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套作论文_李华丽

导读:本文包含了间套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玉米,千阳县,产量,弱光,鲜食,模式,种群。

间套作论文文献综述

李华丽[1](2019)在《木薯间套作甜玉米栽培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随着木薯种植比较效益不断下降,为提高种植效益,国家木薯产业技术体系叁明站在闽中、闽东地区开展木薯栽培模式研究,取得一定成效,现已推广应用。由于木薯种植在清明前后,前期生长慢,而间套作物甜玉米生长快,到5~6月份时,木薯被玉米覆盖遮挡,造成苗架细弱,节间拉长,影响产量。经过试验,叁明站摸索出"双龙出海"栽培方式即宽窄行栽培模式,就是每隔(本文来源于《农村实用技术》期刊2019年11期)

黄未末,马虎,周晓静,刘娟,廖江花[2](2019)在《不同间套作种植模式下马铃薯甲虫种群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农田作物布局作为害虫生态调控的重要内容,一直是保护性生物防治的研究热点。为进一步明确马铃薯田块作物种植模式对马铃薯甲虫种群动态的影响,探索马铃薯甲虫可持续防控的新思路与新方法。本研究以作物间套作技术为落脚点,设计了马铃薯—玉米、马铃薯—向日葵、马铃薯单作3种种植模式,在马铃薯甲虫发生期进行田间种群数量调查,分析比较不同种植模式下的马铃薯甲虫种群动态差异。百株虫量分析结果表明:各种植模式田块内,12次调查的虫口平均数显示,幼虫及成虫数量大小均为:马铃薯单作>马铃薯—玉米>马铃薯—向日葵。间套作玉米和向日葵区域与马铃薯单作区域的马铃薯甲虫数量差异显着(P<0.05)。种植模式实验结果表明:在田块内,间套作向日葵或玉米对越冬代马铃薯甲虫的扩散有影响,马铃薯播种初期间套作向日葵或玉米能在一定程度上阻隔马铃薯甲虫的定殖扩散。(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3)

唐区林,陈振跃,夏秋梅,高先爱,赵新利[3](2019)在《设施草莓瓜菜间套作周年采摘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本地农旅草莓采摘主栽品种"红颜"为设施栽培主体作物,采用草莓与樱桃番茄、草莓与水果黄瓜、草莓与礼品小西瓜、草莓与甜瓜等四种适宜本地农旅采摘的品种间套作模式进行2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草莓套作樱桃番茄、礼品西瓜、厚皮甜瓜分别可增收21.1%、20.4%、18.3%,并通过罢园后利用石灰氮高温闷棚,土壤消毒,能有效减少病虫害,实现周年栽培。(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19年17期)

梁录瑞[4](2019)在《新栽果园合理间套作增产增效》一文中研究指出1.间套作果园基本情况成立于2017年3月的陕西省千阳县侯家坡村经济发展合作社,入社社员有73户,注册资金73万元,主要从事苗木培育、种植、销售,家禽、家畜养殖、销售等业务。2017年春,按照县委、县政府"大企业引领、合作组织带动、能人大户示范、园区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合作社在千阳县城关镇侯家坡村叁组流转集中连片土地66亩,利用优越的生态环境,建设矮砧苹果、樱桃高标准有机示范园66亩,实现当年栽植成活率95%(本文来源于《科学种养》期刊2019年08期)

罗宗苹[5](2019)在《玉米间套作抗旱高效栽培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它是所有产业的基础,农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稳定的作用。只有农业的兴旺发达,才能保证我国经济的长期高质量的运行。玉米产业是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玉米产业保持稳定高速的发展,才能有效保证农民的增产增收。要实现玉米的增产增收,必须要高度重视玉米病虫害防治和高效的栽培技术。从玉米的选苗到栽培管理过程,必须保证科学生产才能有效果。本文旨在探讨玉米间套作抗旱高效栽培。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西南部的整董,曾经是西双版纳十二个坝子之一,它属于低纬度地区,全镇耕地面积35320.5亩,最高海拔为1698m,最低为820m,年均气温19.6℃,年均日照(本文来源于《农民致富之友》期刊2019年15期)

王兴才,杨文钰[6](2019)在《基于间套作弱光胁迫下作物源库协调与产量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光能在作物进行光合作用和籽粒产量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种植结构和区划的调整,间套作种植模式在一些适宜地区得到广泛应用,增加了农田生产力。然而,间套作种植方式下,由于受高位作物荫蔽影响,低位作物在某一生长阶段常常处于弱光胁迫环境中。弱光胁迫不仅会引起作物生长发育不良,而且会制约作物产量的提升。本文以间套作荫蔽环境下的大豆源库关系为例,综述了弱光胁迫调节作物源库器官生长发育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源库协调与作物产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现有间套作作物产量研究概况与存在的不足;探讨了未来间套作种植下作物在源库关系与产量研究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胡伟民[7](2019)在《鲜食玉米间套作豆类全年种植技术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浙江省旱粮作物育种协作组在湖州市吴兴区等地开展了以鲜食蚕豆、鲜食大豆和鲜食玉米为主的间、套作多熟制种植模式的研究与推广,其中"鲜食玉米—鲜食玉米—鲜食大粒蚕豆""鲜食玉米间作大豆—鲜食玉米"全年套种连作轮作高效种植模式增收明显。现将这2项技术模式介绍如下。(本文来源于《新农村》期刊2019年04期)

