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矿质态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氮素,微生物,吡唑,生物量,蓄水量,吉林省。
矿质态氮论文文献综述
乔俊,汤芳,朱励军,颜廷梅,赵冬[1](2015)在《太湖地区水稻产量、根圈土壤矿质态氮及氮素径流损失对氮肥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氮肥梯度小区试验,研究了施氮对水稻根圈土壤及土壤溶液矿质态氮、叶片SPAD值、氮素累积量、水稻产量和氮素径流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肥显着增加了苗期水稻根圈土壤矿质态氮,追肥对水稻根圈土壤及土壤溶液矿质态氮含量影响较小;施氮对水稻顶叁叶SPAD值影响较为显着,而不同氮肥梯度下SPAD值无显着差异。分蘖期后,施氮量和植株氮素累积量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收获期秸秆氮累积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籽粒氮累积受施氮量影响较小。施氮量的增加对水稻增产效果并不显着,却显着提高了总氮径流损失,降低了氮肥农学效率,综合考虑产量、农学效率和总氮径流损失,该地区施氮量需低于理论最高产量施氮量(243 kg·hm-2);该季135 kg N·hm-2施氮量处理产量虽有所下降(差异不显着),但其农学效率最高且总氮径流损失最低。针对污染严重区域,在保证产量的基础上采用低氮肥投入而极大限度地降低施氮对环境的潜在污染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5年11期)
俞巧钢,陈英旭[2](2011)在《尿素添加硝化抑制剂DMPP对稻田土壤不同形态矿质态氮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小粉土和青紫泥两种典型土壤种植水稻,研究尿素添加新型硝化抑制剂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对土壤氮素转化及水稻生物学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田施用含DMPP硝化抑制剂的尿素,与常规尿素处理相比,小粉土和青紫泥土壤中铵态氮浓度分别增加94.6%~97.9%和55.4%~65.1%,硝态氮浓度下降49.0%~81.3%和33.9%~83.7%,亚硝态氮浓度下降46.9%~90.9%和53.7%~90.2%。添加DMPP抑制剂于尿素,小粉土和青紫泥处理水稻的产量增加24.9%和14.2%,生物量增加20.6%和14.4%,吸氮量增加15.3%和22.5%。DMPP抑制剂可有效保持土壤高铵态氮浓度、低硝态氮与亚硝态氮浓度,促进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提高氮素利用率。(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1年07期)
赵亮,张自军,唐泽军,冯绍元[3](2010)在《旱作农业土壤矿质态氮随地表径流迁移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了解旱作农业土壤中氮素随地表径流的流失水平及规律,于野外夏玉米试验田中进行了模拟降雨与自然降雨条件下的对比试验,并通过对水量和水质的同步监测,研究了不同施肥水平下氮素的流失效应.其中,模拟降雨采用的两个降雨强度分别为40和70mm.h-1,3个尿素施肥水平分别为287、431和575kg.hm-2(以N计),每次自然降雨的试验小区布置相同.试验期间,共有20次降雨事件(包括模拟降雨),其中,4次降雨过程中产生了地表径流并有氮素流失.结果表明,次降雨径流过程中硝态氮流失浓度先迅速增大后逐步降低,而铵态氮流失浓度变化平稳,且流失浓度较低.次降雨间氮素流失平均浓度相差较大,尤其体现在硝态氮浓度上更为明显.此外,研究发现,次降雨径流过程地表氮素流失初期效应明显,且受降雨强度影响显着.通过氮素流失水平的计算发现,研究区大于25mm的降雨类型会有明显的地表径流产生及氮素流失.(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0年10期)
梁斌,周建斌,杨学云[4](2010)在《长期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矿质态氮含量动态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位于陕西杨凌的17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不施肥(CK)、单施化肥(F)、化肥配施有机肥(F+M)和化肥加秸秆还田(F+S)处理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作物不同生长时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SMBC、SMBN)和矿质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0—10 cm土层土壤SMBC、SMBN和矿质态氮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64.8~752.2、37.51~14.8和3.83~8.5 mg/kg。不同处理相比,F+M处理中各采样时期(小麦苗期、拔节期、灌浆期及玉米播种期、大喇叭口期、灌浆期和收获后)土壤SMBC和SMBN含量均为最高,分别为不施肥对照的1.382~.65和1.892~.50倍;F+S处理矿质态氮含量最高,SMBC和SMBN也高于F和CK处理,大部分采样时期的差异达显着水平(P<0.05);与CK相比,长期单施化肥也使各时期SMBC和SMBN含量提高。在小麦拔节期到灌浆期的旺盛生长阶段各施肥处理土壤SMBN含量均下降,而矿质态氮含量变化不大,处于较低水平;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到灌浆期的旺盛生长阶段,F+M、F+S和F处理土壤矿质态氮含量显着下降,而SMBN含量均有所升高。表明在土壤矿质态氮含量较高时,作物首先利用矿质态氮,而在土壤矿质态氮含量处于较低水平时,微生物固持的氮素可能会释放出来供作物吸收利用。(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刘益仁,徐阳春,李想,郁洁[5](2009)在《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矿质态氮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矿质态氮是植物有效养分的重要来源,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量氮(SMBN)是土壤微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矿质态氮含量及作物养分吸收具有重要影响。