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人口数据资料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论文文献综述)
陈友华,蔡正广[1](2021)在《人口迁移流动与城镇化的再审视——来自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国内仍没有其他更可靠的数据可以挑战在疫情常态化管控、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与大数据技术背景下进行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可靠性。对比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发现2011—2019年国家统计局根据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结果对某些人口数据的估计存在较大偏差,严重低估了中国迁移流动人口规模与城镇化水平。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速度未见减缓,而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并导致半城镇化现象愈演愈烈。由于流动人口规模持续扩大以及被长期低估,导致公共资源错配和对落户群体不公等系列问题。因此,应审视中国城镇化发展、流动人口规模扩大与市辖区人户分离愈演愈烈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童玉芬[2](2021)在《中国人口的最新动态与趋势——结合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人口普查不仅可以为人口研究,而且可以为国家制定相关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提供数据支撑,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结合历年人口统计和以往各次普查数据,研究对中国最新人口态势和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归纳与分析,发现我国人口的最新变化主要体现为:全国人口规模继续增长,但增长速度和幅度持续放缓,并向零增长和负增长趋近;人口的老龄化速度加快,劳动力人口持续减少。研究认为,应采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治理出生性别比、持续提升人口素质、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等措施,以适应人口形势的新变化。
乔晓春[3](2021)在《从“七普”数据看中国人口发展、变化和现状》文中指出重点针对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合自1953年起历次人口普查数据,从人口数量、人口变动、分省人口分布、人口年龄结构和老龄化、人口城镇化、人户分离和流动人口,以及出生性别比、受教育程度、港澳台和外籍人口状况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描述中国人口发展现状和变化。除此之外,结合官方刚刚公布的2011到2019年数据,分析了从2010年到2020年这十年的人口数量,以及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和总和生育率的变化情况,并将调整后的结果与调整前的结果进行了比较,重点分析了"单独二孩"和"普遍二孩"政策调整前后出生人数和总和生育率的变化。
冯馨[4](2020)在《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产业结构变动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口作为经济发展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要素,对经济发展影响深远。自1982年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由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在经历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之后,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也有了显着的变化,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口总体增长情况已变成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三低模式”,老年人口数量增多,少儿人口缓慢增长,劳动年龄人口规模持续缩减,由此所引发的经济效应日益显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充分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但是,近几年来,由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劳动力成本增加,传统的产业模式难以为继,要想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势在必行。因此,在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背景下,研究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可为人口年龄结构变动过程中的产业结构转型寻找改革方向,并为下一步制定人口政策和产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是当前学术界和政府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对于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产业结构影响方面的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还比较少,从仅有的几篇文献来看,主要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会阻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因为产业优化升级需要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队伍,一方面,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规模持续缩减,另一方面,劳动力的技能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这些因素都限制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另一种观点认为,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由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会“倒逼”企业通过资本和技术来替代劳动,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这样会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还会催生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些“夕阳产业”应运而生,这些因素都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以上这些研究虽然都从某一侧面阐释了人口年龄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但是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从理论方面来说,现有的文献资料都是零散的,没有从整体上系统的研究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优化影响的理论机制;从实证方面来说,人口年龄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也不是一概而论的,应该进行系统的实证分析,但是,从现在为数不多的文献来看,只是研究了人口年龄结构对第一、二、三产业的影响,而产业结构优化的测度指标还包涵诸多范畴,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也不仅仅体现在三大产业上,还体现在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合理化的影响上,没有对产业结构优化指标进行全方面测度,就给出实证结论,显然是片面的。