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物医学复合材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复合材料,纳米,相容性,磷酸钙,生物医学,红外光,肝素。
生物医学复合材料论文文献综述
蒋晓鸽,吴家馨,裴锡波[1](2019)在《金属-有机骨架及其复合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有机骨架(MOF)也被称为配位聚合物,是一种新型的有机-无机杂化晶态多孔材料,由金属离子或者金属离子簇作为节点,多配位点的有机配体作为连接点,通过配位作用自组装形成高度规则的网状骨架结构。MOF及复合材料的特殊性能促进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包括种植体表面涂层改性、药物载体、储存气体、辅助生物体内显影成像等。本文对MOF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以上几个方面应用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国际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胡嗣胜[2](2018)在《肝素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生物医学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肝素作为抗凝血、抗血栓功效良好的药物,现已被广泛使用。除此之外,从抗炎和抗肿瘤应用,到预防传染病和用作药物递送的纳米载体,目前人们对肝素的潜在用途也越来越感兴趣。但肝素具有明显的副作用,使得其通过缓释体系再被利用的研究成为重点。此外,基于肝素的抗凝血、抗血栓效果,拓展其生物医学应用领域,也成为生物材料、生命分析等领域的研究热点。本论文针对不同血液接触类材料的肝素药物高效负载、可控缓释方式进行了研究,并通过纳米载药技术对肝素在材料表面改性和生物传感的应用做了一定的探索。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综合利用硬模板(Fe3O4微粒作为核)、软模板法(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作为介孔模板剂)和表面氨化技术制备得到氨基化中空介孔二氧化硅(A-HMS)。然后,肝素由一个简单的浸泡过程负载于A-HMS,得到H-A-HMS,再通过铂(Pt)溅射修饰获得JanusH-A-HMS微马达,它的运动是由Pt催化分解过氧化氢(H2O2)获得氧(气)和水而造成的气泡推动来实现。相关生物相容性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的Janus H-A-HMS微马达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无细胞毒性、高负载和控制释放的肝素,以及自主运动能力。它将为肝素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更多应用提供支持。2.选择肝素和琼脂糖分别作为提高材料血液相容性以及抗细菌黏附能力的药物,且将其装载到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中,然后将这种成功装载了药物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通过静电作用修饰到硅橡胶薄膜的表面。纳米粒子的介孔结构通过透射电镜(TEM)、动态光散射(DLS)、Brunauer-Emmett-Teller(BET)表面积、傅里叶变换红外分光镜(FTIR)、热重分析(TGA)、扫描电镜(SEM)以及水接触角进行细节化的表征。此外,对材料进行了血小板和全血粘附实验、溶血率分析、红细胞形态变化、体外凝血时间测试以及细菌粘附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负载肝素和琼脂糖的介孔二氧化硅修饰硅橡胶薄膜具有优良的抗凝血和抗细菌粘附能力。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修饰后的硅橡胶有望在与血液相接触的生物医用材料领域占据一席之地。3.制备负载肝素药物的聚赖氨酸微粒(PL-HepNPs),并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FT-IR)光谱对其进行了形貌和化学组成的表征,然后通过药物缓释、体外凝血试验、溶血试验等检测了 PL-Hep NPs的肝素可控释放能力以及良好的血液相容性。将其与碳纳米管(CNTs)共混后涂覆到玻碳电极表面,与癌胚抗体(anti-CEA)结合,由此构建一种新型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评价,同时将其应用到全血中进行癌胚抗原(CEA)的检测。检测结果表明该免疫传感器能应用于全血中CEA的检测,检测线性范围宽(0.01~120 ng/mL),检测限较低(0.0036 ng/mL),同时具有很好的特异性、稳定性和准确性,这些均说明了该免疫传感器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4.