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品质相关性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麦,品质性状,分子标记
品质相关性状论文文献综述
张广旭,孙中伟,王康君,郭明明,李强[1](2019)在《连麦系列及部分澳麦品质性状相关基因的分子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品质性状是由多个位点控制的数量性状。为明确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112份新品系及引进的16份澳大利亚种质资源品质基因分布情况,利用主要HMW-GS(Bx7、By8、By9和Dx5)、抗穗发芽(Vp1B3)、黄色素质量YP7A及1B/1R的特异性标记进行分子检测。结果显示,共检测到56种品质基因组合类型,供试材料基因组合丰富多样。连麦A1731检测到含有6个优异品质基因及非1B/1R易位系;检测到含有Dx5及多个HMW-GS基因且非1B/1R易位系材料29份;利用分子标记检测技术手段可助力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优质小麦新品种选育及种质资源筛选,从而提高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小麦品质育种新步伐。(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20期)
陈文化,寻培之,冯春水[2](2019)在《杂交水稻籽粒比重与产量品质性状相关分析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杂交水稻籽粒的比重与产量及品质性状相关性,以高产优质品种‘天优华占’为对照,7个叁系不育系与5个自选恢复系进行杂交得到组合,测定单株穗数、每穗总粒数、籽粒体积、比重、千粒重、充实度、整精米率、垩白度。不同组合间的单株穗数、每穗总粒数和垩白度等性状具有品种差异,整体上籽粒比重随籽粒粒重、体积增加而增大,与产量成正相关,但与整精米率呈负相关;通过对籽粒比重与产量品质性状相关分析,发现籽粒比重与整精米率(0.8370**)和千粒重(0.7643**)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了极显着水平,其中千粒重是影响产量的最大因素,也是决定比重的重要因素;籽粒比重与每穗总粒数(0.2697)和体积(0.0053)呈正相关,与充实度(-0.2065)、单株穗数(-0.3326)和垩白度(-0.1546)呈负相关。提高籽粒比重可以提高整精米率和降低垩白度,从而改善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在杂交稻水稻的选育中,籽粒较大的情况下兼顾单株穗数和充实度,且单方面强调通过增加粒重去提高产量会导致整精米率降低,因此为兼顾产量与品质,籽粒比重以适中为宜。(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26期)
邹敏,王永清,杨洋,王之劲,陶涛[3](2019)在《茄子果实植物学性状与品质性状相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田间快速鉴别高花青素含量的茄子种质筛选耐贮藏茄子资源,以白色、绿色、紫红、黑紫、紫绿共14份茄子材料为研究对象,对果实植物学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调查、测定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花青素含量在供试材料间变异系数最高,为98.25%,该性状与果色和果萼下色呈显着正相关,与果萼色呈极显着正相关,以果面黑紫、萼片紫色且萼下紫红的茄子花青素含量最高;贮藏时间与粗纤维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显着负相关,可溶性糖含量与粗纤维含量呈显着负相关,说明粗纤维含量高的茄子更耐贮藏。(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3期)
吴嘉点,薛林,胡加如,冒宇翔,陈国清[4](2019)在《鲜食糯玉米食味品质性状相关分析及优质新品种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6个鲜食糯玉米新品种为试验材料,分析了不同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鲜食糯玉米品尝评分与淀粉黏度性状中的峰值黏度、谷值黏度、终值黏度、回复值呈显着正相关,而与其他品质成份相关性不显着。基于不同品种综合品质性状表现,筛选出综合食味品质优良的糯玉米新品种苏玉糯11号、苏玉糯1502和苏科糯12,可作为鲜食和速冻加工的优选品种。(本文来源于《金陵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赵达[5](2019)在《稻米品质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品质相关基因的遗传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作为世界上超过一半人口的主食,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稻育种的主要目标从对产量的提高逐渐转变为高产优质同时兼顾。水稻的品质主要包括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等。