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巨型框架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框架结构,结构,框架,减振,增量,振动台,支座。
巨型框架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姚华庭[1](2019)在《含减振子结构巨型框架结构振动台试验与数值模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含减振子结构的巨型框架结构是一种新型的结构体系。这种结构通过在主、次框架之间设置铅芯橡胶隔震支座形成减振子结构,减振子结构兼具质量块、阻尼器和弹性元件的作用,可以解决传统TMD质量块超重的现象,同时将耗能部位从主框架转移到隔震支座上,具有比较理想的减震效果。为评估含减振子结构巨型框架结构的减震效果和抗震性能,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1)设计并制作了几何相似比为1:25的缩尺模型。其中,减振子结构下部的铅芯橡胶隔震支座设计成可更换的形式,从而可以在巨型框架顶部的子结构和主结构之间采用铅芯橡胶隔震支座和刚性支座两种连接方式,以形成两个作为对比的试验模型,即单减振模型和刚性支座模型(非减振模型)。(2)对两个试验模型输入11条地震动记录和1条人工波进行了振动台试验,对试验得到各主框架层加速度响应和位移响应,减振子结构顶部加速度响应和位移响应以及隔震层的位移响应等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评估了减振子结构的减震效果。(3)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ETABS建立了单减振结构和刚性支座结构有限元模型,输入12条台面实测地震波进行了弹塑性时程分析,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所建立分析模型的可靠性。此外,论文还对模拟铅芯橡胶隔震支座常用的等效线性和双线性两种模型的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给出了相关建议。(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9-05-01)
莫真铭[2](2019)在《基于巨型框架的模块化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预制模块化建筑具有快速施工、绿色环保和回收利用率高等优点,是未来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随着人口集中程度越来越高,城市建筑用地日益紧张,建筑必须往高层超高层发展,但是模块化结构在高层建筑中的抗震性能尚不明确,也缺少相关的研究。巨型框架结构是一种具有刚度大、传力明确、抗震性能良好等的超高层建筑体系,其主子结构可以采用独立的两种结构形式。本文以抗震性能优良的巨型框架为载体,模块化结构为子结构,构成基于巨型框架的模块化结构体系。并运用有限元软件Perform-3D,对该结构进行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分别从基底剪力、层间位移角、层间侧移等宏观参数和材料损伤等角度来全面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并从大震损伤控制的角度,分别对巨型框架的主结构和子结构进行结构优化。本文开展的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基于巨型框架的模块化结构进行抗震性能分析。以有试验研究的钢筋混凝土巨型框架结构为基础,经合理设计后建立起基于巨型框架的模块化结构模型,并对基于巨型框架的模块化结构进行大震下的非线性时程分析,通过层间位移角、基底剪力、侧移、材料损伤等方面全面评价结构的抗震性能。结果表明基于巨型框架结构的模块化结构各项宏观指标都满足规范要求。在材料损伤方面子结构底层模块间连接处出现严重损伤,而主结构的底部和与巨型梁相交处也会出现严重损伤。(2)对基于巨型框架的模块化结构的子结构进行损伤控制研究。分别通过根据节点实际构造加强其承载力的抗震措施的方法、在主结构和次结构侧向连接处设置弹簧装置和设置金属阻尼器的减震措施来改善子结构损伤,通过对比结构的主结构顶点位移时程、主结构顶点绝对加速度时程、主结构基底剪力时程和各个子结构的顶点位移、绝对加速度、基底剪力等宏观指标和模块间连接处的损伤分析,获得子结构损伤控制的优选方案。结果表明:通过增加节点连接处的承载力的抗震方法能使节点损伤个数减少了45%;设置金属阻尼器能使模块连接节点破坏个数降低43%;设置弹簧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层间位移角、侧移和基底剪力等变化不大,弹簧刚度在104 k N/m左右模块间节点破坏个数降低了62%,在主次间加入弹簧装置对子结构模块化间连接处的损伤控制效果最优。(3)对基于巨型框架的模块化结构的主结构进行损伤控制研究。分别采用在巨型层间增加巨型耗能支撑的形式和以格构柱代替钢筋混凝土巨型柱的形式进行大震下弹塑性时程的分析,通过顶点位移、顶点绝对加速度、最大基底剪力等宏观指标和基于性能的构件损伤分析对两者进行抗震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增加巨型耗能支撑能使结构的顶点位移减少13.8%,对材料损伤有一定的改善;格构式巨型框架结构在顶点位移、顶点绝对加速度方面变化幅度不大,但在基底剪力方面比原结构减少了40%。且格构式巨型框架结构的构件损伤情况明显远小于传统钢筋混凝土巨型框架结构,对损伤的控制效果更优。(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9-05-01)
