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油电加热交换器论文和设计-刘赣华

全文摘要

重油电加热交换器,包括箱体,箱体内壁底面固定安装竖向的加固桩,加固桩的外周绕有螺旋管道装置,螺旋管道装置各部分的管径不同,粗细管道间隔分布,箱体顶面和底面的前侧分别开设第一通孔,第一通孔内分别固定安装重油入油管和重油出油管,螺旋管道装置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对应的重油入油管和重油出油管的一侧固定连接,螺旋管道装置的内部同时与对应的重油入油管和重油出油管的内部相通。当箱体内的液位到达当下油位检测装置检测位置时,下油位检测装置将检测信号传递至操作面板内,操作面板控制出油泵停止工作,即可完成导热油排出箱体的工作,然后工作人员再将所需的导热油通过入油泵泵入箱体,操作方便灵活,能够满足多种加热需求。

主设计要求

1.重油电加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1),箱体(1)内壁底面固定安装竖向的加固桩(2),加固桩(2)的外周绕有螺旋管道装置,螺旋管道装置各部分的管径不同,粗细管道间隔分布,箱体(1)顶面和底面的前侧分别开设第一通孔,第一通孔内分别固定安装重油入油管(3)和重油出油管(4),螺旋管道装置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对应的重油入油管(3)和重油出油管(4)的一侧固定连接,螺旋管道装置的内部同时与对应的重油入油管(3)和重油出油管(4)的内部相通,螺旋管道装置和加固桩(2)之间通过加固装置连接,螺旋管道装置和箱体(1)之间设有数个均匀环形分布的外层电加热板(5),外层电加热板(5)的底面分别固定连接箱体(1)内壁的底面,螺旋管道装置和加固桩(2)之间设有数个均匀环形分布的内层电加热板(6),内层电加热板(6)的底面分别固定连接箱体(1)内壁的底面;箱体(1)内壁一侧的上侧开设第二通孔,第二通孔内固定安装导热油入油管(7),箱体(1)的一侧固定安装入油泵(8),入油泵(8)固定安装在导热油入油管(7)的外周,箱体(1)内壁另一侧的下侧开合第三通孔,第三通孔内固定安装导热油出油管(9),箱体(1)的另一侧固定安装出油泵(10),出油泵(10)固定安装在导热油出油管(9)的外周;箱体(1)内壁一侧的下侧固定安装下油位检测装置(11),箱体(1)内壁另一侧的上侧固定安装上油位检测装置(12),上油位检测装置(12)位于对应的外层电加热板(5)和内层电加热板(6)的上侧,箱体(1)内壁的前侧、后侧和两侧分别固定安装数个竖向均匀分布的油温检测装置(13);箱体(1)前面的一侧固定安装带有通讯功能的操作面板(14),操作面板(14)电路连接对应的外层电加热板(5)、内层电加热板(6)、入油泵(8)、出油泵(10)、下油位检测装置(11)、上油位检测装置(12)和油温检测装置(13)。