本文通过本实验室搜集的533份水稻核心种质材料对17个主要的稻米品质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并进一步解析一些重要品质基因的遗传机理。同时对亲本珍汕97B(Zhenshan 97B,ZS97B)和南阳占(Nanyangzhan,NYZ)构建的重组自交系进行遗传作图和外观品质性状的QTL定位,并对位于水稻第3染色体上的一个主效粒厚QTL(qGT3)进行了精细定位。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本室533份水稻核心种质材料,我们考察了17个主要稻米品质性状:糙米率(brown rice rate,BRR)、精米率(milled rice rate,MMR)、整精米率(head rice rate,HRR)、精米粒长(milled rice length,MRL)、精米粒宽(milled rice width,MRW)、精米长宽比(length-width ratio,LWR)、垩白粒率(chalkness rate,CR)、垩白度(chalkness degree,CD)、透明度(Transparency,Tr)、直链淀粉含量(amylose content,AC)、胶稠度(gel consistency,GC)、碱消值(alkali value,AV)和7个黏度特征值,并对这些品质表型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显着位点212个,其中与已经克隆的品质相关基因共定位的位点包括Waxy、GS3、qSW5/GW5、ALK等。17个主要稻米品质性状在籼稻亚群和粳稻亚群中检测到的位点具有较大差异,说明稻米品质性状在籼稻亚群和粳稻亚群中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2.通过比较稻米品质性状的表型数据,发现在加工品质中,糙米率和精米率存在着极显着的正相关性,但是糙米率和整精米率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显着。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性,粒长和整精米率存在着极显着的负相关,而粒宽和整精米率则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粒型与垩白也存在极显着正相关性,其中粒宽与垩白的相关性最为显着。垩白度、垩白粒率和透明度之间也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直链淀粉含量与外观品质和其它蒸煮食味品质之间也存在着显着或极显着的相关性。胶稠度与黏度各项指数存在着极显着的相关性,碱消值与热浆粘度和冷浆黏度系数也存在极显着的相关性,而与其它黏度指标并不存在相关性。在黏度系数中,大多数性状之间都存在极显着的相关性,其中热浆黏度和冷胶黏度之间的相关性较极显着。起浆温度与其它品质性状的相关性较低。3.通过对比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种质材料中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碱消值与黏度的相关性。发现只有在中低直链淀粉含量水稻品种中,直链淀粉含量与多数黏度系数具有极显着的正相关性(r=0.19**~0.66**)。在高直链淀粉含量品种中,水稻中直链淀粉含量与黏度系数不存在显着的相关性(r=0.02~0.18)。在高中低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的水稻品种中,胶稠度与黏度系数之间存在极显着相关性(r=0.18**~0.78**),但是在糯性水稻中两者没有相关性,只与减消值存在极显着的相关性(r=0.36**)。碱消值与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的水稻品种的黏度系数存在不同程度的极显着相关性(r=0.23**~0.78**)。4.稻米中淀粉的合成主要受OsAPS2、OsAPL1、OsAPL3、OsAPL3、OsSSI、OsSSIIIa、Wx、ALK和OsBEIIb等基因的调控。Wx和ALK作为影响品质性状的重要基因,根据Ricevarmap上的SNP信息对其进行单倍型分析,并与核心种质中的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碱消值数据进行比较。不同Wx单倍型的材料3种品质性状的表型存在显着差异。ALK基因的4种单倍型在蒸煮食味品质间均具有显着影响,但是对于碱消值的影响最为显着。通过对核心种质中Wx基因和ALK基因的序列进行进化分析,并通过EHH分析发现Wx基因和ALK基因不同的单倍型可能在育种过程中受到选择。5.利用通过线性回归分析淀粉合成的主要基因与稻米品质的3个主要性状(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糊化温度)的相互关系,发现其中6个与稻米品质的3个主要性状相关,其中Wx对3个稻米品质性状(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糊化温度)具有显着相关性,ALK对胶稠度和碱消值具有显着相关性,OsSSI对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显着相关性,OsAPS2对胶稠度有显着相关性。6.利用190株由珍汕97B和南洋占构建的RILs对粒型性状(粒长、粒宽、长宽比、千粒重和粒厚)进行了初定位,共定位到了53个QTLs。其中第2染色体上存在较多的控制粒宽的QTLs,第3染色体存在较多控制粒长的QTLs。全部53个QTLs中大粒亲本南阳占中的44个等位基因具有加性效应。7.两年中共定位到了53个QTLs,其中包括17个粒长相关的QTLs,12个粒宽相关的QTLs;8个长宽比相关的QTLs,11个千粒重相关的QTLs以及5个粒厚的QTLs。