设计合成一种基于磁性超支化聚酰胺负载肝素的新型荧光检测剂(Fe304@HPAM/Hep),TEM、SEM、EDS、Zeta电位以及荧光光谱对该材料进行了物理表征,然后通过体外凝血试验、溶血试验检测了 Fe3O4@HPAM/Hep所拥有的抗凝血性能。将这类磁性超支化/肝素纳米粒子应用于水相和全血中铅离子的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超支化聚酰胺独特的空腔结构为其提供了良好的荧光性能,并能与铅离子协同作用,增强复合材料的荧光信号,提高了检测灵敏度。此外,本传感体系所用超支化聚酰胺对铅离子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吸附作用,所以具有很高的抗干扰能力和选择性。与传统有机荧光物质相比,Fe304@HPAM/Hep(富含氨基)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并且其高密度的活性氨基可以高效捕获水相或全血环境中的铅离子,检测限较低(水相1.007pM,血液1.013 pM),因而在环境和生物医药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8-05-26)
胡亚云[3](2018)在《氧化铁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为止,恶性肿瘤依旧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极大困扰之一。数十年来,虽然研究人员为之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显着的改善,肿瘤的发病率还是逐年上升。造成肿瘤难以治愈的原因之一在于其难以被有效的提前诊断出来,通常是当人们发现时已经到达癌症晚期,肿瘤细胞开始扩散,极大的提高了肿瘤的治疗难度。因此,肿瘤的早期诊断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此外,目前肿瘤的治疗方法主体上仍旧是手术、放疗和化疗,这些治疗手段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导致正常组织细胞损伤,从而造成严重的副作用。光热疗法作为一种新兴的肿瘤治疗手段,利用光热试剂吸收近红外激光产生局部高温从而有效的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而将多种治疗方法结合在一起则可以更为有效的提高肿瘤的治疗效率和降低对正常细胞和组织的毒副作用。本论文以磁性氧化铁以及Fe_3O_4@Ag为基础,探索它们在肿瘤的初步诊断、成像和协同治疗方面的效果。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以多孔氧化铁为载体负载阿霉素盐酸盐,并利用氧化铁在近红外区域具有较宽的吸收峰的特性,其可以将部分光能转化为热能,进而提高肿瘤部位的局部温度。与此同时,局部温度的升高又可以促进阿霉素盐酸盐的释放,从而实现光热/化疗协同治疗的效果。此外,多孔氧化铁具有较大的r_2值,在MRI应用中是一种良好的T_2造影剂。2、以多孔氧化铁为模板,在其表面原位还原AgNO_3生成Ag纳米粒子,得到Fe_3O_4@Ag纳米复合材料。然后将其作为H_2O_2传感器对其催化性能进行了灵敏性和选择性的研究。此外,进一步将其运用于活体细胞内部的H_2O_2的含量的检测,进而确定细胞是否发生了病变,最终实现对疾病(肿瘤)的早期的初步诊断。(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8-05-01)
赵新美[4](2018)在《水凝胶复合材料在生物医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叁维支架在再生医学、组织工程和细胞培养技术等领域的应用及需求在不断扩大,对这种叁维结构材料的需求随其应用不同而不同。近几十年来,为解决这些需求并刺激预期的反应,人们对各种材料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中在再生医学领域最有前途的材料为无机/有机水凝胶复合材料,通过水凝胶体系之间的协同作用可设计出具有生物性能,可在体内、体外具有降解作用的材料。因此,本文综述了最重要的几种制备复合水凝胶无机材料。(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8年05期)
李佳[5](2017)在《阳离子聚合物/金纳米棒复合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其生物医学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环境的变化,我国癌症患者越来越多,并且由于发现时间晚和缺乏高效的治疗手段,导致癌症患者的死亡率居高不下,这一现象已经对人们的健康产生极大威胁。因此,对于癌症早期的诊断与治疗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传统的药物化疗和放射治疗已经不能解决目前癌症治疗所面临的困难,基因治疗的出现为癌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理论上讲基因治疗是一种高效的癌症治疗手段,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基因治疗的发展遇到了瓶颈,主要表现在如何构建具有低毒高效的基因递送载体。