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侵蚀过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刺梨,红壤,径流,黏土,根系,坡度。
侵蚀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常松涛,查轩,黄少燕,姚冲,张婧[1](2019)在《地面覆盖条件下雨强和坡度对红黏土坡面侵蚀过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地面覆盖条件下第四纪红黏土坡面在不同雨强和坡度时的侵蚀变化规律,选取3个降雨强度(1.0,1.5,2.0 mm/min)和3个坡度(10°,15°,20°),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分析坡面产流、产沙、入渗特征,并以15°为例计算覆盖坡面的减流减沙效益。结果表明:(1)坡面产流时间随雨强和坡度增加而提前,覆盖对产流时间有明显的滞后作用,雨强的增加会削弱覆盖延缓产流的作用;坡面径流率呈现前期增长,后期趋于稳定的变化特征;(2)当坡度一定,雨强从1.0 mm/min增加至2.0 mm/min,累积侵蚀量增加1.89~2.96倍;雨强一定,坡度从10°增加至20°,累积侵蚀量增加1.91~3.45倍;(3)坡面初始入渗率和入渗总量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小,而雨强的增大会增加坡面初始入渗率,减少入渗总量;(4)15°条件下覆盖坡面的径流量和泥沙量较裸坡平均减少50.26%和95.31%,松针覆盖的水土保持效益显着,且减沙效应大于减流效应;(5)坡度对覆盖坡面累积产流量和累积产沙量的影响程度大于雨强,不同雨强、坡度下累积径流量与累积产沙量呈现幂函数关系(R~2>0.97)。研究结果可为南方红壤丘陵区林下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恢复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史倩华,王文龙,郭明明,陈卓鑫,冯兰茜[2](2019)在《董志塬沟头溯源侵蚀过程及崩塌中孔隙水压力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董志塬沟头溯源侵蚀过程及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采用模拟降雨+放水冲刷的方法,研究集水区坡度(1°、3°、5°、7°)和放水流量(3.0、3.6、4.8、6.0、7.2m3/h)对董志塬沟头溯源侵蚀过程和孔隙水压力特征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崩塌发生频率由试验初期0~30 min时的6.29%增加到150~180 min时的27.48%。2)放水流量为3.0~7.2 m3/h时,产沙率随试验时间呈对数函数减小。产沙量随坡度和放水流量的增加而加大,建立了产沙量与二者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3)坡度为1°~7°时,崩塌会增加22.75%~324.59%的产沙率,产沙率突变点出现时间相较于崩塌而言存在"滞后"现象。4)孔隙水压力随试验时间呈显着线性或对数函数关系,孔隙水压力的上升是影响溯源侵蚀崩塌发生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塬沟壑区生态治理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8期)
王恒松,张芳美[3](2019)在《黔西北乡土植物篱对典型石漠化区石灰土侵蚀动力学过程的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自然降水条件下,定量研究黔西北喀斯特石漠化区典型乡土植物刺梨在坡耕地产流产沙的变化规律,分析该植物篱控制侵蚀产沙的水动力学机理。结果表明,刺梨植物篱截流、分流作用延缓径流产生及汇流时间,增加喀斯特坡面径流入渗量,减小坡面侵蚀动力。在不同降雨强度条件下,喀斯特坡面入渗率与径流量和产沙量呈负线性相关。植物根系缠绕串连黏结根土,改变土壤的入渗特性,增强土壤抗冲性与抗蚀能力。根系密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减沙效应亦变小。土壤抗侵蚀能力与d<1mm的须根密度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与d≤2mm须根的根量、根长与土壤抗冲指数存在线性回归关系。当I30雨强为2.41mm时,植物篱小区几乎无流水侵蚀,而对照样地侵蚀产生较多泥沙;当I30为4.72,8.35mm时,研究小区皆已侵蚀产沙,并在对照样地侵蚀产生细沟,显示雨强加大,坡面产流动力加强,冲沙携沙能力加大。