8.第3染色体上的两个SSR分子标记RM545和RM517之间定位到了一个控制谷粒粒厚的主效QTL位点qGT3。以NYZ作为父本,ZS97B作为轮回亲本构建近等基因系,利用BC_3F_2分离群体中随机选出255株进行区间连锁作图并验证qGT3的遗传效应,通过Mapmaker作图将qGT3定位在SSR分子标记RM517和RM7576之间,随机群体中qGT3解释谷粒粒厚的遗传变异率为59.9%。在近等基因系中来源于NYZ的等位基因型qGT3~(NYZ)的粒厚表型相比来源于ZS97B的等位基因型qGT3~(ZS97B)有0.12mm的增加。9.通过两侧标记RM517和RM7576对3000株BC_3F_2后代分离群体进行重组单株的筛选,共鉴定出37株重组单株,对重组单株进行后代测验并精细定位,最终将qGT3定位在38.6kb的区间之内。(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张灿灿[6](2019)在《野生二粒小麦面粉加工品质相关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基因1Ax1的克隆》一文中研究指出野生二粒小麦(Triticum dicoccoides L.,2n=4x=28,AABB)被认为是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2n=6x=42,AABBDD)染色体组AABB的供体种,含有很多有益性状,包括抗病性强、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含量高等,是改良普通小麦的重要基因资源。面粉加工品质性状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受环境影响较大,表现为连续变异,遗传基础较为复杂。利用高密度的SNP标记对野生二粒小麦的面粉加工品质相关性状进行关联分析,挖掘其蕴含的有益的基因位点,可以丰富小麦的遗传基础,为小麦的面粉加工品质改良提供新的基因资源。本研究以来自中东地区的121份野生二粒小麦为材料,在辉县、商丘和开封3个地点进行田间试验,结合小麦55K SNP芯片上来自A、B染色体组上的多态性位点,对野生二粒小麦的面粉加工品质相关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为小麦品质育种提供优异位点;同时以面粉加工品质较好的野生二粒小麦J129为材料,利用定向缺失亚克隆技术,克隆出了一个新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1Ax1基因,取得如下结果:(1)对121份野生二粒小麦的面粉加工品质性状:淀粉含量、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吸水率、面筋指数和粉质延伸度性状考察分析,结果表明:在3个地点的材料7个品质性状均存在广泛的变异,变异系数最大的是粉质延伸度(FE),为33.42%,最小的是淀粉含量(GSC),为5.84%。方差分析结果显示,7个品质性状基因型间差异、环境间差异以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差异均达显着水平,表明基因型和环境对性状变异均有显着影响。广义遗传率分析表明蛋白含量(GPC)遗传率最大,为32%;吸水率(WA)的遗传率最小,为1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蛋白含量与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呈极显着正相关,湿面筋含量与吸水率呈极显着正相关,粉质延伸度与蛋白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面筋指数与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2)基于小麦55K SNP芯片中来自A、B染色体组上的10907个高质量的多态性SNP标记,对121份野生二粒小麦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共鉴定出1840个位点与面粉加工品质性状显着相关的位点,其中有714个区段,这些SNP位点在野生二粒小麦的1-7A和1-7B染色体上均有分布,其中,在1A染色体上分布的标记最多达到332个,在6B染色体上分布的标记最少仅有72个,所有关联位点表型变异解释率(R~2)总幅度为8.3%-26.4%。淀粉含量和蛋白含量的稳定关联位点最多。检测到与淀粉含量相关的稳定的关联区段/位点有16个(区段3个),分布在1A、4A、1B、3B、4B、5B染色体上,且1B(372.30-374.91 Mb)、4A(121.05-121.21 Mb)、5B(142.67-144.87 Mb)染色体上定位到的稳点关联位点最多;检测到与蛋白含量相关的稳定的关联区段/位点有14个(区段1个),分布在2A、3A、4A、5A、6A、3B、6B、7B染色体上,且7B(50.30-50.78Mb)染色体上定位到的稳点关联位点最多;检测到与湿面筋含量相关的稳定的关联区段有1个,分布在7A(510.65-510.83 Mb)染色体上;检测到与沉降值相关的稳定的关联位点有1个,分布在1B染色体上,物理位置为289.53 Mb;检测到与粉质延伸度相关的稳定的关联位点有5个,分布在1A、2A、6A、3B、6B染色体上,其物理位置分别为518.77 Mb、95.16Mb、74.45Mb、23.38 Mb和16.40 Mb。另外,对121份野生二粒小麦的相关性状关联的SNP位点进行候选基因预测和功能注释,结果表明这些位点在小麦及其近缘种中主要与抗病蛋白、细胞色素、转运蛋白、结构蛋白以及蛋白激酶等相关。