阳离子非病毒递送载体受到广泛关注,其中有机/无机纳米复合递送载体具有长循环和易跨膜转运的特点,并且无机纳米材料具有优良的光电磁等特性,使载体递送体系具备分子成像和功能治疗的特性,实现诊疗一体化,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而构建有机/无机纳米复合递送载体的关键问题是选择合适的功能性无机纳米粒子和使用简易的构建方法。首先,我们选取了具有独特物理化学性质,良好生物相容性和较低细胞毒性的金纳米棒,其合成简单、易于修饰,具有光声成像和光热治疗的功能;其次,我们通过ATRP(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及开环反应分别得到了阳离子聚合物BUCT-PGED(乙二胺功能化的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和BUCT-PGEA(乙醇胺功能化的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后分别接上LA(硫辛酸),并发展了“Grafting-onto”的方法,借助Au-S键的作用,可控的、定量的将阳离子聚合物修饰到金纳米棒上。将制得的纳米复合递送载体在C6和HeLa细胞系中进行相应评价,结果表现出纳米复合载体具有较高的基因转染效率和较低的细胞毒性(与PEI相比);并且在活体成像与治疗实验中表现出优异的诊疗效果。表明我们成功地通过“Grafting-onto”的方法制备了具有双成像(CT和PAI)和双治疗(GT和PTT)一体化的诊疗体系。此外,我们选取了具有载药功能的介孔纳米氧化硅和具有增强MR造影能力的磁性纳米氧化铁,利用自组装的方法(环糊精与金刚烷“Host-guest”超分子组装),将修饰有阳离子聚合物的金纳米棒和磁性氧化铁可控组装到介孔氧化硅上。将制得的纳米复合基因递送组装体在HepG2和C6细胞系中进行相应评价,结果表明其具有理想的转染效率和低的细胞毒性(与PEI相比)。此外,组装体能够借助金纳米棒和磁性氧化铁的光热特性实现解组装,有利于材料的降解与清除,也成功地实现了多模式成像与联合治疗的一体化。(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7-05-24)
邢蕊蕊[6](2017)在《胶原蛋白—纳米金组装复合材料制备及生物医学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蛋白质胶原蛋白与无机纳米粒子金颗粒(AuNPs)的复合,能够有效的解决胶原蛋白机械性能差、降解过于迅速的缺点及AuNPs生物相容性差的问题,并能够集成二者的生物学性能及物理学特性,同时赋予复合材料新的功能。虽然胶原蛋白与AuNPs复合组装材料优势明显,但因化学还原残留于AuNPs表面物质的化学毒性及生物不相容性,在后续的生物医学应用中具有的潜在危害,也是不容忽视的。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生物矿化的方法,一步制备并得到了胶原蛋白-纳米金复合纳米颗粒及胶原蛋白-纳米金复合水凝胶,无添加有潜在毒性的还原剂及稳定剂,形成的复合材料具有显着增强的机械性能及流变性能,生物相容性好,安全性高,在促进细胞黏附生长及增殖分化、诱导细胞选择性死亡、药物原位保留及持续释放以及抗肿瘤应用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首先,基于生物矿化的作用机制,我们采用一步还原法制备得到了生物相容性好、安全性高、具有核壳结构的胶原蛋白-纳米金复合纳米颗粒,由胶原蛋白壳保护的AuNPs稳定性高、分散性好,尺寸分布于50±20 nm;反应前后,胶原蛋白的二级结构未发生变化,说明其反应条件的温和性;此生物矿化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可同样用于银纳米颗粒(AgNPs)及铂纳米颗粒(PtNPs)的制备。之后,通过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实验探究及计算模拟,发现正电荷的胶原蛋白与带有负电荷的AuCl4-之间存在的静电作用对反应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胶原蛋白分子序列中的羟脯氨酸能够实现AuNPs的还原,因此,胶原蛋白兼具了还原剂及稳定剂的双重作用。其次,基于组装基元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我们采用层层自组装技术,构建了胶原蛋白-纳米金复合薄膜。研究发现,AuNPs的成功负载,能够显着增强纳米薄膜的机械性能及表面张力,从而对成纤维细胞3T3在其表面的黏附生长及增殖分化起到了显着的促进作用。而进一步,将光敏剂负载于上述复合薄膜后,在特定波长激光的激发下,光敏剂能够产生不利于细胞生存的活性氧物种,通过特定区域活性氧的产生及富集,实现了对特定区域细胞死亡的有效调控;而未经激光照射区域的细胞,能够维持正常生长状态,进一步说明了此诱导细胞死亡方法的安全性以及此复合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此外,基于胶原蛋白分子链及无机阴离子团簇[AuCl4]-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我们构建了可发生原位矿化反应,形成AuNPs的复合水凝胶体系。