说明植物篱起到保水固土减沙和对土壤侵蚀水动力过程的调控。喀斯特坡面流侵蚀产沙水动力主要受降雨强度和雨滴动能影响,雨滴侵蚀力的大小取决于雨量、雨强、雨滴大小。侵蚀产沙量与雨强、降雨历时呈显着的幂函数关系。揭示了植物根系固土减沙和提高土壤抗侵蚀水动力的调控机理。(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吴桐嘉,潘成忠,罗明杰,刘春雷,汪啸宇[4](2019)在《降雨和汇流条件下浅沟侵蚀过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含沙水流汇入对含有浅沟微地形的裸土和草地坡面的侵蚀产沙过程的影响,为该地区浅沟侵蚀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坡沟系统的土壤侵蚀模型建立奠定基础。[方法]通过降雨和放水相结合的野外模拟试验和人工建筑的浅沟模型开展研究。[结果]含沙水流汇入裸土浅沟坡面的侵蚀量增加了15%~58%,而对草地浅沟坡面的侵蚀影响不显着,说明草地恢复对于减少由汇流作用的侵蚀具有显着效益。试验条件下裸坡和草地坡面泥沙浓度都在产流开始时达到最大然后逐渐降低,最后达到稳定,然而含沙水流汇入使得泥沙浓度达到稳定所需的时间延长。含沙水流汇入能够显着增加浅沟发育速度,特别是浅沟沟宽和下切深度增加明显,草地恢复可以显着减缓浅沟的下切侵蚀,进而减缓浅沟的发育速度。对于裸土和草地浅沟坡面,含沙水流汇入显着增加了浅沟部位流速,尤其是草地浅沟部位各坡段流速平均增幅达到了55%。[结论]增加含沙水流汇入会显着增加裸坡坡面上的浅沟侵蚀量和浅沟的发育速度,而对草地坡面上浅沟的侵蚀和发育影响不显着。(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9年04期)
王家滨,牛荻涛,何晖[5](2019)在《硝酸侵蚀衬砌喷射混凝土中性化过程及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一般大气环境喷射混凝土永久衬砌长大公路隧道为工程背景,开展汽车尾气中氮氧化物对喷射混凝土衬砌结构中性化过程及机理研究。以pH值为2的硝酸溶液为侵蚀介质,对喷射混凝土开展浸泡试验。以侵蚀喷射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及离子含量为表征指标,分析喷射混凝土中性化过程。采用X射线衍射、热分析及扫描电镜,分析及表征喷射混凝土中性化区的物相组成及微观形貌,研究喷射混凝土中性化发展过程及机理。结果表明,硝酸侵蚀喷射混凝土中性化演化过程可分为中和反应阶段、水化产物分解阶段、混凝土表面剥蚀等3个阶段。期间,喷射混凝土pH值逐渐下降,NO_3~-含量升高。随着侵蚀的进行,水化硅酸钙及氢氧化钙的含量降低,硝酸钙、硝酸型水化氮铝酸钙及高岭石的相对含量增大,微观结构被破坏,中性化速度加快,物理力学性能降低。(本文来源于《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期刊2019年05期)
吕刚,刘雅卓,陈鸿,李海茹,傅昕阳[6](2019)在《褐土和棕壤坡耕地细沟侵蚀过程及侵蚀产沙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辽西低山丘陵区主要土壤类型褐土、棕壤坡耕地细沟侵蚀产流产沙变化规律,以期为该地区土壤侵蚀预测预报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利用人工模拟降雨系统在坡度为10°和15°、降雨强度为40,60,80 mm/h条件下分析褐土和棕壤2种土壤细沟侵蚀产沙过程,结果表明:褐土在坡度为10°和15°,径流量均随雨强的增加而增大,在坡度为15°雨强为80 mm/h降雨过程中出现最大值,而含沙量变化相反,大体呈现出随着雨强的增加而降低的特征,在坡度为15°时,3种降雨强度在降雨末期均集中在0.05 g/mL;棕壤在10°和15°径流量与含沙量变化无明显规律;2种土壤总体水沙关系表现出褐土总径流量大于棕壤,而总侵蚀量表现为小于棕壤;棕壤更易发生细沟侵蚀。(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张宁[7](2019)在《泾阳南塬黄土滑坡冲击阶地易侵蚀基层过程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泾阳南塬地区黄土滑坡灾害频发,这些黄土滑坡不仅多数具有高速远程的运动特征,而且在运动过程中对阶地易侵蚀基层造成冲击并形成显着的地质迹象。为此,本文以泾阳南塬黄土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查明典型滑坡运动特征,设计并开展室内物理模型试验,利用叁维扫描仪对物理模型试验滑坡堆积体模型进行数字化建模,利用高速摄像机提取滑坡运动特征数据,探讨不同影响因子变化对滑坡致灾范围的影响,研究滑坡冲击易侵蚀基层特征。