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论文_吴海燕,傅世锋,蔡晓琼,陈庆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脊椎动物,群落,评价,结构,多样性,鄱阳湖,水质。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论文文献综述

吴海燕,傅世锋,蔡晓琼,陈庆辉[1](2019)在《福建省主要海湾潮下带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组成与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2010年8月对福建省12个主要海湾潮下带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调查资料,分析了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种类组成、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2个海湾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382种,包括环节动物170种、甲壳动物75种、软体动物78种、棘皮动物19种,以及其他类群40种.物种数、丰度、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指数空间差异较大:罗源湾物种数最高,为92种,旧镇湾最低,为25种,所有海湾平均(55±21)种;所有海湾在物种组成上均为多毛类占优势,其平均物种数百分比为(51.8±5.5)%;诏安湾平均丰度最高,为(1330±1094) ind·m~(-2),其次为福清湾、厦门湾、湄洲湾,泉州湾最低;兴化湾平均生物量最高,为(821.2±2387.7) g·m~(-2),其次为福清湾、厦门湾,深沪湾最低;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在罗源湾、湄洲湾、深沪湾、厦门湾和东山湾呈现较高值,而在福清湾和旧镇湾呈现较低值,两者的全域均值分别为(0.80±0.09)和(2.73±0.64).以相似度20%为界,可将研究区域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划分为14个群组,其中罗源湾内各站位间群落相似度最高,湾内差异最小,其次为叁沙湾、福清湾、深沪湾和诏安湾,而其他海湾不同站位的群落组成差异较大.物种数、多样性指数和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显示,造成研究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组成和分布差异的主要环境因子依次为沉积物铜、水深和底层水体活性磷酸盐.(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游清徽,刘玲玲,方娜,阳文静,张华[2](2019)在《基于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完整性指数的鄱阳湖湿地生态健康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湿地生态健康评价对于掌握湿地的健康状况、理解人类活动干扰对其影响及实施生态预警等有重要意义。鄱阳湖对于维持其流域甚至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平衡十分重要,目前尚未建立起其较完善的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完整性指数(benthic macroinvertebrate-based index of biotic integrity, B-IBI)是广泛应用的湿地生态健康评价方法。基于30个采样点(7个参照点,23个受损点)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采样数据,构建鄱阳湖湿地的B-IBI指数,采用自然断点法划分非常健康、健康、一般、差和极差5个健康等级标准,据此评价湿地生态健康状况。研究表明:(1)基于B-IBI指数的鄱阳湖湿地生态健康评价结果为一般;(2)就采样点B-IBI分值而言,呈现出西部健康状况优于东部的格局,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状况较好,而工业区、城镇、农田及河流入湖口附近状况较差;(3)B-IBI指数与前期构建的景观发展强度指数(LDI)、栖息地环境质量指数(QHEI)以及植被完整性指数(V-IBI)具有显着相关性,表明基于不同指数的评价结果较为一致。本研究构建的B-IBI指数能为鄱阳湖湿地的生态健康评价和监测提供重要方法。(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8期)

李萌,尉婷婷,史博洋,郝希阳,徐海根[3](2019)在《环境DNA技术在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监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DNA(eDNA)是指生物有机体在环境中(例如土壤、沉积物或水体)遗留下的DNA片段。eDNA技术是指从环境中提取DNA片段进行测序以及数据分析来反映环境中的物种或群落信息。与传统方法相比, eDNA技术具有高灵敏度、省时省力、无损伤等优点。目前, eDNA技术已成为一种新的水生生物监测方法,主要应用于水生生物的多样性研究、濒危和稀有动物的物种状态及外来入侵动物扩散动态的监测等。本文从eDNA技术在水生生物多样性监测应用领域的发展历程、eDNA技术的操作流程以及其在监测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方面的应用进展、技术优势和局限性五个方面进行了综述。最后,本文对eDNA技术在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监测应用的发展趋势和前景作出展望。(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19年05期)

陈桥,张翔,吕学研,蔡琨,张咏[4](2018)在《江苏省太湖流域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完整性业务化评价指数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支撑流域水生态目标的业务化管理,提高水生态监测和评价的可操作性,突破物种分类鉴定的技术瓶颈,以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为研究对象,在江苏省太湖流域布设120个采样点,于2013年1—3月、7—8月和10—11月开展3次监测。以最小干扰为参照状态,对涉及物种丰度、物种多度组成、耐污能力和摄食类群的72个候选指数进行分布范围、判别能力及相关性分析,结合指数获取的便利性及物种分类的难易程度,最终筛选出3个核心指数构成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完整性业务化评价指数,其中湖荡、河流和水库的指数为软体动物分类单元数、优势分类单元相对多度和BMWP指数,溪流的指数为ETO分类单元数、前叁位优势分类单元相对多度和BMWP指数。经验证,业务化指数与环境梯度有较好的响应关系,且可操作性强,具备开展业务化应用的前景。但目前的流域水生态目标管理尚处于摸索阶段,技术体系还须在业务化过程中不断修正和完善。(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监测》期刊2018年06期)

