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历史环境的变迁论文_雪冰

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化和历史环境的变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五大,环境,地名,历史,文化,王朝,东北亚。

文化和历史环境的变迁论文文献综述

雪冰[1](2016)在《让地名成为城市的“经纬大使”》一文中研究指出苏州是全国着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苏州地名,作为吴文化的一个载体,从山川、街巷、村落,到桥梁、园林、寺庙,它们的名称无不饱蘸着浓烈的吴文化气息,不仅凸显了吴中大地江南水乡的地理特征和鱼米之乡的经济基础,也印刻着苏州人民崇文尚武的价值取向(本文来源于《苏州日报》期刊2016-07-12)

马国君,杨庭硕[2](2016)在《贵州历史生态地名与环境变迁研究——兼及生态灾变救治的文化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贵州历史上生态环境良好,水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留下诸多与之有关的生态地名。后来随着主导区域开发的民族文化与环境不相兼容,诱发了局部地区的环境变迁,原有的地名也随之发生了相应改变。探讨这些地名所涉区域生态背景及环境变迁规律,对黔省生态建设、经济建设大有裨益。(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华林,张若娴,杜昕[3](2014)在《基于民族文化生态环境变迁的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政策保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源于民族传统文化,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录与传承方式。随着云南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的变迁,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劣,这就要求以国家政策为引导,在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框架下,整合政府和社会资源,对少数民族历史档案进行全面保护。(本文来源于《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王禹浪[4](2014)在《神秘的东北历史与文化(二)——东北亚国际环境变迁与东北历史的空间》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东北在历史上受到历朝历代的高度重视,不仅仅是因为中原王朝政治统治中心确立之后,所具有的东北边疆、边缘的意义,还与中国传统文化"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地理方位的哲学理念相关。中国东北是具有影响世界格局变化的特殊区域。1858年是中国东北地域格局发生重大转换的转折点,中国东北的文明诞生、文化移动、民族迁徙的历史具有跨国性、跨区域性的特点。按照流域文明的分布,东北的历史空间可划分为:黑龙江流域、辽河流域、鸭绿江流域、图们江流域、大、小凌河流域五大流域文明区。在五大流域的空间中有东胡系统、肃慎系统、濊貊系统、汉人及其他民族等五大民族体系。这些民族在上述五大流域中建立了若干个方国、王国和帝国政权。由于受国家政治倾向和民族情绪及民族意识的影响,东北亚诸国在中国东北历史问题上有着不同的历史观。我国当代进行的大清史编修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东北历史与现状研究工程、东北属国研究工程,以及正在进行的各项东北经济振兴建设工程;对东北亚国际环境的变迁和东北历史空间的现实与未来的变化将会产生重大影响。(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何群[5](2014)在《酒与“酒”之两难——基于鄂伦春族生态环境与历史文化变迁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族志研究表明,饮酒习惯是鄂伦春族传统狩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定功能。近半个多世纪,内外因素交互作用,酒的传统功能发生着转化,呈现酒与"酒"之两难困境。因酒引出的社会问题,在当代人口较少民族世界具有普遍性。鄂伦春族的情况说明:传统狩猎文化因自然环境、生计方式而倾向于饮酒,与酒具有亲和性;而饮酒开始显示出背离、脱离传统功能性质和轨道,发展成为经常性的、并引发非正常死亡的倾向,由基本上的"酒利",演化为基本上的"酒害",也与环境巨变、"转产"一直失利有关。饮酒,某种意义上是一些人口较少民族应对生存压力的一种特殊适应。(本文来源于《思想战线》期刊2014年02期)

王禹浪[6](2014)在《神秘的东北历史与文化(一)——东北亚国际环境变迁与东北历史的空间》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东北在历史上受到历朝历代的高度重视,不仅仅是因为中原王朝政治统治中心确立之后所具有的东北边疆、边缘的意义,还与中国传统文化"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地理方位的哲学理念相关。中国东北是具有影响世界格局变化的特殊区域。1858年是中国东北地域格局发生重大转换的转折点,中国东北的文明诞生、文化移动、民族迁徙的历史具有跨国性、跨区域性的特点。按照流域文明的分布,东北的历史空间可划分为:黑龙江流域、辽河流域、鸭绿江流域、图们江流域、大、小凌河流域五大流域文明区。在五大流域的空间中有东胡系统、肃慎系统、濊貊系统、汉人及其他民族等五大民族体系。这些民族在上述五大流域中建立了若干个方国、王国和帝国政权。受国家政治倾向和民族情绪及民族意识的影响,东北亚诸国在中国东北历史问题上有着不同的历史观。我国当代进行的大清史编修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东北历史与现状研究工程、东北属国研究工程,以及正在进行的各项东北经济振兴建设工程,对东北亚国际环境的变迁和东北历史空间的现实与未来的变化将会产生重大影响。(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刘智魁,刘海全,王爱林[7](2013)在《中国古代建筑环境生态环境与生态文化的历史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生态文化是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一个基本特色,从自然观的角度,它以整体自然论、朴素的系统方法看待宇宙,把人作为自然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朴素的生态文化长期以来影响并制约着中国古代建筑生态环境的发展,并对现代可持续发展新战略起到很好的历史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3年05期)

袁媛,许学强,佘丽敏,王磊[8](2007)在《城市生产方式转变、文化变迁与历史环境保护——对珠江叁角洲历史环境保护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分析20世纪晚期西方社会经济文化转变,带来折射人类社会文化特征的建成环境风格的转变,从而导致作为建成环境一部分的历史环境保护受到全面重视,保护内容和手段不断拓展。继而揭示了珠叁角地区历史环境种类丰富、分区明显、涵盖面广的特点,及保护与经济发展不同步、保护体系单一的问题。并分析21世纪珠叁角主要城市也出现后工业化趋势,而文化大省战略将进一步带来对多元文化和地方特色的重现,促使区域重新审视和重视历史环境保护问题。最后借鉴西方的经验,提出通过保护的跨学科、多部门融合,保护内容的多样性和保护主体的多元化,实现多元文化背景下珠叁角历史环境保护。(本文来源于《热带地理》期刊2007年02期)

