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根化育苗论文_张怡,杨静,何素芬,何剑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菌根化育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菌根,云杉,真菌,文冠果,油松,石斛,阴湿。

菌根化育苗论文文献综述

张怡,杨静,何素芬,何剑平[1](2018)在《桢楠菌根化育苗与栽培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桢楠是名贵用材树种,扦插育苗生根难,成活率低,生产上几乎都是采用种子播种育苗,栽植育林,传统方法培育的苗木根系不发达,幼苗不健壮,影响移栽成活和生长。而采用菌根化育苗技术培育的桢楠苗木,在苗木质量、移栽成活率、苗木生长速度等方面都表现出优势。根据对桢楠菌根化育苗试验与栽培,主要介绍桢楠的一种菌根化育苗与栽培技术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开发与装备》期刊2018年10期)

董立军[2](2017)在《文冠果菌根化育苗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给造林提供优质的文冠果苗木,在其育苗过程中接种丛枝菌根菌剂,重点分析接种菌根菌剂后,文冠果幼苗生长指标和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在两个生长季内的变化。结果表明,供试菌剂能与文冠果根系建立良好的共生关系,菌根侵染率提高20.0%~26.7%;接种菌根菌剂的文冠果幼苗株高增加12.6%~37.7%、基径增加16.1%~49.7%、地上生物量增加24.8%~106.8%、根系生物量增加62.4%~151.6%和总生物量增加39.7%~121.8%;显着提高了根际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本文来源于《辽宁林业科技》期刊2017年03期)

周世品[3](2017)在《有机无机肥配施和丛枝菌根化育苗对西瓜产量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无机肥的大量使用和枯萎病的发生影响西瓜产量和品质,使西瓜的产业发展受到限制。本论文研究有机无机肥配施对西瓜的产量品质的影响和丛枝菌根化育苗提高西瓜产量品质和抗枯萎病的效果。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鸡粪(传统有机肥)、微生物有机肥、牛粪有机肥和秸秆有机肥分别与无机肥配合施用对西瓜产量品质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施肥方式鸡粪加复混肥相比,施用微生物有机肥对西瓜产量有提高趋势,且显着提高瓜瓤边缘部位可溶性糖含量和Vc含量,瓜皮和种子中全氮含量显着增加,瓜皮中全磷含量显着增加,根际土酸性磷酸酶活性显着增加。施用牛粪有机肥时,西瓜产量有降低的趋势,瓜瓤中心部位可溶性糖含量显着降低;瓜皮和种子中全氮含量显着增加,根、瓜皮和种子中磷含量显着增加,新叶和老叶中钾含量显着降低,根际土脲酶活性提高;施用秸秆有机肥,西瓜产量有降低趋势,种子中全氮含量显着增加,老叶中磷含量显着增加,根、新茎、老茎、新叶和老叶中钾含量显着降低。(2)采用粪肥有机肥分别以比例0%(对照)、10%、20%、30%和40%的配施无机肥对西瓜产量品质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不同有机肥比例均显着增加总干物重;有机肥比例为30%时,产量显着增加,有机肥比例为30%和40%时,瓜瓤中心部位可溶性糖含量显着增加,有机肥比例为20%和30%时,瓜瓤边缘部位可溶性糖含量显着增加;有机肥比例为20%、30%和40%时均显着提高老叶、瓜皮和种子全氮含量;有机肥比例为10%显着提高根、新茎、老茎、新叶、瓜皮和种子中全磷含量,有机肥比例为20%显着提高新茎、老茎、瓜皮和种子中全磷含量,有机肥比例30%显着显着提高新茎、老茎、老叶、瓜皮和种子中全磷的含量,有机肥比例为40%提高老茎中全磷含量;有机肥比例为10%根和新茎中钾含量显着降低;有机肥比例为30%和40%显着提高根际土脲酶活性,有机肥比例为40%显着提高根际土酸性磷酸酶活性。(3)研究采用自根和嫁接分别接种和不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的不同育苗方式对西瓜抗枯萎病能力和产量品质的影响;自根西瓜形成丛枝菌根,干物重显着提高,提高了 44.1%,产量提高了 47.5%,瓜瓤边缘部位糖酸比显着增加,显着提高瓜皮和种子中全氮含量,老茎、瓜皮和种子中磷含量显着增加,西瓜枯萎病发病率和死株率均有所降低,但未达到显着水平;嫁接西瓜形成丛枝菌根,瓜瓤中心部位可滴定酸含量显着降低,糖酸比显着提高,种子中氮磷含量显着增加,西瓜枯萎病发病率有所降低,但未达到显着水平。(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白淑兰,峥嵘,赵敏[4](2015)在《内蒙地区油松、樟子松菌根化育苗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内蒙地区困难立地造林越来越难,作为内蒙地区困难立地造林的主要树种的油松和樟子松是学者们公认的菌根依赖型树种,然而随着干旱阳坡水土流失的加剧外生菌根真菌流失也很严重,靠自然感染形成菌根十分困难,那么,菌根化育苗将成为提高造林成活率的重要手段之一。本研究以油松和樟子松为对象,通过实验室盆栽条件下优良外生菌根真菌的筛选,分别为两种树种筛选到了不同的优良外生菌根真菌类型(油松为6个优良菌树组合、樟子松为5个优良菌树组合)。并在生产中进行育苗中试,造林后可提高造林成活率20%以上。油松中试区域为呼和浩特周边乔家营苗圃育苗及干旱阳坡造林,樟子松中试区域为内蒙古海拉尔南屯苗圃育苗及红花尔基造林。(本文来源于《中国菌物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9-20)

