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岭北梅”探析

“南岭北梅”探析

一、“南玲北梅”探究(论文文献综述)

邢学真[1](2016)在《梅娘及其创作的接受和阐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梅娘是成名于20世纪40年代沦陷区的女作家,对她的研究和介绍一度沉寂,新时期以来重被发现,受到越来越多读者和文学研究者的青睐。本文拟以接受美学为理论依据,从接受史和阐释史的角度探寻梅娘创作的丰富性。本文就梅娘创作的研究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探讨日据时期梅娘在沦陷区的创作及其受追捧的原因;第二部分探讨新中国成立初期读者对梅娘创作的冷淡和文学研究者的拒绝及其原因;第三部分探讨新时期对梅娘创作的重新接受及其原因。通过研究,论文得出如下结论:在沦陷区时期梅娘创作取得成功,体现在得到读者的欢迎和研究者的肯定。主要原因有:梅娘创作契合了读者的心理需求、表达了沦陷区人民的内心苦闷、梅娘创作给读者带来新鲜体验等方面。在新中国初期梅娘创作表现沉寂,体现在受到读者的冷淡和研究者的拒绝。主要原因有:高度统一的文化语境、二元对立的评论方式两方面。新时期梅娘的回归,体现在出版界、文学史对她的接纳和研究者对她的热情。主要原因有:沦陷区文学研究浮出水面、女性意识阅读的欲望需求、对于“五四”精神的传承等方面。

庄培蓉[2](2016)在《迎合、背离与反思:梅娘1950年代作品研究 ——以《亦报》、上海《新民报》晚刊和香港《大公报》上的作品为中心》文中提出梅娘是伪满及华北沦陷区的着名女作家,而在1945年抗战胜利到1979年其复出文坛之间,“梅娘”之名没入历史。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在20世纪50年代,梅娘以各种化名在《亦报》、上海《新民报》晚刊和香港《大公报》上发表了大量小说、散文和随笔,形成了鲜为人知的创作高峰。此前的梅娘研究,集中于对其早、晚年(三、四十年代及改革开放后)创作的研究,而梅娘50年代作品尚处于搜集整理阶段,亦无相关研究。这一批作品,作为梅娘创作生涯的中间、过渡阶段,是考察其创作转型的重要依据,也是缝制、补充完整“梅娘图景”的重要原料。同时,已有对解放区作家50年代创作的研究,相应的沦陷区作家研究则显不足,因而,聚焦于梅娘这一个案,考察其与主流话语的对话方式是有必要的。此外,50年代梅娘与三份报刊的互动、梅娘与媒体人的交际脉络,都值得梳理和挖掘。本文分为三章,第一章探讨梅娘何以能在《亦报》和《新民报》上持续发表作品。笔者从报人人脉、报刊环境和作家自身三个方面切入,注重对报刊史的梳理和对梅娘《新民报》上的小说加以分析,呈现出梅娘在创作实践上对主流话语的积极迎合和微妙背离;第二章是对梅娘50年代作品修改的研究,首先探讨梅娘如何与《大公报》结缘,其次从梅娘在《大公报》和《新民报》上重复发表的散文入手,对两个版本进行呈现、对比和分析,最后结合两报的报刊环境探讨版本差异的原因。该章对《大公报》的报刊史做了梳理,侧重对两报上梅娘散文的研究,呈现出梅娘针对不同报刊环境,通过修改这一方式,展现了对主流话语敏锐、灵活的应变能力;第三章在前两章基础之上,考察梅娘50年代作品中对社会、家庭现象的反思。通过对比梅娘晚年回忆与50年代作品中的重叠部分,沿着“回声”追溯到“原声”,探讨梅娘在迎合/贴合与背离/游离中的“产出”——反思/思考,梅娘如何呈现自己的思考以及促成作家反思的因素。由此,展现梅娘50年代作品中“迎合/贴合”、“背离/游离”与“反思/思考”的复杂特质,呈现一个沦陷区作家的矛盾性和复杂性。本文以梅娘50年代报刊上的作品原文为主,结合梅娘早晚年作品、报刊史、50年代的报刊内容等相关史料,以文本细读、史料搜集、爬梳和辨析、对比研究等方法展开。意在探讨此时作家梅娘在创作实践上与主流话语构成的关系,在与新中国的磨合中发出了怎样的声音,以此呈现一个出身复杂的沦陷区作家在解放后的命运。同时关注梅娘50年代的经历和创作对其晚年创作和言说的影响,对梅娘的整个创作生涯做一种观照。

