腘肌腱论文-邵鸿,戴刚,李玉吉,唐兆鹏,吴锦秋

腘肌腱论文-邵鸿,戴刚,李玉吉,唐兆鹏,吴锦秋

导读:本文包含了腘肌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膝关节,腘肌腱,生物力学

腘肌腱论文文献综述

邵鸿,戴刚,李玉吉,唐兆鹏,吴锦秋[1](2019)在《腘肌腱损伤的临床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腘肌腱(PT)是构成膝关节后外侧复合体(PLC)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果损伤不仅会造成膝关节不稳,而且会引起严重患肢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过去人们认为PT有限制胫骨前后移位、胫骨外旋和膝关节内翻作用~([1]),以至Rober等~([2])称其为膝关节"第五韧带"。近年来人们对PT的解剖结构和功能特点有了新的认识,有关其损伤后的治疗取得了进一步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李岳,张辉,张志军,郑峒,冯华[2](2018)在《关节镜下与切开腘肌腱重建术治疗A型膝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定的疗效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关节镜下与切开腘肌腱重建术治疗A型膝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定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3月至2016年5月,共81名患者接受腘肌腱重建术治疗。其中38名符合条件的患者根据手术方式被分为关节镜组(A组,n=21)和切开手术组(B组,n=17),术后4周、8周、1年以及此后的每年进行主观、客观临床评估以及二次关节镜检查(外侧沟通过试验)。结果:本研究A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2.0±5.5个月,B组患者平均随访34.4±12.6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主客观评估指标均获得了显着改善(P<0.05)。组间比较显示,两组的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以及IKDC主观评分均无显着差异。客观评估方面,两组间应力像下胫骨后移侧侧差值(A组:4.0±3.2 mm,B组:5.0±2.9 mm; P=0.336)以及外侧沟通过试验阳性率(A组:1/21,4.8%,B组:2/17,11.8%; P=0.426)均无显着差异。结论:关节镜下和切开腘肌腱重建术均可以显着改善A型膝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定患者术后的主客观临床效果,二者的疗效无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运动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11期)

张辉,刘心,洪雷,耿向苏,冯华[3](2016)在《全关节镜下腘肌腱重建与切开腘腓韧带重建治疗膝关节后外旋转不稳定的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全关节镜下腘肌腱重建技术和切开腘腓韧带重建技术治疗膝关节后外复合体损伤的临床随访结果。方法:2003年8月至2010年12月就诊于北京积水潭医院的33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合并A型后外复合体损伤的患者,对所有患者行后交叉韧带重建和后外复合体重建手术(15例全关节镜下腘肌腱重建,18例切开的腘腓韧带重建)。术前和术后的膝关节稳定性评估包括膝关节应力像、KT-1000测量胫骨最大前后向位移和胫骨外旋试验。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2年以上随访。全关节镜下腘肌腱重建组与切开腘腓韧带重建组的膝关节应力像、KT-1000测量胫骨最大前后向位移和屈膝30°胫骨外旋试验在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间对比显示,除了术前膝关节应力像和KT-1000测量胫骨最大前后向位移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P<0.001),其他指标组间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膝关节活动度没有伸直受限,两组术后屈膝受限分别为3.33°±4.88°和3.06°±3.38°。结论:全关节镜下腘肌腱和切开腘腓韧带重建联合后交叉韧带重建能够显着改善膝关节后向和后外旋转稳定性,两种技术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刘广炼,李彩会,邵新中,李习军,梁瑞明[4](2015)在《关节镜下半月板成形并腘肌腱裂孔缝合治疗外侧盘状半月板》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半月板成形并腘肌腱裂孔加强缝合治疗外侧盘状半月板的术后效果。方法对收治的外侧盘状半月板6例均行关节镜下半月板成形并腘肌腱裂孔加强缝合治疗,分别在术前及术后6个月应用改良Lysholm膝关节评分对疗效进行评价并进行比较。结果本组6例术后关节弹响和交锁均消失,关节疼痛症状也明显改善,均无膝关节感染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根据Ikeuchi半月板术后功能评价系统评价为优5例,良1例。改良Lysholm评分术前为48~76(53.7±7.2)分,术后6个月为83~96(90.2±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侧盘状半月板成形术后出现关节疼痛、弹响主要与腘肌腱裂孔处半月板的松弛有关,腘肌腱裂孔加强缝合能增强半月板的稳定性,提高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本文来源于《临床误诊误治》期刊2015年12期)