(3)以野生二粒小麦J129为材料,通过定向缺失亚克隆的方法获得了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Ax基因序列,通过序列分析比对,显示J129-1Ax1基因序列与已发布的HMW-GS的x型亚基基因结构一致,其具有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Ax亚基基因序列相比多了一个九肽PTQGQQGQQ序列,该结构可能影响蛋白质结构域的形成与稳定。此外,J129-1Ax1亚基中的谷氨酰胺(Q)、α-螺旋和β-折迭的含量较高,因此推测,该亚基基为能增加面团弹性的优质基因。(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但文涵[7](2019)在《水稻外观品质和淀粉粒形相关性状的QTLs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是我国生产和消费的主要作物之一,也是生物研究上常用的一种模式植物。水稻的外观品质是受到多基因共同调控的,但常规的育种方法很难做到对基因的迅速选择与聚合,因此,已知控制性状的遗传机理的情况下,使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可以有效提高育种效率。本研究利用两个群体来研究水稻外观品质和淀粉粒形相关性状的遗传基础,对控制水稻粒形、千粒重、垩白以及淀粉粒形相关性状的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进行定位,主要结果如下:1、构建R287和中早25杂交衍生的F_4群体,共123个家系。利用SSR及InDel标记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共设计143对多态性标记,挑选108对分离情况良好标记进行作图,共检测到25个QTLs。其中粒形QTLs有7个,粒长和长宽比性状重复检测到11号染色体上的D11_5-DD11_2位点,解释遗传变异率分别为9.99%、8.17%,粒宽和长宽比性状重复检测到2个位点(qGW2,qGW5),分别位于第2和5号染色体上,其中qGW2效应较大,解释遗传变异率为17.05%,qGW5解释遗传变异率为13.92%。粒重QTLs有2个,分别为位于5号染色体的qTGW5和位于8号染色体的qTGW8,前者与粒形QTL(qGW5)重迭,qTGW8与qGW8相近但不重迭,解释遗传变异率为8.97%。垩白QTLs有5个,分别为qWBR1、qWCR2、qCR2、qCR4和qCR6,其中qWCR2与qCR2为同一位点,后者效应较大,解释遗传变异率为14.23%,位于4号染色体上的qCR4加性效应也较大,解释遗传变异率为17.33%。淀粉粒QTLs有8个,分别位于5和11号染色体上,其中淀粉粒面积、淀粉粒长轴、淀粉粒短轴和淀粉粒周长共同检测到两个位点D5_5-D5_9和D11_2-RM287,后者效应较大,解释遗传变异率范围在21.97%~26.10%。这些效应较大、解释遗传变异率较高的QTLs可作为候选QTLs进行下一步研究。2、利用GBS(Genotyping-by-Sequencing)技术构建华5178S/华611杂交衍生的F_2和F_(2:3)群体的遗传连锁图谱,包含1985个标记,共检测到15个QTLs。其中粒形QTLs有6个,粒长检测的qdGL10与长宽比检测到的qdLWR10存在区间重迭,解释遗传变异率分别为15%和24%,粒长还检测到两个QTLs(qdGL2,qdGL5),解释遗传变异率分别为46%和14%,粒宽检测到6和8号染色体上的两个QTLs。千粒重QTLs有两个,8号染色体上的qdTGW8效应较大,解释遗传变异率为24%。垩白QTLs共有7个,其中qdWCR6和qdCR6与qdGW6区间相近,解释遗传变异率分别为24%、29%、21%。(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袁姜莲[8](2019)在《不同环境下油菜主要品质性状与含油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油菜含油量与主要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及各主要品质性状对含油量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方法]以521份油菜自交系为材料,对不同环境下油菜的10个品质性状与含油量进行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在不同环境下,含油量与花生烯酸均呈极显着或显着正相关,与蛋白质含量、棕榈酸、硫苷和亚油酸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通径分析表明,不同环境下,黄籽度和亚麻酸对含油量均有较大的直接正作用,蛋白质含量、棕榈酸和硫苷对含油量有较大的直接负作用。其余5个品质性状对含油量的直接作用因环境的不同有所差异,需进一步研究。[结论]油菜高油优质品种的选育过程中应关注选择籽粒偏黄品种,适当降低棕榈酸和硫苷,同时充分考虑亚麻酸对含油量的直接正作用,在可接受的亚麻酸范围内选择合适的育种材料。(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郭晋杰,刘文斯,郑云霄,刘函,赵永锋[9](2019)在《基于4个测交群体玉米籽粒品质相关性状关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Zea mays)生产上利用的是杂交种,利用不同遗传背景的测交群体来定位杂种当代控制品质性状的遗传位点,是对前人定位研究的有益补充。本实验以100份遗传背景丰富的玉米骨干自交系作为母本,分别以Mo17、E28、昌7-2、郑58作为测验种,按照NCⅡ设计,组配400份杂交组合,构建4个F1群体,每个F1群体各100份杂交组合。