邱丹[3](2015)在《梅娘:一脉文心,续写传奇》文中研究指明在东北这片神奇的"冻土"上,不仅孕育着倚仗着肥沃黑土而赖以生存的人民,也在时代递嬗中承载着历史的重负。时代的动荡、生存的苦难、沦陷的痛苦、人性的纠葛、政治的斗转星移……最终化为延留的记忆,在东北作家群的笔下共同构成了历史的回声。当我们翻阅梅娘的作品时,这种回声依然在清晰地叩响,虽然她纤细的笔触、温暖的文字、自由恣放的情欲、强烈的女性意识,使得我们面对文学流派的历史追认时,总是将其

梁晶[4](2014)在《东渡之“梅”,风递幽香 ——论梅娘与日本文学》文中认为梅娘(1920—2013),现代着名作家,其现代文学创作主要集中在1937——1944年。本文以此为研究范围,通过梅娘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分析日本作家对其本人思想和小说创作的深刻影响,力图梳理梅娘与日本文学的关系,同时展现梅娘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第一章介绍梅娘的家庭情况,展现在特定的历史、社会条件作用下梅娘独特创作题材及视角的孕育过程,并对梅娘一生的创作道路进行描绘和叙述。第二章论述梅娘的文学创作对与谢野晶子的接受与继承,重点分析与谢野晶子作为梅娘文学创作之路启蒙者的重要性,通过对二人的重点作品进行解析,来展现其对女性的关注和女性幸福之路的探寻。第三章通过分析石川达三与梅娘的认知背景和相近的社会正义感,揭示石川达三和梅娘文学创作中对男尊女卑的社会批评,对社会道德沦丧的愤慨以及剖析人性、人生的高度社会责任感。第四章描写梅娘对夏目漱石艺术手法的借鉴,如暴露真实的文艺观、余裕性讽刺手法的运用。在此基础上,梅娘对夏目漱石又有一定的超越,主要体现在讽刺、批评手法运用的深刻性上。

张泉[5](2013)在《构建沦陷区文学记忆的方法——以女作家梅娘的当代境遇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直被排除在文学史之外的中国沦陷区文学,开始以填补空白的方式纳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目前,沦陷区文学研究存在两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在新版文学史中,沦陷区份额远未达到共时均衡;全盘否定沦陷区文学的观点一直存在。在这里,以从文80载的梅娘的当代境遇为中心,讨论如何在民国史框架中构建殖民地文学记忆的一般方法问题。

陈言[6](2013)在《战时下的文化触变:以梅娘为个案》文中研究说明《梅娘:学生阅读经典》(江啸声编,上海:文汇出版社2007)的封皮用的是牛皮纸,尺寸开度接近方形,这往往是为儿童读物设计的开度,乍看上去,书的装帧很简单,甚至可以说稍显简陋,又因为它标明是学生阅读的经典,很容易为学界忽视。不过,从所选篇目上看,上编涵盖了梅娘走上"满洲国"文坛的代表作《傍晚的喜剧》《侨民》,以及名噪北京沦陷区文坛的三部代表作《蚌》《鱼》《蟹》和另外一部短

陈言[7](2013)在《战时下的文化触变——以梅娘为个案》文中提出《梅娘:学生阅读经典》(江啸声编,文汇出版社2007)的封皮用的是牛皮纸,尺寸开度接近方形,这往往是为儿童读物设计的开度,乍看上去,书的装帧很简单,甚至可以说稍显简陋,又因为它标明是学生阅读的经典,很容易为学界忽视。不过,从所选篇目上看,上编涵盖了梅娘走上"满洲国"文坛的代表作《傍晚的喜剧》、《侨民》以及名噪北京沦陷区文坛的三部代表作《蚌》、《鱼》、《蟹》和另外一部短篇《行路难》。不过要指出的是,收录的这些小

