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建构论文_孙宜君,王长潇,刘盼盼

导读:本文包含了议题建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议题,奥斯卡金像奖,文汇报,政策,马来西亚,公共政策,议程。

议题建构论文文献综述

孙宜君,王长潇,刘盼盼[1](2019)在《网络短视频议程设置的议题建构及其功能嬗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环境的变化与媒介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网络空间传播中的议程设置功能及其格局。网络短视频凭借自身传播机制和传播特征的驱动力,承担了议程设置的功能角色。本文从网络短视频进行议程设置的议题延伸和内容建构出发,分析了短视频议程设置功能嬗变带来的问题及挑战,并对网络空间传播的治理提出建议与思考。(本文来源于《当代传播》期刊2019年05期)

汪秀春[2](2019)在《议题建构引领深度对话——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课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议题式教学是新课标下的一种教学新样态,但在实践中存在议题构思不足、情境创设无序、师生活动流于表层等现象。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阐述了议题引领深度对话的价值诉求,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课为例,从议题建构——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深度对话——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活动设计——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探索增强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之策略,努力让核心素养在对话课堂的沃土生根发芽。(本文来源于《思想政治课教学》期刊2019年08期)

曾媛[3](2019)在《媒体对“奥斯卡金像奖”的议题建构分析——以《香港文汇报》报道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年一度的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是全球的文化盛典,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引发国内外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其中《香港文汇报》一直把奥斯卡金像奖作为一个重要议程,本文主要对《香港文汇报》对奥斯卡金像奖议题建构展开内容分析。(本文来源于《新闻前哨》期刊2019年08期)

王继周,马亚芳[4](2019)在《从“话语权削弱”到“流动的倾向性”:BBC“一带一路”议题建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带一路"倡议2013年被提出,作者以新闻常规的视角探讨BBC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再现与建构,以此管窥BBC建构中国议题的语法。研究发现,五年(2013—2018)来,在整体上升的报道趋势中2017年出现了一次报道高峰;从BBC给予报道文本的标签分类来看,被归入"Business""China""Asia"的报道量位居前叁,一定程度上折射出BBC将"一带一路"倡议更多与中国、亚洲勾连起来,而较少将其同英国、欧洲、世界联系起来;在信源结构中,精英信源占据主导地位,其中"他国政府"类信源所占比重较大,"中国政府"类信源被弱化,这有意或无意削弱了中国政府在该倡议中的话语权和解释权;就报道基调而言,虽然仍有一些负面报道(7.7%)的踪迹,但整体以中立报道为主(75%),并以2016年为分水岭,报道倾向发生了迁移。在报道文本中,国家政治框架使用最为频繁,由此,"中国野心勃勃""挑战美国主导权"等话语时常被提及。这反映出BBC对"一带一路"议题的复杂心态。(本文来源于《新闻与传播评论》期刊2019年04期)

钟琴宇[5](2019)在《马来西亚华人国家认同塑造的政治传播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民族国家大多具有多个民族或族群,这些族群的国家认同建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国家建设和发展的质量和水平。马来西亚是一个以马来人、华人、印度人和多个原住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其族群矛盾由来已久。其中,马来西亚的华人在历史上曾面临种种“歧视性”政策,导致其国家认同产生巨大危机.近些年来,马来西亚华人却呈现出了愈发强烈的国家认同意识。在这个过程中,马来西亚的华文媒体发挥了“议程设置”的重要作用。本文为更好地认识和理解马来西亚华人的政治文化,把握主流华文媒体在其国家认同建构中的作用,基于对导致华人国家认同增强的原因深入的分析,探讨和评估了华文媒体在华人国家认同塑造中所采用的具体方式.本文主要通过梳理历史上马来西亚华人“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演变,发现马来西亚华人在高压环境和恶劣的政治生态下,产生了极强的抗争意识,并通过政治参与中的族际“互动”与“交往”,以及对中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实现了对本族群认同的建构.本文阐述了马来西亚华文报刊的历史与现状,其中重点叙述了《星洲日报》的发展历程和它在华人社会拥有的重要影响力,并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星洲日报》在2018年马来西亚大选期间的新闻报道进行研究,发现近些年来马来西亚华人国家认同的增强,主要得益于马来政府的政策转向、华人积极的政治参与以及媒体的塑造功能.其中媒体发挥的功能一方面体现在媒体的“民主化”功能上,包括形成公共领域和公共空间、培育公民意识和公民文化等;另一方面体现在媒体的“议程设置”和“解释”的功能上,包括“求同存异”、塑造“集体记忆”、营造“参与感”和区分“他者”等.本文主要以《星洲日报》在大选期间的报道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对“第十四届马来西亚大选”这一事件进行个案分析,指出这次“改朝换代”为马来西亚的威权政治打开了一个缺口,促进了马来西亚的民主政治转型。此次“民主化”所带来的民主体制的发展发挥着“制度合法性”的建构作用,同时,马哈蒂尔为首的“希盟”对前任政府腐败行为的激烈抨击,在“利益合法性”和“道德合法性”方面也塑造着认同,叁者共同作用于马来西亚华人对新任政府和执政者认同的增强.然而,在多元族群的政治社会中,各族群之间的冲突和对立短时间内依旧不会消逝,历史上马来西亚华人所遭受的一系列“歧视性”政策,他们曾经在抗争和反抗的过程受到的屈辱和艰难险阻,已经成为不可消磨的“集体记忆”印刻在他们的头脑中。在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下,绝不可能简单地用国家认同覆盖或消灭原生性认同。本文认为,“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在不同“场景”中进行切换,并广泛形成一种“多元文化主义”的共识,是马来西亚华人、执政者和华文媒体在未来的族际整合和国家认同建构中最为重要的行动方向。(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23)

