统糕点的定位。再次,分析齐文化人物、故事等文化元素,进行设计元素的提炼。最后,对“齐谷斋”传统糕点的包装进行设计分析,通过梳理齐文化中文字、色彩、造型等基本元素,将齐文化中的传统元素融入到“齐谷斋”传统糕点包装设计中,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助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在攻读在职艺术专业硕士期间,通过对“齐谷斋”传统糕点包装设计方法与观点的阐述,能够为糕点包装设计者提供一定的帮助。

毕京生,王浩[10](2018)在《姜太公姓氏名号辨析》文中研究指明姜太公,又称"太公望""师尚父",为中国文化史中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周朝太师,齐国始封之君。文献中关于姜太公的姓氏名号的记载比较繁杂,本文从姜太公的姓氏入手,通过分析"太公望""师尚父""姜太公"这三个流传广泛的名号,对姜太公姓氏名、字进行梳理辨析。

二、略论姜太公的姓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略论姜太公的姓名(论文提纲范文)

(1)先秦两汉吕望故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重点与难点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论文创新
第一章 吕望的生平事迹及其着述辨析
    第一节 吕望的姓氏、名号、故里、年寿、身份辨析
        一、吕望的姓氏、名号
        二、吕望的故里
        三、吕望的年寿
        四、吕望的出身及身份
    第二节 吕望着述辨析
第二章 先秦两汉吕望故事的生成与演变
    第一节 西周——吕望故事的萌芽
        一、诗类文献
        二、书类文献
    第二节 春秋——吕望故事的分化
    第三节 战国——吕望故事的多元化发展
        一、吕望个人信息的多元化
        二、吕望经历事件的多元化
        三、故事主题的发展转化
    第四节 汉代——吕望故事的整合定型
        一、吕望故事文献的分类整理
        二、吕望故事的整合定型
第三章 吕望故事的演变特征及原因
    第一节 吕望故事演变的特征
        一、故事主题的时代化
        二、故事情节的传奇化
        三、故事流传的民间性
        四、历史叙事的文学化
    第二节 吕望故事演变的原因
        一、地域文化的影响
        (一)兼容并蓄的齐文化
        (二)奇谲浪漫的荆楚文化
        (三)开放务实的三晋文化
        二、学术派别的影响
        (一)儒家
        (二)墨家
        (三)法家
        (四)兵家
        (五)其他
        三、叙述主体的主观因素
        (一)叙述立场
        (二)叙述目的
结语
附录 先秦两汉吕望相关材料汇总
参考文献
致谢

(3)唐代兵部职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资料
第一章 唐代兵部的组织结构与职权
    第一节 唐以前兵部的演变
        一、秦汉到魏晋南北朝“兵部”的演变
        二、隋朝“兵部”的发展
    第二节 唐代兵部的组织结构与主要官员
        一、唐代兵部的组织结构
        二、唐代兵部的主要官员
    第三节 唐代兵部的职权概述
第二章 唐代兵部的军籍管理职权
    第一节 唐代兵部的军籍管理职权与管理方式
        一、兵部郎中与军籍的管理
        二、兵部对“品子”的军籍管理
        三、唐代军籍的管理方式
    第二节 唐中后期兵部军籍管理职权的变化
        一、唐中后期朝廷对可控藩镇的军额控制
        二、唐中后期朝廷不可控的藩镇的军额情况
    第三节 唐代兵部的军籍管理职权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一、唐代兵部军籍管理职权变化的原因
        二、军籍管理职权变化对唐代兵部的影响
第三章 唐代前期兵部的参议朝政职权
    第一节 唐代前期兵部尚书入相研究
        一、唐代前期兵部尚书人员考补
        二、唐代前期兵部尚书入相的分析
    第二节 唐代前期兵部尚书参与“八座”研究
        一、唐代前期“八座”简述
        二、唐代前期兵部尚书参与“八座”的分析
第四章 唐代前期兵部的军事统辖职权
    第一节 唐代前期兵部的统兵出征与出兵统驭职权
        一、唐代前期兵部的统兵出征职权
        二、唐代前期兵部的出兵统驭职权
    第二节 唐代兵部对节度使的统辖职权及其变化
        一、节度使的设置与唐代前期兵部对节度使的统辖情况
        二、唐代中后期兵部对节度使的统辖职权的变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平台生态价值共创: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证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
    1.4 可能创新点与难点
第二章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论
    2.1 文献计量分析的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
        2.1.1 文献计量学
        2.1.2 文献计量分析的理论依据
        2.1.3 文献计量可视化工具——Citespace
        2.1.4 文献计量评述与具体方法设计
    2.2 文献初步检索与分析
        2.2.1 研究数据的来源和处理
        2.2.2 时间分布特征分析
        2.2.3 引用和共被引分析
    2.3 系统性文献计量分析
        2.3.1 系统性文献筛选
        2.3.2 研究领域影响力分析
        2.3.3 主题共现和关键文献筛选
第三章 平台生态价值共创理论综述
    3.1 基于服务主导逻辑的理论框架
        3.1.1 从商品主导到服务主导逻辑的转变
        3.1.2 服务主导逻辑的理论基础
        3.1.3 主要理论领域
    3.2 主要研究领域研究综述
        3.2.1 服务科学/客户关系管理领域
        3.2.2 制度构建领域
        3.2.3 合作与创新领域
        3.2.4 应用场景领域
    3.3 平台生态价值共创的理论分析模型
第四章 基于“浙江好项目”的案例验证
    4.1 案例介绍
        4.1.1 “浙江好项目”大赛介绍
        4.1.2 案例选择
        4.1.3 数据来源和分析
    4.2 典型应用场景案例
        4.2.1 纺织服装领域案例——智纺网
        4.2.2 建筑服务领域案例——姜太公网
        4.2.3 机械制造领域案例——生意帮
    4.3 基于“浙江好项目”的案例总结
第五章 结论及未来研究方向
    5.1 结论
    5.2 未来研究方向
    5.3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学位论文数据集