吴科帆[9](2005)在《历史文化名城长沙人文环境的延续与变迁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保护和延续城市的人文环境变得越来越迫切。本文以历史文化名城长沙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长沙城市的历史变迁和城市建设现状,探讨并总结了在长沙市的现代化建设中一系列适合长沙城市特色的,保护和延续长沙城市文脉的方法。 文章通过大量地实的调查和广泛地收集历史资料,分析了长沙城市人文环境的形成和历史变迁,考察了长沙城市人文环境的现状。并把考察和分析的结果作为制定保护长沙城市人文环境的方法的依据。长沙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城市中心自形成以来未有改变的城市之一。1938年的“文夕大火”,将长沙地面上的建筑烧毁近七成,其中包括一些重要的历史性建筑。解放以后兴起的“破四旧”运动,使得一些历史性建筑被人为摧毁。1982年长沙市制定了《长沙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重建或翻修了一些历史性建筑。上世纪90年代,中国掀起了城市建设的热潮,长沙市的城市面貌也是“一年一个样,叁年大变样”,在城市的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保护城市人文环境与发展现代化城市的矛盾,然而这个矛盾在近十年来的城市建设中被缩小甚至忽视了,宽阔的柏油马路蚕食着古城的小巷,高大的建筑物破坏性地改变了城市的天际线,走在长沙的街头,人们可以看到和广州或上海相似的城市景观,甚至在长沙市不同的路段,也可以看到相似的建筑布局。长沙古城的特色J下在消失,如何保护和延续长沙城市的人文环境,如何协调保护城市人文环境与城市现代化的矛盾,于是现代长沙城市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之所在。 文章分析了“湖湘文化”的形成以及其特点,考察了历代长沙城市的变迁,总结了长沙城市人文环境的特色,并对长沙城市建设的现状作了深入细致的调查,从保护城市历史建筑、城市的历史性地段及城市的整体空问环境角度出发,提出了保护和延续长沙城市人文环境的方法,并通过对长沙市坡子街、太平街历史地段的分析,把文章所提出的观点,应用于实践指导。(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05-04-10)

袁媛[10](2004)在《城市生产方式转变、文化变迁与历史环境保护——对珠江叁角洲历史环境保护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晚期西方社会的经济转变,即从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向小规模、灵活性的生产方式转变,带来了文化的变迁和社会理论的重构,造就了一个在文化特征上体现多元和拼贴的社会。折射人类文化的物质环境建设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即由大规模推倒重建转向注重城市文脉肌理延续、注重城市历史景观保护,由追求简洁和功能至上的国际主义风格转向讲求多元装饰的后现代主义风格。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和社会文化变迁的大背景为城市历史环境保护带来了契机,使其受到全面的重视。21世纪的珠江叁角洲主要城市也正在面临着这样一个生产方式转型、文化变迁的背景环境。2000年以前的珠江叁角洲城市在工业化的进程里,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物质环境建设盛行的是现代主义的风格,历史环境保护一直是被忽视的主题。而2000年以来珠叁角主要城市的经济指标凸现了后工业社会的特征,在服务经济上升、工业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在广东省提倡并实施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背景下,文化变迁、多元拼贴文化盛行也是势自必然的,而文化变迁也将带来建成环境领域内的新变化,促使珠江叁角洲城市重新审视和重视历史环境保护问题。本文将探讨通过保护内容的多样性、保护主体的多元化和保护方式的系统化实现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珠江叁角洲历史环境保护。(本文来源于《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4-12-01)

文化和历史环境的变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贵州历史上生态环境良好,水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留下诸多与之有关的生态地名。后来随着主导区域开发的民族文化与环境不相兼容,诱发了局部地区的环境变迁,原有的地名也随之发生了相应改变。探讨这些地名所涉区域生态背景及环境变迁规律,对黔省生态建设、经济建设大有裨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化和历史环境的变迁论文参考文献

[1].雪冰.让地名成为城市的“经纬大使”[N].苏州日报.2016

[2].马国君,杨庭硕.贵州历史生态地名与环境变迁研究——兼及生态灾变救治的文化对策[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3].华林,张若娴,杜昕.基于民族文化生态环境变迁的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政策保护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4

[4].王禹浪.神秘的东北历史与文化(二)——东北亚国际环境变迁与东北历史的空间[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

[5].何群.酒与“酒”之两难——基于鄂伦春族生态环境与历史文化变迁的分析[J].思想战线.2014

[6].王禹浪.神秘的东北历史与文化(一)——东北亚国际环境变迁与东北历史的空间[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

[7].刘智魁,刘海全,王爱林.中国古代建筑环境生态环境与生态文化的历史变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

[8].袁媛,许学强,佘丽敏,王磊.城市生产方式转变、文化变迁与历史环境保护——对珠江叁角洲历史环境保护的启示[J].热带地理.2007

[9].吴科帆.历史文化名城长沙人文环境的延续与变迁探析[D].湖南大学.2005

[10].袁媛.城市生产方式转变、文化变迁与历史环境保护——对珠江叁角洲历史环境保护的启示[C].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4

论文知识图

中国社会学界概况[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中国社会学界概况[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中国社会学界概况[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中国社会学界概况[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中国社会学界概况[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中国社会学界概况[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

标签:;  ;  ;  ;  ;  ;  ;  

文化和历史环境的变迁论文_雪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