进而,利用颗粒流离散元法反演滑坡运动过程。对比野外调查、室内试验与数值模拟结果,最终得到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区滑坡沿着南塬呈带状分布,并出现4个明显的滑坡群集之处,分别为蒋刘滑坡群、舒唐王滑坡群、寨头滑坡群以及庙店滑坡群。对西庙店滑坡调查发现其在运动过程中会对阶地易侵蚀基层造成冲击,具体表现为阶地地层层序的重复和错乱、滑带土液化和地表涌砂以及滑坡前缘地层错断等现象。(2)通过室内试验结果分析发现,下垫层的存在大幅度降低了滑坡的运动距离以及堆积体的长度,增加了滑坡堆积体的厚度及体积,但对滑坡堆积体宽度的影响较小,总体上致灾体积被放大。结合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将滑坡冲击易侵蚀层后的堆积体形态划分为冲击置换区、滑覆铲刮区和堆积推覆区叁个区域,当滑坡角度增大时,堆积体形态也发生变化,表现为隆起带的形态、最大厚度位置的变化。(4)结合室内试验与数值模拟结果,未加下垫层的滑坡运动过程可分为叁个阶段,分别为:加速阶段、减速阶段、缓慢停止阶段;有下垫层的滑坡运动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加速阶段、减速阶段、微加速阶段、缓慢停止阶段。(5)野外调查、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的剖面图中均存在明显的地层置换、地层翻卷倒置、揉皱等现象。室内试验堆积体隆起带的位置正好对应地层被置换的区域,在靠近隆起带的部分,下垫层层序发生了变化,表现为下垫层的整体翻卷倒置,未受到刮铲的部分的下垫层,在向前的推力作用下,部分砂层被揉皱。(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林庆明[8](2019)在《海藻多糖抗蚀剂对坡面侵蚀产沙过程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坡耕地水土流失不仅使土地生产力下降,作物减产;较细颗粒泥沙的流失还将使土壤粗砾化,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因此控制坡耕地水土流失意义重大。长期以来,对坡耕地水土流失的调控除采取生物措施、耕作措施和工程措施外,土壤抗蚀剂可以增加表层土壤颗粒之间的凝聚力,维护良好的地表土壤结构,防止土壤结皮,增加土壤的入渗率,减少地表径流,从而可以防止或大大减少土壤侵蚀,这类新材料的研发已然成为海内外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长江科学院研发了一种新型海藻多糖抗蚀剂SA-01,为验证其在土壤侵蚀调控方面的作用,通过一系列人工模拟降雨实验分析了不同施加浓度下的土壤侵蚀特点,结合土壤斥水性实验、崩解实验等揭示了新型海藻多糖抗蚀剂SA-01对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机理,为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提供了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施加SA-01后,坡面产流时间,随施加浓度的增大其初始产流时间提前。在相同坡度条件下,施加SA-01坡面相较于未施加SA-01坡面(对照)产流率增大。坡面产流率随施加浓度增大呈先降低后增大的趋势;坡面累积产流量随施加浓度增大也表现为先降低而后增加的趋势。(2)施加SA-01使坡面产沙量明显减少。在初始产流阶段,SA-01能够明显降低坡面产沙率。在面蚀阶段,对照坡面产沙率随降雨时间逐渐增大,达到极大值后迅速下降最终趋于平稳。施加SA-01坡面产沙率相较于对照坡面,在产流前期波动较小,且达到稳定产沙率的时间比对照组提前,稳定产沙率较对照坡面明显减小。SA-01能够削弱坡面径流的产沙能力,随着施加浓度的增大,产沙量明显减少,坡面产沙量与施加浓度之间呈二次函数关系。(3)施加SA-01后土壤斥水性有所提高。当施加浓度为2.5g/L时,试样保持与原土壤一样的亲水性,当浓度大于2.5g/L时,土壤开始由亲水性转变为斥水性。土壤渗透速率在施加SA-01后明显增加,当施加浓度2.5g/L时达到最大,当再增加SA-01浓度时,其渗透速率反而降低。(4)土壤团聚体水稳性分析结果表明,SA-01能显着提升团聚体水稳性。当SA-01浓度为2.5g/L,就能将团聚体水稳性提升到70%以上;当浓度达到10g/L时,水稳性指数基本可以实现100%。施加SA-01能有效降低土样崩解性。当静置时间为8h,当施加浓度由0g/L增加到10g/L,崩解速率从0.56下降到0.02。土壤抗剪强度随着SA-01浓度增加,土壤内聚力和摩擦角均随之增加。(5)坡面人工模拟降雨实验结果表明,坡面在施加SA-01后,径流雷诺数随施加浓度增大而增大,而弗洛德数随浓度增大反而减小。