赵栋,丁全定,冯宜明,杨永红,屠彩芸[5](2014)在《云杉菌根化育苗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云杉外生菌根菌种为试材,比较了各外生菌根菌与云杉形成菌根的能力以及不同菌根感染率,并探讨了外生菌根菌对云杉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褐粘盖牛杆菌的最佳培养温度是20~25℃,最适pH值是6.0;播种时接种外生菌根菌可提高种子的出苗率,并使出苗时间提前.菌根菌能显着提高云杉幼苗的苗高、地径和侧根数,经褐粘盖牛肝菌、微甜乳菇和土生空团菌液体菌剂处理的种子出苗率比对照提高了26.8%、23.9%、22.0%;就各种菌根菌而言,以微甜乳菇菌株的接种效果最好,其次为褐粘盖牛肝菌和土生空团;黑紫红菇和白乳菇对云杉苗促生效果相对较差.(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杜蕊,郑红娟,贾桂霞[6](2012)在《北美蓝云杉菌根化育苗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北美蓝云杉引种成活率并促进其幼苗生长,于2007年进行了适宜菌种的筛选和菌根化育苗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1)普通裂褶菌和Pt菌剂为较适宜的菌种。2)接种Pt菌剂后,不同种源间的平均苗高差异不显着,不同接种时间的平均苗高差异极显着。3)不同种源的适宜Pt菌剂接种量不同。1号和3号种源施用1g/株的菌剂,2号和4号种源施用0.5g/株的菌剂促进生长的效果最好,2个月后1~4号种源幼苗的平均苗高分别为3.31、3.90、3.84和3.54cm。4)在幼苗移植时接种Pt菌剂不仅可以提高移植成活率,还有助于保持观赏性状。接种Pt菌剂后移植成活率均达85%以上,其中4号种源移植成活率最高,为92.86%;与对照相比,接种Pt菌剂后1级苗增多,其中3号种源的1级苗率最高,为56.67%。(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李霖明[7](2011)在《铁皮石斛菌根化育苗及重引入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兰科石斛属植物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名贵的中草药材,具有极大的观赏价值和重要科研价值。近年来,兰科植物的生长环境遭到了急剧地毁灭性破坏,加之人工过度的采挖,大部分的兰科植物已濒临灭绝。开展兰科植物繁育技术研究是对其保护的基础条件之一。菌根真菌在兰科植物的生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菌根真菌对兰科植物生长的作用机理的研究,是解决珍稀濒危兰科植物保育的关键技术之一。本研究以野生铁皮石斛为材料,利用菌根技术和组培技术建立铁皮石斛与真菌的共生体系。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极可善、海藻精、壳聚糖、绿丰源4种添加物,筛选出铁皮石斛组织培养过程中各阶段的最佳培养方案。再选取分离自不同石斛的菌根真菌对铁皮石斛进行共生培养实验,从菌根染色、真菌的重分离、铁皮石斛植株生物量的增长、重引入原生境后的成活率及生长势等方面研究菌根化育苗技术,建立铁皮石斛重引入技术体系。初步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4种添加物对铁皮石斛组培苗的生长影响的对比实验,最佳的增殖培养基:1/2MS+30g L-1香蕉+30gL-1土豆+20g L-1蔗糖+0.5g L-1活性炭+7g L-1琼脂+2.5m1 L-1海藻精,其增殖效果最好,平均发芽率达402.9%;最佳壮苗培养基则为1/2MS+30g L-1香蕉+30gL--1土-+20g-1蔗糖+0.5g L-1活性炭+7g L-1琼脂+2.OmlL-1壳聚糖,平均每株鲜重0.416g;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30g L-1香蕉+30gL-1土-+20g L-1蔗糖+0.5g L-1活性炭+7g L-1琼脂+3.0 ml L-1壳聚糖,平均每苗具3.007条根。整体效果方面,培养基中添加壳聚糖的效果也优于其它添加物和对照组。(2)采用菌根真菌TP48、TP39、M19和H1对铁皮石斛组培苗进行袋内菌根化育苗和盆栽型菌根化育苗,均可获得菌根化植株。菌根真菌TP48、TP39、M19和H1处理的组培苗鲜重增长率分别高出对照(CK:34.911%)40.023%、22.771%、7.824%、2.742%,其中TP48和TP39菌株处理的组培苗鲜重增长率极显着高于对照。四个菌株处理的盆栽苗平均鲜重增长率分别比对照组高出12.445%、15.101%、9.463%和3.411%,其中TP39菌处理的组培苗平均鲜重增长率显着高于对照组的35.197%。四个菌株分别分离自野生铁皮石斛、野生美花石斛和野生华石斛,通过菌根真菌快速染色和分子鉴定方法,表明分离自不同石斛的菌根真菌与铁皮石斛之间存在着相对选择的亲和性。(3)菌根真菌TP48、TP39、M19和H1处理铁皮石斛无菌组培苗后均可以提高其植株POD活性,但作用时间和强度有所差别,其中TP48可明显提高植株POD活性。四种菌根真菌的菌根化苗重引入现有分布生境和历史分布生境中的成活率不同,生长势也有差异。重引入现有分布生境中的菌根化苗成活率均高于重引入历史分布生境中的,其中TP48菌根化苗重引入现有分布生境中的成活率最高,达76.667%。对重引入植株进行菌根真菌重分离和鉴定发现,优势菌分别属于假尾孢属、球腔菌属、瘤菌根菌属和子囊菌属,除H1外其余植株均分离到原接种菌。(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期刊2011-06-01)

