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板组件及显示装置论文和设计-李汶欣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路板组件及显示装置,所述电路板组件包括电路板、连接排线及自动插拔组件。电路板上设有连接器,连接排线与所述连接器插拔连接,自动插拔组件分别与所述电路板和所述连接排线相连,所述自动插拔组件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自动插拔组件控制所述连接排线插入所述连接器,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自动插拔组件控制所述连接排线自动拔出所述连接器。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电路板组件,用于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组件包括: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上设有连接器;连接排线,所述连接排线与所述连接器插拔连接;以及,自动插拔组件,分别与所述电路板和所述连接排线相连,所述自动插拔组件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自动插拔组件控制所述连接排线插入所述连接器,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自动插拔组件控制所述连接排线自动拔出所述连接器。

设计方案

1.一种电路板组件,用于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组件包括:

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上设有连接器;

连接排线,所述连接排线与所述连接器插拔连接;以及,

自动插拔组件,分别与所述电路板和所述连接排线相连,所述自动插拔组件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自动插拔组件控制所述连接排线插入所述连接器,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自动插拔组件控制所述连接排线自动拔出所述连接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插拔组件包括设于所述连接器上的第一磁吸件和设于所述连接排线上的第二磁吸件,所述自动插拔组件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磁吸件与所述第二磁吸件磁性吸附;所述自动插拔组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磁吸件与所述第二磁吸件磁性排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路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吸件和所述第二磁吸件的其中之一为螺线管,其中另一为螺线管或永磁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路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吸件包括第一螺线管,所述第二磁吸件包括第二螺线管;

所述自动插拔组件还包括电源,所述第一螺线管和所述第二螺线管均与所述电源相连。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路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线管和\/或所述第二螺线管内设有金属芯。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路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线管固设于所述连接器远离所述连接排线的一侧;所述第二螺线管固设于所述连接排线远离所述连接器的一侧。

7.如权利要求2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路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排线包括公头和与所述公头固定连接的固定部,所述第二磁吸件嵌设于所述固定部中。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路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为与所述公头适配的母头,所述固定部凸出所述公头的周缘设置以形成限位结构。

9.一种电路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组件包括:

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上设有连接器;

连接排线,所述连接排线与所述连接器插拔连接;以及,

自动插拔组件,分别与所述电路板和所述连接排线相连,所述自动插拔组件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自动插拔组件控制所述连接排线插入所述连接器,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自动插拔组件控制所述连接排线自动拔出所述连接器;

所述自动插拔组件包括设于所述连接器上的第一螺线管和设于所述连接排线上的第二螺线管,

所述第一螺线管与所述第二螺线管呈正对设置。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面板及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电路板组件。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晶显示面板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电路板组件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TFT-LCD(Thin Film Transist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是当前平板显示的主要品种之一,已经成为了现代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以及视讯产品中重要的显示平台。TFT-LCD的主要驱动原理在于,系统主板将R\/G\/B(Red\/Green\/Blue)压缩信号、控制信号及电源通过线材与PCB板上的connector(连接器)相连接,数据经过PCB板上的TCON(Timing Controller,时序控制器)IC处理后,再经过PCB板,通过S-COF(Source-Chip on Film)以及G-COF(Gate-Chip on Film)与显示区连接,从而使得LCD获得所需的电源及信号。

在液晶显示面板的生产过程中,液晶屏(Bare Cell,没有贴附东西的液晶屏)制作完成后,后续会进行PCB(Printed Circuit Board,电路板)邦定。在生产工序的PCB(Printed Circuit Board,电路板)邦定(Bonding)完成后,会进行一次画面点检,此时,PCB板需要与线材连接,实现R\/G\/B(Red\/Green\/Blue)压缩信号、控制信号及电源的传送,此时,PCB板的Connector需要手动插拔,因为手动插拔的速度受人力限制,从而容易造成时间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电路板组件,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手动将连接排线连接至电路板效率较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路板组件,用于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组件包括:

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上设有连接器;

连接排线,所述连接排线与所述连接器插拔连接;以及,

自动插拔组件,分别与所述电路板和所述连接排线相连,所述自动插拔组件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自动插拔组件控制所述连接排线插入所述连接器,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自动插拔组件控制所述连接排线自动拔出所述连接器。

