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脂肪论文_郭严,陈东风,孙文静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体脂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脂肪,多态性,人体,骨密度,成分,细胞,组织。

人体脂肪论文文献综述

郭严,陈东风,孙文静[1](2019)在《CT评估人体脂肪面积与急性高脂血症性胰腺炎复发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人体脂肪对急性高脂血症性胰腺炎(hyperlipidemic acute pancreatitis,HLAP)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1月就诊于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HLAP患者92例。随访12个月,按照有无复发将患者分为未复发组和复发组。记录两组患者临床资料以及根据腹部CT图像获取的内脏脂肪(visceral adipose tissue, VAT)面积和皮下脂肪(subcutaneous adipose tissue, SAT)面积,分析HLAP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未复发组45例,复发组47例。两组性别、年龄、甘油叁酯、胆固醇、空腹血糖和SAT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脏VAT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VAT与复发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VAT是HLAP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2.55,95%CI:1.18~5.54,P<0.05)。对复发组CTSI评分和VAT相关性分析显示,VAT还与HLAP严重程度有关(P<0.05)。结论 VAT与HLAP复发有一定的相关性,并且与复发性HLAP严重程度有相关性。(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4期)

李林昌,宋建兵,韩莉,蔡浩颖,张欣荣[2](2018)在《双能X线骨密度仪评估人体脂肪含量对骨密度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评估人体脂肪组织含量对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选取进行骨密度检查的120名健康人,均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测量全身骨密度(BMD)、股骨颈骨密度、全髋及腰椎骨密度值和脂肪组织含量。将120名受检者根据性别、脂肪质量高低情况平均分为高/低脂肪含量组,比较组间DXA检测骨密度值的差异,并分析脂肪含量和DXA骨密度的内在相关性。结果:男性脂肪含量显着低于女性[(15. 6±3. 5) kg vs.(19. 3±4. 2) k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男性高/低脂肪含量组间BMD、股骨颈、全髋及腰椎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女性高脂肪含量组的上述测量数据均高于低脂肪含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Pearson法分析提示男性DXA骨密度测量值和脂肪含量无相关性(P> 0. 05),而在女性中呈正相关(P <0. 05)。结论:人体脂肪含量对骨密度的影响具有性别特征,女性脂肪含量对骨密度有一定正面影响。(本文来源于《川北医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赵宇[3](2018)在《人体脂肪细胞外基质可注射水凝胶支架的构建及相关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软组织缺损的修复重建一直是整形外科所面临的难题和挑战,目前临床常用的软组织修复方式主要是应用自体的皮瓣移植、游离脂肪移植和异体材料填充等,但这些方法均存在弊端。利用种子细胞和支架材料所构建的组织工程脂肪,被认为更适用于软组织的修复重建。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是由组织细胞分泌到细胞外间隙中的大分子物质,在细胞间起连接支持的作用,并能调节细胞的各类生理活动。目前已能从多种组织中分离提取出不同的细胞外基质,如猪小肠黏膜下层和脱细胞真皮,其衍生的生物制品已被应用于临床。但这些生物制品大多取自动物或人的尸体,难以避免病原体传播及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脂肪组织作为一种疏松的结缔组织,除含有多种的细胞成分外,还富含大量细胞外基质,这些细胞外基质在维持脂肪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上发挥重要的作用。脂肪组织可以通过吸脂手术的方式从人体获取,吸脂手术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整形外科手术之一,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恢复快,易于被接受。