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伐强度对马尾松人工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性糖特征的影响

间伐强度对马尾松人工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性糖特征的影响

论文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间伐强度下马尾松人工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性糖为含量、组成和来源,以更好了解间伐后林地土壤有机碳库及其稳定性变化,为马尾松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指导。【方法】以30年生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法,设置4种处理,各处理重复3次,共12块20 m×20 m固定样地,包括对照(0%)、轻度间伐(25%)、中度间伐(45%)和强度间伐(65%),测定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及枯落物和土壤中性糖的含量及组成。【结果】根际土壤中性糖含量(4.55~7.89 mg·g-1)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壤(2.67~4.18 mg·g-1);间伐可显著降低根际土壤中性糖含量,且各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分别低于对照15.34%、27.25%和42.33%;非根际土壤中性糖含量仅在强度间伐下显著降低(P<0.05);非根际土壤中8种中性单糖含量在不同间伐强度间差异不显著,均以葡萄糖含量最高,占中性糖总量的33.21%~41.39%,其次为甘露糖(占中性糖总量的18.34%~25.09%)、半乳糖(占中性糖总量的13.87%~16.99%)、阿拉伯糖(占中性糖总量的8.45%~11.34%)、木糖(占中性糖总量的6.22%~7.91%)、鼠李糖(占中性糖总量的4.37%~6.06%)、岩藻糖(占中性糖总量的2.71%~3.26%)和核糖(含量最少,占中性糖总量的比例不到1%);根际土壤中8种中性单糖分布规律与非根际土壤一致,且随间伐强度增加各中性单糖含量呈下降趋势,但各处理间差异除葡萄糖外均未达到显著水平;间伐可增加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六碳糖(半乳糖+甘露糖)和五碳糖(木糖+阿拉伯糖)含量的比值,且间伐后该比值均大于2;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性糖在总有机碳中的比例分别为16.65%~17.36%和16.75%~23.21%,且该比值均随间伐强度增加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在中度间伐时达到最低值。【结论】间伐可降低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性糖总量,但对土壤中8种中性单糖含量影响不显著;间伐后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强,从而可增加土壤中性糖的微生物来源;中度间伐下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性糖和总有机碳的比值最低,表明中度间伐有利于土壤碳库的稳定,对马尾松近熟林实施45%的间伐强度较为适宜。

论文目录

  • 1 研究区概况
  • 2 研究方法
  •   2.1 样地设置
  •   2.2 样品采集与测定
  •   2.3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间伐强度下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差异
  •   3.2 不同间伐强度下枯落物层中性糖含量及组成
  •   3.3 不同间伐强度下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性糖含量及组成
  •   3.4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与中性糖含量间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4.1 间伐对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性糖含量的影响
  •   4.2 间伐对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性糖来源的影响
  •   4.3 间伐对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性糖占总有机碳比例的影响
  • 5 结论
  •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叶钰倩,赵家豪,刘畅,关庆伟

    关键词: 间伐强度,马尾松人工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性糖

    来源: 林业科学 2019年08期

    年度: 2019

    分类: 农业科技,基础科学

    专业: 自然地理学和测绘学,农业基础科学,林业

    单位: 南方现代林业协同创新中心南京林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学院

    基金: 长三角城市群关键生态景观重建修复技术与示范(2016YFC0502703)

    分类号: S714.2;S753

    页码: 28-35

    总页数: 8

    文件大小: 252K

    下载量: 151

    相关论文文献

    • [1].峨眉山珙桐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初步研究[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08)
    • [2].烤烟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典型相关分析[J]. 中国烟草科学 2013(04)
    • [3].杉木林地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特性分析[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1(07)
    • [4].绿洲盐化潮土区典型缺锌玉米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锌形态差异[J]. 甘肃农业科技 2020(06)
    • [5].宁南山区典型植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J]. 生态学报 2011(18)
    • [6].南阳烟区非根际土壤碳素与生态指标关系的分析[J]. 中国烟草科学 2008(06)
    • [7].独山子区优势草本植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J]. 生态学报 2018(09)
    • [8].基于16S rDNA高通量测序的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比较[J]. 山西农业科学 2019(07)
    • [9].毛竹林地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细菌结构及多样性[J]. 南方林业科学 2019(05)
    • [10].湘中紫色丘陵区不同植被类型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理化特征[J]. 水土保持通报 2017(05)
    • [11].大棚果蔬连作土壤肥力限制性因子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8)
    • [12].大气中臭氧浓度增加对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J]. 土壤学报 2009(05)
    • [13].中药材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酶和微生物特征[J]. 西北农业学报 2014(12)
    • [14].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铜化学行为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4(02)
    • [15].马铃薯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特征[J]. 生态环境学报 2020(01)
    • [16].马缨丹入侵对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现代农业科技 2016(20)
    • [17].磺胺嘧啶在玉米驯化根际土壤中的降解规律[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3(02)
    • [18].环境中磷化氢对水稻根际环境与土壤有效磷的影响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 2015(06)
    • [19].牡丹根际微生物区系及土壤酶活的研究[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3(06)
    • [20].连栽桉树人工林土壤硅酸盐细菌研究[J]. 广西农业科学 2010(05)
    • [21].西宁南山4种灌木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和养分特征[J]. 生态学报 2014(24)
    • [22].黑麦草植株-土壤环境因子对铅污染的响应研究[J]. 灌溉排水学报 2015(01)
    • [23].茶树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硒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8(09)
    • [24].秸秆生物炭施用对玉米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 生态环境学报 2018(10)
    • [25].普通鹿蹄草品质与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的关系[J]. 生态学报 2014(04)
    • [26].茶树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磷形态变化特征[J]. 水土保持通报 2013(04)
    • [27].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对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可培养菌的影响[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1(01)
    • [28].两种生态型东南景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特征的差异性[J]. 土壤学报 2009(03)
    • [29].旱地作物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硝酸盐异化还原成铵细菌群落组成的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 2019(02)
    • [30].生物质炭对根际土壤中镉形态转化及水稻镉累积的影响[J]. 生态环境学报 2016(09)

    标签:;  ;  ;  ;  

    间伐强度对马尾松人工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性糖特征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