同时,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域下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也是不同的,现有的相关研究都忽视了地域差异性因素。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主要包括第一、二章。主要介绍选题的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提出已有研究的不足和以后研究方向,同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总结梳理和评述。第二部分,主要包括三、四、五、六和七章,是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主要介绍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和产业结构变动的理论基础和传导机制,运用2000-2017年中国31个省级的面板数据,采用SYS-GMM的方法,分析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合理化和三大产业内部及其细分行业的影响机制,以及不同区域影响的差异性,最后得出实证检验结果。最后一部分为第八章内容,主要是在前文的基础上,提出应对人口年龄变化对产业结构影响的具体举措和建议。在研究过程中,论文通过理论和实证相结合,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得出的主要结论为:从理论层面来看,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会对劳动力技能水平的提升带来负面影响,从而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具有一定阻碍作用,但是,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又会促进第三产业相关行业发展,因此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具有积极作用。从实证方面来说,总体看来,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和产业结构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正相关性,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和高级化方向发展,但是具有区域差异性,表现在东部地区比中西部地区正向效应更显着。具体表现为:一、青年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正向影响非常显着,青年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提高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程度,而老年抚养比在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中起到的作用较弱。从不同区域来看,青年抚养比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在东部和中部地区显着,而在西部地区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少儿抚养比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仅在东部地区显着,在中西部地区不存在显着影响。同时,研究发现,在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青年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显着为正,在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地区,青年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为负,但是不显着。老年抚养比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不受城镇化程度的影响。二、青年抚养比对产业结构高级化有显着正向影响,且在资本密集型行业和创新型行业更为显着,少儿抚养比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显着正向影响仅存在于全样本及东部地区,而老年抚养比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则呈现显着负向影响。从不同区域来看,中西部地区的青年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的增加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要小于东部地区,在东、中、西部地区老年抚养比均对产业结构高级化产生阻碍作用。从技术创新角度来看,青年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显着为正,而老年抚养比在技术创新程度较高的地区对产业结构高级化产生正向影响。三、在三大产业中,青年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对第一产业增加值有显着正向影响,而老年抚养比对第一产业增加值的影响不显着。在第二产业中,青年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与第二产业增加值呈正相关关系,而老年抚养比对第二产业的影响不显着。进一步来说,青年抚养比对采矿业、制造业和建筑业均呈现显着正向影响,而且对制造业的正向影响高于采矿业和建筑业。在第三产业中,青年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呈正相关关系,而老年抚养比对第三产业增加值也存在显着正向影响。从第三产业内部来看,青年抚养比对生产性服务业和非生产性服务业均产生显着正向影响,而且非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大于生产性服务业,而少儿抚养比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大于非生产性服务业。老年抚养比仅对非生产性服务业呈现显着正相关,这也表明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存在显着差异。从总体来看,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具有阶段性和差异性,我们应该顺应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趋势,在宏观政策方面做好顶层设计,在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中探寻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充分利用人口年龄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正向效应,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本文的创新之处是:第一,从产业结构的整体和内部差异视角探讨了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从现有文献来看,主要是研究了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而本文对人口年龄结构进行了详细分类,进而从人口年龄的不同阶段研究了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并且对产业结构进行了内部细分,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及其细分行业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将第二产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以及创新型行业分别进行考察,将第三产业划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和非生产性服务业进行考察。第二,运用动态面板模型,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两个方面深入探讨了人口年龄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现有研究多从合理化或者高级化一方面来衡量产业结构升级,本文为了区分人口年龄结构对不同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分别考察了人口年龄结构对两方面的影响,并构建了相应的测度指标。运用2000-2017年中国31个省级的面板数据,采用SYS-GMM的估计方法,在全国及不同区域不同层面进行了相应的回归,进而全面系统地分析人口年龄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第三,深入研究了人口年龄结构对产业结构影响的区域异质性。中国幅员辽阔,各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均衡,因此,研究不同区域人口年龄结构对产业结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虽然在现有文献中,也有个别研究将区域异质性考虑其中,但是通常不够深入和系统,本文弥补了这一不足。