陈才华,张宏,肖从真,巫振弘,曹进哲[3](2018)在《带减震装置的巨型斜撑框架-核心筒超高层结构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8度区设置了屈曲约束支撑和黏滞阻尼器等减震措施的巨型斜撑框架-核心筒超高层结构进行了1∶35的整体缩尺模型振动台试验,首次将黏滞阻尼器应用于400m以上超高层结构整体模型振动台试验中。介绍了模型设计、试验过程及主要现象,测试了结构在8度小震、8度中震、8度大震地震波输入下的动力响应,包括结构自振特性、动力放大系数、楼层位移、层间位移角、损伤发展及阻尼器耗能。结果表明结构设计合理,减震措施有效,能满足规范及抗震设计性能目标的要求。在试验研究基础上,对结构设计提出了改进建议。(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8年S2期)
李貌[4](2018)在《关于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的超高层建筑》一文中研究指出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是指由加强层水平伸臂桁架或环桁架连接截面较大、数量较少的外框架落地柱与混凝土核心筒所组成的结构。框架与核心筒之间通过合理的连接,能够形成具有较大抗侧刚度和抗倾覆能力的超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结构中的加强层一般采用伸臂桁架或抗弯刚度大的结构构件,进而使结构的传力路径更加明确,刚度、稳定性得到明显提升。本文先对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的超高层建筑进行概述,并利用模型对该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建材与装饰》期刊2018年34期)
王静[5](2018)在《含减振子结构的巨型框架结构模型振动台试验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含减振子结构的巨型框架结构是将巨型框架结构与减震控制方法相结合的新型结构体系,在子结构与主结构之间布置隔震支座使得子结构成为类似调谐质量阻尼器的减振子结构。诸多研究表明含减振子结构的巨型框架结构可以有效减小结构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但由于结构体系的复杂性,针对这一结构体系的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尚不足。基于本课题组以往对含减振子结构的巨型框架结构参数优化的理论分析结果,同时考虑减振子结构数量与位置所带来的减震效果的差异,通过对普通巨型框架结构(非减振结构)和含减振子结构的巨型框架结构(单减振结构、叁减振结构)开展有限元分析与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得到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为了对振动台模型进行合理设计与分析,针对模型结构利用MSC.Marc有限元程序建立了精细化模型,输入调幅地震动进行非线性分析。结果表明:减振子结构的布置能够延长结构周期;周期随减振子结构数量增加而增长;单减振结构、叁减振结构的主、子框架楼层位移、主框架楼层绝对加速度及子框架顶层绝对加速度均小于非减振结构;叁减振结构减震效果优于单减振结构。(2)为了保证振动台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对5组试验用铅芯橡胶隔震支座进行压缩剪切试验。结果表明:隔震支座屈服力与屈服后刚度与设计值较为接近,支座性能比较稳定。(3)为了论证减振子结构数量对含减振子结构的巨型框架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设计了非减振结构、单减振结构和叁减振结构试验模型,对其进行振动台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El_Centro波与人工波作用下,单减振结构与叁减振结构的主框架楼层位移峰值、层间位移、绝对加速度响应均小于非减振结构;子框架顶层位移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4)通过对比计算值与实测值,验证了理论分析方法和振动台试验的准确性,而两者存在的误差主要在于试验中3个模型按顺序加载,结构刚度存在一定退化,但有限元分析中每个模型相互独立;同时和试验模型安装、支座加工与安装误差以及试验仪器本身误差有关。(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8-04-01)