可选地,所述自动插拔组件包括设于所述连接器上的第一磁吸件和设于所述连接排线上的第二磁吸件,所述自动插拔组件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磁吸件与所述第二磁吸件磁性吸附;所述自动插拔组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磁吸件与所述第二磁吸件磁性排斥。

可选地,所述第一磁吸件和所述第二磁吸件的其中之一为螺线管,其中另一为螺线管或永磁体。

可选地,所述第一磁吸件包括第一螺线管,所述第二磁吸件包括第二螺线管;

所述自动插拔组件还包括电源,所述第一螺线管和所述第二螺线管均与所述电源相连。

可选地,所述第一螺线管和\/或所述第二螺线管内设有金属芯。

可选地,所述第一螺线管固设于所述连接器远离所述连接排线的一侧;所述第二螺线管固设于所述连接排线远离所述连接器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第一螺线管与所述第二螺线管呈正对设置。

可选地,所述连接排线包括公头和与所述公头固定连接的固定部,所述第二螺线管嵌设于所述固定部中。

可选地,所述连接器为与所述公头适配的母头,所述固定部凸出所述公头的周缘设置以形成限位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路板组件,所述电路板组件包括:

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上设有连接器;

连接排线,所述连接排线与所述连接器插拔连接;以及,

自动插拔组件,分别与所述电路板和所述连接排线相连,所述自动插拔组件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自动插拔组件控制所述连接排线插入所述连接器,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自动插拔组件控制所述连接排线自动拔出所述连接器;

所述自动插拔组件包括设于所述连接器上的第一螺线管和设于所述连接排线上的第二螺线管,

所述第一螺线管与所述第二螺线管呈正对设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及如上所述的电路板组件。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所述电路板组件中设置电路板、连接排线及自动插拔组件。电路板上设有连接器,连接排线与所述连接器插拔连接,自动插拔组件分别与所述电路板和所述连接排线相连,其中,电路板可以接收连接排线传输的各种信号,传送至液晶显示面板,从而控制液晶显示面板的工作。在此基础上,而在工作时,需要将电路板通过连接器与连接排线连接,此时,增设自动插拔组件。所述自动插拔组件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自动插拔组件控制所述连接排线插入所述连接器,使得所述电路板与连接排线在没有经过手动操作时就实现连接。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自动插拔组件控制所述连接排线自动拔出所述连接器,使得所述电路板与连接排线在没有经过手动操作时就实现拔出,提高电路板与连接排线的连接效率,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手动将连接排线连接至电路板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路板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路板组件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路板组件再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路板组件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路板组件,用于解决手动将连接排线连接至电路板的连接器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该电路板组件,用于液晶显示面板,电路板组件包括电路板10、连接排线20及自动插拔组件30,电路板10上设有连接器40,连接排线20与连接器40插拔连接,自动插拔组件30分别与电路板10和连接排线20相连。

其中,电路板10为液晶显示面板中的驱动电路系统的一个组件,连接排线20用于向电路板10传送R\/G\/B(Red\/Green\/Blue)压缩信号、控制信号及电源,电路板10与连接排线20通过插拔连接,在此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设置自动插拔组件30,其中,自动插拔组件30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下,自动插拔组件30控制连接排线20插入连接器40,从而实现电路板10与连接排线20的连接。在第二状态下,自动插拔组件30控制连接排线20自动拔出连接器40,从而使得电路板10与连接排线20的断开连接。

可选地,在一实施例中,自动插拔组件30可以为负压连接、机械连接或者电磁吸附连接,负压连接为通过气流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电路板10与连接排线20的连接或者断开,当自动插拔组件30利用气流的相互作用时,可以通过流体的吸收或者释放来实现连接排线20和连接器40的相对运动,从而可以实现连接排线20插入或者拔出连接器40。当自动插拔组件30利用机械连接时,可以通过机械器件推动连接排线20和连接器40的相对运动,从而实现连接排线20插入或者拔出连接器40。当自动插拔组件30利用电磁力时,可以通过设置同向相斥或者反向相吸的磁场来实现连接排线20和连接器40的相对运动,从而实现连接排线20插入或者拔出连接器40。因此,本实施例通过以上多种实施方式均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电路板10和连接排线20通过手动连接造成的效率低下的问题。通过自动插拔组件30可以提高电路板10和连接排线20的连接效率,并且还可以避免因为手动连接用力不均造成的连接较松的技术问题,同时还可以避免因为连接过程中用力过大而造成电路板10、连接器40及连接排线20的损坏。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自动连接还可以用于最后的成品测试,同时也具有节省生产时间,可以提升生产效率的效果。