严翔钟[5](2020)在《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视阈下“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研究》文中指出人类的生产是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即人的繁衍)的有机统一,这是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基本观点,而人口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是全部社会行为的基础和主体,其数量的多少、结构的变化、素质的高低等对社会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或阻碍作用。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与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观念及人口政策等密切相关。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是我国制定人口政策、治理人口问题的理论指南。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人口形势日益严峻,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带来的各类问题亟待解决,提高生育率逐渐成为我国人口发展的新任务,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方针没有变。“全面二孩”政策自2016年在全国各地统一实施,它是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与我国人口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对缓解我国人口结构性矛盾有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新政策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面临着国家、社会、家庭三个层面的一系列现实阻碍,实施效果仍有待观察。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新时代国情和最新资料,分析概括了现阶段“全面二孩”政策实施所取得的积极成果以及实施中面临的现实阻碍和成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在理论和实践上对推动我国“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有所作为。本文主要论述了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重难点和创新之处,指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对人口、生育政策等相关概念界定及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分析。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时代价值的论述。第三部分,是阐述“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客观必要性和重要性。主要从对我国现阶段严峻的人口形势以及“单独二孩”政策遇冷等现实因素的分析,体现“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同时论述了二孩政策实施对促进我国人口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第四部分,是论述“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原因。这一部分,以“全面二孩”政策落实之后的现实状况为基础,概括了现阶段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分析了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国家、社会和家庭多层面的现实阻碍,同时从国家政策、社会经济和文化观念方面剖析了存在阻碍的主要原因。第五部分,是本文的重点,针对“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中面临的现实阻碍,探究了推进二孩政策实施的对策。主要从国家层面包括政策宣传、配套体系、财政补贴,社会层面包括教育、医疗、住房、就业、托幼、养老,以及家庭层面包括生育文化、家庭责任、教育理念等三个层面来缓解社会与家庭育儿的经济和精力双重压力,促进“全面二孩”政策落地。
王佳[6](2019)在《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自20世纪90年代初爆发以来,影响一直持续至今。其最突出的特征包括出生率持续偏低、死亡率居高不下和外来移民人口补偿能力显着减弱三个方面。受此影响,俄罗斯人口持续多年出现负增长,全国人口总数逐年下滑。此次人口危机因其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久,影响程度之深,已经成为事关俄罗斯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战略性问题,引起了俄朝野各界的普遍高度关注。当代俄罗斯的人口形势是在全球人口向现代化发展模式转变的大背景下形成的。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以欧美国家为首的世界各国人口纷纷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转变,传统的多子女大家庭模式逐步被少子女的现代家庭模式取代,居民生育意愿显着下降,人口生育水平降至自然更替水平以下,人口增长趋缓甚至步入负增长阶段。在全球人口转变的背景下,俄罗斯的人口发展也同样面临着向现代人口模式转变的必然趋势。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复杂原因,它既受到了俄人口发展历史上形成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差异等传统人口因素的影响,与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也有着直接的联系。其中,转型时期的激进改革对俄罗斯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冲击则是此次人口危机的助推器,不仅加快了危机爆发的进度,也增强了危机蔓延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并加重了它的灾难性后果。为摆脱日益严峻的人口形势,俄政府出台了包括鼓励居民生育、降低人口死亡率和吸引外来移民在内的一系列应对人口危机的配套措施,旨在扭转持续多年的人口负增长趋势,同时增强外来移民对人口再生产的补偿能力。上述措施的实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俄罗斯人口总数自2010年起恢复增长。2013年,出生人数超过死亡人数,人口出现了自苏联解体以来的首次自然增长。尽管近年来人口危机的状况有所缓和,但就目前人口形势来看,俄罗斯未来面临的人口问题依旧严峻。居民生育意愿仍然偏低,无法保证维持人口数量稳定所需的出生率水平。随着上世纪90年代人口危机最严峻时期出生的女性逐渐步入生育年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俄育龄女性数量将面临显着减少的局面,人口出生率预计仍将维持在较低水平;人口死亡率水平尽管有所回落,但与大部分欧美国家相比依然处于高位。