孙健,刘畅,郑龙坡[5](2015)在《Endobutton-Intrafix与Rigidfix-Intrafix固定自体腘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对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采用Endobutton Intrafix系统与Rigidfix Intrafix系统两种固定方法固定自体腘绳肌腱重建膝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分析,探讨悬挂固定与横穿固定临床应用的适应证选择及临床效果的差异。[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7月~2013年4月本院骨科收治的膝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共56例,Endobutton Intrafix固定组31例,Rigidfix Intrafix固定组25例。受伤后至接受重建手术时间1~36个月,平均13个月。所有患者要求术前及术后3、6、12月个来门诊随访,随访采用功能评分及影像学检查方式。功能评分采用Lysholm评分及IKDC2000评分。影像学检查主要采用术后1周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术后3、6、12个月行MR检查,分别测量股骨及胫骨骨道各两处骨道长度(股骨内口、股骨中央、胫骨内口、胫骨中央)。两组股骨胫骨骨道增宽进行比较。[结果]临床随访中术后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病例共48例,其中Endobutton-Intrafix固定组26例,Rigidfix-Intrafix固定组22例,术后3、6个月两组股骨端骨道增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胫骨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股骨端及胫骨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个月时行IKDC2000膝关节主观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比较结果。两组术前、术后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术后两组之间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的固定股骨端方式在早期(术后6个月内)骨隧道的扩大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骨道的扩大与膝关节功能评分无相关性。采用Endobuton-Intrafix与Rigidfix-Intrafix两种方法都可以保证在膝前交叉韧带重建中坚强固定移植物,在早期康复锻炼恢复膝关节的功能方面无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矫形外科杂志》期刊2015年12期)

王磊,李琦,王丰哲,滕翀,么旺[6](2015)在《腘肌和腘肌腱损伤的MRI影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程度骨损伤状态下腘肌及腘肌腱(PMT)损伤后的MRI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关节镜或手术证实的33例PMT损伤患者,对全部病例均行膝关节外旋15°MR检查,28例行X线检查,15例行CT检查。将不同程度骨损伤时PMT的表现分为4型,观察其MRI表现。结果Ⅰ型单纯腘肌、腘肌腱损伤(不伴有膝关节骨质异常)10例,3例MRI显示单纯性PMT内T2WI高信号改变;7例为PMT内T2WI不均一高信号改变伴PMT部分撕裂。Ⅱ型PMT损伤伴腓骨近端骨折4例,MRI显示为PMT内部T2WI不均一高信号改变,2例显示腘肌斜行撕裂,2例PMT多发撕裂。Ⅲ型PMT损伤伴胫骨近端骨折12例,1例为单纯性T2WI高信号改变,11例显示为T2WI不均一高信号改变,同时伴PMT多节段撕裂。Ⅳ型PMT损伤伴胫腓骨近端多发骨折7例,7例均显示PMT内T2WI高信号改变,同时伴PMT多节段撕裂。结论 PMT损伤的MRI影像特征表现为T2WI不均一高信号改变,同时多伴PMT撕裂。(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期刊2015年01期)

