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近场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动力学,模型,塑性,应力,偶极子,毫米波,回波。
近场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刘巍,肖汶斌,程兴华,王勇献,张理论[1](2019)在《提高近场精度的海洋声学快速场改进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海洋声学快速场模型在近场区域的计算精度,分析了影响经典快速场模型精度的因素,主要包括Bessel函数近似、忽略内行波项以及在水平距离最远处波数采样率过低,这些因素导致快速场模型近场误差较大、远场水平距离最远处结果不正确(计算结束后需要去除水平距离后段的声场)。提出能够提高经典快速场模型近场计算精度的改进模型,改进部分主要是采用保留内行波项的近似Bessel函数,再将近场上下两个基于声源点与对称轴的叁角形区域用波数积分解(使用精确Bessel函数)覆盖。算例测试结果表明:与经典快速场模型相比,改进模型可在绝对时间增加较少的情况下,显着提高近场计算精度,综合性能更优;与波数积分法相比,改进模型在误差为同量级的情况下,积分时间大幅降低,实际应用价值更高。(本文来源于《国防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陈子光[2](2019)在《应力腐蚀的近场动力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腐蚀是金属与其所在环境(通常为自然环境)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缓慢由不稳定态回归其自然稳定状态的过程。该过程中的化学反应会受到结构中弹性和塑性应变的影响。几乎所有的实验研究都表明拉应力可能会加快阳极溶解速率。这种应力腐蚀关系通常可通过Gutman力化耦合理论来描述。基于该理论的数值模型能用于任意形状结构的应力腐蚀,包括点蚀、缝隙腐蚀和电偶腐蚀等。在本文中,我们将该力化耦合理论引入到非局部近场动力学(PeriDynamic)模型中,建立应力腐蚀的近场动力学计算模型。近场动力学理论是一种非局部理论,它通过求解空间积分方程描述物质力学(扩散)行为,避免了基于连续性假设建模和求解空间微分方程的传统方法在面临不连续问题时的奇异性。在近场动力学腐蚀模型中[1-2],腐蚀过程的阳极反应被理解为电解质-金属固体双相系统中的动态扩散过程,并伴随着导致界面自发演化的相变机制,同时在金属内部的腐蚀会在金属表面附近产生一定厚度的扩散腐蚀层。两相材料扩散包括金属表面附近金属原子失电子的溶解(金属内部扩散)和溶液中金属离子的扩散。近场动力学腐蚀模型是一种可靠的、灵活的模拟腐蚀损伤的工具。它已被用于模拟点蚀和晶间腐蚀的损伤演化过程。在本文中,我们将力化耦合动力学关系引入到近场动力学腐蚀损伤模型[3]。该模型考虑了阳极溶解速率与非局部膨胀之间的指数依赖性。指数函数中的常数对应于电流密度对所施加应力的敏感性,该参数可以通过实验进行校准。我们对铜进行了应力腐蚀试验,在施加不同大小拉应力情况下,测量其腐蚀速率,通过该实验校准了近场动力学应力腐蚀模型中的参数。然后,我们使用校准后的模型成果地预测了其他应力水平下的腐蚀速率。新的近场动力学应力腐蚀模型有以下优点:模型中损伤演化是自发进行的,不需要人为地跟踪或者标定腐蚀界面;自动包含了金属表面的扩散腐蚀层损伤演化结果;模型结果中展现了腐蚀界面的微观粗糙化;包含了腐蚀速率对变形的依赖性;在该模型引入断裂准则,则可以很容易地模拟应力腐蚀开裂。(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腐蚀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10-24)
杨会超,许飞云,朱大胜,刘亚东[3](2019)在《基于改进的近场动力学微极模型的金属块损伤演化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金属材料的损伤演化过程,提出一种改进的近场动力学微极模型,通过在近场动力学微极模型中构建弹塑性本构关系,来模拟不同泊松比金属材料的弹塑性变形和损伤过程.首先,结合物质点键所受的拉力,通过增加键间物质点的相互作用弯矩,对物质点构成的微极梁进行坐标转换,得到近场动力学微极模型的数值计算形式.然后,通过差分算法计算物质点的位移得到应变值,并根据广义胡克定律得到应力值,使用米赛斯屈服准则来判定弹塑性变形状态,并采用不同的本构方程来模拟金属材料的弹塑性变形及损伤过程.最后,将近场动力学微极模型应用于含中心圆孔的金属板在不同速度边界条件下的损伤演化过程模拟,并通过实验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实验中,利用DIC方法来分析位移与应变分布.通过与DIC分析结果相比较,改进的近场动力学微极模型的误差比键基模型误差低7.2%.此外,通过加载不同速度边界条件,得到了金属块的加载速度与损伤演化的关系.(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期刊2019年03期)