支架材料是组织工程技术的核心和关键,为细胞生长和组织再生提供空间构架,同时还参与种子细胞的黏附、增殖、迁移及新生血管的形成。已有研究者将不同组织来源的细胞外基质构建成具有叁维立体形态的生物活性支架,但这些支架多需要外科手术的方式将其植入体内,无法避免植入时的创伤。软组织缺损的形态多不规则,可注射的水凝胶支架形态更适用于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本实验将吸脂手术获取人体脂肪,通过物理,化学及酶制剂相结合的脱细胞方法,获取到脱细胞的脂肪组织(Decellularized adipose tissue DAT),并将其构建成可注射的水凝胶支架。对脂肪脱细胞水凝胶支架的成分,理化性质及体内外生物相容性等进行检测,探讨其用于脂肪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行性,从而为软组织缺损的修复重建提供新的解决方案。研究方法:1、采用物理,化学和酶学相结合的脱细胞方法,为吸脂手术获取到的人体脂肪组织脱细胞,对提取到的脱细胞脂肪组织分别进行HE染色,DAPI染色、油红O染色及DNA定量检测,评估其脱细胞的有效性;进行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弹力纤维的特异性染色及I型、IV型胶原蛋白,层连蛋白,纤连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胶原蛋白和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s GAG)的定量测定,评估DAT中ECM不同成分的保留情况。2、利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出人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ADSCs),进行传代培养,测定细胞增殖的情况,绘制生长曲线,进行成脂成骨定向诱导分化。3、将提取的脱细胞脂肪组织,经冻干后研磨成粉,在HCl和胃蛋白酶混合溶液作用下溶解,经体外调节pH值中性后,制备出DAT水凝胶支架。对水凝胶的超微结构,可注射性及体外的凝胶化过程进行观察,同时制备鼠尾腱I型胶原水凝胶支架与其进行对比,进行凝胶浊度动力学检测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并观察DAT水凝胶植入大鼠体内后的凝胶化过程。4、将第3代ADCSs在体外接种到DAT水凝胶支架,观察细胞在支架表面的活性及增殖情况,并对复合支架的ADCSs进行成脂诱导,观察支架对ADCSs成脂能力的影响。再将DAT水凝胶支架注射进大鼠皮下后,不同时间段取材,观察植入的水凝胶支架在体内的大体形态变化,将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masson染色及CD45、CD68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1、DAT的提取及鉴定:吸脂手术获取的人体脂肪组织,经一系列脱细胞方法处理后,提取出的脱细胞脂肪组织,外观呈不透明的乳白色,质地柔软,无固定形态;HE及DAPI染色无可见细胞核,残留的DNA含量极其微少;组织学染色可见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弹力纤维的存在,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DAT中的I、IV型胶原蛋白,层连蛋白,纤连蛋白均得以保留;胶原蛋白和GAG定量检测提示这两种成分均存在于脱细胞的组织中,但含量略有减少。2、ADSCs的分离培养鉴定:利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出ADSCs,通过贴壁生长去除未黏附细胞,ADSCs的生长曲线呈S型,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传到第10代仍保持良好的增殖状态。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能定向诱导成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3、DAT水凝胶支架的构建及性能检测:构建的DAT水凝胶支架在体外4℃时能顺利通过18G针头,在体内外37℃条件下,能自主聚合形成凝胶。形成的凝胶具有多孔叁维结构,含有包括I型胶原蛋白在内的多种肽类成分,凝胶的特性随浓度不同而不同,高浓度的凝胶具有更牢固的外形,开始形成凝胶的时间更早,成胶的速率也更快。4、DAT水凝胶支架体内外生物相容性检测:DAT水凝胶支架,体外复合ADSCs培养对细胞无毒性作用,能促进ADSCs的生长增殖,并能自发诱导ADSCs向脂肪细胞的转化。植入体内后,早期可引起轻微炎症反应,随时间延长,炎症反应逐渐消失,宿主细胞开始向支架内部迁徙,并伴有新生血管和脂肪组织形成。结论:1、采用物理、化学和酶学结合的脱细胞方法,能够从吸脂来源的人体脂肪中提取DAT,提取的DAT中有效去除了脂肪组织中的细胞及脂质成分,保存脂肪ECM中的绝大部分成分。2、DAT能被构建成可注射的水凝胶支架,在体内外一定条件下能自主聚合形成凝胶。形成的凝胶支架具有多孔的叁维结构,具有更为复杂的的蛋白成分,凝胶的理化性质随浓度的不同而改变。3、DAT水凝胶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体外能促进ADSCs的增殖与成脂,植入大鼠体内能促进宿主细胞的迁徙及新生脂肪和血管形成,有望成为脂肪组织工程的理想的支架和软组织缺损的最佳填充材料。(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期刊2018-10-01)