陈林[6](2019)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动员的议题建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政府主导的动员是引导民众参与的有效方式,议题的设置直接关乎动员的感召值,需要获得知识学的关注。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访谈法,以上海市M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动员中的议题建构为个案,研究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动员中议题建构的实践,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思路。论文基于近10年议题和议题建构的学术文献的梳理,从公共传播视角界定了动员、议题的内涵,立足议题建构的一般图景,根据政府、媒体和公众角色行为的递进关联,提出了以议题提出与具化、议题扩散与传播、议题认同与完成为核心流程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动员议题建构模式。遵循这个框架,论文以上海市M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动员中的议题建构为分析对象,简要介绍了其动员的基本方式,呈现了动员议题的类别和特点,考察了不同行为主体在议题建构中的角色定位,概括了M区议题建构的基本方式,在肯定M区遵循民本工作理念、政府主导议题建构、议题指向民生工作、全方位却有重点地建构动员议题、采用多样形式呈现议题内容等经验的基础上,侧重总结了M区政府在动员议题建构中存在的问题,即建构的议题未能切中公众关心点、议题媒体安排缺乏整合性、议题传播设计缺乏互动机制,并缺乏引导公众认同议题、完成议题的基本保障,同时还从政府视角进行了问题的归因分析。论文的最后部分,立足议题建构模式,针对问题和原因,提出政府既要加强学习、转变态度,不断提升议题建构能力;又要尊重公众在议题建构中的主体间性地位,努力满足公众的议题需求,与公众强化议题互动,充分调动公众议题建构与认同的主动性;同时还需要从议题扩散角度完善策略与布局,整合议题传播渠道,探索城市营销的议题传播思路,达成动员共识,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公众基础。(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16)

宋奥琳[7](2019)在《危机传播中媒体、政府与公众的议题建构及互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折达公路事件为研究个案,以政府回应内容、媒体报道内容和微博中公众言论内容为分析材料,采用文本分析法对折达公路事件中政府、媒体和公众叁个危机传播主体建构的议题进行了呈现,并对不同主体间、相同主体内不同属性的个体间议题的差异和话语表达差异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危机传播中政府、媒体与公众的互动关系,进而提出构建危机传播叁方主体良性互动的相关建议。本文经过研究认为,媒体的议题建构在折达公路事件中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内部分化。域外媒体的议题呈现出内容来源多元化、议题种类多样化的特点,建构的议题具有客观性和完整性,话语表达更注重问责,充分发挥了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本地媒体过度依赖地方政府的议题建构,缺乏主观能动性,议题内容和消息来源单一,话语表达宣传意味明显。地方政府在折达公路事件的议题建构过程中着力缩小责任归因范围和重建信任。公众议题数量多且分散,由于获取信息的渠道受限,较难自发建构原创议题,多是在政府和媒体议题的基础上发表观点,建构议题,产生影响。从微观层面来看,公众的话语表达具有戏谑性、情绪化、攻击性的特点,存在不理性、不客观等不利于危机传播良性互动的因素。研究发现,折达公路事件中域外媒体与政府间对话与冲突并存,双方达成了高度的议题交互,同时,在责任归因以及对政府应对的评价认知方面也存在冲突和分歧。本地媒体成为当地政府的舆论引导和宣传工具,二者是亦步亦趋的依附关系,并没有形成互动的条件。当地政府由于公信力低下、权威话语失灵等因素,丧失了与公众对话沟通的基础,建构的议题受到了公众的对抗式解读,双方形成冲突博弈局面。不同类型媒体与公众的互动情况差异极大,域外媒体与公众达成了高度的议题交互,进行了有效对话,而本地媒体由于议题的宣传框架太过明显,加之兰州晨报发文公然“回怼”域外媒体和网民的行为,加剧了公众与本地媒体的冲突。通过对折达公路事件的分析,本文认为,促进危机传播中政府、媒体与公众形成良性互动,需要叁方主体共同努力。政府需要转变传统思想,加大信息公开力度,面对公共危机事件时要及时回应,将整改措施落到实处,听取媒体和公众的可行建议。媒体需要担任好政府和公众间沟通桥梁的角色,积极行使社会监督功能,把握好党、政府以及人民的喉舌的双重属性,既协助政府处理好公共危机事件,又保障公民的知情权,维护人民利益。公众应着力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理性、客观地进行意见表达,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避免极端情绪影响公共危机事件的解决。(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5-01)