设计方案

1.重油电加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1),箱体(1)内壁底面固定安装竖向的加固桩(2),加固桩(2)的外周绕有螺旋管道装置,螺旋管道装置各部分的管径不同,粗细管道间隔分布,箱体(1)顶面和底面的前侧分别开设第一通孔,第一通孔内分别固定安装重油入油管(3)和重油出油管(4),螺旋管道装置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对应的重油入油管(3)和重油出油管(4)的一侧固定连接,螺旋管道装置的内部同时与对应的重油入油管(3)和重油出油管(4)的内部相通,螺旋管道装置和加固桩(2)之间通过加固装置连接,螺旋管道装置和箱体(1)之间设有数个均匀环形分布的外层电加热板(5),外层电加热板(5)的底面分别固定连接箱体(1)内壁的底面,螺旋管道装置和加固桩(2)之间设有数个均匀环形分布的内层电加热板(6),内层电加热板(6)的底面分别固定连接箱体(1)内壁的底面;箱体(1)内壁一侧的上侧开设第二通孔,第二通孔内固定安装导热油入油管(7),箱体(1)的一侧固定安装入油泵(8),入油泵(8)固定安装在导热油入油管(7)的外周,箱体(1)内壁另一侧的下侧开合第三通孔,第三通孔内固定安装导热油出油管(9),箱体(1)的另一侧固定安装出油泵(10),出油泵(10)固定安装在导热油出油管(9)的外周;箱体(1)内壁一侧的下侧固定安装下油位检测装置(11),箱体(1)内壁另一侧的上侧固定安装上油位检测装置(12),上油位检测装置(12)位于对应的外层电加热板(5)和内层电加热板(6)的上侧,箱体(1)内壁的前侧、后侧和两侧分别固定安装数个竖向均匀分布的油温检测装置(13);箱体(1)前面的一侧固定安装带有通讯功能的操作面板(14),操作面板(14)电路连接对应的外层电加热板(5)、内层电加热板(6)、入油泵(8)、出油泵(10)、下油位检测装置(11)、上油位检测装置(12)和油温检测装置(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油电加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螺旋管道装置包括第一螺旋管(15)、第二螺旋管(16)和第三螺旋管(17),第一螺旋管(15)和第三螺旋管(17)的管径相同且均大于第二螺旋管(16)的管径,第一螺旋管(15)和第三螺旋管(17)分别绕在加固桩(2)的上侧和下侧,第二螺旋管(16)绕在加固桩(2)外周的中间位置,第二螺旋管(16)的上端和下端分别通过连接管(18)连接对应的第一螺旋管(15)的下端和第三螺旋管(17)的上端,第一螺旋管(15)的内部通过第二螺旋管(16)与第三螺旋管(17)的内部相通,第一螺旋管(15)的上端与重油入油管(3)的一侧固定连接,第一螺旋管(15)的内部与重油入油管(3)的内部相通,第三螺旋管(17)的下端与重油出油管(4)的一侧固定连接,第三螺旋管(17)的内部与重油出油管(4)的内部相通,第一螺旋管(15)、第二螺旋管(16)和第三螺旋管(17)与加固桩(2)之间均通过加固装置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重油电加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固装置包括数个均匀螺旋环形分布的加固杆(19),加固杆(19)分别位于每相邻的两个内层电加热板(6)之间,加固杆(19)的外端分别固定连接对应的第一螺旋管(15)、第二螺旋管(16)和第三螺旋管(17)管壁的内侧,加固杆(19)的内端分别连接对应的加固桩(2)的外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油电加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层电加热板(5)和内层电加热板(6)交错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油电加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热油入油管(7)和导热油出油管(9)均为L型管,导热油入油管(7)和导热油出油管(9)的水平管分布固定安装在对应的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内,导热油入油管(7)和导热油出油管(9)的竖向管的管口位置均朝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油电加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油位检测装置(11)位于导热油入油管(7)的前侧,上油位检测装置(12)位于导热油出油管(9)的后侧。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加热交换器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重油电加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在使用重油作燃料的设备中,为了保证重油在燃烧器中能有很好的流动性和雾化性能,公知的方法是在燃烧器前加设一台重油电加热器。而现有的重油电加热器的电加热元件加热面积较小,加热效率较低的同时,至使电加热元件表面温度较高,这样就造成了重油在加热元件的表面裂解而形成很小的固态颗粒,从而造成燃烧器喷嘴堵塞,影响燃烧器正常使用,故现设计一中加热效果更加高效的、可靠性更强且内部结构更加稳定的新型重油电加热交换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重油电加热交换器,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重油电加热交换器,包括箱体,箱体内壁底面固定安装竖向的加固桩,加固桩的外周绕有螺旋管道装置,螺旋管道装置各部分的管径不同,粗细管道间隔分布,箱体顶面和底面的前侧分别开设第一通孔,第一通孔内分别固定安装重油入油管和重油出油管,螺旋管道装置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对应的重油入油管和重油出油管的一侧固定连接,螺旋管道装置的内部同时与对应的重油入油管和重油出油管的内部相通,螺旋管道装置和加固桩之间通过加固装置连接,螺旋管道装置和箱体之间设有数个均匀环形分布的外层电加热板,外层电加热板的底面分别固定连接箱体内壁的底面,螺旋管道装置和加固桩之间设有数个均匀环形分布的内层电加热板,内层电加热板的底面分别固定连接箱体内壁的底面;箱体内壁一侧的上侧开设第二通孔,第二通孔内固定安装导热油入油管,箱体的一侧固定安装入油泵,入油泵固定安装在导热油入油管的外周,箱体内壁另一侧的下侧开合第三通孔,第三通孔内固定安装导热油出油管,箱体的另一侧固定安装出油泵,出油泵固定安装在导热油出油管的外周;箱体内壁一侧的下侧固定安装下油位检测装置,箱体内壁另一侧的上侧固定安装上油位检测装置,上油位检测装置位于对应的外层电加热板和内层电加热板的上侧,箱体内壁的前侧、后侧和两侧分别固定安装数个竖向均匀分布的油温检测装置;箱体前面的一侧固定安装带有通讯功能的操作面板,操作面板电路连接对应的外层电加热板、内层电加热板、入油泵、出油泵、下油位检测装置、上油位检测装置和油温检测装置。