研究发现,矿化生成的AuNPs与胶原蛋白分子链之间可逆的非共价键作用,赋予了复合水凝胶剪切变稀及可自愈特性,从而可作为注射材料应用于药物的装载及抗肿瘤(尤其是针对于浅表性抗肿瘤)应用。通过体内实验发现,此复合水凝胶能够实现药物的肿瘤原位保留及持续性的缓慢释放,从而降低了药物毒性、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之后,我们对其光热抗肿瘤及光热/光动力联合抗肿瘤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肿瘤生长明显抑制,而小鼠的生长状态未受到影响。此外,我们还提出了“一次给药,多次治疗”抗肿瘤策略,并取得了增强的抗肿瘤效果。(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7-05-01)
吴双泉[7](2017)在《甲壳素/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构建及其在生物医学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医用材料涉及人类的生存与健康,已日益引人注目。众所周知,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液中的胆红素会急剧升高,导致多种严重并发症,从而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寻找能吸附胆红素又不影响蛋白质和凝血功能的吸附剂已迫在眉睫。此外,由各种创伤引起的病人周围神经损伤,其治疗极具挑战。神经导管是一种能促进神经轴突再生和周围神经功能恢复的方法。因此,寻找能促进神经再生又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神经支架材料也是医院临床的需求之一。来自可再生动植物生物质的天然高分子不仅是永不枯竭的资源,而且它们具有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特点,是生物医用的理想材料。其中,甲壳素是资源丰富的天然高分子,主要来源于虾、蟹壳中,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另一方面,碳纳米管由于其独特的纳米管状结构和石墨烯表面,具有很多优异的功能,例如高吸附性和促进神经细胞生长等,但生物相容性较差。因此,将甲壳素和碳纳米管结合,可以增加甲壳素材料的生物功效和改善碳纳米管的生物相容性。构建新型甲壳素/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将在血液灌流清除毒素、神经科学和组织工程领域具有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本工作主要利用碱/尿素水体系低温溶解甲壳素,然后与酸化碳纳米管混合,通过物理方法构建一系列甲壳素/碳纳米管复合新材料(水凝胶和纳米纤维微球)。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广角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激光共聚焦拉曼光谱(Raman)、氮气吸附、力学性质测试等表征这一系列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质,并研究其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通过细胞培养试验,研究甲壳素/碳纳米管复合水凝胶在神经修复中的应用前景;通过吸附、血浆灌流、血液相容性和细胞培养试验评估甲壳素/碳纳米管复合纳米纤维微球在血液灌流领域的应用前景。本工作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成功构建甲壳素/碳纳米管复合水凝胶,证明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和优良的力学性能,并可明显促进神经细胞的粘附和生长。(2)首次通过乳化和热诱导法成功制备出甲壳素/碳纳米管复合纳米纤维微球。同时,在微球上,通过共价键结合赖氨酸构建赖氨酸固定化甲壳素/碳纳米管复合微球,证明它能在高胆红素血浆中高效选择性地吸附胆红素,可用作血液灌流吸附材料。(3)首次揭示赖氨酸固定化甲壳素/碳纳米管复合微球的生物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并指出它作为全血灌流吸附剂的应用前景。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概括如下。利用碱/尿素水体系低温溶解甲壳素,然后与酸化碳纳米管混合构建出叁维纤维网络结构的甲壳素/碳纳米管复合水凝胶。SEM、TEM、XRD、FT-IR和Raman等实验结果表明碳纳米管与甲壳素纳米纤维之间通过静电、氢键以及亲疏水作用,形成紧密的交联网络结构。由于甲壳素固有的生物活性,该复合水凝胶表现出优良的生物相容性、血液相容性和可降解性。同时碳纳米管的引入,使该甲壳素/碳纳米管复合水凝胶的力学性能增强,溶胀性降低,体外降解速度减慢。