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湿热病及其辨证施治

简述湿热病及其辨证施治

赵玉秀(黑龙江省萝北县中医院154200)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9-0052-02

【关键词】湿热病辩证施治

湿热病是临床常见的外感热性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病,朱丹溪谓:“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居八九”但以夏秋为多见,如不及时治疗。往往缠绵难解,而且又常是导致急性肝炎、肠炎、痢疾以及泌尿系感染等病发作的诱因,发病早期也容易和湿温(肠伤寒)病的临床症状混淆不清,历代医家虽有所论述,惜语焉不详,然清代陈平伯曾有《湿热论》专著,在论证方面,有一定临床意义,只是论中所治法有药无方,初学难以掌握要领。后经清末王旭高为之补充这一缺陷,将所列药物按证汇编歌诀,便于习诵,亦未能衡定方名证名,总觉得未臻完善。长期以来对本证很少专门讨论。而其病证临床又屡见不鲜。引起了临床教材中增入了“湿阻”这一病证,这临床教学增添了新的内容,笔者就对本证的一些粗浅认识,结合临床验证公诸同道,还希不吝赐教。

1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所谓“湿热病”即感受湿热之邪化热所致之病症,前人对此早有论述,如雷少逸在《时病论》中就指出:湿邪为患者。“伤湿、中湿、冒湿、湿热、寒湿、湿温”的不同。考这一论述,前者是泛指了湿邪伤人的不同途径而言,而所述湿热、湿温、塞湿三者对湿邪的不同性质提出了不同概念,为我们认识。湿热病”有了明确的界限。如说:“素伤于湿,因而中暑,暑湿相搏,名日湿温。”而论“湿热病”则日:“湿体本寒,-酝酿成热”、“寒湿可以温散。-湿热可以清通-断不可混湿温为湿热,理当分别湿热、湿温为二门”,这就指出湿温是既伤于湿,复感暑邪,是感受暑和湿合并而成.而湿热病是感受寒湿之邪,逐渐l酝酿热而成。所以雷氏对章虚谷提出:“统以湿称为湿热”的批评是中肯的,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的,这种对学术一丝不苟的负责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如何认清湿温病和湿热病二者的不同,不但在发病机理上有区别,更重要的是从临床证候上去加以认别,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上焦篇43条云:“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再从《时病论》看。考湿热之见证侯对比看,湿温、湿热二者有明显区分的。前者有恶密身痛,午后身热苔白不渴,为湿温病的初起症候。后者为身热有汗,苔黄溺赤.乃湿邪化热之候,故虽同为身热,湿温病之热,状若阴虚,面湿热病则身热烦渴自汗,可知湿温病为暑湿之邪深伏,湿热病乃感受寒湿之邪的化燥过程中,而见烦渴之象,纵观前人论述,在认证识病的基础上,寻找各自的特点,一般地说,湿温病,由于病邪深隧,邪结中焦,如胸闷腹满不思饮食,大便不通等里症较突出,其治疗在里,若治不如法,往往贻误病机病难速已,而湿热病邪由寒热,邪郁肌表卫气之分,或表现少阳经症较明显,如能宣透及时。不致于迁延时日,临床处理肝炎、痢疾等视其证候的兼有症状,有目的也宣表或清里,投药确当是可以缩短疗程的。这就需要我们在临证时重视运用辨证的观点和法则,跳出某些框框柬搏,才能显示出祖国医学治疗热性病的特点。

2辨证施治

对湿热病的辨证,薛生白以经络表里三焦而分证,与吴鞠通的三焦论治有近似之处。本人认为湿热病属外感热病范围,以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比较容易掌握,根据病情的发展情况,三焦学说有时可作参考。

本病的特点,发热由轻而重,午后热甚或空热如症,由于湿热稽留则见周身困重,头昏胀嗜卧,口淡无味,无思纳谷,可根据人体正气盛衰以及感邪的轻重,化热的趋热来决定。临床证候可分湿重、热重等进行辨证施治,其治疗原则可根据情况分别选用芳香化浊、淡渗利湿与苦寒清热三法为主在具体运时注重以芳香化浊,淡渗利湿为主,适当配合苦寒清热药,热重之症当以苦寒清热为主,同时配以芳香化湿淡渗利湿之品为治。

2.1湿热滔起,凛凛恶寒,伴有发热,热势逐渐升高,午后尤为显著,头痛,身重疼痛,胸脘痞闷,不思饮食,口不渴,苔白脉濡,治以芳香化浊宣变表湿,方用藿香正气散。

例证:李某,女,43岁,供销社会计。

证见头晕身重70余日,数服感冒冲剂及西药土霉素等,恶寒身重始终不解,曾经中药内服,寒热不随汗解,每日午后身热,清晨热退。三诊时经笔者诊治,认作湿郁肌表,邪热内踞,取藿香正气散加叩仁、苡仁服药后发汗畅,小便清利而解。

2.2湿邪偏重,身热不高,胸膈痞闷,舌苔自腻或兼灰黄,口干不欲饮,脉濡,治以化湿为主,清热为辅,可用藿朴更芩或三仁汤。

例证:季某,女,南通化机厂工人。

身热缠不退十余日,伴有周身困倦,有胁胀痛,食少,腹胀,小便黄浊,舌苔白腻,脉见弦象,某医曾疑为肝炎、胆囊炎,作肝功能,超声波检查,均无结论,建议服巾药,经初步诊察审系湿热阻滞中焦,肝胆气郁失于疏泄,治以化湿为主,清热为辅,选用三仁汤加黄芩,枳实,竹茹服药三帖后,症情显著改善。

2.3热重于湿,发热较高,胸腹热满,按之灼手,神烦不安,口渴欲饮.饮喜热汤,口臭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治以清热为主,化湿为辅,如甘露治毒丹,五化连扑饮等.

例证:万某,男,30岁。

患发热病已几日,患者神志昏沉,问诊时,颇不协作,望其周身汗泄不畅,胸腹间肌肤灼热,口渴饮水不多,腹微胀,已六七日不食,不大便,小便少色黄赤。初疑为“伤寒病”,经反复认证,为湿热症,热势较重,神志昏沉,用茵陈,藿香,薄荷,连翘,黄芩,半夏,菖蒲,益之散,芦根为治,三帖后神清热退,知饥索饮,继续诊治半月乃愈。

这里所讨论的湿热病,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以往少专题讨论,近来临床医学曾有。湿阻”一病的记载,作为外感热病似乎不够明确,笔者有感于此,参考前人有关著述,结合临床所见,仅从湿热这一病机,作了初步分析,经临床反复观察,应和湿热病有所区分,在辨证施治中适当选用前人的一些成方大法,收效甚捷,意在明确提示:“湿热病这一症候,能够及早的适当使用中药治疗,庶不致延误病机,迁延时日,为继承祖国医学做点实际工作,非敢标立异,过甚其词耳。

参考文献

[1]张介宾.景岳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21-643.

[2]李中梓.医宗必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303-304.

[3]朱丹溪.丹溪心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0-83.

[4]吴谦.医宗金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1091.

标签:;  ;  ;  

简述湿热病及其辨证施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