如上所述的重油电加热交换器,所述的螺旋管道装置包括第一螺旋管、第二螺旋管和第三螺旋管,第一螺旋管和第三螺旋管的管径相同且均大于第二螺旋管的管径,第一螺旋管和第三螺旋管分别绕在加固桩的上侧和下侧,第二螺旋管绕在加固桩外周的中间位置,第二螺旋管的上端和下端分别通过连接管连接对应的第一螺旋管的下端和第三螺旋管的上端,第一螺旋管的内部通过第二螺旋管与第三螺旋管的内部相通,第一螺旋管的上端与重油入油管的一侧固定连接,第一螺旋管的内部与重油入油管的内部相通,第三螺旋管的下端与重油出油管的一侧固定连接,第三螺旋管的内部与重油出油管的内部相通,第一螺旋管、第二螺旋管和第三螺旋管与加固桩之间均通过加固装置连接。

如上所述的重油电加热交换器,所述的加固装置包括数个均匀螺旋环形分布的加固杆,加固杆分别位于每相邻的两个内层电加热板之间,加固杆的外端分别固定连接对应的第一螺旋管、第二螺旋管和第三螺旋管管壁的内侧,加固杆的内端分别连接对应的加固桩的外周。

如上所述的重油电加热交换器,所述的外层电加热板和内层电加热板交错分布。

如上所述的重油电加热交换器,所述的导热油入油管和导热油出油管均为L型管,导热油入油管和导热油出油管的水平管分布固定安装在对应的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内,导热油入油管和导热油出油管的竖向管的管口位置均朝下。

如上所述的重油电加热交换器,所述的下油位检测装置位于导热油入油管的前侧,上油位检测装置位于导热油出油管的后侧。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在使用本新型重油电加热交换器前,工作人员通过操作面板控制入油泵将导热油经导热油入油管泵入箱体内,当导热油在箱体内的油位到达上油位检测装置位置时,上油位检测装置将检测信号传递至操作面板内,操作面板控制入油泵停止工作,上油位检测装置位于对应的外层电加热板和内层电加热板的上侧,能够保证箱体内的导热油的液面高于外层电加热板和内层电加热板,能够保证外层电加热板和内层电加热板始终浸在导热油内,避免外层电加热板和内层电加热板烧坏,保证本新型交换器的可靠性;

