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李汉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杰,中国共产党,唯物史观,孔子,工人运动,思想。
李汉俊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李丹阳[1](2019)在《李汉俊与朝鲜独立运动——兼论民族解放与人民解放》一文中研究指出李汉俊早年十分关注朝鲜问题,并与在华朝鲜独立运动人士有关系。1920年3月他代表中国人在朝鲜"叁一运动"周年纪念会上致辞。李汉俊大力支持朝鲜人民的反日独立运动,但他认为,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吞并必须铲除其基础——资本主义制度。因此,他指出应当把弱小民族的解放运动与全世界劳动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结合起来;只有实行社会主义,人类的永久和平才能实现。(本文来源于《嘉兴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相坤[2](2019)在《中共创立时期共产党人的初心解读——李汉俊篇》一文中研究指出李汉俊(1890—1927),湖北潜江人。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共一大代表。早年留学日本,接受马克思主义。回国后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大力推进建党工作,为召开中共一大作出了卓越贡献。1927年被反动军阀杀害。1952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亲自签发《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证书上写着:"李汉俊同志在革命斗争中光荣牺牲,丰功伟绩永垂不朽!(本文来源于《党史文苑》期刊2019年01期)
牛琳[3](2018)在《李汉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李汉俊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是中共一大的代表人物,是中国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本文介绍了李汉俊从接触学习马克思主义到传播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整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李汉俊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坚持与错误的思潮抗争,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相结合,注重传播过程中内容与方法的创新,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章第二章介绍了李汉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背景,一是国内社会历史背景复杂,民族矛盾加深,社会矛盾激化。二是国外社会主义革命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广泛传播。在这一背景下,李汉俊等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开始了救国存亡的道路。文章第叁章介绍了李汉俊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实践活动,以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作为界限,分为建党前的活动、建党期间的活动与建党后的活动。建党前期李汉俊的活动主要有:主笔《星期评论》,使之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成立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它是共产党的雏形,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过程中占重要地位。建党期间李汉俊的活动主要有:创办《劳动界》,它是第一份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推动成立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它是中共最早的党组织;筹备召开中共一大,起草大会宣言。建党后期李汉俊的活动主要有:开创湖北工会运动;参与筹划京汉铁路罢工;大力发展湖北教育事业。文章第四章总结归纳了李汉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方式及主要特点。李汉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独特性在于,一是对唯物史观的传播研究,二是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研究。李汉俊在研究前人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对唯物史观基本公式进行了拆分,详细论述了每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李汉俊总结了中国社会问题,较早地提出了妇女解放这一观点。并通过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的方式创新地传播马克思主义。文章第五章总结了李汉俊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贡献与局限性。贡献主要包括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影响、对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对中国工人和学生运动的贡献。局限性是李汉俊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时间有限,回国后便投身革命斗争中,未能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再加上当时能够阅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书籍有限,因此李汉俊自身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缺乏深度和广度,这就导致李汉俊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缺乏独创性的见解。文章第六章介绍了李汉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启发。李汉俊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面对不同的群体,采取不同的传播方式。例如李汉俊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针对不同知识水平的读者,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能让各阶层的人民都能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让各阶层人民都能感受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革命事业取得的进展。这启发我们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注重技巧与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李汉俊领导工人、学生运动,在这一过程中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运动失败的原因。这启发我们要坚持理论与实践想结合。李汉俊自身对革命的坚定信念、为共产主义事业牺牲的革命精神也鼓舞了人民,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社会主义道路。总之,李汉俊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参与建立中国共产党,筹备召开中共一大,翻译大量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编写唯物史观教材,创办报刊发表多篇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领导工人和学生运动,团结先进知识分子并引介他们入党等一系列努力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期刊2018-12-01)
李丹阳[4](2018)在《李汉俊日本留学情况的实证研究(下篇)》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丰富的一手资料考察李汉俊在日本的经纬学堂、晓星中学、第八高等学校、东京帝国大学学习的情况。还探讨了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倾向社会主义的背景和缘由;澄清了关于他师从河上肇,并在其影响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传闻。最后评估了李汉俊长期海外留学的利弊。(本文来源于《中共创建史研究》期刊2018年00期)