郭居上[4](2019)在《近场动力学格子模型及其在动态脆性断裂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构的断裂行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基于连续介质力学的方法,如有限元法、边界元法等被广泛用于断裂模拟中。这些方法的一个共同的问题是,由空间不连续导致的应力奇异对裂纹萌生、扩展、分岔等数值模拟的指导标准提出了新的挑战。Silling提出了一个位移积分形式的力学理论框架,称为近场动力学理论(Peridynamics,PD)。近场动力学理论是分子动力学方程的连续化推广。该理论弥补了连续体力学模型中无法同时计算连续与不连续的不足,近场动力学中运动方程不假设位移场的空间可微性,且允许不连续性同时作为解的一部分出现,在处理非连续问题如裂纹扩展等具有很大的优势。由于参考构型中固定范围内的所有材料点存在相互作用,因此近场动力学属于非局部方法。同大多数非局部方法/模型一样,为了扩展PD的应用范围,需要将PD与其他成熟的方法进行结合。在众多的近场动力学结合模型中,近场动力学格子模型(PDLM)是一类适用于实际结构的模型,它可有效解决传统PD中计算效率较低、边界处理模糊、边界效应明显及位移边界条件施加困难等问题。然而,作为一种较新的结合模型,PDLM仍有许多需要完善和扩展之处。本文在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开展PDLM在脆性材料动态裂纹扩展中的应用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内容:首先对规则叁角形格子构建的PDLM进行了改进。先介绍了键型PD理论,从本构关系、失效准则及数值实现叁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以规则格子作为基本单元,给出了PDLM的理论推导过程,给出了适用于PDLM的基于临界伸长率的失效模型和边界条件处理方式;为了充分利用格子模型的计算效率,将PDLM的离散模型进行了矩阵化处理,并给出了刚度矩阵的显式表达式;紧接着对比拓展了二维PDLM中的格子形式,得到了适用于PDLM的格子形式。其次对PDLM进行了参数化研究,考察了其在实际结构动态裂纹扩展分析中的能力,以对PDLM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以一维与二维各向同性材料为对象进行了PDLM的应用研究。首先对一维模型进行了弹性振(波)动响应分析,PDLM得到了与理论解吻合较好的响应,参数化分析发现:格子半径的变化对结果影响较小,侧面证明了PDLM的客观性,但格子半径的改变对计算时间影响较大;在二维问题中,重点考虑了动态裂纹扩展问题。PDLM在弹性响应分析与动态裂纹扩展问题中都给出了较好的模拟结果;二维模型中的参数化分析中考虑了更多的参数,包括格子半径,格子旋转角,格子拓扑关系等,对比分析后得到了许多有意义的结论。考虑到PDLM中基于临界伸长率的失效准则是局部形式的,扩展了PDLM中两类非局部失效准则:主应力准则及应变能准则,分别给出了其表达形式,采用验证模型对叁类失效模型进行了对比评估后,又将叁类失效模型用于动态裂纹扩展模型中,数值结果证实了主应力和应变能准则在处理网格依赖性与网格偏置中的优势。再次提出了一种通用形式的PDLM,该体积修正模型(VPDLM)通过在单胞应变能密度中增加由体积变化引起的体积势能,考虑了相邻键角度之间的变化,扩展了PDLM中可模拟的材料的泊松比范围,进一步完善了PDLM。首先在单胞中引入由膨胀量引起的体积应变能,推导得到键微模量与工程常数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可变泊松比的显式表达;其次给出了用于体积修正PDLM的非局部形式的失效模型,通过能量等效得到了临界伸长率与应变能释放率之间的关系。采用弹性问题与动态裂纹扩展问题对VPDLM进行了验证。接着提出了基于任意几何网格的VPDLM,推导给出了基于任意几何网格的PDLM中微模量修正系数的表达式,并给出了其可以模拟结构均匀变形能力的证明,最后以动态裂纹扩展算例进行了验证。最后提出了一种可应用于复合材料动态断裂分析的PDLM。模型充分利用了格子的方向性特征,以格子旋转方向作为纤维方向,并以格子旋转角为参数得到了纤维和基体键的解析表达式。通过应变能密度与经典层合理论中的应变能密度等效,得到微模量的表达形式,并得到临界伸长率与Ⅰ型和Ⅱ型应变能释放率之间的关系。研究了拉伸载荷作用下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弹性响应及裂纹扩展过程,PDLM得到的裂纹扩展路径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表明了PDLM在复合材料断裂损伤中的模拟能力。本文构建了近场动力学格子模型的基本体系,给出了其本构关系、失效准则、边界处理方式及数值实现过程;以一维和二维算例对模型进行了参数化验证,在参数化验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类非局部损伤准则,并对准则进行了系统地评估;基于单胞中体积能量的修正,得到了可模拟不同材料泊松比的通用近场动力学格子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任意几何网格形式的近场动力学格子模型;最后将近场动力学格子模型应用于复合材料结构的模拟中,以格子旋转角作为纤维键方向,通过均匀化方法得到纤维键与基体键参数。本文提出的近场动力学模型及其扩展模型对脆性材料的动态脆性断裂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工程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7-01)
