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熟语论文-肖春柳

佛教熟语论文-肖春柳

导读:本文包含了佛教熟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佛教四字熟语,语义变化,原因

佛教熟语论文文献综述

肖春柳[1](2019)在《日语中佛教四字熟语的语义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约六世纪中期,佛教传入日本。随着佛教的传入,有很多佛教语进入日语中。之后,伴随着佛教的发展,新的佛教语不断地产生。至今,在日语中仍然存在大量的佛教语。在佛教语中,佛教四字熟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中,发生语义变化,成为一般用语,不知其语源的也不少。并且对于其变化的过程及原因,不得而知。本文在此前提下,着重于佛教四字熟语的语义变化来考察佛教四字熟语。《新明解四字熟语辞典》中收录了6500个四字熟语,是目前收录词例最多的四字熟语辞典。因此,本文以《新明解四字熟语辞典》作为调查资料,抽取其中的佛教四字熟语作为考察对象。对于佛教四字熟语的判定,采取两种方法。一种是像「爱别离苦·阿鼻叫唤」这样,在词条释义下直接标有“佛教语”标志的四字熟语;另一种是像「安心立命·爱杨叶児」这样的四字熟语,虽然没有“佛教语”的标志,但探其语源,发现其来自于佛教文献。经调查,发现《新明解四字熟语辞典》中有373例佛教四字熟语。首先,本文利用雅虎新闻数据库,调查373例佛教四字熟语在新闻报道中的使用状况。调查发现:在新闻数据库中,使用频率为一百次以上的佛教四字熟语有12例,不满百次的有70例,使用频率为零的有291例。并从语义变化的角度,详细分析百次以上和不满百次的佛教四字熟语。经考察发现:出现百次以上的12例佛教四字熟语都发生了语义变化,不满百次的70例中,有21例发生语义变化。另一方面,调查使用频率为零的291例佛教四字熟语的辞典义,发现发生语义变化的词有35例。经考察,发现佛教四字熟语的使用频率和语义变化之间有一定相关性。其次,聚焦于语义变化的类型,把在新闻数据库中发生语义变化的33例佛教四字熟语,根据语义变化类型分为“语义的扩大”、“语义的缩小”、“语义的转移”和“语义的贬义化”四类,详细分析佛教四字熟语的语义变化类型。经考察发现,发生“语义扩大”的佛教四字熟语有12例,“语义的缩小”一类的语例最少,只有3例,“语义的转移”一类有13例,“语义的贬义化”一类有5例。并且发现,发生“语义的扩大”和“语义的转移”的佛教四字熟语作为一般用语使用的可能性更大。佛教四字熟语的语义变化整体呈现由抽象的、特殊的到字面化、一般化的倾向。此外,采用通时的视点,就辞典上明确标记发生语义变化的佛教四字熟语进行了时代的追溯。结果表明,在近世时期,发生语义变化的佛教四字熟语词数最多,有11例,其次是明治以后的近代,有6例,中世有4例,最后是古代有3例。通过考察发现,语义变化发生的时期和佛教四字熟语的使用频率之间有一定相关性。虽不是完全规则的,但是大体上可以看出,较早发生语义变化的佛教四字熟语,现在作为一般用语被使用的频率也较高。最后,考察了佛教四字熟语语义变化的原因。从语言内部原因来看,导致语义变化的一个有力因素就是比喻用法的使用。其中,“语义的扩大”和“语义的缩小”这一变化类型的词是由于“提喻”引起的语义变化。“语义的转移”则是基于“隐喻”和字面化的误用而导致的语义变化。“语义的贬义化”这一类佛教四字熟语的语义变化原因比较复杂,本文认为主要是和字面化的误用等原因有关。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原因和心理原因两方面来分析语言的外部原因。从社会原因来看,佛教四字熟语原本属于佛教领域的专门用语。随着佛教的普及,佛教用语由佛教这一专门领域扩大到一般社会,因此导致了佛教四字熟语的语义变化。从心理原因来看,由于佛教观念的弱化,人们逐渐无视佛教四字熟语中抽象的意义,通过字面义来理解佛教四字熟语。因此,有些佛教四字熟语便离开了抽象的原义,变成了易于理解的语义。本文利用佛教辞典、佛典和语料库对《新明解四字熟语辞典》中的佛教四字熟语的语义变化进行考察。由于能力不足和资料的限制,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今后的研究中将继续对佛教四字熟语的语义变化进行详细考察。(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巴勒哈斯巴丹[2](2018)在《蒙古语佛教熟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蒙古族来说,佛教是一种外来文化。在蒙古地区从16世纪末才开始真正有力而广泛的盛行。但由于它本身是一种哲学体系,又对蒙古族生活的各个方面经过漫长时期的渗透,对其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对语言系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就拿熟语来,说最少也有一千多个熟语受到佛教的影响而传承下来的。本篇论文将通过挖掘这些蒙古语佛教熟语,并且从文化语言学研究角度观察佛教文化对蒙古语言文化产生的影响及其具体表现。本篇论文由绪论、正文(叁部分)、结论和参考书等四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交代了题材说明、选题原因、研究意义、前沿研究、研究方法等。第一部分主要研究褒扬广为宣传佛教的蒙古熟语。佛教文化在蒙古地区的传播过程中主要靠语言来进行教理。因此对佛教教理的重要名词术语和概念—“因果报应”、“善”、“恶”、“轮回”、“命运”、“缘分”、“无常”、“无我”、“苦”等词汇的起源进行了“追根究底”,并试图解析因这些概念而产生的熟语中包含的佛教原教理。第二部分主要研究了敌视排斥佛教的蒙古熟语。就是佛教传入蒙古地区之后在蒙古地区发生了佛教与萨满教之间的冲突,民众拥护萨满教抵制佛教的现象,佛教违背蒙古族而投靠满洲,喇嘛们的腐败堕落以及反对佛教提倡现实等多种问题。因此对这些社会现象所显示的熟语中所涵盖的文化历史痕迹和人民群众的意识变更等进行了研究分析。第叁部分主要研究了关于五畜的有关佛教的蒙古熟语。通过牛、山羊、骆驼、马和绵羊等四个方面来研究这一类熟语的成因、结构的形成和特点等等。结论部分中对整篇论文的内容进行了概括。(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8-05-20)