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人口死亡率难以出现较明显的下降,俄罗斯人口自然负增长的规模很可能将持续扩大。在外来移民对人口自然损失的补偿能力难有实质性提升的背景下,当代俄罗斯面临的人口形势依然严峻,人口增长的前景仍不容乐观。本论文的研究以当代俄罗斯人口问题的严峻形势为切入点,系统分析人口危机形成的主要原因及俄政府应对危机的主要措施,并对其实施成效和不足进行评价。同时,通过比较并借鉴世界同类国家应对人口问题的经验,为俄罗斯摆脱人口危机提出可行建议,并对俄未来人口发展的趋势做出预测。论文由绪论、四章和结语组成。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选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与论文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的思路结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一章对俄罗斯的人口发展历史进行回顾,论述了旧俄时期和苏维埃时期俄罗斯人口的主要发展阶段;第二章重点分析了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的严峻形势,从低出生率、高死亡率和日益减弱的移民人口补偿能力三个方面,着重对人口危机的具体表现进行了论述;第三章从人口结构、社会经济和文化价值观等因素入手,详细探讨了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产生的原因;第四章重点分析了俄罗斯政府实施的提高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和增强移民吸引力等应对人口危机的主要措施,并对相关措施的成效和不足进行了评价。结语部分论述了俄罗斯人口的发展前景,并就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的解决尝试提供可行性建议。人口危机的解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难以一蹴而就。一方面,受人口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影响,单纯依靠人口自身的再生产能力,已经很难维持人口数量的动态平衡。因此,俄罗斯应更加重视外来移民的人口替代效应,充分发挥移民的人口补偿能力,着力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移民环境,进一步加大引进外来移民的力度,秉承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人口交流,充分利用邻国的人口资源禀赋,实现双方资源的优势互补。在吸引外来国际移民的同时,优化整合国内人口资源配置,推动区域间人口流动同样可作为俄罗斯应对人口问题的可行途径。另一方面,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居民的家庭、婚姻和生育观念在文化多元化和价值观多样性影响下发生了现代化转变。因此,俄政府应从文化和价值观层面入手,健全有利于人口发展的长效机制,更加重视培养居民对待婚姻和家庭的责任感,提高家庭在社会舆论及居民思想观念中的威望,从根本上引导社会环境向有利于家庭和生育的方向转变。总体而言,鉴于俄罗斯未来依旧严峻的人口发展形势,俄政府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对人口和移民政策的财政投入,为应对人口危机措施的落实提供稳定可靠的资金保障。因此,经济发展才是未来俄罗斯解决人口危机的最根本途径。
李致江[7](2019)在《水族人口均衡发展问题研究 ——基于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的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水族人口规模为41.18万人,主要聚居于黔桂交界的龙江与都柳江上游,贵州省三都县是我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全国约63%的水族人口聚集于此。研究发现,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民族人口政策、民族教育政策、民族经济政策等的支持下,水族人口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具体表现为人口素质逐步提高、人口城镇化率稳步提升、人口产业结构与人口职业结构不断优化、人口流动日益加剧。但是,水族人口发展与全国、汉族、少数民族人口平均发展水平相较仍有差距,不仅面临人口增长速度锐降、人口身体素质较差、人口文化素质较低、人口老龄化严重、人口性别比失调与人口单向流迁等内部非均衡发展问题,而且存在人口城镇化率低、人口产业结构滞后、人口职业结构不合理、人口相对贫困、人口与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等外部非均衡发展问题。水族人口非均衡发展问题的原因既与以往计划生育政策过严、民族政策不完善有关,又与水族地区自然环境脆弱、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相连,同时也与社会流动带来的民族文化变迁相接,是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与政策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完善人口发展战略,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人口均衡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的主要指向。当下,水族人口虽然存在一系列非均衡发展问题,但同时亦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政策为水族人口均衡发展创造了生育空间,民族政策为水族人口均衡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经济发展为水族人口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水族人口均衡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绿色发展理念为水族人口均衡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方向引领。为实现水族人口均衡发展,首先,应强化水族人口内部均衡发展的政策支持。全面贯彻落实二孩生育政策,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综合应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积极化解人口老龄化风险;其次,应加快水族经济发展步伐。重点提升人口城镇化水平,优化人口职业结构,推进人口产业结构均衡发展。再次,应优化水族人口均衡发展的社会环境。提升人口社会保障水平,扎实推进精准扶贫战略,加强医疗卫生事业建设。最后,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这不仅对水族人口与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会对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均衡发展产生一定的参照示范作用,更重要的是对实现我国民族平等、民族发展、民族地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与乡村振兴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田甜[8](2019)在《新疆人口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文中指出社会的主体是人类,在研究经济增长中,必须要考虑人口因素。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人口问题的关注点是生育率的高低,当下人口的主要矛盾也在发生变化。由一开始只关注于人口数量增长过快转变为人口红利、人口老龄化、性别比失调等问题。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决定着该地区经济发展方向的好与坏,而合理的人口变动也将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本文旨在从新疆人口自然变动、迁移变动、社会变动三方面来分析新疆人口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论文共有5章。第一章是绪论。