关阳,陈金军,邓红[4](2018)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人体脂肪成分指标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人体成分及其变化情况,为NAFLD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百利达MC180人体成分分析仪对148例NAFLD患者进行人体成分分析,获得体质量、身高、体质指数(BMI)、肌肉量、脂肪量、骨量、脂肪率及其分布、内脏脂肪等级等指标。结果本组NAFLD患者高体脂肪含量发生率为51.4%,其中,18~39岁患者高体脂肪含量发生率(86.3%)显着高于中老年患者(分别为39.3%和24.4%);男性患者肌肉量、骨量、内脏脂肪等级均高于女性,女性脂肪量和体脂肪率高于男性(P<0.01);男女性患者随年龄增加体脂肪率和躯体脂肪率降低(P<0.01),男性患者上肢脂肪率和女性患者上、下肢脂肪率均随年龄增加而降低(P<0.01);本组NAFLD患者骨量低于标准发生率,为49.3%,NASH发生率为20.3%。结论 NAFLD患者人体成分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体脂肪率增加和骨量降低,并且年轻患者高体脂肪含量发生率更高。(本文来源于《实用肝脏病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蔡思清,颜丽笙,李毅中,许昊,林长堃[5](2018)在《人体脂肪组织对骨密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人体脂肪对骨密度的影响。方法将160例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仪(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进行骨密度和身体成分分析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脂肪指数将女性和男性患者平分为高脂肪指数组和低脂肪指数组,比较两组的股骨颈、全髋和腰椎骨密度。结果 54例高脂肪指数组女性的脂肪指数为(10.0198±1.6811)kg/m~2,身体脂肪百分比为(36.71±3.06)%;54例低脂肪指数组女性的脂肪指数为(6.7167±1.0130)kg/m~2,身体脂肪百分比为(30.05±3.76)%。26例高脂肪指数组男性的脂肪指数为(6.9240±0.9090)kg/m~2,身体脂肪百分比为(25.72±3.17)%;26例低脂肪指数组男性的脂肪指数为(4.8085±0.7368)kg/m~2;身体脂肪百分比为(21.55±2.39)%。女性高脂肪指数组的股骨颈、全髋和腰椎骨密度均显着高于低脂肪指数组(P<0.05);男性高脂肪指数组与低脂肪指数组的各部位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脂肪量对股骨颈、全髋和腰椎骨密度有正面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骨质疏松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郭惠兰[6](2017)在《肥胖和代谢相关基因多态性与人体脂肪含量及分布和脂质代谢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近年来,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已经发现一系列与肥胖及代谢相关的单核甘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但是这些SNPs大多在欧洲人群发现的,仅有小部分SNPs在中国人群中得到验证。同时,既往研究多关注全身整体性肥胖,却很少深入脂肪含量及分布。因此,本研究拟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在中国人群中验证这些SNPs与全身性肥胖的相关性,并进一步分析SNPs与人体脂肪含量及分布的相关性。研究方法研究共纳入974名研究对象,通过结构化问卷调查收集研究对象基本信息及生活方式相关信息。利用形态学测量及双能X线吸收仪测量人体脂肪含量、分布。通过生物学信息方法搜索并确定纳入分析的肥胖及代谢指标相关的SNPs,并采用Sequenom MassArray质谱阵列技术对选取的54个SNPs进行基因分型。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SNPs与BMI、脂肪含量及分布指标、脂质代谢指标的关联性。研究结果在SNPs与身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的关联性分析中,调整了年龄、生活方式因素后,共发现了覆盖9个基因的12个SNPs与身体质量指数相关(P<0.05),其中既包含了与肥胖相关的SNPs(位于或接近于KCTD15,MC4R,NUDT3,MTCH2,TMEM18,BDNF)和代谢相关的SNPs(位于或接近于UCP1,FADS,FNDC5),其中有5个SNPs只在男性中发现关联性,7个只在女性中发现关联性。在SNPs与脂肪含量及分布的关联性分析中,调整年龄、BMI、生活方式因素后,共发现了覆盖12个基因上的19个SNPs与脂肪含量及分布指标呈显着相关(P<0.05)。其中既包含了与肥胖相关的SNPs(位于或接近于FTO,MC4R,RPL27A,QPCTL,ADRB2,THEM18,MTCH2,KCTD15,BDNF)和代谢相关的 SNPs(位于或接近于UCP1,FADS,ATP2B1),其中有11个SNPs只在男性中发现了显着关联,13个SNPs只在女性中发现了显着关联。同时发现有5个SNPs在男女性中都与脂肪含量及分布相关,其中3个为代谢相关的SNPs。在SNPs与脂质代谢指标的关联性分析当中,调整年龄、BMI、生活方式因素后,共发现了覆盖15个基因上的26个SNPs与脂质代谢指标呈显着相关。既验证了脂质代谢相关基因APOB和LDLR,同时发现与肥胖相关的SNPs,(位于或接近于ADRB2,BDNF,FGF5,FTO,LDLR,MITF3,NEGRl,NUDT3,RPL27A,SEC16B,TMEM18)6样具有关联性。其中有5个SNPs在男性和女性中均发现关联性。研究结论本研究在中国人群中验证了多个与BMI相关的SNPs,并发现了多个BMI相关SNPs与人体脂肪含量及分布和脂质代谢指标存在关联。此外还发现多个代谢相关的SNPs与BMI、脂肪含量及分布的关联性。本研究发现的位点仍需要在大规模的不同人群中进行验证,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揭示基因多态性对于肥胖的作用机制。(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12-01)