在本新型交换器工作时,工作人员通过控制面板控制外层电加热板和内层电加热板同时对箱体内的导热油进行加热,环形分布的外层加热电加热板和内层电加热板能够保证箱体内的导热油与加热面充分接触,提高导热油的加热效率,同时箱体内的油温检测装置能够对导热油的温度进行多点测量,保证油温检测的准确性,油温检测装置将检测信号传递至操作面板内,当检测到的导热油油温达到预设值的时,操作面板信号控制重油箱,重油经重油入油管进入螺旋管道装置内,螺旋管道装置的螺旋状管道能够增加重油在箱体内的加热时间,保证导热油能够将螺旋管道装置内的重油均匀充分加热,螺旋管道装置粗细间隔分布的管道能够改变管道内重油与导热油之间的接触面积,进一步保证重油加热的充分性,经加热处理后的重油从螺旋管道装置内经重油出油管流入燃烧器中,从而避免重油裂解成固态颗粒阻塞燃烧器的喷嘴,螺旋管道装置与加固桩之间通过加固装置连接,能够增加螺旋管道装置在箱体内部的稳定性,增加本新型重油电加热交换器内部结构的稳定性;工作人员能够根据重油电加热的加热需求更换不同比热容的导热油:在进行重油加热工作前,工作人员通过操作面板控制出油泵将箱体内的导热油经出油管从箱体内泵出,当箱体内的液位到达当下油位检测装置检测位置时,下油位检测装置将检测信号传递至操作面板内,操作面板控制出油泵停止工作,即可完成导热油排出箱体的工作,然后工作人员再将所需的导热油通过入油泵泵入箱体,操作方便灵活,能够满足多种加热需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向视图;图3是沿图2的B-B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重油电加热交换器,如图所示,包括箱体1,箱体1内壁底面固定安装竖向的加固桩2,加固桩2的外周绕有螺旋管道装置,螺旋管道装置各部分的管径不同,粗细管道间隔分布,箱体1顶面和底面的前侧分别开设第一通孔,第一通孔内分别固定安装重油入油管3和重油出油管4,螺旋管道装置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对应的重油入油管3和重油出油管4的一侧固定连接,螺旋管道装置的内部同时与对应的重油入油管3和重油出油管4的内部相通,螺旋管道装置和加固桩2之间通过加固装置连接,螺旋管道装置和箱体1之间设有数个均匀环形分布的外层电加热板5,外层电加热板5的底面分别固定连接箱体1内壁的底面,螺旋管道装置和加固桩2之间设有数个均匀环形分布的内层电加热板6,内层电加热板6的底面分别固定连接箱体1内壁的底面;箱体1内壁一侧的上侧开设第二通孔,第二通孔内固定安装导热油入油管7,箱体1的一侧固定安装入油泵8,入油泵8固定安装在导热油入油管7的外周,箱体1内壁另一侧的下侧开合第三通孔,第三通孔内固定安装导热油出油管9,箱体1的另一侧固定安装出油泵10,出油泵10固定安装在导热油出油管9的外周;箱体1内壁一侧的下侧固定安装下油位检测装置11,箱体1内壁另一侧的上侧固定安装上油位检测装置12,上油位检测装置12位于对应的外层电加热板5和内层电加热板6的上侧,箱体1内壁的前侧、后侧和两侧分别固定安装数个竖向均匀分布的油温检测装置13;箱体1前面的一侧固定安装带有通讯功能的操作面板14,操作面板14电路连接对应的外层电加热板5、内层电加热板6、入油泵8、出油泵10、下油位检测装置11、上油位检测装置12和油温检测装置13。在使用本新型重油电加热交换器前,工作人员通过操作面板14控制入油泵8将导热油经导热油入油管7泵入箱体1内,当导热油在箱体1内的油位到达上油位检测装置12位置时,上油位检测装置12将检测信号传递至操作面板14内,操作面板14控制入油泵8停止工作,上油位检测装置12位于对应的外层电加热板5和内层电加热板6的上侧,能够保证箱体1内的导热油的液面高于外层电加热板5和内层电加热板6,能够保证外层电加热板5和内层电加热板6始终浸在导热油内,避免外层电加热板5和内层电加热板6烧坏,保证本新型交换器的可靠性;

在本新型交换器工作时,工作人员通过控制面板14控制外层电加热板5和内层电加热板6同时对箱体1内的导热油进行加热,环形分布的外层加热电加热板5和内层电加热板6能够保证箱体1内的导热油与加热面充分接触,提高导热油的加热效率,同时箱体1内的油温检测装置13能够对导热油的温度进行多点测量,保证油温检测的准确性,油温检测装置13将检测信号传递至操作面板14内,当检测到的导热油油温达到预设值的时,操作面板14信号控制重油箱,重油经重油入油管3进入螺旋管道装置内,螺旋管道装置的螺旋状管道能够增加重油在箱体1内的加热时间,保证导热油能够将螺旋管道装置内的重油均匀充分加热,螺旋管道装置粗细间隔分布的管道能够改变管道内重油与导热油之间的接触面积,进一步保证重油加热的充分性,经加热处理后的重油从螺旋管道装置内经重油出油管4流入燃烧器中,从而避免重油裂解成固态颗粒阻塞燃烧器的喷嘴,螺旋管道装置与加固桩2之间通过加固装置连接,能够增加螺旋管道装置在箱体1内部的稳定性,增加本新型重油电加热交换器内部结构的稳定性;工作人员能够根据重油电加热的加热需求更换不同比热容的导热油:在进行重油加热工作前,工作人员通过操作面板14控制出油泵10将箱体1内的导热油经出油管10从箱体1内泵出,当箱体1内的液位到达当下油位检测装置11检测位置时,下油位检测装置11将检测信号传递至操作面板14内,操作面板14控制出油泵10停止工作,即可完成导热油排出箱体1的工作,然后工作人员再将所需的导热油通过入油泵8泵入箱体1,操作方便灵活,能够满足多种加热需求。