赵燕华[3](2013)在《汉越佛教熟语之文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越佛教熟语在文化上同中有异。在佛教神祗形象方面,相同之处为罗汉(La Hán)表示数量多、弥勒佛(Di Lc)表示胖而和善、夜叉(D.aXoa)表示丑恶;不同之处为观音和氏敬、如来和释迦、金刚和护法、关公和德翁是4对相似而又体现不同文化背景的神祗形象。在寺庙文化方面,汉越语中对佛教徒的称呼不同,汉越佛教熟语所反映的寺庙饮食文化和礼拜文化也不相同。(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科学》期刊2013年02期)

李晓光,李树新[4](2012)在《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关于汉语佛教熟语文化特征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熟语,是语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熟语负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折射出精彩的人文世界。从其结构来看,熟语是为人们熟悉、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的词组或句子,并且语义结合紧密、语音和谐,是语言中独立运用的词汇单位。它包括俗语、谚语、惯用语、歇后(本文来源于《汉字文化》期刊2012年06期)

张立平[5](2010)在《论熟语中的佛教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世界叁大宗教之一的佛教,自西汉传入我国以来,对我国的语言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佛教文化熟语。这些熟语中蕴藏着佛教文化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本文来源于《松州》期刊2010年02期)

王聿发[6](2009)在《《聊斋》俚曲佛教熟语例释》一文中研究指出《聊斋》俚曲是明末清初蒲松龄利用流传于当时的时调俗曲作曲牌,用白话及淄川一带的方言俚语填词创作的长篇讲唱叙事故事。其所包含的近300条熟语中,与佛教文化相关者不乏其数。择其要而释之,既有助于分析《聊斋》俚曲的艺术特色,又便于把握蒲松龄的创作思想。(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09年12期)