孙友发[7](2017)在《人体脂肪测量仪在不同性别体检者人体成分测量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人体脂肪测量仪在不同性别体检者人体成分测量中的应用,研究人体脂肪测量仪应用于人体成分测量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一年内在我院接受体检的124例受试者进行人体成分测量,测量指标包括体重、体水分率、基础代谢量、BMI指数、内脏脂肪等级、体脂肪率、骨量、肌肉量,所选择的受试者根据性别的不同均匀分成男性组与女性组,两组受试者的各项指标测量情况。结果两组受试者的相关指标在比较后差异十分明显,数据对比存在显着意义(P<0.05),提示人体成分与性别有关。结论人体脂肪测量仪通过生物电阻抗法测量人体成分(体重、体水分率、基础代谢量、BMI指数、内脏脂肪等级、体脂肪率、骨量、肌肉量)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利用人体脂肪测量仪对不同性别体检者的人体成分进行测量分析,可评估人体成分的含量、性别差异推断个体的营养状况,有助于临床上对不同性别体检者进行科学的饮食调控、运动指导等,人体脂肪测量仪在临床上使用方便,简单,可用于门诊体检,将人体成分测量作为健康检查的手段之一。(本文来源于《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期刊2017年04期)

金鎏[8](2017)在《基于蒙特卡洛仿真的人体脂肪厚度测量关键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或超重人群的比例不断上升。肥胖常伴多种慢性疾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严重公共健康问题。在临床上,肥胖分成皮下脂肪堆积型和内脏脂肪堆积型两大类。皮下脂肪堆积型的特点是脂肪主要集中分布于皮下组织,而内脏脂肪堆积型的特点是脂肪主要存在于腹腔内。脂肪厚度是反映身体脂肪含量的重要指标,可以用于评价肥胖程度,指导合理的营养摄入与运动。尽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测量脂肪厚度,但是近红外光测量法由于操作简单、方便而被大众所接受。然而在利用近红外光进行测量时,探测器与光源的相对位置,光束波长等因素会显着影响测量结果。本文使用蒙特卡洛方法对光子在生物组织中随机行走过程进行仿真,通过对出射光子的分析,确定最佳测量参数,以提高人体脂肪测量的准确度。首先,研究皮下脂肪厚度测量的关键技术。建立皮下脂肪-肌肉组织模型,通过蒙特卡洛仿真方法获得所有光子在组织中的行走路径。统计所有从皮下脂肪层上表面出射的光子数,自定义出射光子比OPR;同时,设定约束条件,Z轴方向最大深度处于0.9 d_(sf)~1.1d_(sf)范围内的光子定义为有效光子,其中d_(sf)表示皮下脂肪层厚度,并自定义有效光子比EPR。