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诗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诗学,海德格尔,郭沫若,抒情,诗史,抒情诗,主体性。
诗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米家路,赵凡[1](2020)在《反照诗学:李金发诗中的幽暗启迪与悲悼伦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李金发诗歌中由力比多能量的危机导致身体退回黑暗的洞穴,从而拒斥自生光的直接启迪。反射光或折射光是贯穿李金发诗歌的母题,我称其为"反照性诗学",反照性诗学预示了中国现代文化叙述里涉及身份与自我模塑的关键性话题。借助镜像的折射反照,中国现代性叙述中自我的自反意识便随之崛现。与自生光的线性向心运动不同,反射光内存一种"观者—镜像—光源"的叁角关系,形成了破坏线性整一性的差异、剩余与他者性。通过对镜面物的观照,李金发诗歌透露出"自我"的空洞、匮乏和虚妄,显现了非我与分裂的自我。这种独特的自反性意识诞生出一种崭新的自我伦理,在颓废的第叁度空间里,重塑生命的美学情感与时间意识,通过"镜像—悲悼—纪念碑"的叙述范式构建了个人化身份与现代主体性的辩证美学。(本文来源于《江汉学术》期刊2020年01期)
刘康凯[2](2019)在《“时代诗学”辨略》一文中研究指出诗歌与时代的关系是新诗史上的重要话题,并形成一系列的诗学见解,我称之为"时代诗学"。近年这个话题又受到诗坛的关注,涌现诸多相关文章。大体来看,这些文章多强调诗歌与时代的紧密联系,重视诗歌对时代所负的某种使命,主张诗歌应反映或关注现实,甚或主张诗歌应具有某种"意识"。这些见解自然不乏合理之处,但也多未经更为深入的理论辨析。有鉴于此,笔者通过梳理相关诗史和诗学观念,并略作辨析,以图有裨于相关讨论。(本文来源于《诗歌月刊》期刊2019年12期)
沈健[3](2019)在《“江南诗学”:从最小的可能性出发——2019年度《江南诗》作品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从2008年创刊至今,《江南诗》走过了十一个年头。从最初刊名《诗江南》,到如今的《江南诗》,从96个页码到今年扩版为112个P,《江南诗》一向以稳健的专业追求、诗性的执着探索、多元的包容胸襟、鲜明的江南诗学建设承担为已任,在一流诗人推介、青年培养、诗学风格养成、刊物品质型塑等方面,积淀了独特的气质与个性。十一年,60余期,弹指一挥间,《江南诗》并未被时光轻易挥去,其知名度、影响力、认可性方面,已与《诗歌月刊》《扬(本文来源于《江南(江南诗)》期刊2019年06期)
沈苇[4](2019)在《诗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主持人语:为什么读诗?因为诗是审美,是发现,不仅给我们的心灵以抚慰,也为我们提供了看世界的方式;因为一首好诗会带给阅读者很大的愉悦,但绝不仅限于娱乐,而是会使我们的内心变得充实,使我们的精神得到滋养……张曙光如斯说。他的谈论深入到诗的本质,给人豁然开朗之感:诗是非功利的、精神生活的,是一种"无用之用"。(本文来源于《江南(江南诗)》期刊2019年06期)
习关磊,李凝玉[5](2019)在《时空的诗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习关磊在作品中探讨了很多对于时间、空间的理解。时间在艺术中被实体化,连续不断或消失、中断,形成作品的"气韵"。他相信创作中的敏锐感觉胜过理性思考,另一方面他又欣赏建筑对造型法则的极致体现。在这样的平衡中,随机和偶然会在一定范围内发生。艺术家的创作是充分深入的与物的交流,作品则是将这样的交流有效地落实下来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当代美术家》期刊2019年06期)
袁霜霜[6](2019)在《身体、疾病与诗:论肺结核与济慈诗学》一文中研究指出肺结核这一疾病肆虐于19世纪初的欧洲,在那个时代的文化群体中,它成了具有审美意蕴的时尚疾病。从身体学视域来看,结核病亦影响了浪漫主义诗学时尚,如崇尚自然、注重感性想象等。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是一名结核病患者,疾病凸显了身体的脆弱和生命的短暂,使其诗学呈现身体的维度。济慈的诗歌语言具有一种与肺结核相关的奇异之美,他的诗论思想也体现身体、生命、自然的热爱与眷恋。(本文来源于《文化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贾玮品[7](2019)在《海德格尔诗学视阈下儒家“仁”的境域生成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的世界是一个逐渐被形而上学的表象性思维方式控制的世界,相反人们处于技术的摆置之下,整日忙忙碌碌而淡忘了自己诗意生存的特性。