可选地,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自动插拔组件30包括设于连接器40上的第一磁吸件301和设于连接排线20上的第二磁吸件302。

其中,在自动插拔组件30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磁吸件301产生与第二磁吸件302极性相异的磁场,产生吸附效应,从而使得连接排线20插入连接器40,使得电路板10和连接排线20吸附连接,实现电路板10和连接排线20的快速连接。在自动插拔组件30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磁吸件301产生与第二磁吸件302极性相同的磁场,从而使得磁性排斥,使得连接排线20拔出连接器40,让电路板10和连接排线20立刻分开,从而可以降低不必要功耗,加快后续的连接速度,从而提高整个生产工序的测试速度,使得检测显示面板的检测速度更快,在保证连接准确以及合适的基础上,加快了连接效率,从而节省生产时间,可以提升生产效率。

可选地,第一磁吸件301和第二磁吸件302的其中之一为螺线管,其中另一为螺线管或永磁体。

其中,在第一磁吸件301为螺线管时,第二磁吸件302为永磁体。在第一磁吸件301为永磁体时,第二磁吸件302为螺线管。此时,将一磁吸件和第二磁吸件302其中之一设置为永磁体,可以节约控制所需的能量,极大地减少连接过程所需要耗费的生产和使用成本。另外,还可以在第一磁吸件301为螺线管时,第二磁吸件302为螺线管,此时,两个螺线管通电时相互作用,不通电时对电路板10和连接排线20没有电磁影响,从而具备良好的电磁抗干扰效果。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磁吸件301包括第一螺线管,第二磁吸件302包括第二螺线管,自动插拔组件30还包括电源50,第一螺线管和第二螺线管均与电源50相连。

其中,电源50可以与电路板10和连接排线20分开设置,电源50通过第一导线与第一螺线管连接,电源50通过第二导线和第二螺线管连接,因此电源50及第一螺线管为一通路,电源50及第二螺线管为另一通路,在需要电路板10插入连接排线20时,输入电源50使得第一螺线管和第二螺线管产生相吸的两个磁场,使得电路板10插入连接排线20。在需要电路板10与连接排线20断开连接时,输入电源50使得第一螺线管和第二螺线管产生相斥的两个磁场,使得电路板10与连接排线20断开连接。从而保证了自动连接的顺利实施,并且结构较为简单,成本较低,具有较大的工业化价值。

可选地,在又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电源50还可以设置为第一电源501和第二电源502,第一电源501供给第一螺线管工作电源50,第二电源502供给第二螺线管工作电源50。

其中,第一电源501通过第一导线与第一螺线管连接,第二电源502通过第二导线和第二螺线管连接,因此第一电源501及第一螺线管为一通路,第二电源502及第二螺线管为另一通路,在需要电路板10插入连接排线20时,输入第一电源501使得第一螺线管产生第一磁场,输入第二电源502使得第二螺线管产生第二磁场,第一磁场和第二磁场相吸,使得电路板10插入连接排线20。在需要电路板10与连接排线20断开连接时,输入第一电源501使得第一螺线管产生第一磁场,输入第二电源502使得第二螺线管产生第二磁场,第一磁场和第二磁场相斥,使得电路板10和连接排线20断开连接。从而保证了自动插入和自动拔出的顺利实施,并且结构较为简单,成本较低,具有较大的工业化价值。

可选地,第一螺线管和\/或第二螺线管内设置有磁芯。

其中,在第一螺线管或者第二螺线管中设置金属芯,可以增加同等电流下产生的磁场的强度,当磁芯的磁导率越大时,同等电流下产生的磁场的强度就越大,从而可以减少自动连接所需的电流,节约能量。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螺线管和第二螺线管均设置磁芯,可以极大地减少自动连接所需的电流,更好的降低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