细胞试验显示出甲壳素/碳纳米管复合水凝胶具有明显促进神经细胞PC12细胞和RSC96细胞的粘附、伸展、增值功能,并伸出大量细长神经轴突。因此该材料有利于神经信号的传导和神经的再生。同时,该复合水凝胶对成骨细胞、肝细胞等也表现出良好的促进细胞粘附和生长的作用。因此,本工作为神经修复和组织工程材料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有价值的信息。如上所述,将酸化碳纳米管均匀分散在甲壳素的碱/尿素水溶液中,然后通过乳化和热诱导法成功构建出甲壳素/碳纳米管复合纳米纤维微球(Ch/CNT)。同时,在微球上,通过共价键结合赖氨酸构建赖氨酸固定化甲壳素/碳纳米管复合微球(Ch/CNT/Lys),以增强其胆红素吸附功能。扫描电镜和氮气吸附实验结果证明Ch/CNT微球由直径相近似的碳纳米管和甲壳素纳米纤维编织形成,呈现多级孔隙结构以及相互贯通的叁维网络结构。这种多级孔道有利于胆红素在网络中的扩散和吸附,可明显提高胆红素吸附能力。尤其,表面固定赖氨酸的Ch/CNT/Lys微球能在高胆红素血浆中高效、高选择性吸附胆红素,因此可用于血液灌流清除血液中的胆红素以有效治疗肝病。目前血液灌流吸附剂材料都难以达到胆红素吸附能力和血液相容性的完美结合。由此,对所构建的赖氨酸固定化甲壳素/碳纳米管复合微球(Ch/CNT/Lys)进行详细的生物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评估,试验结果证明,该复合微球在细胞试验中显示安全无毒且能促进细胞生长。同时复合微球与血液直接接触后,对血液中的蛋白、凝血因子、红细胞以及其他各种血细胞都无不良影响,表现出良好的血液相容性。基于其优良的血液相容性和高效胆红素吸附能力,该复合微球能有效去除血液中毒素而且对血液中其他成分无影响。由此表明,它可应用于全血灌流,避免血液分离过程,同时可降低成本,提高安全性和可操作性,是胆红素吸附剂材料的良好替代材料。此外发现,正常人肝细胞(L-02)可以在Ch/CNT/Lys微球表面粘附生长,因此该材料可扩展到用于细胞微载体培养肝细胞的体系中。它们在血液净化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本学位论文构建出一系列甲壳素/碳纳米管复合功能材料。通过各种表征手段弄清了材料的结构、分子间相互作用以及生物功能与结构之间的关系。这些研究可为血液灌流、神经生物工程及组织工程提供有价值的新型生物医用材料。本研究内容涉及化学、生物和医学等领域,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而且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7-05-01)
郭姗姗[8](2017)在《荧光磷酸钙/碳点复合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骨骼和牙齿中主要的无机成分,磷酸钙是一种重要的生物矿物。磷酸钙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被广泛应用于基因递送、组织工程和药物递送等生物医学领域。此外,掺入有机染料或镧系元素离子合成的荧光磷酸钙,能在药物递送的同时跟踪磷酸钙或定位肿瘤。然而,有机染料较差的光稳定性和光闪烁现象可能限制了它的生物医学应用。另一方面,掺杂镧系元素的磷酸钙的结晶度较高,粒径过大,不利于细胞摄取。通常来说,粒径小于200 nm的颗粒能够躲避免疫系统的识别,易于细胞摄取。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合成发光性能良好且粒径小于200 nm的荧光磷酸钙。作为一种新型的荧光纳米材料,碳点具有独特的优势,如良好的水溶性、优异的光稳定性、较低的生物毒性和无光闪烁现象。因此,碳点引起学者极大的研究兴趣,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包括荧光检测、生物成像、光电设备、催化和纳米医学等。因为碳点的表面有大量的含氧官能团,我们推测碳点能介导磷酸钙的仿生合成。同时,碳点能作为荧光标记物,使磷酸钙在紫外激发下发出荧光。1.碳点的合成与表征以柠檬酸为碳源,聚乙烯亚胺为钝化剂,合成了量子产率大于65%的碳点。高分辨透射电镜图显示碳点在水溶液中呈球形,分散性良好,粒径约2~3 nm。碳点表面的含氧官能团,使碳点可作为模板,仿生合成磷酸钙。2.磷酸钙/碳点复合材料的合成与表征利用碳点和羧甲基纤维素的共模板作用,仿生合成了荧光磷酸钙/碳点复合材料。透射电镜图表明磷酸钙/碳点复合材料为长约50~130 nm、宽约10~30 nm的针状结构。X射线衍射图谱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表明磷酸钙的晶型为羟基磷灰石。作为荧光物质,在紫外激发下,碳点使磷酸钙/碳点复合材料发出蓝色荧光。3.磷酸钙/碳点复合材料检测金属离子本章考察了金属离子和常见阴离子对磷酸钙/碳点复合材料的荧光强度的影响。Fe~(3+)和Cu~(2+)对磷酸钙/碳点复合材料的猝灭效果明显,而其他离子基本不影响荧光强度。磷酸钙/碳点复合材料的猝灭效率与Fe~(3+)和Cu~(2+)浓度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利用磷酸钙/碳点复合材料选择性检测饮用水中的Cu~(2+),并且加入掩蔽剂消除Fe~(3+)的干扰。4.磷酸钙/碳点复合材料的细胞标记本文利用CCK-8法评价磷酸钙/碳点复合材料对He La细胞的细胞毒性。