安露,车俊[5](2019)在《核废料处置库近场花岗围岩的热-流-固耦合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核废料处臵库花岗围岩进行了热-流-固耦合模型的建立,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得出耦合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并且得出渗透率的分布和Darcy速度场的分布,可弥补实验方法的不足之处。(本文来源于《北京力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期刊2019-01-06)
田博,李铁,李伟,候亚丽[6](2018)在《基于神经网络的含水土壤近场散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降雨时土壤含水量变化导致传统土壤近场散射模型误差较大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的含水土壤近场后向散射模型。该模型将影响潮湿土壤近场散射的多种因素作为自变量,以实测数据为训练样本优化人工神经网络结构,提高了不同含水量土壤后向散射系数预测精度。与实测数据的对比分析表明,小于70°入射角情况下不同含水量土壤后向散射模型精度较高,且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可满足毫米波引信探测不同土壤的回波信号仿真要求。(本文来源于《探测与控制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顾鑫,章青,Erdogan,Madenci[7](2018)在《基于近场动力学微分算子的热传导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回顾了热传导分析的键型(bond-based)和状态型(state-based)近场动力学(peridynamics,PD)模型,随后基于近场动力学微分算子(peridynamic differential operator,PDDO),构建了更具一般性的键型近场动力学热传导模型。近场动力学微分算子的本质功能是:在局部空间域或时间域上,定义物质点任意阶局部导数的非局部积分形式表达,将任意常/偏微分方程可转化为对应积分方程,从而在数学概念上避免了不连续处导数不存在的奇异性问题。本文详细推导了基于叁维完整对称球形近场范围的、二维圆形近场范围的和一维线段近场范围的二阶微分算子,进而采用非局部积分型微分算子取代传统热传导方程中的局部空间导数,从而建立新的键型近场动力学热传导模型。该建模过程类似于非常规状态型近场动力学,而得到的积分型热传导方程与现有键型近场动力学热传导模型一致;选取合适影响函数,新的近场动力学热传导模型能够退化为任意现有近场动力学热传导模型。此外,新的键型近场动力学热传导模型不需要率定微观热传导系数,而直接使用物质宏观热传导系数。模拟分析了混合热边界条件下,完好或含裂纹结构的一维、二维和叁维热传导问题,证明了近场动力学热传导模型具有非局部性和能够处理含非连续结构的热传导问题。(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上)》期刊2018-11-23)
王飞,马玉娥,郭妍宁,黄玮[8](2018)在《离散键基近场动力学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边界效应使得原始微脆弹性近场动力学模型(PrototypeMicro-BrittleModel,简称PMB模型)的数值计算结果存在较大误差,为消除边界效应影响提出一种新的离散键基模型(Discrete Micro-BrittleModel,简称DMB模型)并对该模型的数值结果可靠性进行分析。根据弹性应变能等效原则推导DMB模型参数,计算位移场,J-积分以及应力强度因子与PMB数值结果以及解析解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模型的材料对称常数对数值结果有较大影响;在合理的材料对称常数取值下,J-积分以及应力强度因子数值结果精度相比PMB模型有较大改善。(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上)》期刊2018-11-23)