吴昊,叶献国,蒋庆,种迅[6](2018)在《巨型框架结构基于易损性曲线的地震损伤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地震作用下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的损伤评估,建立基于最大层间位移角的损伤指标,采用基于易损性曲线的地震损伤评估方法。基于增量动力分析方法得到了巨型框架结构的易损性曲线,进行地震损伤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所采用的地震损伤评估方法能够简单有效地评估巨型框架结构在不同强度地震下的损伤程度,可为巨型框架结构的地震灾害损失评估与修复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8年01期)
邓飞[7](2017)在《分散型钢混凝土柱及在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巨柱截面尺寸较大时,普通型钢混凝土(SRC)组合柱往往构造复杂、焊缝较多、施工困难,而分散型钢混凝土(ISRC)组合柱中各型钢相互独立,可简化组合柱的截面构造。本论文从试验和理论两方面对ISRC柱的受力机理和设计方法展开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取得如下主要成果:(1)对6个1:4比例的ISRC试件进行了静力压弯试验。试件的含钢率为10%,试验中的主要变化参数为荷载的初始偏心率,分别为0、0.10和0.15。其中,每两个试件在同一个初始偏心率下加载。通过深入分析试验结果,得到了ISRC试件在压弯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模式、承载力、变形、截面曲率延性和刚度退化规律等特性。(2)对4个1:6比例的ISRC试件进行了拟静力加载试验,主要变化参数为荷载目标偏心率。为消除高轴力下摩擦力的影响,本文采用了一种新型的上、下对称式加载装置。此外,在每级循环中轴力和水平力的峰值按比例同时增加,从而更加准确的模拟巨柱在真实地震作用下轴力和水平力同时变动的特点。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得到了ISRC柱的破坏机制、滞回特性、耗能能力、承载力和刚度等性质。(3)深入研究了ISRC柱中型钢与混凝土之间的相对滑移机制,提出一种创新性的简化数值方法用来计算ISRC柱中型钢表面的相对滑移,并利用该方法分析了ISRC柱中型钢与混凝土界面的相对滑移分布。采用精细有限元模型模拟ISRC柱的受力性能,与简化模型和试验结果均吻合较好。通过参数分析的手段,研究了轴压比、剪跨比、含钢率和界面抗剪能力等因素对相对滑移的影响。(4)提出抗剪连接系数的概念来量化型钢界面抗剪能力与抗剪需求之间的相对强弱,利用该系数计算在部分抗剪连接条件下ISRC柱的压弯承载力。此外,提出了考虑相对滑移效应时ISRC柱的刚度计算方法。根据试验结果和理论分析,对ISRC柱的构造措施提出一定的建议。对一个实际结构中的底层巨柱进行设计,对比了在不同的截面形式和含钢率下的设计结果及其特点。(5)探究了ISRC柱在整体结构中的应用。改进预设屈服模式设计方法,并将其与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相结合。以一个270m高的平面结构为例,利用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探究了预设屈服模式设计方法在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中的应用,并提出一定的设计建议。(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17-06-01)
胡莹[8](2017)在《现浇巨型框架—预制装配内框架结构及其抗震减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按照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方法和评价指标进行设计施工,其抗震性能要求接近或达到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水平,然而在地震高烈度区,高延性需求导致钢筋密集、装配作业及连接锚固困难。耗能减震技术可以通过集中消耗地震能量、减小其他结构构件的延性需求,从而降低地震高烈度区结构构件的装配设计、施工难度。因此,本文针对地震高烈度区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施工难题,结合消能减震技术,提出现浇巨型框架-预制装配钢筋混凝土内框架结构体系,采用装配式耗能铰节点连接主框架和次框架,集中消耗地震能量、同时降低内框架构件的延性需求,采用巨型BRB支撑提升整体结构抗侧刚度和耗能能力,保护内框架的地震安全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进行钢筋混凝土巨型框架结构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分析主框架-次框架的传力和耗能分布、结构构件的屈服顺序以及延性需求。(2)提出基于耗能铰节点的巨型框架结构体系,采用可装配和往复弯曲耗能的铰节点连接次框架梁和主框架柱,研究该结构体系的耗能分布和次框架损伤程度,进行耗能铰节点的参数化分析,给出基于耗能铰节点的巨型框架结构体系的设计思路。(3)提出基于巨型BRB支撑的巨型框架结构体系,采用巨型BRB支撑连接巨型柱,提高巨型框架的抗侧刚度、同时利用巨型框架往复层间变形消耗地震能量,研究巨型BRB支撑布置形式对主次框架地震损伤的控制效果。(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7-06-01)