阻力系数f与雷诺数Re之间无显着的相关关系,而糙率系数n与雷诺数Re则存在明显的指数函数关系。对水动力学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雷诺数与产流量和产沙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5和-0.785。(6)施加浓度相比于坡度而言,对坡面产流、产沙量具有更大的贡献率。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坡度和施加浓度对坡面产流量、产沙量有极显着的影响(P<0.001);而施加浓度和坡度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坡面产流量、产沙量产生的影响则较弱。(本文来源于《长江科学院》期刊2019-06-01)
曹晓娟[9](2019)在《沙盖黄土坡面土壤侵蚀过程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内风沙地貌与流水侵蚀地貌交错分布,植被稀疏,土壤侵蚀过程复杂且剧烈,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该区域存在独特的片沙覆盖黄土地貌,该地貌坡面产流产沙方式独特,侵蚀过程复杂,其侵蚀机理还有待深入研究。本论文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结合土壤水分和孔隙水压力监测技术,开展沙盖黄土坡面土壤侵蚀过程模拟研究,分析了不同条件下(雨强:1 mm/min,1.5 mm/min和2 mm/min;坡度:10°,15°,20°和25°;沙层厚度:2 cm,5 cm和10 cm),降雨过程中坡面径流速率、侵蚀速率、初始产流时间、90 mm降雨量的径流总量和侵蚀量、60 min降雨的累积径流量和侵蚀量、坡面不同部位监测点的土壤含水量和孔隙水压力的变化等,定量计算了各影响因素对初始产流时间变化、90 mm降雨量的径流总量和侵蚀量变化、60 min降雨的累积径流量和侵蚀量变化、沙盖黄土坡面产流时各监测点对应的土壤含水量和孔隙水压力变化、降雨过程中各监测点最大的土壤含水量和孔隙水压力变化以及降雨期间各监测点孔隙水压力变化量变化的贡献率。取得了如下结论:(1)雨强越大,沙盖黄土坡面初始产流时间越短,坡面径流速率峰值和侵蚀速率峰值越大;沙层厚度与初始产流时间、径流速率峰值和侵蚀速率峰值呈正相关关系;坡度越陡,平均初始产流时间越短。各影响因素对初始产流时间变化的贡献率为降雨强度(56.46%)>沙层厚度(15.33%)>坡度(9.01%),误差项贡献为15.33%。(2)覆沙层厚度改变沙盖黄土坡面的侵蚀方式。5 cm覆沙厚度的黄土坡面,降雨强度对坡面的产流产沙量的影响大于降雨量,其坡面产流方式主要是蓄满产流,径流从沙层表面析出,携带少量泥沙;而覆沙厚度大于5 cm时,降雨量决定坡面的产流产沙量,降雨过程中形成沙土界面流,造成沙层前缘临空面坍塌,导致沙层越厚,沙盖黄土坡面的侵蚀越剧烈,径流和侵蚀速率变化越大。(3)随雨强增大,坡面平均90 mm降雨量的产流、产沙总量均增大,且分布越集中。坡面90 mm降雨量的产流产沙总量随沙层厚度的变厚先增大后减小。在10°~20°坡面时,随着坡度的增大,坡面平均90 mm降雨量的径流和侵蚀总量增大,且分布越集中。各影响因素对90 mm降雨量的径流总量变化的贡献率为坡度(31.72%)>降雨强度(18.09%)>沙层厚度(17.27%),不可控因素对径流总量的影响很大,贡献率达32.92%。各因素对90 mm降雨量的侵蚀总量变化的贡献率为坡度(60.4%)>降雨强度(11.11%)>沙层厚度(10.95%),不可控因素的贡献率为17.55%。(4)60 min降雨的总径流量和侵蚀总量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坡面60 min降雨总产流量随着沙层厚度的增厚先减小后增大,且坡面平均60 min径流总量越大,其分布越集中;沙层厚度越厚坡面60 min降雨的总侵蚀量越大,侵蚀越剧烈。在10°~20°坡面时,随着坡度的增大,平均60 min降雨径流总量和侵蚀总量均增大,且分布越集中,但25°坡面平均60 min降雨的径流侵蚀总量在20°与15°坡面之间。各影响因素对60 min降雨的总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率为降雨强度(83.27%)>坡度(6.24%)>沙层厚度(0.89%)。降雨强度绝对控制60 min降雨的总径流量。各影响因素对60 min降雨侵蚀总量变化的贡献率为降雨强度(52.20%)>坡度(17.40%)>沙层厚度(6.92%),不可控因素的贡献率为23.48%,说明产沙过程的复杂性。(5)沙层较薄时,坡面土体内含水量对降雨响应较迅速,且坡面产流时所对应的含水量均较高;降雨强度越大,各坡面监测点对降雨强度的响应越迅速,坡面各监测点的含水量越大。