在0.1至2 mg/m L的浓度范围内,磷酸钙/碳点复合材料基本没有显示出细胞毒性。此外,磷酸钙/碳点复合材料能有效的标记He La细胞,表明它可用于细胞成像。5.绿光碳点的合成、表征与细胞标记细胞标记时,绿光碳点具有可见光吸收和绿色荧光,可能更有利。本文以柠檬酸作为碳源,通过微波辅助法合成量子产率大于25%的绿光碳点。此外,绿光碳点具有绿色荧光和较低的细胞毒性,能作为纳米探针用于细胞成像。综上所述,本文以碳点和羧甲基纤维素作为共模板,得到粒径小于200 nm的荧光磷酸钙。而且,成功将合成的磷酸钙/碳点复合材料用于饮用水中铜离子的检测和细胞标记。为了减轻紫外线的损伤和自发荧光的干扰,通过微波辅助法合成了可见光激发的绿光碳点。此外,绿光碳点能有效的标记细胞,并且细胞毒性较,表明它具有生物成像的潜力。(本文来源于《首都医科大学》期刊2017-05-01)
梅旭安,彭刘琪,梁瑞政,卫敏[9](2017)在《LDHs生物医学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药物输送和诊疗方面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生命科学是关乎人类健康的重要研究领域.基于无机纳米材料为载体的生物无机材料推动了生命科学的发展.水滑石(LDHs)作为一种二维无机纳米材料,具有层板金属离子种类和比例可调控以及层间可插层的特性,近年来在生物医学领域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重点介绍了水滑石纳米复合材料的物理化学结构、作为基因/药物载体的应用,以及在新型诊疗一体化复合材料领域的应用和优势.此外,通过细胞和活体实验,进一步探讨了水滑石纳米复合材料的细胞输运机制、诊断成像以及肿瘤治疗效果,并展望了水滑石纳米复合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化学》期刊2017年04期)
张潇,谷战军,赵宇亮[10](2016)在《近红外光可控释放一氧化氮纳米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生物医学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氧化氮是一种气态的脂溶性的生物活性分子,可以调控多种生理学过程。例如,抗血管再狭窄、伤口愈合、抗菌、抗肿瘤等。为克服现有的一氧化氮缓释分子的不足之处,我们设计制备了一种近红外光可控释放一氧化氮纳米复合材料。该纳米材料在近红外激光的驱动下,能够实现可控释放一氧化氮分子,具有反应灵敏、产率高、可控性好等特点。同时,由于近红外光在生物体内穿透深度高的特点,该材料非常适合运用于生物医学领域。我们将其用于肿瘤治疗中,发现一定浓度下的一氧化氮具备直接促使细胞凋亡坏死的作用。此外,一氧化氮与多种常规肿瘤治疗策略有协同效应,如增敏化疗、热疗和光动力治疗等,可间接地提高肿瘤治疗的疗效。该项工作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将有力推动一氧化氮介导的肿瘤治疗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叁十八分会:纳米生物效应与纳米药物化学》期刊2016-07-01)
生物医学复合材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肝素作为抗凝血、抗血栓功效良好的药物,现已被广泛使用。除此之外,从抗炎和抗肿瘤应用,到预防传染病和用作药物递送的纳米载体,目前人们对肝素的潜在用途也越来越感兴趣。但肝素具有明显的副作用,使得其通过缓释体系再被利用的研究成为重点。此外,基于肝素的抗凝血、抗血栓效果,拓展其生物医学应用领域,也成为生物材料、生命分析等领域的研究热点。本论文针对不同血液接触类材料的肝素药物高效负载、可控缓释方式进行了研究,并通过纳米载药技术对肝素在材料表面改性和生物传感的应用做了一定的探索。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综合利用硬模板(Fe3O4微粒作为核)、软模板法(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作为介孔模板剂)和表面氨化技术制备得到氨基化中空介孔二氧化硅(A-HMS)。然后,肝素由一个简单的浸泡过程负载于A-HMS,得到H-A-HMS,再通过铂(Pt)溅射修饰获得JanusH-A-HMS微马达,它的运动是由Pt催化分解过氧化氢(H2O2)获得氧(气)和水而造成的气泡推动来实现。相关生物相容性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的Janus H-A-HMS微马达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无细胞毒性、高负载和控制释放的肝素,以及自主运动能力。它将为肝素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更多应用提供支持。2.选择肝素和琼脂糖分别作为提高材料血液相容性以及抗细菌黏附能力的药物,且将其装载到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中,然后将这种成功装载了药物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通过静电作用修饰到硅橡胶薄膜的表面。