任俊亮[9](2017)在《次框架加设支撑对巨型框架结构动力响应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应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巨型框架结构进行结构仿真分析,并选取不同峰值的ELCENTRO波、Taft波和南京波进行加载,对在某巨型框架结构的次框架中设置不同形式支撑(X型中心支撑、K型偏心支撑和防屈曲支撑)后结构的动力响应进行了对比分析和研究,得出了该结构体系的相关动力反应特性,可为此类结构体系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对原结构模型、加设X型中心支撑、K型偏心支撑和防屈曲支撑等四个模型分别施加水平向ELCENTRO波、Taft波、南京波后,得出:结构的最大水平位移值随着地震加速度峰值的增大而增大,且最大水平位移均发生在结构的顶层。(2)在ELCENTRO波、Taft波和南京波加载下,当地震波加速度峰值为70cm/s2时,防屈曲支撑模型的最大位移值相对中心支撑模型和偏心支撑模型的位移值要大;当地震波加速度峰值为400cm/s2时,防屈曲支撑模型的最大位移值相对中心支撑模型和偏心支撑模型的位移值要小。当加速度峰值为70cm/s2时,防屈曲支撑模型相对中心支撑模型和偏心支撑模型降幅不明显,建议采用中心支撑,但当加速度峰值为400cm/s2时,加设防屈曲支撑和K形偏心支撑的巨型框架耗能明显优于加设X形中心支撑的巨型框架,仅从抗震设防考虑宜采用防屈曲支撑。(3)在不同的地震波作用下,巨型框架结构呈现出以剪切变形为主的侧移曲线,表现出巨型框架结构的变形特性。在加速度峰值为400cm/s2的地震波作用下,叁种模型的1、2层巨型层部位的位移区别不大,3、4层巨型层部位的位移有明显差别。加设支撑模型位移明显小于原始结构模型。由此得知,加设支撑能够提高结构的侧移刚度。同时,本文选择在结构的位移最大的巨型层(3、4层)次框架加设支撑是正确的。(本文来源于《河北工程大学》期刊2017-06-01)
夏亮[10](2017)在《巨型框架结构的功能可恢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社会不断发展、城市人口及经济密度不断增加的现代,我们不仅要求建筑在地震发生时能保障生命安全,还要考虑经济损失,保证结构在震后的功能可恢复等问题。巨型框架作为一种新型的结构体系,在高层建筑的发展中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亦可见其重要性。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高层巨型框架减震结构体系地震能量分析和抗倒塌能力研究”,“含减振子结构的巨型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及功能可恢复研究”,以及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含减振子结构的新型巨型框架结构性能化抗震设计研究”为依托,以巨型框架及其减震结构——含减振子结构的巨型框架为研究对象,以提高巨型框架的功能可恢复能力为指导思想,利用ABAQUS建立精细化有限元模型分析含减振子结构的巨型框架的减震效果,并利用PACT建立性能模型并得出含减振子结构的巨型框架对结构功能可恢复能力的贡献作用。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部分牺牲质量比后,模型可实现更大的频率比可调节范围。考虑到合理设计的超高层一般均具有较好的抗倒塌性能,且加速度敏感型非结构构件的损伤对功能可恢复的重要指标,即经济损失贡献巨大。因此选择楼层绝对加速度作为评价指标。使用11条地震动记录并将其加速度峰值调整至在七度中震水平,对不同频率比下的单减振子结构巨型框架进行时程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看,不同频率比下的减震结构均对于楼层绝对加速度具有一定的控制效果;当频率比为5时,其效果总体最优,此时针对结构中部的楼层绝对加速度控制效果可超过10%。(2)建筑物的倒塌是造成人员伤亡的最主要原因。结构如发生倒塌,则其功能可恢复能力就无从谈起。基于增量动力时程方法,以地面峰值加速度为地震动强度指标、以最大层间位移角为结构性能评价指标,对两类结构的倒塌易损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类结构均具有较高的抗倒塌能力,即使在罕遇地震动作用下,两类巨型框架发生倒塌的概率也极低,也进一步说明对减震效果优化时选用楼层绝对加速度的合理性;减震结构具有更高的抗倒塌性能,且在地震动强度增强时更为明显。(3)相对于层间位移角、楼层最大加速度等指标,利用震后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情况,可以更为直接的反应结构的功能可恢复能力,且更易于理解。本文建立的巨型框架及其减震结构的性能模型,并结合前文获取的结构响应数据,利用基于FEMA P-58的性能评估软件PACT,考察功能可恢复能力的重要指标——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设防地震作用下,巨型框架及其减震结构均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损伤,均需进行一定的修复。且从修复中值来看,减震结构具有一定提高功能可恢复性的效果。修复时其主要修复费用为非结构构件,且其大多为加速度敏感型,进一步说明本文第二章以楼层绝对加速度为优化指标的合理性。同时,在设防地震作用下,巨型框架及其减震结构的人员伤亡情况均非常低。可以认为两类结构在设防地震作用下,均基本不发生人员伤亡。(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7-04-01)