写明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并在最后一小节说明文章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是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对文章中涉及到的概念,与普遍认知有所不同的分别进行阐明,以及阐述与人口变动、经济增长相关的理论基础,对国内外,尤其是新疆地区对人口与经济的研究归纳总结。第三章分析了新疆人口变动和经济增长近几年的发展状况,人口变动情况是从自然变动、迁移变动、社会变动三方面阐述;而经济增长是从经济总量和经济水平两方面阐明。第四章是针对新疆人口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实证部分,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协整检验、灰色关联度理论等计量方法得出自然变动、迁移变动、社会变动三方面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研究分析其内在联系。第五章对于第三章人口与经济的概况和第四章计量分析内容得出结论,并对其协调发展提出对策建议。研究发现,人口自然增长率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从长期来看是存在均衡的,并且弹性为0.331;而从短期来看,通过修正误差检验得出的结论,两者的弹性为0.618,回归方程看出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程度更大一些;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影响微弱。通过对人口迁移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发现成为人口净迁出格兰杰原因的指标有:GDP、城镇化程度、固定资产投资,而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和人口净迁移互为格兰杰原因,也就是说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作用;而固定资产投资也是人口净迁移的格兰杰原因,但作用效果没其他因素明显。以及第三部分人口社会变动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结果发现地区从事二产、三产的就业人员、15-65岁人口占总人口数比重和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指标对经济增长的效果更明显,其他因素都依据不同指标显示出不同结果。通过以上的统计实证和结论分析,针对新疆地区人口变动对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
叶再兴[9](2019)在《清末以降中国的户政制度与实践(1909-1953) ——以湖南为中心的考察》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研究清朝末年至新中国建国初期(1909-1953年)的中国户政制度与实践。本文希望从两个层面展开研究:第一,从制度史的角度勾勒出中国户政制度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明晰这一过程的阶段性与连续性,呈现这一过程的曲折性与复杂性;第二,通过以湖南为中心的典型个案研究,深入分析1909-1953年间户政制度的执行实态及其成效,从而丰富、深化学界对这一阶段的户政制度实践的认识;进而希望通过对户政制度的执行实态及其成效的分析,对清末以降中国基层政权建设等问题略作思考。清末以降,中国户政制度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是一个断裂与连续并存的过程。20世纪初至50年代是中国户政制度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中国的户政制度经历了两次大的断裂:第一次断裂发生在20世纪的最初十年,清廷为筹备立宪而创制现代户政法规、举办现代人口调查,中国户政制度从此步履蹒跚地走上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之路;第二次断裂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中共建立全国政权后,废弃南京国民政府时代的户政制度,在借鉴苏联模式的基础上重建户政制度。如果说第一次断裂是传统户政制度与现代户政制度之间的抉择的话,那么第二次断裂则是现代户政制度体系之内不同道路之间的选择。中国现代户政制度自清末宣统年间发轫,经由北洋政府及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继承与发展,期间虽有曲折与反复,但最终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走向成熟与完善。经过系统梳理,本文认为中国户政制度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小阶段,即初创时期(1909-1927年)、奠基时代(1928-1934年)、步入歧途时期(1935-1941年)及定于一尊时期(1942-1949年)。在考察中国户政制度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时,我们不仅要看到其中的断裂,也应看到断裂背后隐伏着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清末以降的现代户政制度建设,从长期来看,是对中国传统户政制度演进趋势的延续;另一方面,整个清末民国时期,虽然中国的政局动荡不安、政权更迭频繁,但整个现代户政制度体系并未出现大的断裂,而是具有极其鲜明的连续性。如果说清末民国时期,历届政府的户政制度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的话,那么在此期间的户政制度实践——人口普查、保甲户口编查及户籍登记,总体而言却以失败告终。与之相反,中共领导的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虽然过程充满了曲折和复杂性,但最终取得了成功。可以说,清末民国时期户政制度实践的失败,表面上源于制度设计不良及执行困难,背后折射出的是国家权力对基层社会的控制能力和动员能力的贫弱;而1953年人口普查的成功,不仅得益于合理的制度设计和切实的制度执行,从更深的层面来看,实与中共优越的体制及其对基层社会强大的控制能力和动员能力密切相关。
钟启平[10](2016)在《六次人口普查布依族人口数量及结构变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口数量及结构是人口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各民族都存在各种不同的人口问题。本文以布依族人口数量及结构为研究对象,研究的目的在于把握布依族人口数量及结构变动的趋势,发现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相应的对策。所得的研究结果能反映布依族人口的现状,有利于布依族人口的可持续发展。从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对比中来全面研究单一的民族,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将近五万字。绪论部分,概述了人口数量及结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研究方法、路线以及“人口普查”、“人口数量”、“人口结构”的概念,描述了布依族的概况。第一章,主要用人口普查的数据分析了布依族人口数量的总体变动状况以及各个阶段的变动状况,并探究了其变动的原因。第二章,主要用人口普查的数据分析了布依族人口结构的变动状况,并探究了其变动的原因。人口结构的变动具体分为自然结构、地域结构、社会结构的变动,其中自然结构又分为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地域结构又分为行政区域结构和城乡结构,社会结构又分为文化结构和行业、职业结构。第三章,通过前面章节的分析,发现了布依族人口数量及结构变动存在的问题。人口数量变动存在增大量略大,变动的波动性大两个问题;人口结构变动存在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人口老龄化,城市化率低,文化教育水平偏低,产业人口分布比重不合理五个问题。第四章,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针对数量变动问题提出了对策,即适当控制人口增长,正确把握数量变动的走向;针对结构变动问题提出了对策,即平衡出生人口性别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加快农村人口城镇化,普遍提高人口的文化教育水平,适当改善产业结构。