王晶晶[8](2013)在《论作为文学史概念的“南玲北梅”》文中认为“南玲北梅”的命名经历了提出、被接受、消歇、复兴的过程,本文以“南玲北梅”这一文学史概念为研究对象,通过40年代张爱玲与梅娘在沦陷区创作的相似性以及影响力,从而印证“南玲北梅”走进文学史的情况。全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引言部分:梳理“南玲北梅”文学史概念及阐述研究现状。正文部分:第一章主要论述“南玲北梅”能够出现在沦陷区的特殊历史语境。主要从政治文化语境、华北沦陷区文坛、上海沦陷区文坛三个方面做简单分析。日本方面重视文学在殖民统治中的作用,从而组织三次大东亚文学者大会。但是,北京沦陷区和上海沦陷区的言说环境比其他沦陷区要自由些,所以,张爱玲和梅娘的出现并不偶然。活跃的华北沦陷区的文坛为梅娘创作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上海的沦陷也成就了张爱玲。第二章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分析张爱玲与梅娘在沦陷区成名的表现。在其表现上,张爱玲与梅娘正是通过高产的作品和在沦陷区文坛上频繁的社交活动,彰显其在文坛的活跃;第二部分着重分析张爱玲与梅娘其在文坛活跃的原因。张爱玲和梅娘借助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以及媒体的力量使她们扶摇直上。而张爱玲与梅娘不同的是,她的自我推销在她成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三章主要从文本的视角分析张爱玲与梅娘。在这一章中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论述。首先,张爱玲与梅娘的创作关注女性,并且作品的题材远离政治;其次,特定的创作迎合特定的读者。在张爱玲的创作中很好的做了市民定位,从而符合市民的口味;梅娘的创作带东北的乡土气息及关注贫苦儿童,其创作满足大众的需要。再次,张爱玲与梅娘的独特的创作风格给读者带来了新鲜感。无论从叙述视角、叙事手段的运用以及叙事语言方面都会使读者带来阅读兴趣。结语部分:通过分析沦陷时期张爱玲与梅娘成名的原因分析,肯定梅娘的文学价值。

韩辉[9](2011)在《沦陷区背景下的“南玲北梅”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探讨了1941~1945年北京沦陷区的梅娘和上海沦陷区的张爱玲文学创作上的异同。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沦陷区的描述上来为两位女作家的写作提供背景。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写:沦陷区的政治文化环境、北京沦陷区的文坛状况、上海沦陷区的文学状况、沦陷区女作家的创作心态。第二部分比较梅娘和张爱玲创作的异同。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女性生存困境的异同、女性意识的异同、战争的影响。梅娘和张爱玲身为女性首先关注到的就是女性的生存问题,同时她们的作品中都有着很强的女性意识,且无论从作品表现还是造成女性不幸的根源,两位作家的表现是有同有异的。生活在沦陷区,战争不可避免的对作家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对题材的限制和作品内容的影响来分析战争带来的影响。第三部分总结了一下同样是在沦陷区,梅娘和张爱玲的创作不尽相同的原因,主要是从各自的家庭环境和地域影响来论述。

周琼[10](2011)在《走进梅娘的精神世界》文中研究说明梅娘,成长并成名于沦陷区。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敏感,再现了被殖民时代女性的生存状态,对弱者给予人文关怀。她的家境殷实,却缺乏母爱,性格独立而倔强,因此,在父亲去世后,她毅然离开旧式家庭,去开辟自己的天地。她成名于伪满洲国,并留学日本,最终在沦陷区的华北文坛上绽放光芒。关注女性的创作主题,使得她在官方倡导与个人兴趣之间找到平衡。新中国成立前夕,丈夫遇难,她带着孩子回到北京,对新政权满怀期待。然而,沦陷区创作却成为她的罪名,并因此在建国后的历次运动中备受批判。她一生坎坷:幼年丧父,青年丧夫,中年丧子。然而她的坚忍与乐观,助她挺过劫难,迎来平反。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对沦陷区文学关注度上升,梅娘作为少数仍然健在的沦陷区作家之一,成为颇有研究价值的个案。伴随着她的新作出版,梅娘也频繁出现在研究者和传媒的视野中。然而,再度复出后的梅娘,异常在意“身份”问题,她不断的表明自己并未被沦陷区的污水所沾染,积极参与到自我研究与作品解读中。对“政治身份”的敏感在她心里留下烙印,她在传媒采访、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甚至在发表的散文中,不断地重申她的身份问题,试图给大众营造一个“政治清白”的梅娘。本文以梅娘的文学活动轨迹为线索,共分三章。第一章介绍了梅娘的家庭背景,并分析其主要作品借以阐释梅娘的文学思想;第二章考察新中国成立前夕梅娘决定回国的原因,以及建国后梅娘与新政权短暂的蜜月期;第三章则关注梅娘再度复出后的文学活动,试图走进这位经历丰富的沦陷区作家的精神世界。