研究皮下脂肪厚度d_f=0.1~2.0cm范围内有效光子的出射位置,确定不同皮下脂肪厚度下探测器与光源的最佳距离。研究结果显示:出射光子比随着脂肪厚度变大逐渐增大,有效光子比随着脂肪厚度变大逐渐减小。最佳探测距离与皮下脂肪厚度间的线性回归方程l=0.7597d_(sf)+0.1133。其次,研究波长对皮下脂肪厚度测量的影响。建立表皮-真皮-皮下脂肪-肌肉组织模型,利用波长λ=400~1000nm的入射光进行仿真测量。设定约束条件,Z轴方向最大深度处于0.9 d_(ssf)~1.1d_(ssf)范围内的光子定义为有效光子,其中d_(ssf)表示(皮肤层厚度+皮下脂肪层厚度),并自定义有效光子比和出射光子比,同时分析不同波长下测量皮下脂肪厚度时,探测器与光源间的最佳距离。研究结果显示:出射光子比在波长λ=800~900nm范围内最大,有效光子比比随着波长变大逐渐增大,波长λ在800~1000nm范围内对最佳探测距离没有影响,最佳探测波长为1000nm。最后,研究内脏脂肪厚度测量的关键技术。内脏脂肪主要分布在人体腹部,建立腹部皮下脂肪-肌肉组织-内脏脂肪-肠道模型,设定约束条件,Z轴方向最大深度处于0.9 d_(smv)~1.1d_(smv)范围内的光子定义为有效光子,其中d_(smv)表示(皮下脂肪层厚度+肌肉层厚度+内脏脂肪厚度),并定义有效光子比。有效光子比随着内脏脂肪厚度变大逐渐减小。研究内脏脂肪厚度d_(vf)=0.5~6.0cm范围内有效光子的出射位置,确定了不同内脏脂肪厚度下探测器与光源的最佳距离,建立了最佳探测距离与内脏脂肪厚度间的数学模型。提出了基于人体尺寸和全身皮下脂肪厚度测量人体内脏脂肪含量的方法。本研究为无创测量脂肪厚度时,确定入射光波长、光源与探测器位置等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为后续仪器开发和人体实验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期刊2017-06-07)

马依拉·买买提,郭恵兰,林杰,马晓光[9](2017)在《肥胖相关基因多态性与人体脂肪构建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中国成年人中肥胖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人体脂肪含量、分布和构成的相关性。方法从杭州市18~79岁常住居民中招募951名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形态学测量、双能X线吸收仪扫描、血液生化指标的测量和基因多态性的测定,对73个肥胖相关SNP位点和脂肪分布指标进行的关联性分析。结果在调整了年龄之后,发现25个SNPs显示与脂肪分布指标呈显着相关(p<0.05)。其中,(本文来源于《中国营养学会第十叁届全国营养科学大会暨全球华人营养科学家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7-05-22)