孟瑶,蔡艳,耿飞飞,刘曼红,陈菲[5](2018)在《哈尔滨太阳岛外滩湿地春季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哈尔滨太阳岛外滩湿地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6年5月对其进行了春季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采样调查。此次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10目12科34种。其中水生昆虫19种,占总物种数的55.88%;软体动物9种,占26.47%;环节动物4种,占11.76%;甲壳动物2种,占5.88%。优势种有3种,分别为步行多足摇蚊(Polypedilum pedestre)、黄色多足摇蚊(Polypedilum flavum)和圆顶珠蚌(Unio douglasiae)。研究地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57.44±103.28ind/m2和229.61±517.29g/m2。3种生物指数的分析结果如下:Simpson多样性指数为4.11±1.85,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0.83±0.48,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为1.35±0.66。影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分布的主要水体理化因子为磷酸盐和氧化还原电位。通过典范对应分析和灰色系统关联度分析,表明与太阳岛外滩湿地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物种组成和密度关系最为密切的水体理化因子为酸碱度,而对生物量影响最大的为亚硝酸盐。(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陈锷,褚可成,许淑青,马天娥,邵昶铭[6](2018)在《2014年度黄河兰州段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监测及生物学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度黄河兰州段扶河桥、湟水桥、新城桥、中山桥、包兰桥、什川桥六个断面共采集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2937尾,隶属六纲、五目,涉及种类至少28种,其中甲壳动物1种,水生昆虫至少6属(种),环节动物至少17属(种),软体动物2属(种),腔肠动物1属(种),其他种类至少1属(种)。利用Goodnight-whitley指数、Goodnight修正指数和生物学污染指数(BPI),对2014年度春季和秋季黄河兰州段6个断面的水质进行了生物学评价,综合而言,扶河桥左侧、新城桥右侧、中山桥右侧、什川桥左侧为轻-中污染,扶河桥右侧、湟水桥左侧两侧、中山桥左侧、什川桥右侧为中度污染,新城桥左侧、包兰桥左右两侧为轻污染。(本文来源于《环境研究与监测》期刊2018年01期)

陈桥,张翔,沈丽娟,张小琼,周俊[7](2017)在《太湖流域江苏片区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现阶段太湖流域江苏片区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于2013年1—3、7—8和10—11月对120个样点开展了调查.共记录6门124科280种,各点位物种数(4~51种)、个体密度(5.5~23363.4 ind./m~2)和生物量(0.1~6269.2 g/m~2)差异较大.不同水体类型的群落结构存在显着差异,其中溪流以蜉蝣目和毛翅目等水生昆虫为优势,水库以摇蚊为优势,河流以寡毛纲为绝对优势,湖荡以寡毛纲、摇蚊幼虫和软体动物为优势.聚类结果显示,同水体类型点位的群落结构也呈现不同程度的空间差异.结合丰度/生物量曲线、特征种及多样性分析,各聚类组受胁迫程度从轻到重依次为溪流(组Ⅸ),太湖敞水区(组Ⅱ)和东部水草区(组Ⅲ),太湖下游湖荡(组Ⅳ)、河流(组Ⅵ)和水库(组Ⅶ),太湖上游湖荡(组Ⅰ)、其他河流(组Ⅴ)和水库(组Ⅷ)点位.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的分布与物理生境和水质条件呈较好的空间一致性,生境的多样性和良好的水质条件是保护和恢复物种多样性的关键因素.(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2017年06期)

