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车辆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动力学,车辆,履带,轮胎,功率,特性,磨耗。
车辆动力学论文文献综述
董振铭[1](2019)在《基于车辆的动力学研究设计的一种控制安全制动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车辆在启动、行驶和刹车过程都与轮胎和地面之间的摩擦息息相关,通过功能关系、轮胎转速与车辆行驶速度的关系,研究车辆发动机功率、轮胎转速和轮胎打滑的关系,以此为理论基础设计一种新型的车辆功率和轮胎转速控制系统来进行刹车,以提高车辆在各种路况行驶时的安全性。(本文来源于《轻工科技》期刊2019年12期)
田富刚[2](2019)在《第五届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车辆动力学分技术委员会成立会议在厦门召开》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10月12日,第五届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车辆动力学分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动力学分委会")成立会议在厦门召开。来自动力学分委会委员单位和观察员单位的专家代表共计4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车辆技术首席专家、第五届动力学分委会秘书长郭平主持。(本文来源于《中国汽车》期刊2019年11期)
吴凯佳,苏小平[3](2019)在《某工程车辆车架的结构动力学分析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车架轻量化,提高车辆的燃油经济性,以某型号工程车辆车架为研究对象,在Hypermesh中建立其有限元模型,分析车架在满载弯曲、扭转和制动叁大典型工况下的静态特性,计算发现车架在对角轮悬空工况下的应力最大,最大应力为189.2 MPa。对车架进行模态分析,得到车架的前16阶模态频率与振型图,并在此基础上推导车架的动载系数,计算得到车架的最大动应力为230.8 MPa。基于分析结果对车架进行尺寸优化,使车架质量降低了7.14%,一阶模态频率提高了13.4%,二阶模态频率提高了12.6%,达到了预期的轻量化目标。(本文来源于《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宋志坤,孙琛,成棣,王皓,胡晓依[4](2019)在《车轮型面圆弧参数及其对轮轨接触和车辆动力学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调研国内外高速铁路车轮型面的基础上,采用4段圆弧描述车辆正常运行时车轮与钢轨接触的主要区段,提出表示这些区段的6个圆弧参数,包括4段圆弧的半径(R_5,R_6,R_7,R_8)以及中间2段圆弧的圆心横坐标(x_(R6),x_(R7))。以CRH380B型高速动车组为例,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进行车轮型面圆弧参数对轮轨接触和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R_5和R_8对轮轨接触和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很小,R_6和x_(R6)对车辆曲线通过性能影响较大,R_7和x_(R7)对轮轨接触和车辆直线运行性能影响较大;在进行车轮型面优化设计时,应根据现有的车轮型面参数将R_5和R_8取为固定值,仅将R_6,x_(R6),R_7和x_(R7)作为关键圆弧参数;当其他圆弧参数取默认值时,R_7大于475 mm或x_(R7)小于19 mm时名义等效锥度小于0.08,容易产生低锥度晃车,导致临界速度小于200 km·h~(-1);为改善目前存在的低锥度晃车问题,应将R_7和x_(R7)作为重点优化设计参数。(本文来源于《中国铁道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代健健,毛明,陈轶杰,杜甫,张旭[5](2019)在《履带车辆复合悬架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某型采用扭杆悬架的高机动履带车辆行驶平顺性和弹性元件可靠性不高的问题,提出了扭杆油气复合悬架的新构型。建立复合悬架的弹性特性、阻尼特性的数学模型,基于Simulink、RecurDyn分别建立复合悬架的单轮及半车动力学模型,与原履带车辆开展动力学对比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复合悬架具备高机动履带车辆所需的非线性弹性特性,能够明显提高原履带车辆的行驶平顺性、弹性元件可靠性及悬架缓冲可靠性,具有较大的工程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2019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3)》期刊2019-10-22)
孔祥通,刘瑞麒,王小康[6](2019)在《基于车辆实时动力学的自行装备运动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对使用日益广泛的自行装备进行精确运动仿真,本文结合车辆实时动力学解决方案,提出了"车辆地面力学+动力学"的综合运动仿真方案。根据基于Vortex的实时车辆建模及地面模型构建方案,对车辆动力学实时建模方案进行研究;同时,为了方便集成地面力学,对Vortex中独立建模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了Vortex与地面力学集成的具体开发流程;最后对车辆地面力学进行研究,重点论述轮式自行装备直线及转向时轮地力学模型。上述研究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自行装备实时运动仿真方案,并结合视景仿真技术,可实现自行装备的精确、可视化仿真。(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期刊2019年29期)