可选地,第一螺线管和\/或第二螺线管内设有金属芯。

其中,在第一螺线管或者第二螺线管中设置金属芯,可以增加同等电流下产生的磁场的强度,从而可以减少自动连接所需的电流,节约能量。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螺线管和第二螺线管均设置金属芯,可以极大地减少自动连接所需的电流,更好的降低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

可选地,第一螺线管固设于连接器40远离连接排线20的一侧,第二螺线管固设于连接排线20远离连接器40的一侧。

其中,第一螺线管固设于连接器40远离连接排线20的一侧,第二螺线管固设于连接排线20远离连接器40的一侧,此时,第一螺线管可以环绕连接器40的外周设置,从而可以实现更准确的对位。可选地,第二螺线管固也可以环绕连接排线20设置。当第一螺线管环绕连接器40的外周设置,且二螺线管固也环绕连接排线20设置时,此时产生的感生磁场可以使得连接排线20与连接器40更好的对位,避免无法正确插入的情况的产生,提高连接排线20与电路板10连接的准确率,而且,将第一螺线管固设于连接器40远离连接排线20的一侧,第二螺线管固设于连接排线20远离连接器40的一侧,还可以避免第一螺线管和第二螺线管直接贴合,使得连接排线20无法插入连接器40,导致无法正常自动连接的情况发生。

可选地,第一螺线管与第二螺线管呈正对设置。

其中,将第一螺线管与第二螺线管呈正对设置,使得第一螺线管和第二螺线管产生的磁场为完全正对分布,从而使得连接排线20和连接器40快速吸和,从而加快连接排线20和连接器40的连接速度,同时还能提高电路板10与连接排线20连接的准确率,避免出现因为没有正对设置,出现感生磁场分布不均,从而导致对位不准而出现电路板10与连接排线20无法连接的情况,在保证连接准确率的情况下,使得连接的速度更快,具有更加突出的技术效果。

可选地,连接排线20包括公头201和与公头201固定连接的固定部202,第二螺线管嵌设于固定部202中。

其中,第二螺线管嵌设于固定部202中,是将第二螺线管设置于固定部202内部,从而可以美化产品外形,避免因为第二螺线管裸露可能造成的元器件短路的情况的发生,还可以在保证自动连接正常工作的情况下,更好的固定第二螺线管的位置,从而保护第二螺线管及其他的元器件,增强产品的实用性与寿命。

可选地,连接器40为与公头201适配的母头,固定部202凸出公头201的周缘设置以形成限位结构。

其中,连接器40为与公头201适配的母头,此时,公头201与母头正好适配,可以保证连接后的稳定性,另外,固定部202凸出公头201的周缘设置以形成限位结构,从而可以在电路板10与连接排线20插接后,固定部202使得公头201处于合适的位置,刚好可以将电路板10与连接排线20连接,也不会因为连接不到位二松开,另外还能避免因为自动连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力度过大使得连接排线20插入连接器40的长度过长从而损坏电路板10与连接排线20的情况。设置限位结构可以将插接产生的相互作用力均匀分散于连接排线20和电路板10上,从而对连接器40、连接排线20和电路板10均实现了保护,减少了此道生产工序中可能对电路板组件造成的损坏。提高了整体生产成品的良品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及如上所述的电路板组件。

值得注意的是,因为本实用新型显示装置包含了上述电路板组件的全部实施例,因此本实用新型显示装置具有上述电路板组件的所有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上述各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包括但不限于液晶显示面板、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场发射显示面板、等离子显示面板、曲面型面板,所述液晶面板包括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面板、TN面板、VA类面板、IPS面板等。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设计图

电路板组件及显示装置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97597.4

申请日:2019-01-21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94(深圳)

授权编号:CN209641957U

授权时间:20191115

主分类号:H01R 13/62

专利分类号:H01R13/62;H01R13/66;H01R12/72;H01R12/79

范畴分类:38E;

申请人: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石岩街道水田村民营工业园惠科工业园厂房1、2、3栋,九州阳光1号厂房5、7楼

发明人:李汶欣

第一发明人:李汶欣

当前权利人: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人:胡海国

代理机构:44287

代理机构编号:深圳市世纪恒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44287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  

电路板组件及显示装置论文和设计-李汶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