老黄土层的饱和含水率为0.32左右,沙土界面处最大含水率为0.36左右,沙层的饱和含水率为0.34,即沙土界面处的最大含水量大于沙层和老黄土层。(6)覆沙厚度相同的黄土坡面,不同降雨强度下的坡面孔隙水压力相差不大。覆沙较薄(5 cm)坡面,降雨强度越大,坡体内孔隙水压力变化越剧烈;孔隙水压力变化的剧烈程度与土壤含水量相对应,土壤含水量越多,孔隙水压力变化越剧烈。坡度对产流时所对应的孔隙水压力、最大孔隙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变化量无显着影响。不可控因子对产流时各监测点所对应的孔隙水压力、最大孔隙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变化量等变化的贡献率最大,说明孔隙水压力对雨强、坡度及覆沙厚度变化反应不敏感。(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期刊2019-06-01)
闫文涛,李勤[10](2019)在《连铸过程高钙钢种塞棒侵蚀原理及治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SPA-H浇铸过程塞棒断裂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根据生产实践经验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本文来源于《冶金管理》期刊2019年09期)
侵蚀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董志塬沟头溯源侵蚀过程及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采用模拟降雨+放水冲刷的方法,研究集水区坡度(1°、3°、5°、7°)和放水流量(3.0、3.6、4.8、6.0、7.2m3/h)对董志塬沟头溯源侵蚀过程和孔隙水压力特征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崩塌发生频率由试验初期0~30 min时的6.29%增加到150~180 min时的27.48%。2)放水流量为3.0~7.2 m3/h时,产沙率随试验时间呈对数函数减小。产沙量随坡度和放水流量的增加而加大,建立了产沙量与二者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3)坡度为1°~7°时,崩塌会增加22.75%~324.59%的产沙率,产沙率突变点出现时间相较于崩塌而言存在"滞后"现象。4)孔隙水压力随试验时间呈显着线性或对数函数关系,孔隙水压力的上升是影响溯源侵蚀崩塌发生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塬沟壑区生态治理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侵蚀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1].常松涛,查轩,黄少燕,姚冲,张婧.地面覆盖条件下雨强和坡度对红黏土坡面侵蚀过程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9
[2].史倩华,王文龙,郭明明,陈卓鑫,冯兰茜.董志塬沟头溯源侵蚀过程及崩塌中孔隙水压力变化[J].农业工程学报.2019
[3].王恒松,张芳美.黔西北乡土植物篱对典型石漠化区石灰土侵蚀动力学过程的调控[J].水土保持学报.2019
[4].吴桐嘉,潘成忠,罗明杰,刘春雷,汪啸宇.降雨和汇流条件下浅沟侵蚀过程试验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9
[5].王家滨,牛荻涛,何晖.硝酸侵蚀衬砌喷射混凝土中性化过程及机理[J].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2019
[6].吕刚,刘雅卓,陈鸿,李海茹,傅昕阳.褐土和棕壤坡耕地细沟侵蚀过程及侵蚀产沙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9
[7].张宁.泾阳南塬黄土滑坡冲击阶地易侵蚀基层过程模拟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9
[8].林庆明.海藻多糖抗蚀剂对坡面侵蚀产沙过程影响的实验研究[D].长江科学院.2019
[9].曹晓娟.沙盖黄土坡面土壤侵蚀过程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9
[10].闫文涛,李勤.连铸过程高钙钢种塞棒侵蚀原理及治理研究[J].冶金管理.2019
论文知识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