蔡春元,赵章伟,杨国敬,林瑞新,张雷[7](2014)在《腘肌腱和外侧副韧带股骨止点的临床解剖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获得国人膝关节后外侧角中外侧副韧带和腘肌腱股骨止点的解剖学资料,为临床膝关节后外侧角重建术股骨侧骨隧道的定位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选取60例国人成人尸体膝关节标本,对膝关节后外侧角仔细解剖分离,测量外侧副韧带和腘肌腱股骨附丽部中心与股骨外上髁位置关系、两者中心点的距离以及附丽部的面积。结果:外侧副韧带和腘肌腱股骨附丽部的面积存在性别差异,外侧副韧带附着面积为47.25 mm~2,其中男性为50.22mm~2,大于女性的44.29 mm~2;腘肌腱附着面积为56.18mm~2,其中男性为60.57 mm~2,大于女性的51.79 mm~2。外侧副韧带附丽部中心在股骨外上髁近端1.29mm(其中男性为1.34mm女性为1.25mm),后方3.53mm(其中男性为4.07mm女性为2.99mm),腘肌腱附丽部中心在股骨外上髁远端8.47mm(其中男性为8.93mm女性为8.01mm),后方3.86mm(其中男性为4.21mm,女性为3.51mm)。外侧副韧带和腘肌腱两者股骨附丽部中心的距离男女标本亦存在差异,平均为10.12mm,男性为11.32mm,女性为8.92mm。结论:外侧副韧带和腘肌腱股骨解剖止点具有稳定性,两者附丽部的面积和中心距离存在性别差异,本实验的解剖数据可以为临床重建术中定位骨隧道提供帮助。(本文来源于《2014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4-10-16)

马利平,朱本珂,贺业腾,张明,闫新峰[8](2014)在《保留或非保留ACL残迹对自体腘肌腱重建ACL术后胫骨骨道影响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保留或非保留ACL胫骨残迹对ACL重建术后胫骨骨道的影响以及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65例孤立性ACL损伤病例行关节镜下自体半腱肌、股薄肌肌腱重建ACL,其中A组27例,保留ACL胫骨残迹,B组38例,采用非保留残迹进行ACL重建。术后进行MRI检查,测量胫骨矢状位骨道最宽处直径,以术后1周对应部位骨道直径为衡量基准,对骨道扩大率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Lysholm评分评估各组临床疗效。结果 A组25例,B组35例得以随访,其中A组平均随访12.4个月,B组平均随访12.1个月。两组病例术后胫骨骨道均有不同程度增宽,以B组骨道扩大程度相对较高。结果表明胫骨骨道随时间延长逐步扩大,在术后6周即有明显的扩大,自术后3个月,骨隧道变化程度相对较小,并趋于稳定;两组资料胫骨骨隧道扩大程度在各个时间段上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病例稳定性良好,术后Lysholm评分在随访过程中逐步提高,两组病例在各个时间段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是否保留ACL残迹对骨道扩大、术后疗效无相关性,但保留ACL残迹可以促进腱-骨愈合,降低骨道扩大的发生程度。(本文来源于《泰山医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耿承军,夏云宝,潘功茂,杨晓亮,杨莉月[9](2013)在《腘肌及腘肌腱损伤的MR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回顾性分析腘肌及腘肌腱损伤的MR表现,了解其影像学特征,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减少误诊率。方法患者共26例,均行膝关节外旋15°的矢状位快速自旋回波T1WI序列、矢状位脂肪抑制STIR序列和冠状位自旋回波T2WI及质子相双回波序列扫描。结果 26例患者中,单纯腘肌损伤为11例,腘肌腱损伤5例,腘肌及腘肌腱同时损伤者为10例。腘肌及腘肌腱的损伤,以矢状位脂肪抑制STIR序列及冠状位自旋回波T2WI序列显示病变最为清楚,可显示腘肌急慢性损伤水肿所致的长T2高信号,同时可显示腘肌腱撕裂所致的连续性中断。轴位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序列也可清楚显示腘肌损伤所致信号异常。结论 MR成像是显示腘肌及腘肌腱损伤最佳的影像学手段,通过常规方位扫描图像可做出准确的诊断。(本文来源于《医学影像学杂志》期刊2013年11期)