二、(二)人口数据资料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人口数据资料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1)人口迁移流动与城镇化的再审视——来自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质量评析 |
1. 1953—1990年人口普查 |
2. 2000—2010年人口普查 |
3. 2020年人口普查 |
4.对调查数据提出质疑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
二、中国人口发展状况与人口调查数据偏差 |
1.中国人口发展状况 |
2.人口调查数据偏差 |
(1)人口空间分布亚热带化和沿海化 |
(2)城镇化快速推进 |
(3)人口迁移流动持续扩大 |
三、对人口迁移流动的重新审视 |
1.半城镇化愈演愈烈 |
2.流动人口规模持续扩张 |
3.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快速膨胀 |
四、结语与讨论 |
(2)中国人口的最新动态与趋势——结合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我国人口的最新动态及分析 |
(一)全国人口规模继续增长,但增长速度和幅度持续放缓,并向零增长和负增长趋近 |
(二)人口的老龄化速度加快,劳动力人口持续减少 |
1. 人口老龄化程度快速上升,即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
2. 劳动年龄人口持续下降且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不断下降 |
(三)性别结构进一步趋于平衡,但出生性别比依然偏高 |
(四)人口流动规模进一步增加,并且继续向东部沿海尤其是大城市和城市群集聚 |
(五)人口素质持续提高,但还难以满足发展的要求 |
三、基本结论与政策启示 |
(3)从“七普”数据看中国人口发展、变化和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人口规模在增加,人口增长率在下降 |
2 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人口即将进入负增长 |
3 三十年来总和生育率第一次实锤 |
4 人口年轻化和老龄化同时出现,老龄化呈现加速态势 |
5 人口城镇化速度加快,分省人口分布格局差异明显 |
6 人户分离人口和流动人口出现大幅度提升 |
7 人口其他方面的变化 |
(4)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产业结构变动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主要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点和尚待研究的问题 |
1.4.1 主要创新点 |
1.4.2 尚待研究的问题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3章 理论基础和传导机制 |
3.1 人口年龄结构及相关理论 |
3.1.1 人口年龄结构内涵 |
3.1.2 人口年龄结构相关理论 |
3.2 产业结构及相关理论 |
3.2.1 产业结构内涵 |
3.2.2 产业结构相关理论 |
3.3 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产业结构影响的传导机制 |
3.3.1 消费需求效应 |
3.3.2 劳动力禀赋效应 |
3.3.3 劳动生产率效应 |
3.3.4 老龄负担效应 |
3.3.5 技术创新效应 |
第4章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动现状与特征分析 |
4.1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现状与特征分析 |
4.1.1 中国人口政策研究 |
4.1.2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特征 |
4.2 中国产业结构现状与特征分析 |
4.2.1 中国产业政策研究 |
4.2.2 中国产业结构变动特征 |
第5章 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内涵 |
5.2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度量 |
5.2.1 产业结构偏离度 |
5.2.2 产业结构效益指数 |
5.2.3 泰尔熵指数 |
5.3 面板模型设定 |
5.3.1 模型设定 |
5.3.2 指标定义与数据来源 |
5.4 实证结果分析 |
5.4.1 描述性统计 |
5.4.2 基本回归结果 |
5.4.3 差异性检验 |
5.5 稳健性检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影响的实证分析 |
6.1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内涵 |
6.2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度量 |
6.2.1 结构层次系数法 |
6.2.2 夹角余弦法 |
6.2.3 第三产业占比 |
6.3 面板模型设定 |
6.3.1 模型设定 |
6.3.2 指标定义与数据来源 |
6.4 实证结果分析 |
6.4.1 描述性统计 |
6.4.2 基本回归结果 |
6.4.3 差异性检验 |
6.5 稳健性检验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各细分产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
7.1 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第一产业的影响 |
7.1.1 面板模型设定 |
7.1.2 实证结果分析 |
7.2 人口年龄结构对第二产业的影响 |
7.2.1 面板模型设定 |
7.2.2 实证结果分析 |
7.2.3 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第二产业细分行业 |
7.3 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第三产业影响的分析 |
7.3.1 面板模型设定 |
7.3.2 实证结果分析 |
7.3.3 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第三产业细分行业 |
7.4 稳健性检验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主要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5)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视阈下“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及目的 |
(二)选题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重难点和创新点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三)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交叉研究法 |
(三)理论与实际分析相结合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分析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人口与人口理论 |
(二)生育政策 |
(三)“全面二孩”政策 |
二、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 |
(一)“两种生产”的观点 |
(二)人口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平衡的观点 |
(三)人口质量的观点 |
(四)人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的观点 |
三、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时代价值 |
(一)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是我国制定人口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石 |
(二)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
