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针对东北微地块群拼贴位置及构造演化这一重要科学问题,运用洋-陆转换及大陆动力学等理论,结合最新研究成果,通过系统分析松嫩地块与佳木斯地块间晚二叠世—晚三叠世嘉荫-牡丹江俯冲增生杂岩(黑龙江杂岩)带的物质组成,甄别了俯冲增生杂岩带内蛇绿岩的类型。研究表明:晚二叠世—晚三叠世蛇绿岩类型主要包括SSZ型蛇绿岩-斜长角闪片岩,地幔柱型蛇绿岩-蓝片岩,洋中脊型蛇绿岩-蓝片岩、超镁铁质岩,与弧盆系演化相关的蛇绿岩超镁铁质岩、辉长岩组合;结合晚二叠世—晚三叠世嘉荫-牡丹江俯冲增生杂岩带和张广才岭杂岩物质组成和各期岩浆弧、区域磨拉石建造空间分布,总结了松嫩地块和佳木斯地块之间新元古代—早侏罗世洋-陆转换过程。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张铁安,刘宇崴,赵雨生,高洪岩,杜兵盈,李小玉
关键词: 洋陆转换,黑龙江,俯冲增生杂岩,构造演化
来源: 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 2019年01期
年度: 2019
分类: 工程科技Ⅰ辑,基础科学
专业: 地质学
单位: 黑龙江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12120114033501)
分类号: P542
页码: 53-59
总页数: 7
文件大小: 295K
下载量: 50
相关论文文献
- [1].新元古代碳同位素负偏事件的动力学机制得以揭示[J].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9(04)
- [2].扬子北缘新元古代洋陆转换事件刍议[J].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7(06)
- [3].内蒙狼山新元古代酸性火山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 科学通报 2010(26)
- [4].新元古代地球气候研究进展[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1(03)
- [5].扬子板块西缘新元古代典型中酸性岩浆事件及其深部动力学机制: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质力学学报 2020(05)
- [6].西藏错那洞穹隆新元古代岩浆作用及其构造意义[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4)
- [7].华北中—新元古代的岩浆作用与多期裂谷事件[J]. 地学前缘 2014(01)
- [8].华北克拉通北缘西段新元古代裂谷的确认与成矿[J]. 地学前缘 2020(02)
- [9].新疆塔里木北缘新元古代最晚期岩浆事件[J]. 地质通报 2014(05)
- [10].海南岛中新元古代花岗质岩类的成因及其构造意义[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8(02)
- [11].赣东北西湾蛇绿混杂岩中新元古代花岗斑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地质学报 2015(S1)
- [12].陕西西乡县龙王塘地区新元古代岩体和脉岩锆石U-Pb年代学及源区性质[J]. 地质力学学报 2019(04)
- [13].华北地台北缘西段构造演化与狼山新元古代裂解‐成矿作用[J]. 矿物学报 2015(S1)
- [14].湘黔桂新元古代拉伸纪晚期地层年代格架对比及关键地质事件初探[J]. 地学前缘 2020(04)
- [15].环境[J]. 生物进化 2010(04)
- [16].扬子西南缘中-新元古代两期岩浆活动年代学及地质意义[J]. 地球科学 2020(07)
- [17].扬子东南缘“南华纪”盆地演化——来自新元古代花岗岩的年龄约束[J]. 中国地质 2013(06)
- [18].江南造山带东段新元古代九岭复式岩体锆石U-Pb年代学及构造意义[J]. 中国地质 2019(03)
- [19].扬子东南缘新元古代地质演化[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5(02)
- [20].西昆仑新元古代-中生代沉积盆地演化[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4(08)
- [21].华北陆块新元古代-中生代沉积盆地划分及其构造演化[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4(08)
- [22].华北、华南、塔里木三大陆块中-新元古代岩浆岩的特征及其地质对比意义[J]. 岩石学报 2020(08)
- [23].辽南新元古代桥头组海相冰碛沉积事件[J]. 世界地质 2018(04)
- [24].扬子克拉通内新元古代中期酸性火山岩的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0(11)
- [25].秦岭-大别新元古代-中生代沉积盆地演化[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4(08)
- [26].云南新元古代地史研究的新认识[J]. 地层学杂志 2019(01)
- [27].阿尔金南缘新元古代盖里克片麻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 现代地质 2015(06)
- [28].华南陆块新元古代低δ~(18)O岩浆岩的时空分布[J]. 科学通报 2013(23)
- [29].华北—江南地区中、新元古代地层格架的再认识[J]. 地球学报 2009(04)
- [30].扬子西缘新元古代中期裂谷作用:来自年代学与沉积学的新证据[J]. 地球科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