阿依以杂莫[8](2019)在《浅谈马铃薯玉米间套作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系不同种植方式对马铃薯各种性状的影响。本文通过对间套作马铃薯和玉米的主要性状的调查,并且与净作马铃薯和净作玉米的主要性状相互比较、研究,从而对马铃薯的间套作的理论依据做初步探讨。(本文来源于《农家参谋》期刊2019年05期)

芮孔明[9](2019)在《农作物间套作种植原则及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作物间套作种植技术是一项解决人多地少和前后茬作物抢节令问题、缓和劳动力矛盾、恢复地力、增加经济效益的科技措施之一。本文主要论述农作物间套作种植技术发展的意义,介绍农作物间套作种植原则,并提出农作物间套种植的建议。(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期刊2019年05期)

周颖,陈平,杜青,庞婷,付智丹[10](2018)在《不同间套作模式对大豆农艺性状及系统经济效益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河西绿洲灌区对以大豆为基础的间套作系统进行经济效益评价,筛选出高经济效益的种植模式。【方法】利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分析了玉米-大豆间作(IMS)、小麦/大豆套作(IWS)、亚麻/大豆套作(IFS)、大豆单作(SS)4种模式对大豆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产量及系统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与SS相比,IMS的大豆株高和首节长在成熟(R8)期增加11.1%、31.1%,叶面积指数在盛花(R2)期和盛荚(R4)期降低49.5%、54.6%,叶片SPAD值在盛荚(R4)期增加9.7%;IWS和IFS的大豆各项农艺性状指标均降低。大豆R8期,IMS、IWS和IFS的大豆地上部干物质较SS分别降低26.2%、45.9%、48.7%,产量较SS分别降低51.5%、56.8%、57.4%。系统最终纯收益为:IMS>IFS>IWS>SS,依次分别为129.6、86.5、67.2和39.6万元/km2。【结论】不同间套作模式对大豆植株农艺性状和干物质积累产生不利影响,导致间套作大豆产量降低;IMS大豆产量降低程度小于IWS和IFS,有利于系统经济效益的提升;4种间套作模式中,IMS的经济效益最高。(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间套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农田作物布局作为害虫生态调控的重要内容,一直是保护性生物防治的研究热点。为进一步明确马铃薯田块作物种植模式对马铃薯甲虫种群动态的影响,探索马铃薯甲虫可持续防控的新思路与新方法。本研究以作物间套作技术为落脚点,设计了马铃薯—玉米、马铃薯—向日葵、马铃薯单作3种种植模式,在马铃薯甲虫发生期进行田间种群数量调查,分析比较不同种植模式下的马铃薯甲虫种群动态差异。百株虫量分析结果表明:各种植模式田块内,12次调查的虫口平均数显示,幼虫及成虫数量大小均为:马铃薯单作>马铃薯—玉米>马铃薯—向日葵。间套作玉米和向日葵区域与马铃薯单作区域的马铃薯甲虫数量差异显着(P<0.05)。种植模式实验结果表明:在田块内,间套作向日葵或玉米对越冬代马铃薯甲虫的扩散有影响,马铃薯播种初期间套作向日葵或玉米能在一定程度上阻隔马铃薯甲虫的定殖扩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间套作论文参考文献

[1].李华丽.木薯间套作甜玉米栽培技术[J].农村实用技术.2019

[2].黄未末,马虎,周晓静,刘娟,廖江花.不同间套作种植模式下马铃薯甲虫种群动态[C].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3].唐区林,陈振跃,夏秋梅,高先爱,赵新利.设施草莓瓜菜间套作周年采摘模式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

[4].梁录瑞.新栽果园合理间套作增产增效[J].科学种养.2019

[5].罗宗苹.玉米间套作抗旱高效栽培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19

[6].王兴才,杨文钰.基于间套作弱光胁迫下作物源库协调与产量研究进展[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9

[7].胡伟民.鲜食玉米间套作豆类全年种植技术模式[J].新农村.2019

[8].阿依以杂莫.浅谈马铃薯玉米间套作效应[J].农家参谋.2019

[9].芮孔明.农作物间套作种植原则及建议[J].河南农业.2019

[10].周颖,陈平,杜青,庞婷,付智丹.不同间套作模式对大豆农艺性状及系统经济效益的影响[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玉米小麦间套作田间排列示意图供磷对小麦间套作玉米根系酸性磷...间套作玉米模式1的行距配置不同间套作模式下光合有效辐射...供磷对小麦间套作大豆根系酸性磷...氮素水平对间套作小麦不同行蛋白...

标签:;  ;  ;  ;  ;  ;  ;  

间套作论文_李华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