于美娟[5](2018)在《李汉俊文化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李汉俊作为中国共产党创立者之一,也是理论水平较高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由于早年留学日本,李汉俊最初受到的社会主义思想启蒙也多来自于日本,后来回国经历了五四运动的洗礼,才最终成为一名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从五四运动时期积极参与组织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活动,发表并翻译大量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着作。同时,他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不仅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发挥了重要贡献,还立足于中国革命实践,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文化思想体系。文章首先从李汉俊文化思想形成的条件入手,结合他的留学经历以及中国近代的时代背景,重点阐述了他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文章从唯物史观角度评介了李汉俊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李汉俊先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道德等因素存在的必要性,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这种传统道德随着时代发展已不再适合于现在社会。他主张中国应该发扬道家“无为而治”的新道德,即打破现状、敢于创造,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增强国力。李汉俊对西方文化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现代文明是值得肯定的,他并不否认这种文明,并且是极为支持的。但是另一方面他也明确指出,资本主义对内剥削劳动者、对外侵略别国的本性暴露出西方文化宣扬的“民主”“平等”思想具有欺骗性。文章还着重评介了李汉俊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他在经历了五四运动后,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运用,他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和阶级斗争论为研究对象,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指导中国革命的思想武器,探索中国革命前进道路。李汉俊作为早期党内理论水平较高的一位革命者,他的一生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方法。他注重将中西文化的问题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理论体系。李汉俊不怕牺牲、不懈奋斗的精神激励着当代青年不断奋斗,他的文化思想对于当代中国文化事业的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其思想价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探索。(本文来源于《鲁东大学》期刊2018-06-01)
于美娟[6](2017)在《浅谈李汉俊对儒、道两家思想主张的看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李汉俊认为中国应该打破儒家对人们的思想统治,改变之前压抑人性、等级观念的旧道德,学习老子"打破桎梏",追求自由的"新道德"(本文来源于《报刊荟萃》期刊2017年10期)
李丹阳[7](2017)在《李汉俊日本留学情况的实证研究(上篇)》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丰富的一手资料考察李汉俊在日本的经纬学堂、晓星中学、第八高等学校、东京帝国大学学习的情况。还探讨了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倾向社会主义的背景和缘由;澄清了关于他师从河上肇,并在其影响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传闻。最后评估了李汉俊长期海外留学的利弊。(本文来源于《中共创建史研究》期刊2017年00期)
李艳丰[8](2017)在《知行合一——李汉俊工人运动思想与实践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李汉俊不仅是我党早期工人运动思想的开拓者,还是工人运动具体实践的领导者和参与者。在日本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后,他在研究与翻译马列着作的过程中,通过对中国工人阶级现状的分析,结合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情况,逐渐地产生了自己的工人运动思想。同时他还把自己的工人运动思想通过舆论宣传、组织工会以及参与罢工等形式付诸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从"不知"到"知"再到"知行合一",李汉俊工人运动思想对指导建党前后工人运动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工人运动实践更是对后来工人运动的组织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动态》期刊2017年09期)
马晴,臧子明,宋业臻[9](2017)在《论李汉俊、刘仁静建党观念的分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因"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党",代表李汉俊和刘仁静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本文以此冲突为切入点分析两种建党观念的异同,并从政治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其产生冲突的原因。(本文来源于《世纪桥》期刊2017年07期)
虞志坚,钟声[10](2016)在《李汉俊对早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及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李汉俊不仅是着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建者,也是中共早期杰出的宣传家、编辑家。李汉俊通过自己大量的编辑出版活动对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着力改造《星期评论》,正视不同信仰者,积极筹备建党;努力翻译、校对和出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着作,面向社会大众宣传唯物史观;创办《劳动界》周刊,联系工人的生产生活实际,通俗平实地宣传革命道理;主持《新青年》编辑部工作,面向进步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考察李汉俊对早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从中得出若干启示,有益于新形势下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编辑出版事业,从而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文来源于《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李汉俊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李汉俊(1890—1927),湖北潜江人。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共一大代表。早年留学日本,接受马克思主义。回国后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大力推进建党工作,为召开中共一大作出了卓越贡献。1927年被反动军阀杀害。1952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亲自签发《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证书上写着:"李汉俊同志在革命斗争中光荣牺牲,丰功伟绩永垂不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李汉俊论文参考文献
[1].李丹阳.李汉俊与朝鲜独立运动——兼论民族解放与人民解放[J].嘉兴学院学报.2019
[2].王相坤.中共创立时期共产党人的初心解读——李汉俊篇[J].党史文苑.2019
[3].牛琳.李汉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8
[4].李丹阳.李汉俊日本留学情况的实证研究(下篇)[J].中共创建史研究.2018
[5].于美娟.李汉俊文化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D].鲁东大学.2018
[6].于美娟.浅谈李汉俊对儒、道两家思想主张的看法[J].报刊荟萃.2017
[7].李丹阳.李汉俊日本留学情况的实证研究(上篇)[J].中共创建史研究.2017
[8].李艳丰.知行合一——李汉俊工人运动思想与实践探析[J].社会科学动态.2017
[9].马晴,臧子明,宋业臻.论李汉俊、刘仁静建党观念的分歧[J].世纪桥.2017
[10].虞志坚,钟声.李汉俊对早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及启示[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