蒋益平,池茂儒,周橙,朱海燕[7](2019)在《组合轮径差对地铁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各种轮径差组合形式对地铁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基于车辆系统动力学和赫兹非线性接触理论,建立地铁动车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分析各种轮径差组合工况下地铁车辆的临界速度、平稳性、安全性和磨耗功率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多种轮径差组合工况下,轮径差增大会使地铁车辆的临界速度有较大幅度降低,会使地铁车辆的横向平稳性和磨耗功率明显增大;轮径差对地铁车辆的垂向平稳性、轮轴横向力、轮轨垂向力、脱轨系数和轮重减载率影响较小;通过左、右曲线时,轮径差对磨耗功率增幅的影响存在差异,但变化规律一致。(本文来源于《润滑与密封》期刊2019年10期)
张政,冯广斌,孙华刚[8](2019)在《履带车辆变速箱动力学建模及耦合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变速箱是履带车辆核心部件之一,为了能够准确描述变速箱运行过程中内部的耦合特性,在建立变速箱多刚体模型的基础上,将其中箱体、传动轴及轴承柔性化,建立了变速箱刚柔耦合动力学仿真模型。以某实际工况为例,对比分析了刚性模式和刚柔耦合模式下齿轮副动态啮合力的变化规律,得到了各传动轴的载荷特性及箱体表面加速度的时频域曲线,并利用台架实验对变速箱刚柔耦合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仿真过程及结果为后续履带车辆变速箱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的研究提供了模型和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机械传动》期刊2019年09期)
唐飞,马帅,李耀,徐笑寒[9](2019)在《基于控制悬挂式单轨车辆侧滚的动力学参数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悬挂式单轨车辆通过曲线时侧滚较大的问题,从车辆设计、系统动力学参数优化的角度出发探索控制车辆侧滚的方法。首先对悬挂式单轨车辆结构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之上建立悬挂式单轨车辆拓扑构型关系和动力学仿真模型;然后对车辆系统动力学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筛选出对车辆侧滚影响显着的参数;最后以影响显着的系统动力学参数作为优化设计变量,以车辆运行稳定性、曲线通过性和平稳性作为优化约束条件,采用NSGA-Ⅱ遗传算法作为优化算法,运用ADAMS与mode FRONTIER联合对悬挂式单轨车辆侧滚进行优化分析。优化结果表明:在满足给定约束条件下,当空气弹簧刚度、走行轮胎垂向刚度、水平轮径向刚度达到最优解时,悬挂式单轨车辆的侧滚角降低了15.90%~17.11%,悬挂式单轨车辆的侧滚得到了有效控制。(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9期)
刘凯,王威,龚建伟,陈慧岩,陈舒平[10](2019)在《越野地形下智能车辆的动力学建模与轨迹跟踪》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越野地形下智能车辆的动力学建模与轨迹跟踪控制方法.针对越野地形建立了考虑路面倾角的智能车辆动力学模型,并推导了基于零力矩点的车辆侧倾安全约束.然后考虑上述车辆动力学模型及安全约束条件,设计了基于模型预测的智能车辆轨迹跟踪控制器.仿真试验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适应复杂的越野地形,并能够在实现无碰撞轨迹的同时防止车辆发生侧翻危险.(本文来源于《北京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车辆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9年10月12日,第五届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车辆动力学分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动力学分委会")成立会议在厦门召开。来自动力学分委会委员单位和观察员单位的专家代表共计4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车辆技术首席专家、第五届动力学分委会秘书长郭平主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车辆动力学论文参考文献
[1].董振铭.基于车辆的动力学研究设计的一种控制安全制动系统[J].轻工科技.2019
[2].田富刚.第五届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车辆动力学分技术委员会成立会议在厦门召开[J].中国汽车.2019
[3].吴凯佳,苏小平.某工程车辆车架的结构动力学分析与优化[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宋志坤,孙琛,成棣,王皓,胡晓依.车轮型面圆弧参数及其对轮轨接触和车辆动力学影响研究[J].中国铁道科学.2019
[5].代健健,毛明,陈轶杰,杜甫,张旭.履带车辆复合悬架动力学研究[C].2019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3).2019
[6].孔祥通,刘瑞麒,王小康.基于车辆实时动力学的自行装备运动仿真[J].河南科技.2019
[7].蒋益平,池茂儒,周橙,朱海燕.组合轮径差对地铁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J].润滑与密封.2019
[8].张政,冯广斌,孙华刚.履带车辆变速箱动力学建模及耦合特性分析[J].机械传动.2019
[9].唐飞,马帅,李耀,徐笑寒.基于控制悬挂式单轨车辆侧滚的动力学参数优化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10].刘凯,王威,龚建伟,陈慧岩,陈舒平.越野地形下智能车辆的动力学建模与轨迹跟踪[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