对4个测交群体的籽粒品质相关性状进行统计分析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研究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在E28和昌7-2测交群体显着高于其他群体(P<0.05);油分含量在E28测交群体显着高于其他群体(P<0.05);赖氨酸含量在Mo17测交群体显着高于其他群体(P<0.05)。Mo17测交群体在蛋白质含量、油分含量、赖氨酸含量中分别定位到2、5、17个显着关联的SNP位点,E28测交群体在蛋白质含量、油分含量、赖氨酸含量中分别定位到11、7、54个SNP位点,昌7-2测交群体在蛋白质含量、油分含量、赖氨酸含量中分别定位到8、8、6个SNP位点,郑58测交群体在蛋白质含量、油分含量、赖氨酸含量中分别定位到38、79、11个SNP位点。4个测交群体的定位结果差异很大,对4个测交群体的同一性状SNP位点进行比较,仅得到7个共位点。分别在蛋白质含量、油分含量、赖氨酸含量中定位到2、4、1个共位点,共挖掘到6个候选基因。本研究结果为玉米品质相关性状的传统连锁分析和关联分析提供了有益补充,为进一步玉米籽粒品质改良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宿畅,李丹丹,张欣悦,张丹,李庆华[10](2019)在《黄瓜耐弱光相关农艺性状调查及品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强雌型黄瓜(Cucumis sativus L.)纯合自交系Ma1和M地为母本配制的5个杂交组合和当地品种杂1为试验材料,通过对不同年份杂交组合的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性状调查与比较分析,筛选出耐弱光性强且性状优良的杂交组合。结果表明,以不同生态型的强雌性系为母本的组合M地×M6与Ma1×M6在植株性状、开花特性、产量和品质等方面均优于其他参试组合,维生素C含量极显着高于对照。2个组合雌花数多、侧枝数与蔓数适中、单瓜重大,组合M地×M6与Ma1×M6的理论产量较高,最高分别达到62 965.35、60 571.80 kg/hm~2,均高于当地品种22.92%以上,为优良的杂交组合。(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品质相关性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究杂交水稻籽粒的比重与产量及品质性状相关性,以高产优质品种‘天优华占’为对照,7个叁系不育系与5个自选恢复系进行杂交得到组合,测定单株穗数、每穗总粒数、籽粒体积、比重、千粒重、充实度、整精米率、垩白度。不同组合间的单株穗数、每穗总粒数和垩白度等性状具有品种差异,整体上籽粒比重随籽粒粒重、体积增加而增大,与产量成正相关,但与整精米率呈负相关;通过对籽粒比重与产量品质性状相关分析,发现籽粒比重与整精米率(0.8370**)和千粒重(0.7643**)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了极显着水平,其中千粒重是影响产量的最大因素,也是决定比重的重要因素;籽粒比重与每穗总粒数(0.2697)和体积(0.0053)呈正相关,与充实度(-0.2065)、单株穗数(-0.3326)和垩白度(-0.1546)呈负相关。提高籽粒比重可以提高整精米率和降低垩白度,从而改善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在杂交稻水稻的选育中,籽粒较大的情况下兼顾单株穗数和充实度,且单方面强调通过增加粒重去提高产量会导致整精米率降低,因此为兼顾产量与品质,籽粒比重以适中为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品质相关性状论文参考文献
[1].张广旭,孙中伟,王康君,郭明明,李强.连麦系列及部分澳麦品质性状相关基因的分子检测[J].安徽农业科学.2019
[2].陈文化,寻培之,冯春水.杂交水稻籽粒比重与产量品质性状相关分析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J].中国农学通报.2019
[3].邹敏,王永清,杨洋,王之劲,陶涛.茄子果实植物学性状与品质性状相关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9
[4].吴嘉点,薛林,胡加如,冒宇翔,陈国清.鲜食糯玉米食味品质性状相关分析及优质新品种筛选[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9
[5].赵达.稻米品质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品质相关基因的遗传解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9
[6].张灿灿.野生二粒小麦面粉加工品质相关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基因1Ax1的克隆[D].河南大学.2019
[7].但文涵.水稻外观品质和淀粉粒形相关性状的QTLs定位[D].华中农业大学.2019
[8].袁姜莲.不同环境下油菜主要品质性状与含油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9
[9].郭晋杰,刘文斯,郑云霄,刘函,赵永锋.基于4个测交群体玉米籽粒品质相关性状关联分析[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9
[10].宿畅,李丹丹,张欣悦,张丹,李庆华.黄瓜耐弱光相关农艺性状调查及品质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