二、“南玲北梅”探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玲北梅”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梅娘及其创作的接受和阐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缘起
    (二) 理论依据
    (三) 文献综述
    (四) 接受史研究对梅娘及其创作研究的意义
一、梅娘创作在沦陷区时期的接受和阐释
    (一) 梅娘创作在沦陷区的成功
        1. 梅娘创作在读者中反响良好
        2. 梅娘创作得到研究者的好评
    (二) 梅娘在沦陷区取得成功的原因
        1. 梅娘创作契合了读者的心理
        2. 梅娘创作表达了沦陷区人们内心的苦闷
        3. 梅娘创作给读者带来新鲜体验
二、梅娘创作在新中国初期的接受和阐释
    (一) 梅娘创作在新中国初期的沉寂
        1. 梅娘创作在读者中反响平平
        2. 梅娘创作受到研究者的拒绝
    (二) 梅娘在新中国初期沉寂的原因
        1. 高度统一的文化语境
        2. 二元对立的评论方式
三、梅娘创作在新时期的接受与阐释
    (一) 新时期刮起“梅娘热”的旋风
        1. 出版界和文学史对梅娘的接纳
        2. 文学研究者对梅娘研究的热情
    (二) “梅娘”在新时期回归的原因
        1. 沦陷区文学研究浮出水面
        2. 女性意识阅读的欲望需求
        3. 对于“五四”精神的传承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迎合、背离与反思:梅娘1950年代作品研究 ——以《亦报》、上海《新民报》晚刊和香港《大公报》上的作品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言 梅娘,缺席的50年代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第二节 梅娘50年代生活和创作概况
    第三节 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迎合与背离:50年代的梅娘与上海《新民报》晚刊
    第一节 梅娘与唐云旌的相识
    第二节 50年代《新民报》的副刊编辑方针及其处境
    第三节 50年代梅娘小说中的两种姿态:积极迎合和微妙背离
    小结
第二章 灵活的迎合策略:50年代梅娘作品修改研究
    第一节 梅娘结缘香港《大公报》
    第二节 从《大公报》到《新民报》:5篇短文的“进步”
    第三节 香港《大公报》的报刊环境兼与《新民报》对比
    小结
第三章 反思:梅娘晚年回忆与50年代作品的二重奏
    第一节 两次不同的“川底村之行”
    第二节 对“吕鸿宾生产合作社”的评价
    第三节 忧思下的“丈夫”、“女儿”形象变化
    小结
结论:一个沦陷区作家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参考文献
附录:1950年代梅娘作品目录
在学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后记

(3)梅娘:一脉文心,续写传奇(论文提纲范文)