试验通过盆栽的方法研究了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及矿质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能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和矿质态氮含量;小麦拔节至开花期,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矿质态氮含量明显高于化肥、纯有机肥和对照处理,其中以配施20%~30%有机肥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矿质态氮含量最高;收获期纯有机肥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矿质态氮含量略高于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处理。可见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有利于提高小麦生育盛期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和矿质态氮含量,更好地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求。(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学报》期刊2009年11期)
周建斌,陈竹君,唐莉莉,翟丙年,许安民[6](2006)在《日光温室土壤剖面矿质态氮的含量、累积及其分布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测定了西安郊区和杨凌地区日光温室栽培番茄生长期间及收获后土壤剖面矿质态氮(铵态氮及硝态氮)的含量,分析了不同形态氮素在土壤剖面的累积及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随着番茄的生长,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逐渐降低,降低的幅度因土壤层次不同而异;土壤剖面铵态氮以3月份含量最高,11月份与5月份相近。番茄收获后土壤剖面残留矿质氮以硝态氮为主,约占土壤剖面矿质氮的比例为80%~90%;残留的铵态氮在土壤剖面的分布相对较为一致。蔬菜生长期间及收获时日光温室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量均表现出在土壤表层相对累积现象,且温室土壤剖面硝态氮的残留量仍高于露地及高产农田。为减少硝态氮淋失带来的环境问题,除合理施用氮肥外,如何减少日光温室蔬菜作物收获后残留硝态氮的淋溶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06年05期)
王西娜,王朝辉,李生秀[7](2006)在《种植玉米与休闲对土壤水分和矿质态氮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农田土壤水分和矿质态氮的动态及其相互关系,对优化作物种植方式和养分资源管理,调控农田土壤硝态氮淋溶有重要意义。方法在黄土高原南部有大量氮素残留背景的田块上,研究了夏季多雨季节,种植作物与休闲对土壤水分与矿质氮的影响。结果在降水(含灌水82mm)364mm的夏季,休闲可使0~200cm土层的贮水量达到600mm,比播种前高204mm,比种植作物高39mm。种植作物的土壤水分可下渗至180cm深的土层,休闲土壤中则可下渗到260cm深处。种植作物时0~200cm土层的硝态氮残留量为78kg.ha-1,比休闲时减少89kg.ha-1,且硝态氮主要分布在60cm以上的土层。休闲时硝态氮却被淋到了220cm深的土层。结论硝态氮向下层土壤的移动显着滞后于水分,夏季种植玉米可有效防止硝态氮向下层土壤的淋移。(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06年06期)
王洪玉,周祖澄,金振玉,孙祎昌,李志洪[8](1985)在《吉林省主要旱田土壤矿质态氮与碱解氮相关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吉林省70个旱田土壤氮素形态、含量、比例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明确了用矿质氮总量推测碱解氮含量的可靠性。矿质氮总最与碱解氮的相关系数r=0.8106,相关达极显着水准;配置的回归方程为y=57.32+2.05x,回归关系达极显着水准,F=130.27。室内分析和田间试验检验结果证明,大多土壤实测的碱解氮同由回归方程推算的碱解氮数值很接近。用其指导施肥,同样获得了良好的增产增收效果。由此认为,花生产上可以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1985年04期)
矿质态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小粉土和青紫泥两种典型土壤种植水稻,研究尿素添加新型硝化抑制剂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对土壤氮素转化及水稻生物学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田施用含DMPP硝化抑制剂的尿素,与常规尿素处理相比,小粉土和青紫泥土壤中铵态氮浓度分别增加94.6%~97.9%和55.4%~65.1%,硝态氮浓度下降49.0%~81.3%和33.9%~83.7%,亚硝态氮浓度下降46.9%~90.9%和53.7%~90.2%。添加DMPP抑制剂于尿素,小粉土和青紫泥处理水稻的产量增加24.9%和14.2%,生物量增加20.6%和14.4%,吸氮量增加15.3%和22.5%。DMPP抑制剂可有效保持土壤高铵态氮浓度、低硝态氮与亚硝态氮浓度,促进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提高氮素利用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矿质态氮论文参考文献
[1].乔俊,汤芳,朱励军,颜廷梅,赵冬.太湖地区水稻产量、根圈土壤矿质态氮及氮素径流损失对氮肥的响应[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5
[2].俞巧钢,陈英旭.尿素添加硝化抑制剂DMPP对稻田土壤不同形态矿质态氮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
[3].赵亮,张自军,唐泽军,冯绍元.旱作农业土壤矿质态氮随地表径流迁移特征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0
[4].梁斌,周建斌,杨学云.长期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矿质态氮含量动态变化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0
[5].刘益仁,徐阳春,李想,郁洁.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矿质态氮含量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009
[6].周建斌,陈竹君,唐莉莉,翟丙年,许安民.日光温室土壤剖面矿质态氮的含量、累积及其分布特性[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6
[7].王西娜,王朝辉,李生秀.种植玉米与休闲对土壤水分和矿质态氮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6
[8].王洪玉,周祖澄,金振玉,孙祎昌,李志洪.吉林省主要旱田土壤矿质态氮与碱解氮相关性的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