(5)《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2 选题缘起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相关说明
第二章 《通俗常言疏证》概述
    2.1 孙锦标生平与学术成就
    2.2 《通俗常言疏证》编纂体例
    2.3 《通俗常言疏证》训释方式
    2.4 《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
    2.5 《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
    2.6 《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
    2.7 小结
第三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概貌
    3.1 从来源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2 从内容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3 从音节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4 小结
第四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上)——俗语词
    4.1 俗语词概述
    4.2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义类聚
    4.3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构词法
    4.4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考释
    4.5 小结
第五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中)——熟语
    5.1 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
    5.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研究
    5.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研究
    5.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研究
    5.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研究
    5.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研究
    5.7 《通俗常言疏证》格言研究
    5.8 小结
第六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下)——特殊词语
    6.1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结构类型
    6.2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语义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通俗常言疏证》新词新义
    7.1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词
    7.2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义
    7.3 小结
第八章 《通俗常言疏证》研究价值
    8.1 语言学价值
    8.2 文化学价值
    8.3 小结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通俗常言疏证》引用文献表
附录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表
附录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表表
附录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表
附录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表
附录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表
附录7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表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赵公明形象转变研究 ——兼谈道教与文学的互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学术史回顾
    第二节 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尚存问题
第一章 宋以前的赵公明形象
    第一节 《左传·成公十年》中的厉鬼
    第二节 东晋志怪小说《搜神记》中的鬼将
    第三节 《女青鬼律》等道教经文中的瘟鬼、瘟神
    第四节 《真诰》及隋唐随葬文书中的冥神
    第五节 对赵公明在宋以前呈现多种形象的思考
第二章 宋以降道教文献中赵公明的神格
    第一节 瘟神和冥神神格在宋以降的余绪
    第二节 神霄、清微等道派奏请的天将和元帅神
    第三节 以“公平买卖求财”为职司的准财神
第三章 元明清文学作品中的赵公明形象
    第一节 《封神演义》等神魔小说中的武将、元帅神
    第二节 笔记小说中的元帅神
    第三节 元明清戏曲中的元帅神和财神
第四章 赵公明形象转变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道教造神的内在张力
    第二节 宋室对道教的利用
    第三节 民间信仰功利性的影响
    第四节 文学创作的推动
第五章 从赵公明形象演变看道教和文学的互动
    第一节 文学对道教的借鉴、阐释和改造
    第二节 道教对文学的吸收、借用和再创造
    第三节 道教与文学互为源头、互变互动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7)《笔记小说大观》中清代戏曲史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资料的选择及研究意义
    (二)前人研究概况
