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川成都610101)

摘要: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在当今社会的变革中一直是音乐界备受关注的问题。面对国际形势下外来文化的不断涌入,如何在新形势下对待本土音乐尤其是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承问题,是一个需要我们正确看待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对此,我们将采取何种措施,才能更好的发展中国传统音乐呢?下面笔者将从音乐美学的发展历程、音乐思维、音乐审美这三个方面来阐述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美学上的异同,并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出发,来谈一谈对中国传统音乐传承与发展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音乐美学

一、中西方音乐美学发展历程

(一)中国传统音乐特征与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思想更多是要求音乐“以礼”,音乐要体现“中和”之美。中国传统音乐和儒家以及道家音乐理念是统一的,其中儒家为主,注重音乐和社会以及伦理间的关系。同时还洗去了道家天人合一、大音希声的境界,淡然、平和是道家与儒家思想的审美准则。

(二)西方音乐特征与发展历程

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是表情艺术,它所展现的是人的情感,更是一种将人作为核心的艺术。在文艺复兴阶段,音乐家开始公然反对神学,提出了音乐要揭示人性、体现人的内心活动。在巴洛克时代这种美学思想得到了延续。启蒙运动提出了音乐中要体现情感因素。19世纪这种思想到达了顶峰,并成为音乐家作曲的主要标准。自古希腊至今,西方的音乐美学都在汲取着心理学以及数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西方美学研究获取了新的发展思维。随着西方现代文化逐步发展,西方音乐美学也加快了角步,逐步走上了学科化以及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二、音乐思维

在音乐思维方面,中国是具象(形象)、直觉思维;西方是理性思维,根源就是抽象、理性至上。中国音乐是线性思维,西方音乐在于“组合”、“逻辑”思维,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讲究的是单旋律性,而西方则是复调和声。内涵逻辑与外延逻辑是中西传统理论所遵循的不同思维规律。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认为音乐本于人心之移情。《乐论》中记载,“乐出于人情”;《乐记》中更是提到,“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也有类似的记载。中国的音乐将理性融入感性之中,这便形成了中国传统音乐之美的核心:意境。这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最高境界。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则注重“情理”,重视理性、强调现实。西方绝大部分的音乐美学理论家认为,音乐的美、音乐的意义,应当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人们可以理性认识和把握的东西。所以,西方各音乐时期的音乐审美活动几乎都是以客观、理性的认识为最高目的,以逻辑思维为基本法则。即使有一些美学理论家意识到音乐艺术思维存在着感性的、具象的特点,但他们并没有认识或者确立感性是音乐艺术的本质。恰恰相反,西方美学理论家一再强调感性应当从属、依赖于理性。西方音乐美学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所有在西方的音乐美学思想中一直存在着崇尚理性、忽视感性的理论研究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束缚了西方音乐美学理论的研究视野和范围。

三、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审美上的异同

1.审美追求

中国传统音乐所体现出来的更多的是儒家思想当中的和为贵。“和”的思想最先是由孔子提出的,荀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和”,庄子与老子则更加推崇自然,向往一种恬静、淡泊的状态。嵇康在《声无哀乐论》当中提出了音乐的最高境界是合于天地,崇尚道家所推崇的自然乐论,摒弃儒家礼乐中的部分思想。西方音乐美学思想更多是来源于古希腊音乐思想,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当中思辨和抽象占据了主要的地位,在音乐上更加注重主客体之间的对立与冲突。在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本体研究开始流行,将实际和理论有效地结合。近代,西方音乐开始流行自下而上的层次研究法,这种方法将美学研究当中所发现的问题推广到实际以及具体审美经验当中去。

2.审美心理

中国传统音乐将理性与感性结合在一起,并将其作为美的核心,即意境。这是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的最高境界。而西方音乐更加注重情理,它是将情和理有效地融合,注重模仿和实际事物相似的品质,更加强调理性和现实。因此,西方音乐的审美活动是将理性和现实的认知作为最高目的,将逻辑思维作为基本的法则。即便是由一些美学理论家已经认识到音乐本身存在着感性以及具象的特征,意识到音乐审美活动和普通认知活动相比,有着特殊性,可是他们没有意识到感性认识本身就是音乐的本质。当前,很多西方音乐在创作的过程中,完全抛弃了感性,最大程度地追求客观与理性。这种形式所创作出来的音乐完全脱离了人们本身的听觉感受,把音乐看作是一种理性思考对象,从而使得音乐逐渐丧失了艺术价值。

四、音乐美学学科对中国传统音乐传承的影响

音乐美学是一门哲学的音乐美学的学科,我国著名音乐史学、音乐美学家冯长春教授概括为:“音乐美学是研究人类音乐立美与审美实践的本质与规律的一门艺术科学。”由此可见,中国传统音乐也属于其研究的范围,而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是特定的人文地域的产物,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主流音乐的变化随之发生改变,除了政府性的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为一条途径外,笔者认为关键要改变接受者对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的态度,从心理上真正体会和感觉到民间音乐艺术的魅力。另外,欣赏者和接受者要如何站在正确的价值观和民族土壤的深层文化中,正确的看待、发现甚至领悟,各种民族不同的音乐艺术魅力的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接受者的心理倾向和价值观、以及对该民族接受者产生的作用和影响都必须有清楚和深层的了解和探索。尤其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美的看待上,美学上的哲学艺术理论,是否能科学的看待其价值的自身魅力和美丑评判的科学合理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行而下”的乡土文明如何让其特定的艺术文化得到越来越深的影响力,如何让其自力更生式的影响力得到更大范围的扩张,如何在结合本族环境特色的发展中,在“总结—创作—提炼—总结”的模式下,寻找自身的音乐规律,使其成为前行的动力和基础与音乐美学学科的科学发展观息息相关。所以,只有在美学的清晰认识下,只有改变各个阶层对待民间音乐审美视角的转变,才能真正发觉民间音乐的深层魅力和价值,才能更好的从内容从形式从根本上喜爱和接受,甚至传承好民间的音乐文化及各种形态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日趋失去观众缘的乡俗俚曲。

五、结语

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极其重要。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美学上的差异,主要是因为中西方文化意识上的差异性。中国传统音乐在认识上较为感性,在审美上追求的是天人合一,而西方的音乐美学思想在认知上较为理性,在审美上追求主客二分。西方的美学也是世界文化组成的部分,中西审美文化相融合,以传统的、民族的音乐作为根基,运用中西优秀的音乐方法,建立中国新的音乐美学思想,丰富世界的文化艺术。

参考文献

[1]陈峰.中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之差异[J].北方音乐,2017(4):21.

[2]王雪平.从美学的角度看民间音乐的传承问题[J].黄河之声,2018(16):41-42.

[3]陈骥.谈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建设的相关问题[J]当代音乐,2016(5);90-91.

作者简介:林欣滢(1995-),女,山西运城人,硕士研究生,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专业。

标签:;  ;  ;  

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