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食用知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特金罕山自然保护区,野生食用植物,传统知识,民间名
食用知识论文文献综述
萨日娜[1](2019)在《特金罕山自然保护区野生食用植物资源及其传统知识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特金罕山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采用植物资源学野外实地调查、文献研究以及民族植物学的访谈调查和编目等研究方法,调查研究了该保护区野生食用植物资源及其传统利用知识,力争为保护区野生食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调查结果如下:(1)保护区内野生食用植物共有171种(含种下分类单位,下同),隶属46科119属,其中蕨类植物3科3属4种;裸子植物1科1属1种;被子植物42科115属166种。在野生食用植物科的等级上,含10种以上野生食用植物的大科有百合科、豆科、菊科、蓼科和蔷薇科5科,共有89种,占保护区野生食用植物总种数的52.04%;在野生食用植物属的等级上,保护区内含4种及以上野生食用植物的共有7属,其中葱属、蒿属、蓼属、酸模属、委陵菜属和野豌豆属6属属于野生食用植物5大科。(2)保护区野生食用植物草本植物共有145种,占野生食用植物总种数的84.8%;木本植物共有26种,占保护区野生食用植物总种数的15.2%。多年生草本植物共有97种,占总种数56.73%;水分生态类型分析得知,中生植物共有133种,占保护区野生食用植物总种数的77.77%;湿生植物共有7种,占野生食用植物总种数的4.1%;旱生植物共有31种,占野生食用植物总种数的18.13%。(3)保护区野生食用植物利用涉及到了代粮食用、蔬菜用、水果用、茶饮用、调味品用和食用油脂6个方面。经调查发现,野生代粮食用植物有15种、野生蔬菜用植物有138种、野生水果用植物有22种、野生茶饮用植物有25种、野生调味品用植物有7种、野生食用油脂植物有2种,其中野生蔬菜用植物种类最多,占保护区内野生食用植物总种数的80.7%;保护区内野生食用植物的利用部位也涉及到多方面,包括孢子囊茎、地上部位、果实、根状茎、根、花、花序、茎、鳞茎、树皮、嫩茎叶、球茎、全株、肉质苞片、芽、叶、幼苗和种子18种类型,其中嫩茎叶、幼苗、叶子是野生食用植物资源主要的利用部位,出现的次数都在50次以上。(4)通过关键信息报告人访谈、实地调查和鉴定证据标本,共记录了保护区蒙古族民间野生食用植物名86条,对应植物分类学上的52种,隶属于27科44属。并对这些野生食用植物民间名的组成、命名方法、民间名与学名对应关系进行了分析,保护区蒙古族原居民命名野生食用植物的特点与他们日常生活习俗紧密相联;记载当地蒙古族居民传统利用的野生植物52种,其中代粮的有5种、野菜有40种、野果有14种、茶饮用的有12种、调味品用的有4种和可榨油食用的有2种。当地蒙古族原居民对于野生食用植物的利用具有自己的特色,成为了他们日常饮食生活当中重要的一部分,现在该保护区长期居住的工作人员也还在利用野生食用植物。本文还对保护区野生食用植物资源及其传统利用知识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马瑛,罗斌圣,文琦,冯金朝,薛达元[2](2019)在《宁夏红寺堡不同来源地生态移民传统利用食用植物的多样性及其相关知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移民可能对当地社区传统食用植物的资源及其利用知识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采用半结构访谈、凭证标本采集与鉴定,并佐以Jaccard指数定量分析等方法,对宁夏红寺堡区生态移民迁入地及其迁出地村落传统食用植物利用知识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6个调查村落共有传统食用植物106种,其中传统粮食作物8科17种、传统栽培果蔬16科44种、野生食用植物22科45种。移民迁入地的传统食用植物种类较其迁出地有减少的趋势。(2)森林区域、黄土丘陵区域和半干旱沙化区域搬迁至红寺堡区的移民在传统食用植物利用方面存在差异。移民迁入地与迁出地生态环境差异越小,传统食用植物知识的保留程度越高。(3)3种不同类型区域的移民,所保留的传统食用植物与传统饮食文化关系密切。传统文化在促进移民的农家种质资源保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深入讨论了不同村落传统食用植物资源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在传统食用植物的定量研究上作出探索,对生态移民的传统食用植物知识保护与传承提出建议。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生物多样性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王佳怡[3](2018)在《海鲜食用“冷”知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冷"知识一:带鱼表面银白色物质别刮掉带鱼表面有一层银白色的物质,人们常将其误认为带鱼的鳞,所以在烹调前总是千方百计地把它清洗干净。营养专家表示,带鱼表面银白色的物质并不是鱼鳞,而是一种由无腥味的脂(本文来源于《农村百事通》期刊2018年17期)
周敏[4](2016)在《云南民族民间食用棠梨花的传统知识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食用花是一类独具特色的传统食品,在世界各地,食用花卉具有悠久的历史。澳大利亚人用新鲜旱金莲花直接拌色拉食用,日本传统上喜欢用茶花作泡菜,而美国加州一些餐馆则专门供应各种花食,推出菊花、紫罗兰、金莲花等花卉美食。在中国,民间也一直流传着传统吃法和食花风俗,大江南北都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传统鲜花名菜,如京城的芙蓉鸡片,上海的荷花栗子,广州的菊花风骨,云南的青豆苦刺花等等,数不胜数。随着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的产生,人们开始追求天然、绿色、无添加、无污染的食品,传统食品因为符合这一需求而迅速流行起来。(本文来源于《第八届中国民族植物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亚太民族植物学论坛会议文集》期刊2016-07-16)
屠洁[5](2016)在《食用调和油市场的“潜规则”和知识盲点》一文中研究指出食品质量安全关系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关系到社会的稳定。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使民众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吃饱"到"吃好",再到"吃出健康"。最近几年,受营养调配理念的引导和冲击,调和油的消费比例不断扩大,市场上也出现了众多名称、概念新颖的食用调和油。在超市发现调和油在名称标示、配料比例、营养界定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市场调查:什么油贵就贴什么标签(本文来源于《中国质量万里行》期刊2016年06期)