刘涛,姚文苑[8](2018)在《风险话语如何嵌入女性议题?——风险议题建构的性别逻辑与符号接合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风险语境下的媒介性别问题研究,需要关注风险话语生产的修辞原理和实践。由于风险话语被嵌入到女性议题的表征体系之中,媒介话语完成了从"女性风险"到"公共风险"的话语转换,这一过程对应的修辞原理是话语接合(articulation)。女性话语之所以被勾连到风险逻辑之中,离不开媒介话语建构上的"概念发明"和"阶层制造"。在女性话语的建构与生产实践中,话语接合发生的前提和基础是公共性的生产。而公共话语建构存在两个内在关联的修辞实践——符号逻辑和情感逻辑,前者主要体现为符号意指的意义流动与符号"标出"行为,后者主要表现为情感叙事体系中的"悲情叙事"和"对立叙事",以及情感认知系统中的"外部归因",其结果便是在情感维度上再造了一个"风险共同体"。(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刘红波,林彬[9](2018)在《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价值取向、议题建构与路径选择——基于政策文本的量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已成为我国国家战略。唯有认清我国要发展什么样的人工智能以及如何发展,方可实现政策制定的精准化,在战略管理中做到有的放矢。以我国人工智能政策为研究对象,运用扎根理论和政策文本量化分析方法,在"政策目标-政策工具"分析框架下探讨当前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特征与政策议题的关注情况。研究发现,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环境型政策工具使用最多,需求型工具使用不足;人工智能的文化和生态目标重视不够;地方政府在政策工具使用的丰富度和均衡性上存在差异;从政策议题来看,技术研发扶持已受到较高关注,但还有如智能产业激励、社会风险管控、数据资源共享、社会资本合作和知识产权保护等议题关注不足。最后提出了未来应如何发展的建议。(本文来源于《电子政务》期刊2018年11期)

刘晓燕[10](2018)在《环保NGO议题建构策略中的权力运作》一文中研究指出环保NG0作为第叁部门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公民社会的产生具有推动作用,能够促进公众意见的表达和政策的改进。环保NGO的议题建构,是通过媒体的宣传和报道,形成放大扩散效应,进行社会动员与积聚资源。在建构议题的策略过程中,政治权力、公民权力以不同的话语方式表达自身的合法性与合情性,因此环保NGO的议题是否得以报道,本质上取决于权力属性,权力的实际运作有赖于策略的使用。(本文来源于《青春岁月》期刊2018年21期)

议题建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议题式教学是新课标下的一种教学新样态,但在实践中存在议题构思不足、情境创设无序、师生活动流于表层等现象。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阐述了议题引领深度对话的价值诉求,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课为例,从议题建构——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深度对话——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活动设计——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探索增强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之策略,努力让核心素养在对话课堂的沃土生根发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议题建构论文参考文献

[1].孙宜君,王长潇,刘盼盼.网络短视频议程设置的议题建构及其功能嬗变[J].当代传播.2019

[2].汪秀春.议题建构引领深度对话——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课为例[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9

[3].曾媛.媒体对“奥斯卡金像奖”的议题建构分析——以《香港文汇报》报道为例[J].新闻前哨.2019

[4].王继周,马亚芳.从“话语权削弱”到“流动的倾向性”:BBC“一带一路”议题建构研究[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9

[5].钟琴宇.马来西亚华人国家认同塑造的政治传播学研究[D].南京大学.2019

[6].陈林.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动员的议题建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7].宋奥琳.危机传播中媒体、政府与公众的议题建构及互动分析[D].兰州大学.2019

[8].刘涛,姚文苑.风险话语如何嵌入女性议题?——风险议题建构的性别逻辑与符号接合实践[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9].刘红波,林彬.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价值取向、议题建构与路径选择——基于政策文本的量化研究[J].电子政务.2018

[10].刘晓燕.环保NGO议题建构策略中的权力运作[J].青春岁月.2018

论文知识图

媒体报道数量信息提供量是议题建构、突发事件的议题属性设置(议题建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动员的议题建构议题建构示意图):M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工作组织架构1-1:正文第一主线结构图第二,以...

标签:;  ;  ;  ;  ;  ;  ;  

议题建构论文_孙宜君,王长潇,刘盼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