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会宁县党岘初级中学730012
北师大版的初中语文学科中,比较探究课占着不小的比重,语文老师在教法学法的探讨运用上虽已初具一些模式。但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农村的语文教学中,多数教师由于对比较探究课不重视或思考研究不到位,不能与时俱进,教学方法单一陈旧,缺乏创新的勇气,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导致比较探究课的教学陷入了一些误区。
一、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误区
1.课堂教学仍局限于传统教学中:
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式的单向交流,教师在备课时没有设置的问题,课堂上基本没有生成的问题。这样的课堂缺少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和全班集体深入探究,气氛显得沉闷,缺少活力和灵动的课堂氛围。
2.没有突出比较探究课的中心环节:
比较探究,而是侧重于教学内容的传授,学生比较探究的范围仅仅局限于课本,以至于学生的比较思考、探讨研究活动少,且大多数教师总爱统一要求学生,导致学生个性发展少、创新少。在阅读上,学生读书缺乏自己的感悟和探究,读出来的是教师分析过的话;学生在笔记本上所记的也是教师讲授的话,没有学生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学生在阅读文章时丧失了自己的话语权,这种教学方式将会阻碍学生个体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
3.在比较探究课的写作训练上:
基本上是教师先拟题然后学生写,没有给学生的自由写作、自由表达、自由探究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且写作题目单一,构思内容雷同,没有很好地去鼓励学生进行富有创意的表达和发表独到的见解,严重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和探究创造。
4.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
教师未能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文本的时间,学生未把课文读通读熟,学生还未真正产生自己的感受和看法,教师就终止,以致小组合作比较探究往往流于形式,学生的探究不够深入。比如讲授比较探究课《三顾茅庐》、《周处》(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册),一位教师只给了学生五分钟阅读课文的时间,这种时间分配显然是不合理的。而有的教师虽组织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探究,最后却未能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展示探究思考的成果和产生的情感体验。
5.在探究性问题的设计上:
多数时候教师设计的问题过多或过于琐碎,没有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问题进行探究,浪费了时间,课堂效率不高。对课文后比较探究练习中设计的很好的探究性练习题目也置之不理,没有在课上或课后落实。
以上这些比较探究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笔者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精读文本、整体感知是比较探究的前提,也是比较探究课能否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让学生精读时,要把精读文和拓展文结合起来,只有精读了、整体感知了,才能引导学生找到最佳的比较切入点,比如讲解比较探究课《黄山记》、《三峡》(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找到的最佳的比较切入点是:描写同一景物“山峰”的语句的异同,从而分析文章的异同,进行纵横向比较探究。
2.课堂教学要有针对性。
比较探究课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针对性,即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教学,但也不是说由教师包办代替,而是要继续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讲解比较探究课《黄山记》、《三峡》(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仅写景这个知识点所涉及的问题就很多,教师针对学生现状,只选取“作者是如何用华美如诗的语言来描绘景物的?”这个有针对性的难点问题。因此,凡能由学生读懂的内容教师不讲,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提,凡是他们自已能够解决的问题,要继续让他们自己去独立解决;凡是他们自已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则启发、引导、组织大家一起解决。
3.广泛调动学生的参与性。
学生的广泛参与是比较探究课教学的基础,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困惑、思考、想法、见解和意见进课堂,让课堂真正成了学生求知和展示的舞台,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乐园,落实生本课堂。
4.教学设计要有开放性。
教师不可能预先设定学生未学之前存在的所有问题,而学生在参与性学习中的各种即兴表现和自由发挥更是教师所难于预料的,这对以教案为本位的传统教学的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有开放性,对教材内容要重组和整合,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启发、引导、汲取,课堂的活动方式是师生之间的全员参与、平等对话、平等讨论,从而使比较探究课堂教学成为推进学习行为,深化学习效果的活动。
比较探究性学习,重在以学生为本、以学生自主阅读为前提、以问题为中心、以讨论为交流方式、以陈述观点、说出理由为要求、以让课堂上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为目的。这样的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阅读比较,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实现的。教师只有这样思考研究践行比较探究课,才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学生敢于尝试、勇于探索、善于合作的良好学习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