何立平,张谦,曾令海[8](2010)在《黎蒴菌根化育苗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黎蒴栽培生根难已成为限制黎蒴推广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选用3种菌根菌进行黎蒴幼苗根系接种试验,结果发现试验所用菌根菌均有较高的感染效率,其感染能显着增加黎蒴根系须根数量和地下生物量。其中彩色豆马勃GZ01菌株的感染率高达100%,诱导黎蒴根系须根数量增加350%,地下生物量增加125%,是黎蒴菌根化育苗的最适宜菌株;另外,育苗基质中增加泥炭土比率以及多施肥多浇水能显着提高菌株的感染率,可分别提高23和20个百分点,黎蒴根系须根数量增加33%和66.7%,提高黎蒴菌根化育苗效果。(本文来源于《广东林业科技》期刊2010年04期)

郑来友[9](2010)在《菌根化育苗造林技术——促进植被恢复的一项有效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菌根的概念及其对植物的有益功能、适用范围和效益进行了阐述,并简单介绍了菌根制剂的使用方法。(本文来源于《林业实用技术》期刊2010年05期)

杨克明,刘珍贵,马建国,杨天恩,王巧荣[10](2009)在《高寒阴湿山区菌根化育苗、造林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落叶松、油松、桦树种子利用菌根剂拌种育苗和常规育苗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区日本落叶松、油松苗木的生长状况、产苗量、一级苗出圃率均优于常规苗木,而红桦应用菌根剂育苗效果不明显。采用自育的2年菌根化苗木和同龄菌液蘸根苗木与同龄常规苗木进行荒山造林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日本落叶松、油松菌根化苗木造林比菌液蘸根苗木造林的幼苗年生长量、造林成活率都高于对照区;且菌根化苗木造林优于菌液蘸根苗木造林。红桦应用菌根剂造林效果不明显。(本文来源于《甘肃科技》期刊2009年21期)

菌根化育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给造林提供优质的文冠果苗木,在其育苗过程中接种丛枝菌根菌剂,重点分析接种菌根菌剂后,文冠果幼苗生长指标和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在两个生长季内的变化。结果表明,供试菌剂能与文冠果根系建立良好的共生关系,菌根侵染率提高20.0%~26.7%;接种菌根菌剂的文冠果幼苗株高增加12.6%~37.7%、基径增加16.1%~49.7%、地上生物量增加24.8%~106.8%、根系生物量增加62.4%~151.6%和总生物量增加39.7%~121.8%;显着提高了根际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菌根化育苗论文参考文献

[1].张怡,杨静,何素芬,何剑平.桢楠菌根化育苗与栽培技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

[2].董立军.文冠果菌根化育苗效应研究[J].辽宁林业科技.2017

[3].周世品.有机无机肥配施和丛枝菌根化育苗对西瓜产量品质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7

[4].白淑兰,峥嵘,赵敏.内蒙地区油松、樟子松菌根化育苗技术研究[C].中国菌物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5

[5].赵栋,丁全定,冯宜明,杨永红,屠彩芸.云杉菌根化育苗技术的研究[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4

[6].杜蕊,郑红娟,贾桂霞.北美蓝云杉菌根化育苗技术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2

[7].李霖明.铁皮石斛菌根化育苗及重引入技术研究[D].海南大学.2011

[8].何立平,张谦,曾令海.黎蒴菌根化育苗技术研究[J].广东林业科技.2010

[9].郑来友.菌根化育苗造林技术——促进植被恢复的一项有效措施[J].林业实用技术.2010

[10].杨克明,刘珍贵,马建国,杨天恩,王巧荣.高寒阴湿山区菌根化育苗、造林试验[J].甘肃科技.2009

论文知识图

盆栽菌根化育苗F33F58CKCKF33F...瓶内菌根化育苗Fig5-1mycorrhi...瓶内菌根化育苗F29F23F58F80F3...菌根真菌检测Fig5-2Inspectofthemyco...浅黄根须腹菌子实体形态大青山和调查苗圃位置关系示意图

标签:;  ;  ;  ;  ;  ;  ;  

菌根化育苗论文_张怡,杨静,何素芬,何剑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