具体而言,为了增加螺旋管道装置内部的稳定性,本实施例所述的螺旋管道装置包括第一螺旋管15、第二螺旋管16和第三螺旋管17,第一螺旋管15和第三螺旋管17的管径相同且均大于第二螺旋管16的管径,第一螺旋管15和第三螺旋管17分别绕在加固桩2的上侧和下侧,第二螺旋管16绕在加固桩2外周的中间位置,第二螺旋管16的上端和下端分别通过连接管18连接对应的第一螺旋管15的下端和第三螺旋管17的上端,第一螺旋管15的内部通过第二螺旋管16与第三螺旋管17的内部相通,第一螺旋管15的上端与重油入油管3的一侧固定连接,第一螺旋管15的内部与重油入油管3的内部相通,第三螺旋管17的下端与重油出油管4的一侧固定连接,第三螺旋管17的内部与重油出油管4的内部相通,第一螺旋管15、第二螺旋管16和第三螺旋管17与加固桩2之间均通过加固装置连接。重油自第一螺旋管15经第二螺旋管16流入第三螺旋管17, 第一螺旋管15和第三螺旋管17的管径大于第二螺旋管16,连接管 18能够对第一螺旋管15和第三螺旋管17与第二螺旋管16之间的管道连接处进行连接和过度,能够增加第一螺旋管15和第三螺旋管17与第二螺旋管16之间连接的稳定性,从而增加螺旋管道装置内部的稳定性。

具体的,为了增加螺旋管道装置安装的稳定性,本实施例所述的加固装置包括数个均匀螺旋环形分布的加固杆19,加固杆19分别位于每相邻的两个内层电加热板6之间,加固杆19的外端分别固定连接对应的第一螺旋管15、第二螺旋管16和第三螺旋管17管壁的内侧,加固杆19的内端分别连接对应的加固桩2的外周。加固桩2通过加固杆19能够对第一螺旋管15、第二螺旋管16和第三螺旋管16起到连接加固的作用,能够减缓重油流动对管道的冲击力,从而增加螺旋管道装置安装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为了对导热油进行均匀的加热,本实施例所述的外层电加热板5和内层电加热板6交错分布。外层电加热板5和内层电加热板6相互交错分布,能够使箱体1内的导热油的加热更加均匀,加热效果更好。

更进一步的,为了增加本新型交换器内部结构的稳定性,本实施例所述的导热油入油管7和导热油出油管9均为L型管,导热油入油管7和导热油出油管9的水平管分布固定安装在对应的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内,导热油入油管7和导热油出油管9的竖向管的管口位置均朝下。L型的导热油入油管7竖向管的管口朝下,能够避免入油泵8将导热油经导热油入油管7泵入箱体1内时直接注射在螺旋管道装置的管壁上,避免螺旋管道装置冲导热油冲击力产生晃动,从而增加本交换器内部结构的稳定性。

更进一步的,为了进一步增加本新型交换器内部结构的稳定性,本实施例所述的下油位检测装置11位于导热油入油管7的前侧,上油位检测装置12位于导热油出油管9的后侧。下油位检测装置11位于导热油入油管7的前侧,能够避免导热油进入箱体1内时直接落在下油位检测装置11上使其晃动,能够增加本新型交换器内部零部件安装的稳定性,从而进一步增加本新型交换器内部结构的稳定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设计图

重油电加热交换器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94976.8

申请日:2019-01-21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6(江西)

授权编号:CN209688880U

授权时间:20191126

主分类号:F23K5/20

专利分类号:F23K5/20

范畴分类:35B;

申请人:九江职业技术学院

第一申请人:九江职业技术学院

申请人地址:332007 江西省九江市十里大道1188号九江职业技术学院

发明人:刘赣华;徐海青;沈捷;李国田;李可

第一发明人:刘赣华

当前权利人:九江职业技术学院

代理人:王如意

代理机构:31310

代理机构编号:济南旌励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310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重油电加热交换器论文和设计-刘赣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