        1.有关清代笔记小说的研究
        2.清代笔记小说中有关戏曲史料的研究
    (三)论文框架和研究方法
一、《笔记小说大观》中清代戏曲史料具有丰富广泛性
    (一)笔记小说中有内涵丰富的清代戏曲史料
    (二)笔记小说中有分布广泛的清代戏曲史料
二、《笔记小说大观》中清代戏曲史料展现戏曲的繁荣状况
    (一)剧种及剧目丰富多样
    (二)城市演戏活跃
    (三)乡村节日演戏的兴盛
三、《笔记小说大观》中清代戏曲史料反映了戏曲观
    (一)文人戏曲观分化明显
        1.将戏曲比附六经
        2.视戏曲为小道
    (二)刻画品评伶人呈两极化倾向
        1.对伶人品格的赞美
        2.优伶社会地位低下,境遇悲惨
四、《笔记小说大观》中清代戏曲史料记录戏曲的地域差异
    (一)对昆曲的改编有地域差异
    (二)戏曲演员班底来源不同
    (三)女性观众有地域之别
五、《笔记小说大观》中清代戏曲史料体现考据学风
    (一)清代学者对戏曲的多样性考证
        1.考证戏曲本事
        2.对剧种及剧目的考证
        3.对剧本创作者的考证
        4.对戏曲史、戏曲角色考证
    (二)清代考证类戏曲史料的特点
        1.求实精神
        2.阙疑存异
        3.以实证虚
六、《笔记小说大观》中清代戏曲史料的价值
    (一)订官方史传之讹
    (二)为文学史提供详实的资料佐证
    (三)理清史实,释疑解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甲马与大理白族的民间信仰及民俗生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三、田野点概况
第一章 大理白族甲马的源流及现状
    第一节 “甲马”释义
        一、甲马的定义
        二、文献记录中的甲马
    第二节 大理白族甲马的产生及发展历史
        一、甲马的产生
        二、甲马的发展历史
    第三节 大理白族甲马的分布及传承
        一、甲马的地域分布
        二、大理地区的甲马艺人
        三、甲马的技艺传习和延伸
    第四节 大理白族甲马的使用
        一、使用甲马的主体
        二、使用甲马的方式及场合
        三、使用甲马的目的
        四、甲马使用的时间、区域差异
第二章 甲马的制作工艺与艺术特色
    第一节 甲马的制作工艺及流程
        一、制作原料的选择
        二、板材的处理
        三、雕刻
    第二节 甲马的图像构造
        一、甲马的构成要素
        二、甲马的图像构造特征
    第三节 甲马图像的艺术特征与地域特色
        一、大理白族甲马与其它木刻版画的比较
        二、大理白族甲马图像的地域特色
    第四节 甲马的美学特征
        一、民间美术的审美价值及主题倾向
        二、甲马中的白族审美文化特征
第三章 民俗生活中的大理白族甲马
    第一节 甲马与岁时节日
        一、岁时节日中甲马的使用情况
        二、节日文化变迁与甲马的使用
    第二节 甲马与人生礼仪
        一、人生礼仪的含义和种类
        二、人生礼仪中甲马的使用情况
    第三节 与甲马相关的各种禁忌和规约
        一、村落居民对甲马的接受程度及其缘由
        二、甲马制作、使用过程中的禁忌和规约
    第四节 甲马与民间文学
        一、甲马是民间文学的物质载体之一
        二、甲马图像是民间口承文学的研究素材
第四章 甲马的神只系统和民间祭祀
    第一节 甲马及其神只系统的分类
        一、甲马的分类方法
        二、神灵甲马的主要类型(甲马神只系统的分类)
        三、甲马神只系统中体现的民族特色
    第二节 大理白族甲马与民间巫术活动
        一、巫术仪式与甲马的联系
        二、从巫术角度出发对甲马的使用目的进行分类
        三、甲马在巫术仪式中的现实作用
    第三节 甲马与民间日常祝祷祭祀仪式
        一、需要使用甲马的祭祀仪式类型
        二、在日常祭祀仪式中甲马的功能
    第四节 祭祀用甲马与民间信仰体系
        一、甲马的搭配规律
        二、甲马的使用频率与民间信仰
        三、神灵甲马中体现的情感类型
第五章 甲马的意义构成及解读
    第一节 甲马象征意义的结构层次
        一、甲马象征意义的独特性
        二、甲马象征意义的形成和读解过程
    第二节 符号与语义:甲马象征意义的凝固
        一、甲马创作过程的独特性和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
        二、甲马图像语义的义位分析
    第三节 仪式与象征:甲马象征意义的读解
        一、神圣空间与世俗空间:祭祀祈禳仪式中甲马的使用
        二、甲马象征意义的读解
第六章 甲马神灵形象的综合解析
    第一节 甲马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分析
        一、甲马中女性形象的种类
        二、甲马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方式
        三、甲马中女性形象的存在形态及其观念内涵
        四、血神甲马与大理白族民间信仰中的文化叠压现象
    第二节 甲马中的水神形象分析
        一、水崇拜、原始的水神信仰与甲马
        二、龙神、龙神本主、井神与甲马
        三、河伯水神与甲马
        四、水神甲马与大理白族地区的水神崇拜情况
    第三节 甲马中的动物形象分析
        一、甲马中动物形象的种类
        二、甲马中动物形象的表现方式
        三、甲马中的动物形象与民间信仰观念体系
    第四节 大理白族甲马中的植物形象
        一、花草形象及其含义
        二、树木形象与“木神”信仰
结论
    一、甲马存在和发展的现实基础
    二、大理白族甲马的民族特色
附录
    附录一 各种书籍、集成中收集的云南甲马题名目录
    附录二 大理境内最大的两家甲马传承人制作的甲马题名目录
    附录三 流行于洱源市集的甲马题名目录
    附录四 巍山地区甲马题名目录
    附录五 腾冲地区甲马题名目录
    附录六 田野图片
    附录七 田野调查核心问题提纲
    附录八 部分访谈记录
    附录九 文中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一、文献
    二、着作
    三、期刊论文、学位论文