沈峰,田磊,章青,黄丹[9](2018)在《基于DIP技术的混凝土非均质近场动力学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准确描述混凝土的内部微观结构特征,采用数字图像处理(DIP)技术对混凝土微观结构特征进行提取.在此基础上,采用基于非局部积分思想的近场动力学理论和方法,建立混凝土微观结构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受力分析.(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许政,李伟,秦楠,马琪[10](2018)在《基于动磁测量与磁偶极子模型的鱼雷近场定位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丰富鱼雷近场定位方法,文中基于动磁测量技术(DMMT)与磁偶极子反演定位模型,提出了一种新的鱼雷近场定位技术,并构建了相应测量系统。通过陆上试验,验证了该技术可实现动磁源的近场准确定位,且测量系统具有较高的精度和稳定性。该技术可为鱼雷靶场建设中的末弹道与脱靶量测量、过靶相对态势判断等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水下无人系统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近场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腐蚀是金属与其所在环境(通常为自然环境)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缓慢由不稳定态回归其自然稳定状态的过程。该过程中的化学反应会受到结构中弹性和塑性应变的影响。几乎所有的实验研究都表明拉应力可能会加快阳极溶解速率。这种应力腐蚀关系通常可通过Gutman力化耦合理论来描述。基于该理论的数值模型能用于任意形状结构的应力腐蚀,包括点蚀、缝隙腐蚀和电偶腐蚀等。在本文中,我们将该力化耦合理论引入到非局部近场动力学(PeriDynamic)模型中,建立应力腐蚀的近场动力学计算模型。近场动力学理论是一种非局部理论,它通过求解空间积分方程描述物质力学(扩散)行为,避免了基于连续性假设建模和求解空间微分方程的传统方法在面临不连续问题时的奇异性。在近场动力学腐蚀模型中[1-2],腐蚀过程的阳极反应被理解为电解质-金属固体双相系统中的动态扩散过程,并伴随着导致界面自发演化的相变机制,同时在金属内部的腐蚀会在金属表面附近产生一定厚度的扩散腐蚀层。两相材料扩散包括金属表面附近金属原子失电子的溶解(金属内部扩散)和溶液中金属离子的扩散。近场动力学腐蚀模型是一种可靠的、灵活的模拟腐蚀损伤的工具。它已被用于模拟点蚀和晶间腐蚀的损伤演化过程。在本文中,我们将力化耦合动力学关系引入到近场动力学腐蚀损伤模型[3]。该模型考虑了阳极溶解速率与非局部膨胀之间的指数依赖性。指数函数中的常数对应于电流密度对所施加应力的敏感性,该参数可以通过实验进行校准。我们对铜进行了应力腐蚀试验,在施加不同大小拉应力情况下,测量其腐蚀速率,通过该实验校准了近场动力学应力腐蚀模型中的参数。然后,我们使用校准后的模型成果地预测了其他应力水平下的腐蚀速率。新的近场动力学应力腐蚀模型有以下优点:模型中损伤演化是自发进行的,不需要人为地跟踪或者标定腐蚀界面;自动包含了金属表面的扩散腐蚀层损伤演化结果;模型结果中展现了腐蚀界面的微观粗糙化;包含了腐蚀速率对变形的依赖性;在该模型引入断裂准则,则可以很容易地模拟应力腐蚀开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近场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刘巍,肖汶斌,程兴华,王勇献,张理论.提高近场精度的海洋声学快速场改进模型[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19
[2].陈子光.应力腐蚀的近场动力学模型[C].第十届全国腐蚀大会摘要集.2019
[3].杨会超,许飞云,朱大胜,刘亚东.基于改进的近场动力学微极模型的金属块损伤演化研究(英文)[J].JournalofSoutheastUniversity(EnglishEdition).2019
[4].郭居上.近场动力学格子模型及其在动态脆性断裂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5].安露,车俊.核废料处置库近场花岗围岩的热-流-固耦合模型[C].北京力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2019
[6].田博,李铁,李伟,候亚丽.基于神经网络的含水土壤近场散射模型[J].探测与控制学报.2018
[7].顾鑫,章青,Erdogan,Madenci.基于近场动力学微分算子的热传导模型[C].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上).2018
[8].王飞,马玉娥,郭妍宁,黄玮.离散键基近场动力学模型研究[C].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上).2018
[9].沈峰,田磊,章青,黄丹.基于DIP技术的混凝土非均质近场动力学模型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2018
[10].许政,李伟,秦楠,马琪.基于动磁测量与磁偶极子模型的鱼雷近场定位技术[J].水下无人系统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