蔡春元,赵章伟,杨国敬,杨新东[10](2013)在《腘肌腱和腓侧副韧带股骨止点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临床膝关节后外侧角重建术股骨侧骨隧道的定位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选取男女各30例膝关节标本,对膝关节后外侧角仔细解剖分离,测量腓侧副韧带和腘肌腱股骨附丽部中心与股骨外上髁位置关系、两者中心点的距离以及附丽部的面积。结果腓侧副韧带附着面积为(47.25±14.69)mm2,其中男性为(50.22±9.72)mm2,大于女性的(44.29±12.33)mm2;腘肌腱附着面积为(56.18±13.88)mm2,其中男性为(60.57±12.44)mm2,大于女性的(51.79±13.68)mm2。腓侧副韧带附丽部中心在股骨外上髁近端(1.29±2.73)mm,后方(3.53±2.12)mm,腘肌腱附丽部中心在股骨外上髁远端(8.47±3.34)mm,后方(3.86±2.09)mm。腓侧副韧带和腘肌腱两者股骨附丽部中心的距离平均为(10.12±3.06)mm,男性为(11.32±3.69)mm,女性为(8.92±3.25)mm。结论两者附丽部的面积和中心距离存在性别差异(P<0.05),本实验的解剖数据可以为临床重建术中定位骨隧道提供参数值。(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期刊2013年03期)

腘肌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与切开腘肌腱重建术治疗A型膝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定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3月至2016年5月,共81名患者接受腘肌腱重建术治疗。其中38名符合条件的患者根据手术方式被分为关节镜组(A组,n=21)和切开手术组(B组,n=17),术后4周、8周、1年以及此后的每年进行主观、客观临床评估以及二次关节镜检查(外侧沟通过试验)。结果:本研究A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2.0±5.5个月,B组患者平均随访34.4±12.6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主客观评估指标均获得了显着改善(P<0.05)。组间比较显示,两组的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以及IKDC主观评分均无显着差异。客观评估方面,两组间应力像下胫骨后移侧侧差值(A组:4.0±3.2 mm,B组:5.0±2.9 mm; P=0.336)以及外侧沟通过试验阳性率(A组:1/21,4.8%,B组:2/17,11.8%; P=0.426)均无显着差异。结论:关节镜下和切开腘肌腱重建术均可以显着改善A型膝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定患者术后的主客观临床效果,二者的疗效无显着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腘肌腱论文参考文献

[1].邵鸿,戴刚,李玉吉,唐兆鹏,吴锦秋.腘肌腱损伤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

[2].李岳,张辉,张志军,郑峒,冯华.关节镜下与切开腘肌腱重建术治疗A型膝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定的疗效对比[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8

[3].张辉,刘心,洪雷,耿向苏,冯华.全关节镜下腘肌腱重建与切开腘腓韧带重建治疗膝关节后外旋转不稳定的对比[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

[4].刘广炼,李彩会,邵新中,李习军,梁瑞明.关节镜下半月板成形并腘肌腱裂孔缝合治疗外侧盘状半月板[J].临床误诊误治.2015

[5].孙健,刘畅,郑龙坡.Endobutton-Intrafix与Rigidfix-Intrafix固定自体腘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

[6].王磊,李琦,王丰哲,滕翀,么旺.腘肌和腘肌腱损伤的MRI影像特征[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5

[7].蔡春元,赵章伟,杨国敬,林瑞新,张雷.腘肌腱和外侧副韧带股骨止点的临床解剖学分析[C].2014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4

[8].马利平,朱本珂,贺业腾,张明,闫新峰.保留或非保留ACL残迹对自体腘肌腱重建ACL术后胫骨骨道影响的对比研究[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4

[9].耿承军,夏云宝,潘功茂,杨晓亮,杨莉月.腘肌及腘肌腱损伤的MR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

[10].蔡春元,赵章伟,杨国敬,杨新东.腘肌腱和腓侧副韧带股骨止点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3

标签:;  ;  ;  

腘肌腱论文-邵鸿,戴刚,李玉吉,唐兆鹏,吴锦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