巨型框架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预制模块化建筑具有快速施工、绿色环保和回收利用率高等优点,是未来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随着人口集中程度越来越高,城市建筑用地日益紧张,建筑必须往高层超高层发展,但是模块化结构在高层建筑中的抗震性能尚不明确,也缺少相关的研究。巨型框架结构是一种具有刚度大、传力明确、抗震性能良好等的超高层建筑体系,其主子结构可以采用独立的两种结构形式。本文以抗震性能优良的巨型框架为载体,模块化结构为子结构,构成基于巨型框架的模块化结构体系。并运用有限元软件Perform-3D,对该结构进行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分别从基底剪力、层间位移角、层间侧移等宏观参数和材料损伤等角度来全面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并从大震损伤控制的角度,分别对巨型框架的主结构和子结构进行结构优化。本文开展的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基于巨型框架的模块化结构进行抗震性能分析。以有试验研究的钢筋混凝土巨型框架结构为基础,经合理设计后建立起基于巨型框架的模块化结构模型,并对基于巨型框架的模块化结构进行大震下的非线性时程分析,通过层间位移角、基底剪力、侧移、材料损伤等方面全面评价结构的抗震性能。结果表明基于巨型框架结构的模块化结构各项宏观指标都满足规范要求。在材料损伤方面子结构底层模块间连接处出现严重损伤,而主结构的底部和与巨型梁相交处也会出现严重损伤。(2)对基于巨型框架的模块化结构的子结构进行损伤控制研究。分别通过根据节点实际构造加强其承载力的抗震措施的方法、在主结构和次结构侧向连接处设置弹簧装置和设置金属阻尼器的减震措施来改善子结构损伤,通过对比结构的主结构顶点位移时程、主结构顶点绝对加速度时程、主结构基底剪力时程和各个子结构的顶点位移、绝对加速度、基底剪力等宏观指标和模块间连接处的损伤分析,获得子结构损伤控制的优选方案。结果表明:通过增加节点连接处的承载力的抗震方法能使节点损伤个数减少了45%;设置金属阻尼器能使模块连接节点破坏个数降低43%;设置弹簧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层间位移角、侧移和基底剪力等变化不大,弹簧刚度在104 k N/m左右模块间节点破坏个数降低了62%,在主次间加入弹簧装置对子结构模块化间连接处的损伤控制效果最优。(3)对基于巨型框架的模块化结构的主结构进行损伤控制研究。分别采用在巨型层间增加巨型耗能支撑的形式和以格构柱代替钢筋混凝土巨型柱的形式进行大震下弹塑性时程的分析,通过顶点位移、顶点绝对加速度、最大基底剪力等宏观指标和基于性能的构件损伤分析对两者进行抗震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增加巨型耗能支撑能使结构的顶点位移减少13.8%,对材料损伤有一定的改善;格构式巨型框架结构在顶点位移、顶点绝对加速度方面变化幅度不大,但在基底剪力方面比原结构减少了40%。且格构式巨型框架结构的构件损伤情况明显远小于传统钢筋混凝土巨型框架结构,对损伤的控制效果更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巨型框架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姚华庭.含减振子结构巨型框架结构振动台试验与数值模拟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9
[2].莫真铭.基于巨型框架的模块化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研究[D].广州大学.2019
[3].陈才华,张宏,肖从真,巫振弘,曹进哲.带减震装置的巨型斜撑框架-核心筒超高层结构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2018
[4].李貌.关于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的超高层建筑[J].建材与装饰.2018
[5].王静.含减振子结构的巨型框架结构模型振动台试验与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8
[6].吴昊,叶献国,蒋庆,种迅.巨型框架结构基于易损性曲线的地震损伤评估[J].建筑结构.2018
[7].邓飞.分散型钢混凝土柱及在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中的应用[D].清华大学.2017
[8].胡莹.现浇巨型框架—预制装配内框架结构及其抗震减震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9].任俊亮.次框架加设支撑对巨型框架结构动力响应影响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7
[10].夏亮.巨型框架结构的功能可恢复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