(9)齐文化元素在“齐谷斋”传统糕点包装中的设计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课题研究的内容
        1.3.2 课题研究的方法
第2章 “齐谷斋”糕点概述及定位
    2.1 当前糕点种类与特点
    2.2 “齐谷斋”糕点的定位
        2.2.1 “齐谷斋”糕点市场调研分析
        2.2.2 “齐谷斋”糕点设计角度定位
        2.2.3 “齐谷斋”糕点文化元素定位
第3章 齐文化元素分析
    3.1 齐文化元素概述
    3.2 齐文化元素分析
        3.2.1 提炼齐文化的人物元素
        3.2.2 归纳齐文化的文字元素
        3.2.3 挖掘齐文化的故事元素
        3.2.4 萃取齐文化的景貌元素
第4章 “齐谷斋”传统糕点包装中的设计运用
    4.1 齐文化基本元素设计
        4.1.1 文字的设计
        4.1.2 色彩的选择
        4.1.3 图形的设计
        4.1.4 标志的设计
        4.1.5 材质的设计
    4.2 “齐谷斋”品牌糕点包装系列设计
        4.2.1 齐文化人物系列包装设计
        4.2.2 齐文化文字系列包装设计
        4.2.3 齐文化故事系列包装设计
        4.2.4 齐文化景貌系列包装设计
第5章 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A“齐谷斋”传统糕点包装设计尺寸说明
附录B 齐文化在传统品牌糕点包装设计中的作用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致谢

四、略论姜太公的姓名(论文参考文献)

  • [1]先秦两汉吕望故事研究[D]. 卢妏静.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姜太公有多少个名字?[J]. 博小拙. 视野, 2020(10)
  • [3]唐代兵部职权研究[D]. 杜思勰. 兰州大学, 2020(01)
  • [4]平台生态价值共创: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证检验[D]. 乐颖.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5]《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D]. 袁耀辉. 吉林大学, 2019(02)
  • [6]赵公明形象转变研究 ——兼谈道教与文学的互动[D]. 聂晓. 上海大学, 2019(02)
  • [7]《笔记小说大观》中清代戏曲史料研究[D]. 秦幼苹. 湖北大学, 2019(05)
  • [8]甲马与大理白族的民间信仰及民俗生活[D]. 李晓珏. 云南大学, 2019(09)
  • [9]齐文化元素在“齐谷斋”传统糕点包装中的设计运用[D]. 崔强.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8(02)
  • [10]姜太公姓氏名号辨析[J]. 毕京生,王浩. 新校园(上旬), 2018(06)

标签:;  ;  ;  

简论姜太公的名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