曹然,黎征武,毛建忠,盛萧,王旭涛[8](2017)在《北江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的生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北江25个采样点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进行采样调查,并根据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对水质进行生物评价。研究中共采集到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46属,分别隶属于15目31科,其中水生昆虫30属,占65.22%;软体动物8属,占17.39%;环节动物6属,占13.04%;甲壳动物2属,占4.35%。出现频率最高的3个种属分别为多足摇蚊属(Polypedilum)、巴蛭属(Barbronia)以及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sowerbyi)。应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生物学污染指数BPI(biotic pollution index)、BI(biotic index)、FBI(family biotic index)、Goodnight-Whitley修正指数(GBI)7种生物指数对北江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与20世纪80年代的评价结果相比,北江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在种类和数量等多方面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耐污种所占比例增加,水质理化参数恶化;7种生物指数的评价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指数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FBI指数和BPI指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更强,适用于北江水质的生物评价。在25个采样点中,6个采样点水质综合评价等级为较差或极差,16个采样点水质评价等级为一般,3个采样点水质等级为良好,整体水质属于一般的水平。人类活动对河流的水质状况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从水质生物学的角度衡量,北江水质整体呈现下降趋势。(本文来源于《水资源保护》期刊2017年04期)

马德高,吴蔚,陈志芳,殷慧,陈宇洁[9](2017)在《宝应湖水体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组成和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宝应湖水质状况。[方法]于2012年秋季和2013年春季对宝应湖水体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组成和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共采集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28种,隶属3门6纲14科。其中,软体动物19种,占67.9%;节肢动物6种,占21.4%;环节动物3种,占10.7%;优势种为赤豆螺、纹沼螺、梨形环棱螺、铜锈环棱螺、中国圆田螺和长角涵螺;2012年秋季宝应湖水体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生物量明显高于2013年春季;湖体水质状况良好。[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宝应湖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及水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15期)

刘海鹏,武大勇[10](2017)在《衡水湖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水质生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年3~10月对衡水湖水质进行了监测,在衡水湖设置了8个采样点,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要目标对衡水湖水质进行评价。共采集到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52种,生物多样性指数表明衡水湖部分区域污染严重,且污染来源大部分来自人为污染,需要加大衡水湖治理污染的力度。(本文来源于《现代农村科技》期刊2017年04期)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湿地生态健康评价对于掌握湿地的健康状况、理解人类活动干扰对其影响及实施生态预警等有重要意义。鄱阳湖对于维持其流域甚至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平衡十分重要,目前尚未建立起其较完善的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完整性指数(benthic macroinvertebrate-based index of biotic integrity, B-IBI)是广泛应用的湿地生态健康评价方法。基于30个采样点(7个参照点,23个受损点)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采样数据,构建鄱阳湖湿地的B-IBI指数,采用自然断点法划分非常健康、健康、一般、差和极差5个健康等级标准,据此评价湿地生态健康状况。研究表明:(1)基于B-IBI指数的鄱阳湖湿地生态健康评价结果为一般;(2)就采样点B-IBI分值而言,呈现出西部健康状况优于东部的格局,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状况较好,而工业区、城镇、农田及河流入湖口附近状况较差;(3)B-IBI指数与前期构建的景观发展强度指数(LDI)、栖息地环境质量指数(QHEI)以及植被完整性指数(V-IBI)具有显着相关性,表明基于不同指数的评价结果较为一致。本研究构建的B-IBI指数能为鄱阳湖湿地的生态健康评价和监测提供重要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论文参考文献

[1].吴海燕,傅世锋,蔡晓琼,陈庆辉.福建省主要海湾潮下带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组成与分布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9

[2].游清徽,刘玲玲,方娜,阳文静,张华.基于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完整性指数的鄱阳湖湿地生态健康评价[J].生态学报.2019

[3].李萌,尉婷婷,史博洋,郝希阳,徐海根.环境DNA技术在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监测中的应用[J].生物多样性.2019

[4].陈桥,张翔,吕学研,蔡琨,张咏.江苏省太湖流域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完整性业务化评价指数构建[J].中国环境监测.2018

[5].孟瑶,蔡艳,耿飞飞,刘曼红,陈菲.哈尔滨太阳岛外滩湿地春季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8

[6].陈锷,褚可成,许淑青,马天娥,邵昶铭.2014年度黄河兰州段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监测及生物学评价[J].环境研究与监测.2018

[7].陈桥,张翔,沈丽娟,张小琼,周俊.太湖流域江苏片区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J].湖泊科学.2017

[8].曹然,黎征武,毛建忠,盛萧,王旭涛.北江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的生物评价[J].水资源保护.2017

[9].马德高,吴蔚,陈志芳,殷慧,陈宇洁.宝应湖水体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组成和多样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7

[10].刘海鹏,武大勇.衡水湖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水质生物评价[J].现代农村科技.2017

论文知识图

不同季节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8个指标在漓江...各样点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寡...不同季节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总分...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取样地点试验河段总磷变化规律

标签:;  ;  ;  ;  ;  ;  ;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论文_吴海燕,傅世锋,蔡晓琼,陈庆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