如何通过诗性的还原创生出一个诗意的自由世界便成为当今思想家和文学家们所努力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试着借鉴对当代中西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诗学理论视角,深入分析在儒家核心概念"仁"的境遇生成性,以期二者能够有互参意义上的补充和融通甚至于开出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海德格尔是对二十世纪西方哲学和诗学影响最大的哲学家,他把革命性地突破了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理论,从而达到了一个新的思想层面。他的诗学思想通过进入《存在与(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33期)
陈芝国[8](2019)在《从梁宗岱到吴兴华:“新”古典主义的诗学策略与文化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自黄、梁"诗界革命"始,至胡适新诗运动,中国诗歌在革命话语的激荡之下,发生了众所周知的颠覆性古今之变。在"求解放争自由"的时代精神蛊惑之下,以自由诗这一西方现代诗大潮之支流为主要模仿对象,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极其殊异的自由体白话诗,在新诗运动中迅即成为中国诗歌的主流。"五四"之后,虽有新月诸子极力尝试格律体,试图将自由诗之外的其他西方格律诗体引进汉语诗界,不独读者以"豆腐干"(本文来源于《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期刊2019年03期)
傅华[9](2019)在《呼语、人称、“乱写”及其诗学的辩证——论郭沫若早期抒情诗的叙事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如果说胡适是白话新诗的第一人,那么现代抒情诗的确立则肇始于郭沫若~②。在1921年出版的《女神》中,郭沫若抒情诗中的叙事性已初显端倪。在《女神》诗集中,很多抒情诗都在不同层面分享了事件、对话、场景描写、视点转移、人物塑造等常见的叙事因素,而此类诗歌在郭沫若早期抒情诗中成为叙事性因素凸显的标志性文本。郭沫若抒情诗中的显性叙事特征在《凤凰涅盘》一诗中颇具有代表性,事件、叙事(本文来源于《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期刊2019年03期)
张文初,张倩[10](2019)在《“诗是经验”——论里尔克的诗学观》一文中研究指出里尔克明确指出:诗不是情感;"诗是经验"。里尔克的言说意味着告别传统浪漫主义诗学观和他自己早年诗歌创作的方式。但在这种"告别"中,它又仍然保留了浪漫主义的作者本体论观念。里尔克对超主体心性的"经验"的推崇,与传统再现论有类似之处,但在本质上它不属于"再现"。"经验"的超对象性、超实体性、超概念性可从海德格尔的"存在"范畴上领会;海德格尔对里尔克的激赏也正因此而发。(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诗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诗歌与时代的关系是新诗史上的重要话题,并形成一系列的诗学见解,我称之为"时代诗学"。近年这个话题又受到诗坛的关注,涌现诸多相关文章。大体来看,这些文章多强调诗歌与时代的紧密联系,重视诗歌对时代所负的某种使命,主张诗歌应反映或关注现实,甚或主张诗歌应具有某种"意识"。这些见解自然不乏合理之处,但也多未经更为深入的理论辨析。有鉴于此,笔者通过梳理相关诗史和诗学观念,并略作辨析,以图有裨于相关讨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诗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1].米家路,赵凡.反照诗学:李金发诗中的幽暗启迪与悲悼伦理[J].江汉学术.2020
[2].刘康凯.“时代诗学”辨略[J].诗歌月刊.2019
[3].沈健.“江南诗学”:从最小的可能性出发——2019年度《江南诗》作品综述[J].江南(江南诗).2019
[4].沈苇.诗学[J].江南(江南诗).2019
[5].习关磊,李凝玉.时空的诗学[J].当代美术家.2019
[6].袁霜霜.身体、疾病与诗:论肺结核与济慈诗学[J].文化研究.2019
[7].贾玮品.海德格尔诗学视阈下儒家“仁”的境域生成性[J].青年文学家.2019
[8].陈芝国.从梁宗岱到吴兴华:“新”古典主义的诗学策略与文化意义[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9
[9].傅华.呼语、人称、“乱写”及其诗学的辩证——论郭沫若早期抒情诗的叙事性[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9
[10].张文初,张倩.“诗是经验”——论里尔克的诗学观[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