一、燃尽微光,送走生命
二、波澜不惊,愈见峥嵘
三、《第二代》及“水族三部曲”
四、未曾忘记,世纪回响
梅娘年谱

(4)东渡之“梅”,风递幽香 ——论梅娘与日本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花已凋零——坎坷曲折的人生印迹
    一、 东北沦陷,留学日本
    二、 梅娘文学创作实绩
第二章 梅娘与与谢野晶子——为女性命运奔走呼号
    一、 女性悲惨命运探究
    二、 女性自我意识觉醒
第三章 梅娘与石川达三——社会正义与良知的追求
    一、 追求正义良知
    二、 再现悲惨人生
    三、 注重两性伦理
第四章 梅娘与夏目漱石——气质与艺术的承继
    一、 “暴露真实”的文学观
    二、 “余裕性”的讽刺观
    三、 批判意识的超越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论作为文学史概念的“南玲北梅”(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40 年代“南玲北梅”得以出现的历史语境
    第一节 政治文化语境概述
    第二节 华北沦陷区文坛概述
    第三节 上海沦陷区文坛概述
第二章 走红南北沦陷区:张爱玲与梅娘的文学“传奇”
    第一节 张爱玲与梅娘在南北沦陷区走红的背后动因
        一、 琴瑟和鸣助威名:成功背后的男人
        二、 巧借传媒扬文名:得力的媒体运作
        三、 主动出击速成名:急切的自我推销
    第二节 张爱玲与梅娘在南北沦陷区走红的表现
        一、 高产的作品
        二、 频繁的社交
第三章 “南玲北梅”文本的解读
    第一节 小说题材关乎女性,远离政治
    第二节 特定创作迎合特定读者
    第三节 “南玲北梅”独特的创作风格
        一、 叙述视角
        二、 叙事手段
        三、 叙事语言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9)沦陷区背景下的“南玲北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沦陷区背景描述
    1.1 沦陷区的政治文化环境
    1.2 北京沦陷区的文坛状况
    1.3 上海沦陷区的文坛状况
    1.4 沦陷区女作家的创作心态
第二章 梅娘与张爱玲小说比较论
    2.1 女性生存困境异同
        2.1.1 渴望爱情而不可得
        2.1.2 婚后的烦恼
        2.1.3 性压抑和性苦闷
        2.1.4 对困境的突围和固守
    2.2 女性意识的异同
        2.2.1 作品表现
        2.2.2 悲剧根源的不同
    2.3 战争的影响
        2.3.1 题材的限制
        2.3.2 内容上影响不同
第三章 家庭和地域影响异同
    3.1 梅娘
        3.1.1 父亲的家
        3.1.2 丈夫的家
        3.1.3 地域影响
    3.2 张爱玲
        3.2.1 父亲的家
        3.2.2 姑姑的家
        3.2.3 地域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走进梅娘的精神世界(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多维视野中的梅娘
第一章 从年少成名到创作成熟
    第一节 伪满洲国的女学生
    第二节 远渡扶桑
    第三节 华北着名女作家
第二章 美好憧憬与残酷现实
    第一节 毅然回国
    第二节 坎坷现实
第三章 再复度出与自我建构
    第一节 传媒印象
    第二节 与研究者微妙的关系
    第三节 回忆中的日本
    第四节 敏感的"政治情结"
    第五节 重塑自我——删改作品
结语 走进梅娘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南玲北梅”探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梅娘及其创作的接受和阐释研究[D]. 邢学真.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6(03)
  • [2]迎合、背离与反思:梅娘1950年代作品研究 ——以《亦报》、上海《新民报》晚刊和香港《大公报》上的作品为中心[D]. 庄培蓉. 华东师范大学, 2016(12)
  • [3]梅娘:一脉文心,续写传奇[J]. 邱丹. 鸭绿江(上半月版), 2015(03)
  • [4]东渡之“梅”,风递幽香 ——论梅娘与日本文学[D]. 梁晶. 贵州师范大学, 2014(03)
  • [5]构建沦陷区文学记忆的方法——以女作家梅娘的当代境遇为中心[J]. 张泉. 山东社会科学, 2013(10)
  • [6]战时下的文化触变:以梅娘为个案[J]. 陈言. 中国图书评论, 2013(07)
  • [7]战时下的文化触变——以梅娘为个案[J]. 陈言. 书城, 2013(07)
  • [8]论作为文学史概念的“南玲北梅”[D]. 王晶晶. 河北师范大学, 2013(S2)
  • [9]沦陷区背景下的“南玲北梅”研究[D]. 韩辉. 西北大学, 2011(09)
  • [10]走进梅娘的精神世界[D]. 周琼.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2)

标签:;  ;  ;  ;  ;  

“南岭北梅”探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