王冉[7](2008)在《汉语佛教熟语文化背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佛教熟语是涉及佛教文化的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俗语等类型的总称,它根植于中国的社会土壤,反映佛教称谓、佛教场所、佛教礼仪以及佛教教义等方面的文化背景,生动体现汉民族独特的文化特征,是汉语熟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佛教熟语的来源大致可分为佛教经典和民间口头语两大类,通过对人们喜闻乐用的佛教熟语的语义分析展示佛教熟语的语用价值,体现人们对佛教文化认同、质疑、戏谑的文化心理。(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08-06-01)

蒋媛[8](2007)在《汉语佛教熟语的类型与文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佛教熟语是涉及佛教文化的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等的总称,它根植于中国的社会土壤,承载着佛教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心理文化等方面的基本内容,生动地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文化特征,是汉语熟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熟语的来源大致可分为古代文献典籍和民间口语两大类。佛教熟语体现的“敬”“畏”心理与“嘲”“谤”心理共存的矛盾对立十分突出,人本主义的思维方式,蕴涵在大量的佛教熟语中。大量的佛教熟语体现出实用功利的思维方式。(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07-06-01)

张立平[9](2004)在《论熟语中的佛教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世界叁大宗教之一的佛教 ,自西汉传入我国以来 ,对我国的语言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过程中 ,出现了大量的佛教文化熟语。这些熟语中蕴藏着佛教文化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本文来源于《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4年02期)

佛教熟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于蒙古族来说,佛教是一种外来文化。在蒙古地区从16世纪末才开始真正有力而广泛的盛行。但由于它本身是一种哲学体系,又对蒙古族生活的各个方面经过漫长时期的渗透,对其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对语言系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就拿熟语来,说最少也有一千多个熟语受到佛教的影响而传承下来的。本篇论文将通过挖掘这些蒙古语佛教熟语,并且从文化语言学研究角度观察佛教文化对蒙古语言文化产生的影响及其具体表现。本篇论文由绪论、正文(叁部分)、结论和参考书等四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交代了题材说明、选题原因、研究意义、前沿研究、研究方法等。第一部分主要研究褒扬广为宣传佛教的蒙古熟语。佛教文化在蒙古地区的传播过程中主要靠语言来进行教理。因此对佛教教理的重要名词术语和概念—“因果报应”、“善”、“恶”、“轮回”、“命运”、“缘分”、“无常”、“无我”、“苦”等词汇的起源进行了“追根究底”,并试图解析因这些概念而产生的熟语中包含的佛教原教理。第二部分主要研究了敌视排斥佛教的蒙古熟语。就是佛教传入蒙古地区之后在蒙古地区发生了佛教与萨满教之间的冲突,民众拥护萨满教抵制佛教的现象,佛教违背蒙古族而投靠满洲,喇嘛们的腐败堕落以及反对佛教提倡现实等多种问题。因此对这些社会现象所显示的熟语中所涵盖的文化历史痕迹和人民群众的意识变更等进行了研究分析。第叁部分主要研究了关于五畜的有关佛教的蒙古熟语。通过牛、山羊、骆驼、马和绵羊等四个方面来研究这一类熟语的成因、结构的形成和特点等等。结论部分中对整篇论文的内容进行了概括。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佛教熟语论文参考文献

[1].肖春柳.日语中佛教四字熟语的语义变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9

[2].巴勒哈斯巴丹.蒙古语佛教熟语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8

[3].赵燕华.汉越佛教熟语之文化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3

[4].李晓光,李树新.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关于汉语佛教熟语文化特征的思考[J].汉字文化.2012

[5].张立平.论熟语中的佛教文化[J].松州.2010

[6].王聿发.《聊斋》俚曲佛教熟语例释[J].文教资料.2009

[7].王冉.汉语佛教熟语文化背景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

[8].蒋媛.汉语佛教熟语的类型与文化特征[D].内蒙古大学.2007

[9].张立平.论熟语中的佛教文化[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标签:;  ;  ;  

佛教熟语论文-肖春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