万拯群[6](2016)在《粮食知识漫谈——粮食名称的由来、食用方式的改进和完善》一文中研究指出古代称粮食为"五谷","五谷"一词最早见于《论语》。我国着名古籍《黄帝内经》称:"五谷为养"。民间有五谷丰登之说。古代称"五谷"即:稻(稻谷)、麦(小麦)、菽(豆类)、黍(黄米)、稷(小米)五种。后来,明朝万历年间,玉米、甘薯分别由南美和南洋传入我国,"五谷"即为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粟谷。如今,我们常说的"五谷"通常包括稻谷、小麦、黄(本文来源于《粮油仓储科技通讯》期刊2016年02期)
张强[7](2015)在《有关食用油脂小知识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食用油脂在人们饮食中的比重不断增加。长期食用酸价超标的产品会导致肠胃不适、腹泻并损害肝脏。本文将对食用油脂与人体健康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本文来源于《农技服务》期刊2015年10期)
[8](2015)在《饮食小知识:芒果的营养价值和食用禁忌》一文中研究指出芒果不能和什么一起吃?芒果的营养价值虽然很多,但是还要注意的是和哪些食物不能同吃,否则身体就会出现异常状况。喜欢吃芒果的朋友们,今天就和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关于芒果的小知识吧。芒果的营养价值有助预防癌症。由于天然抗氧化物和维生素含量高,芒果可以降低人们患癌症的风险。研究表明:芒果中(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导刊》期刊2015年27期)
林挺,李杨,张亮[9](2015)在《食用农产品供应链中节点间知识共享行为的演化博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演化博弈理论为指导,构建食用农产品供应链中上下游相邻节点间知识共享的演化博弈模型,得出节点间知识共享行为的动态演化过程,并对演化稳定策略和影响因素做出合理分析。研究表明,仅当各节点从知识共享中可获得的增益部分大于知识共享成本时,双方才将维持稳定的知识共享策略状态;其中各节点间存在的知识所有量差距、获取知识的难易程度、以及彼此间共享过程中的诚信度都是知识共享行为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科技管理研究》期刊2015年18期)
耿彦飞,杨雅,张宇,张玲玲,王雨华[10](2015)在《食用植物民族植物学研究进展——基于Web of Science文献计量与知识图谱分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传统食用植物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以及未来的研究趋势,采用"食用植物"、"民族植物学"等关键词从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了1991年至2014年6月30日前发表的相关文献,并用CITESPACE软件,分析了食用植物民族植物学研究的相关文献,旨在发现其研究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为食用植物民族植物学研究工作者提供参考。通过文献检索,共检索到1991-2014年间发表的954篇文献。分析这954篇文献及其引文的研究内容后发现:传统食用植物知识的记录是过去和现在研究的重点;而传统食用植物研究中的定量研究方法、传统知识的传承、当地食用资源的管理和食用植物的营养、化学成分分析等是未来食用民族植物学研究的重点。(本文来源于《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食用知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生态移民可能对当地社区传统食用植物的资源及其利用知识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采用半结构访谈、凭证标本采集与鉴定,并佐以Jaccard指数定量分析等方法,对宁夏红寺堡区生态移民迁入地及其迁出地村落传统食用植物利用知识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6个调查村落共有传统食用植物106种,其中传统粮食作物8科17种、传统栽培果蔬16科44种、野生食用植物22科45种。移民迁入地的传统食用植物种类较其迁出地有减少的趋势。(2)森林区域、黄土丘陵区域和半干旱沙化区域搬迁至红寺堡区的移民在传统食用植物利用方面存在差异。移民迁入地与迁出地生态环境差异越小,传统食用植物知识的保留程度越高。(3)3种不同类型区域的移民,所保留的传统食用植物与传统饮食文化关系密切。传统文化在促进移民的农家种质资源保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深入讨论了不同村落传统食用植物资源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在传统食用植物的定量研究上作出探索,对生态移民的传统食用植物知识保护与传承提出建议。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生物多样性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食用知识论文参考文献
[1].萨日娜.特金罕山自然保护区野生食用植物资源及其传统知识调查[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2].马瑛,罗斌圣,文琦,冯金朝,薛达元.宁夏红寺堡不同来源地生态移民传统利用食用植物的多样性及其相关知识的研究[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9
[3].王佳怡.海鲜食用“冷”知识[J].农村百事通.2018
[4].周敏.云南民族民间食用棠梨花的传统知识初步研究[C].第八届中国民族植物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亚太民族植物学论坛会议文集.2016
[5].屠洁.食用调和油市场的“潜规则”和知识盲点[J].中国质量万里行.2016
[6].万拯群.粮食知识漫谈——粮食名称的由来、食用方式的改进和完善[J].粮油仓储科技通讯.2016
[7].张强.有关食用油脂小知识的探讨[J].农技服务.2015
[8]..饮食小知识:芒果的营养价值和食用禁忌[J].食品安全导刊.2015
[9].林挺,李杨,张亮.食用农产品供应链中节点间知识共享行为的演化博弈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5
[10].耿彦飞,杨雅,张宇,张玲玲,王雨华.食用植物民族植物学研究进展——基于WebofScience文献计量与知识图谱分析(英文)[J].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