(三)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为世界人口发展提供理论导向 |
第三章 “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客观必要性及重要性 |
一、“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客观必要性 |
(一)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 |
(二)人口结构失衡 |
(三)社会、家庭养老压力大 |
(四)“失独家庭”养老问题严峻 |
(五)“单独二孩”政策影响不足 |
二、“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重要性 |
(一)有利于整合人力资源,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 |
(二)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三)有利于刺激消费需求,推动国内经济发展 |
第四章 “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现状及问题成因 |
一、“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积极成果 |
(一)“二孩”出生率明显增加 |
(二)人口性别比失衡有所缓解 |
二、当前“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中面临的现实阻碍 |
(一)国家层面:措施宣传执行不力,政策实效影响有限 |
(二)社会层面: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生育成本不断提高 |
(三)家庭层面:经济与精力负担重,生育观念难以扭转 |
三、当前“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中面临现实阻碍的原因分析 |
(一)国家政策方面:相关配套政策有滞后性 |
(二)社会经济方面:收入分配不均依旧严峻 |
(三)文化观念方面:低生育文化的影响较大 |
第五章 推进“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对策分析 |
一、国家层面 |
(一)加强政策宣传,引导适龄人群树立新型生育观 |
(二)完善政策衔接,构建新时代生育政策配套体系 |
(三)优化经济发展,增加国家财政补贴与个人收入 |
(四)坚持生态优先,践行绿色高质量发展理念 |
二、社会层面 |
(一)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
(二)完善医疗保障体系,补齐医疗服务短板 |
(三)加强房价调控力度,规范房产市场秩序 |
(四)完善生育保险制度,保障女性就业平等 |
(五)推进公共托幼服务,建设普惠性托幼机构 |
(六)优化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养老服务体系 |
三、家庭层面 |
(一)推进新生育文化建设,提高家庭人口发展认识 |
(二)打破传统性别分工,增强家庭成员责任意识 |
(三)树立科学教育理念,营造良好家庭教育氛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6)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Автореферат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四、论文思路与结构 |
第一章 俄罗斯人口发展历史概述 |
第一节 旧俄时期人口发展的历史回顾 |
第二节 苏维埃时期的俄罗斯人口发展状况 |
一、苏维埃时期的俄罗斯人口发展概述 |
二、苏维埃时期俄罗斯人口发展的历史阶段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的严峻形势 |
第一节 当代俄罗斯的人口发展概述 |
第二节 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的具体表现 |
一、人口出生率持续偏低 |
二、人口死亡率居高不下 |
三、外来移民的人口补偿能力日益减弱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的形成原因 |
第一节 人口发展的历史结构原因 |
一、育龄人口数量阶段性减少导致人口发展呈现周期性波动 |
二、人口性别构成严重失衡制约人口再生产的良性运行 |
三、人口年龄结构日益老化造成死亡率水平的控制难度增加 |
第二节 转型时期的社会经济原因 |
一、家庭生活水平下降抑制居民生育意愿 |
二、居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条件降低导致人口健康状况恶化 |
三、经济实力衰退造成高技能人才大量流失 |
第三节 文化和价值观原因 |
一、家庭、婚姻和生育观念转变导致居民生育意愿下降 |
二、不良生活方式、民族性格和死亡观念成为高死亡率的重要诱因 |
三、民众普遍存在的排外情绪制约移民吸引力的提升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俄罗斯政府应对人口危机的措施及绩效分析 |
第一节 刺激居民生育意愿提高人口出生率水平 |
一、出台刺激人口生育意愿的物质激励措施 |
二、为女性兼顾家庭责任与职业发展创造条件 |
三、协助家庭改善居住条件,为居民落实生育意愿提供住房保障 |
四、宣传重视家庭和生育的传统价值观 |
第二节 改善居民健康状况降低人口死亡率水平 |
一、提高医疗保健水平,改善医疗服务质量 |
二、推行控烟、限酒和禁毒等措施 |
三、宣传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
第三节 提高移民吸引力增强外来移民的人口补偿能力 |
一、根据移民现状与移民需求,适时调整移民政策定位 |
二、刺激境外侨胞回归意愿,主动吸引侨胞回迁 |
三、大力吸引高技能移民 |
四、优先吸纳独联体地区移民 |
五、培育包容的移民环境,促进移民融合 |
第四节 人口危机应对措施的绩效分析 |
一、提高出生率措施的成效及不足 |
二、降低死亡率措施的成效及不足 |
三、增强移民吸引力措施的成效及不足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7)水族人口均衡发展问题研究 ——基于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人口均衡发展研究 |
(二)少数民族人口研究 |
(三)水族研究 |
(四)研究现状简评 |
三、研究方法、理论基础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理论基础 |
(三)创新之处 |
四、田野调查点概况 |
(一)水族传统文化 |
(二)田野点基本情况 |
(三)调查过程 |
第一章 水族人口变动的历史考察 |
一、水族人口数量与人口再生产类型 |
(一)人口数量 |
(二)人口再生产类型 |
二、水族人口素质 |
(一)人口文化素质 |
(二)人口身体素质 |
三、水族人口自然结构 |
(一)人口性别结构 |
(二)人口年龄结构 |
四、水族人口经济社会结构 |
(一)人口城乡结构 |
(二)人口产业结构 |
(三)人口职业结构 |
五、水族人口迁移 |
第二章 水族人口非均衡发展问题及其缘由 |
一、水族人口内部非均衡发展问题及其缘由 |
(一)人口增长速度锐降 |
(二)人口素质偏低 |
(三)人口性别比失调 |
(四)人口老龄化严重 |
(五)人口单向流迁 |
二、水族人口外部非均衡发展问题及其缘由 |
(一)人口城镇化率较低 |
(二)人口产业结构滞后 |
(三)人口职业结构不合理 |
(四)人口相对贫困 |
(五)人口与资源环境矛盾突出 |
第三章 实现水族人口均衡发展的机遇与路径选择 |
一、水族人口均衡发展面临的机遇 |
(一)二孩政策创造了生育空间 |
(二)民族政策提供了政策支持 |
(三)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
(四)公共服务均等化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
(五)绿色发展理念提供了科学的方向引领 |
二、实现水族人口均衡发展的路径选择 |
(一)强化水族人口内部均衡发展的政策支持 |
(二)加快经济发展步伐 |
(三)优化水族人口均衡发展的社会环境 |
(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水族人口均衡发展问题调查问卷(节选) |
附录二 :水族人口均衡发展问题访谈提纲(部分) |
附录三 :田野调查相关照片 |
附录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8)新疆人口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论文研究内容安排、方法和框架 |