庞大军[10](2017)在《基于阻抗测量法的人体脂肪含量测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超重甚至肥胖人口数量正变得越来越庞大,由其带来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种种问题不容忽视。因此本文提出一项反映人体是否肥胖或者肥胖程度的指标并对该指标进行检测,来了解并及时改善自身体质状况。人体脂肪率(BFR:Body FatRatio)的测量是比传统单纯对体重进行测量更能科学地反映人体胖瘦程度的测量方式。目前市场上的体脂检测仪大多数出现在健身房、医疗单位等场所,其昂贵的价格使得它们很难成为普通家庭的日常消费品。在此背景下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人体阻抗测量的体脂含量测量系统并提出使用蓝牙将体脂数据无线发送到安卓手机上,在手机上进行测量结果的显示和存储。另外,将来拓展开发时,可以通过手机的网络传输功能,将数据发送到远程的数据库,进行数据的存储和综合性分析。文章具体内容如下:1、以人体成分及人体阻抗结构模型为基础,分析了人体阻抗与体脂的关系;为提出系统电极设计思路,介绍了电极基本原理。2、根据阻抗模型及电极原理设计了简易的四电极的测量系统作为测量传感器;结合实际情况选择直接数字频率合成技术(DDS:Direct Digital Synthesizer)产生频率为50kHz正弦电压信号作为系统测量信号;为了数据处理的方便,采用压流转换模块将电压信号转换为幅值恒定的电流信号,将电流信号通过电极系统的刺激电极流入人体,通过测量电极得到电压降;又设计了仪表放大电路和峰值检测电路得到方便测量的直流量信号,该信号进行模数转换后变成数字量信号。3、研究并引入了人体阻抗值与脂肪含量的关系,在此关系的基础上计算得到大致的体脂率;设计并实现了蓝牙通信软件以及基于安卓系统的具有界面显示和数据存储功能的手机App,设计了数据传输协议,对数据包协议作出分析,完成了配套软件的开发。4、完成了体脂率测量的的相关实验,得到了相应的实验数据,检验了系统已实现功能的实际效果。(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7-05-13)

人体脂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评估人体脂肪组织含量对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选取进行骨密度检查的120名健康人,均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测量全身骨密度(BMD)、股骨颈骨密度、全髋及腰椎骨密度值和脂肪组织含量。将120名受检者根据性别、脂肪质量高低情况平均分为高/低脂肪含量组,比较组间DXA检测骨密度值的差异,并分析脂肪含量和DXA骨密度的内在相关性。结果:男性脂肪含量显着低于女性[(15. 6±3. 5) kg vs.(19. 3±4. 2) k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男性高/低脂肪含量组间BMD、股骨颈、全髋及腰椎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女性高脂肪含量组的上述测量数据均高于低脂肪含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Pearson法分析提示男性DXA骨密度测量值和脂肪含量无相关性(P> 0. 05),而在女性中呈正相关(P <0. 05)。结论:人体脂肪含量对骨密度的影响具有性别特征,女性脂肪含量对骨密度有一定正面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体脂肪论文参考文献

[1].郭严,陈东风,孙文静.CT评估人体脂肪面积与急性高脂血症性胰腺炎复发的相关性研究[J].第叁军医大学学报.2019

[2].李林昌,宋建兵,韩莉,蔡浩颖,张欣荣.双能X线骨密度仪评估人体脂肪含量对骨密度的影响研究[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8

[3].赵宇.人体脂肪细胞外基质可注射水凝胶支架的构建及相关性能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8

[4].关阳,陈金军,邓红.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人体脂肪成分指标的变化[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8

[5].蔡思清,颜丽笙,李毅中,许昊,林长堃.人体脂肪组织对骨密度的影响[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8

[6].郭惠兰.肥胖和代谢相关基因多态性与人体脂肪含量及分布和脂质代谢的相关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7

[7].孙友发.人体脂肪测量仪在不同性别体检者人体成分测量中的应用[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7

[8].金鎏.基于蒙特卡洛仿真的人体脂肪厚度测量关键技术的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7

[9].马依拉·买买提,郭恵兰,林杰,马晓光.肥胖相关基因多态性与人体脂肪构建的相关性研究[C].中国营养学会第十叁届全国营养科学大会暨全球华人营养科学家大会论文汇编.2017

[10].庞大军.基于阻抗测量法的人体脂肪含量测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东南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白色脂肪与棕色脂肪组织人体脂肪率与体重指数测试比较一4人体内横断面脂肪分布示例图5一5#~人体脂肪测量仪材料及结构分析现场提取人体脂肪的人体脂肪测量仪设计图

标签:;  ;  ;  ;  ;  ;  ;  

人体脂肪论文_郭严,陈东风,孙文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