纳米粒子的介孔结构通过透射电镜(TEM)、动态光散射(DLS)、Brunauer-Emmett-Teller(BET)表面积、傅里叶变换红外分光镜(FTIR)、热重分析(TGA)、扫描电镜(SEM)以及水接触角进行细节化的表征。此外,对材料进行了血小板和全血粘附实验、溶血率分析、红细胞形态变化、体外凝血时间测试以及细菌粘附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负载肝素和琼脂糖的介孔二氧化硅修饰硅橡胶薄膜具有优良的抗凝血和抗细菌粘附能力。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修饰后的硅橡胶有望在与血液相接触的生物医用材料领域占据一席之地。3.制备负载肝素药物的聚赖氨酸微粒(PL-HepNPs),并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FT-IR)光谱对其进行了形貌和化学组成的表征,然后通过药物缓释、体外凝血试验、溶血试验等检测了 PL-Hep NPs的肝素可控释放能力以及良好的血液相容性。将其与碳纳米管(CNTs)共混后涂覆到玻碳电极表面,与癌胚抗体(anti-CEA)结合,由此构建一种新型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评价,同时将其应用到全血中进行癌胚抗原(CEA)的检测。检测结果表明该免疫传感器能应用于全血中CEA的检测,检测线性范围宽(0.01~120 ng/mL),检测限较低(0.0036 ng/mL),同时具有很好的特异性、稳定性和准确性,这些均说明了该免疫传感器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4.设计合成一种基于磁性超支化聚酰胺负载肝素的新型荧光检测剂(Fe304@HPAM/Hep),TEM、SEM、EDS、Zeta电位以及荧光光谱对该材料进行了物理表征,然后通过体外凝血试验、溶血试验检测了 Fe3O4@HPAM/Hep所拥有的抗凝血性能。将这类磁性超支化/肝素纳米粒子应用于水相和全血中铅离子的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超支化聚酰胺独特的空腔结构为其提供了良好的荧光性能,并能与铅离子协同作用,增强复合材料的荧光信号,提高了检测灵敏度。此外,本传感体系所用超支化聚酰胺对铅离子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吸附作用,所以具有很高的抗干扰能力和选择性。与传统有机荧光物质相比,Fe304@HPAM/Hep(富含氨基)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并且其高密度的活性氨基可以高效捕获水相或全血环境中的铅离子,检测限较低(水相1.007pM,血液1.013 pM),因而在环境和生物医药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物医学复合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1].蒋晓鸽,吴家馨,裴锡波.金属-有机骨架及其复合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研究进展[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9
[2].胡嗣胜.肝素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生物医学应用研究[D].南京大学.2018
[3].胡亚云.氧化铁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8
[4].赵新美.水凝胶复合材料在生物医学方面的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18
[5].李佳.阳离子聚合物/金纳米棒复合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其生物医学应用[D].北京化工大学.2017
[6].邢蕊蕊.胶原蛋白—纳米金组装复合材料制备及生物医学应用研究[D].燕山大学.2017
[7].吴双泉.甲壳素/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构建及其在生物医学的应用[D].武汉大学.2017
[8].郭姗姗.荧光磷酸钙/碳点复合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D].首都医科大学.2017
[9].梅旭安,彭刘琪,梁瑞政,卫敏.LDHs生物医学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药物输送和诊疗方面的应用[J].中国科学:化学.2017
[10].张潇,谷战军,赵宇亮.近红外光可控释放一氧化氮纳米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生物医学应用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叁十八分会:纳米生物效应与纳米药物化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