一、论文内容安排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框架 |
第三节 论文特色及不足 |
一、论文的特色 |
二、论文的不足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
二、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三章 新疆人口变动与经济增长的概述 |
第一节 新疆人口变动现状 |
一、人口自然变动 |
二、人口迁移变动 |
三、人口社会变动 |
第二节 经济增长概况 |
一、经济总量 |
二、经济水平 |
第四章 新疆人口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实证分析 |
第一节 人口自然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一、人口自然变动与经济增长的静态分析 |
二、人口自然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分析 |
第二节 人口迁移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分析 |
一、数据选择和来源 |
二、平稳性检验 |
三、协整检验 |
四、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三节 人口社会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分析 |
一、人口系统和经济系统的指标选择 |
二、人口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关联度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从人口自然变动角度的建议 |
一、适度调整人口生育率 |
二、倡导人口适度增长的生育观 |
三、形成促进适度人口出生率的配套制度 |
第三节 从人口迁移变动角度的建议 |
一、确保现有人力资源规模 |
二、形成吸引人口流入机制 |
三、借鉴国内其他地区的“人才引进”模式 |
第四节 从人口社会变动角度的建议 |
一、突出三产就业质量,确保经济持续增长 |
二、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
三、优化人口结构,保障经济持续增长 |
四、推进核心区建设,形成人口聚集效应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与获奖情况 |
(9)清末以降中国的户政制度与实践(1909-1953) ——以湖南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户政概念浅释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述评 |
第三节 研究资料及区域 |
第四节 论文结构及内容 |
第一章 清末及北洋时期的户政观念、制度与实践 |
第一节 遗产: 中国传统户政制度的源流、特点及现代转型意涵 |
第二节 开端: 清朝末年的户政观念、制度与实践 |
第三节 承续: 北洋时期的户政制度与实践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二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户政制度 |
第一节 奠基时代 |
第二节 步入歧途 |
第三节 定于一尊 |
第四节 达致标准 |
第五节 小结 |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湖南的户政实践 |
第一节 调查自治户口 |
第二节 编查保甲户口 |
第三节 实施户籍登记 |
第四节 小结 |
第四章 1953年湖南省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 |
第一节 缘起与制度安排 |
第二节 挑战与应对之策 |
第三节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六次人口普查布依族人口数量及结构变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人口数量及结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
二、研究方法及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路线 |
三、相关概念 |
(一)人口普查 |
(二)人口数量 |
(三)人口结构 |
四、布依族概况 |
(一)来源及分布 |
(二)文化经济 |
(三)早期人口统计资料 |
第一章 布依族人口数量变动状况 |
一、1953年——2010年总体人口数量变动状况 |
二、各阶段人口数量变动状况 |
(一)1953年——1964年 |
(二)1964年——1982年 |
(三)1982年——1990年 |
(四)1990年——2000年 |
(五)2000年——2010年 |
第二章 布依族人口结构变动状况 |
一、自然结构变动状况 |
(一)性别结构 |
(二)年龄结构 |
二、地域结构变动状况 |
(一)行政区域结构 |
(二)城乡结构 |
三、社会结构变动状况 |
(一)文化结构 |
(二)行业、职业结构 |
第三章 布依族人口数量及结构变动存在的问题 |
一、人口数量变动存在的问题 |
(一)人口增长量略大 |
(二)人口数量变动的波动性大 |
二、人口结构变动存在的问题 |
(一)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 |
(二)人口老龄化 |
(三)城市化率低 |
(四)文化教育水平偏低 |
(五)产业人口分布比重不合理 |
第四章 关于布依族人口数量及结构变动问题的对策 |
一、人口数量变动问题的对策 |
(一)适当控制人口增长 |
(二)正确把握人口数量变动的走向 |
二、人口结构变动问题的对策 |
(一)平衡出生人口性别比 |
(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
(三)加快农村人口城镇化 |
(四)普遍提高人口的文化教育水平 |
(五)适当改善产业结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二)人口数据资料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口迁移流动与城镇化的再审视——来自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启示[J]. 陈友华,蔡正广.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6)
- [2]中国人口的最新动态与趋势——结合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 童玉芬.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21(04)
- [3]从“七普”数据看中国人口发展、变化和现状[J]. 乔晓春. 人口与发展, 2021(04)
- [4]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产业结构变动影响的实证研究[D]. 冯馨. 辽宁大学, 2020(01)
- [5]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视阈下“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研究[D]. 严翔钟.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6]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问题研究[D]. 王佳.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9(01)
- [7]水族人口均衡发展问题研究 ——基于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的调查[D]. 李致江.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8]新疆人口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D]. 田甜. 新疆财经大学, 2019(01)
- [9]清末以降中国的户政制度与实践(1909-1953) ——以湖南为中心的考察[D]. 叶再兴. 厦门大学, 2019(08)
- [10]六次人口普查布依族人口数量及结构变动研究[D]. 钟启平. 贵州民族大学, 2016(08)
标签:人口普查论文;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论文; 人口年龄结构论文; 中国的人口论文; 产业结构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