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推两带”活动为载体全面加快小康农村建设进程

以“一推两带”活动为载体全面加快小康农村建设进程

一、以“一推双带”活动为载体 全面加快农村小康建设进程(论文文献综述)

郝明宇[1](2015)在《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学生党的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在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角色,是否按照科学化的要求大力推进大学生党的建设工作,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能否健康发展,关系到党对高校的领导是否有力,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否坚定,关系到党的事业能否持续发展,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基于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党的建设,大学生党建工作整体上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工作制度逐步完善、发展党员工作日趋规范、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渐成体系,总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是在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受国际国内复杂形势、党建工作转型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党建工作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面对严峻的现实挑战,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加快推进大学生党的建设工作向更高水平迈进,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程度,这需要我们花大力气加强对大学生党建科学化问题的深入研究。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不仅是一个理论命题,也是一个实践课题。笔者认为,要重点探讨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本理论问题、历史考察问题、现实审视问题和路径选择问题。本文对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理论探索是以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定义为理论起点,通过概念分析、研究综述等,对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理论支撑、基本内涵、主要特征等基本问题(第一章)作以阐释。在此基础上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来不同历史阶段我国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历史进程进行了梳理,总结出大学生党的建设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思想建设重点、以培养高素质党员为组织建设重点、以密切与学生关系为作风建设重点、以健全体制机制为制度建设重点的基本经验,以及大学生党的建设发展的重要启示(第二章)。从大学生党的建设工作制度、大学生党员发展、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方面入手,概述了当前大学生党的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并且从思想理念、方式方法、制度建设、考核评价等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党的建设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从国际国内复杂形势、党建工作转型、党建队伍方面,探寻了制约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因素(第三章)。从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科学制度为保障、科学方法推进三个维度,阐述了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实践探索。认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现代管理学等相关理论为理论指导,从制度体系、领导体制、运行机制三方面搭建科学制度保障体系,提出继承优良传统、借鉴先进经验、改革创新大学生党员培育方式等科学方法,并强调注重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的新方法(第四章)。需要指出的是,本文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同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践,吸收借鉴了管理学、系统论等相关研究方法,是一个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的研究。

徐昕[2](2013)在《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研究 ——以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基层组织建设一直是党建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研究,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现实问题。边疆民族地区由于历史传统和现实发展的特殊性,赋予基层党组织在团结和带领各族群众加快发展、促进和谐、反对分裂、维护稳定等各项工作中,承担着特殊的使命和战斗堡垒的作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位于我国西南边陲,有彝、苗、傣、白、回、哈尼、傈僳等26个少数民族、是全国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集边疆、山区、民族、欠发达于一身,是研究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一个较为典型的地区。研究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基层党建,不仅可以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工作的理论研究,而且可以对本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提供切实指导,还可以为其他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论文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与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运用科学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认真收集了近年来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工作的各种文件材料与数据资料,广泛深入地调查研究了楚雄彝族自治州内众多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对基层党建工作中取得的突出成绩、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座谈和问卷调查,从而把握了地方基层党组织的基本情况和特殊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对基层党建工作突出成绩和亮点进行了总结,获得了新的宝贵经验,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认真分析,提出了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对策措施。特别是针对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特殊情况,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多角度论证,提出了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性思路和观点。本论文除导论外,共十章,分三个层次,论证和研究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三个层次内在逻辑紧密联系,第一个层次是理论依据,第二个层次是实证分析,第三个层次是经验总结和工作创新。第一、二章属于论文的第一个层次,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党的建设理论为指导,系统梳理和概括了我党90多年以来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形成的科学理论,进一步深化对党的基层党建工作规律与经验的认识。特别是结合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新要求,结合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实际,对基层党建工作创新进行了理论的论证。第三、四章属于论文的第二个层次,立足于对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的实证调查和问卷分析,概述了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工作的现状,重点分析了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边疆、山区、民族、欠发达等特殊性问题和原因。第五、六、七、八、九、十章属于论文的第三个层次,以楚雄彝族自治州典型案例为支撑,较系统地总结了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的宝贵经验,提出了进一步创新发展的思路与观点。本论文研究力求主要创新点:一是研究内容。论文紧扣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一最新的理论与要求,紧密结合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这一较为典型和特殊的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的具体实践,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规律、经验指导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实践,又通过调查研究将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的特殊问题和典型经验上升到理论,进一步充实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创新的理论与实践。二是理论观点。较系统地研究和提出,以加快边疆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主题创新基层党建,以基层党组织结构优化为方法创新基层党建,以民族团结进步为基础创新基层党建,以民族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为关键创新基层党建,以优秀民族文化凝聚为精神创新基层党建,以民族群众的民生改善为核心创新基层党建。三是研究方法。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综合运用政治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大量实地调查、问卷分析、个案剖析的基础上,运用党建的基本理论、规律、经验,结合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党建工作实际,探索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创新的经验与思路。论文研究成果,进一步深化与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证性研究,对于在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中,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作了较系统深入的探索。

康晨[3](2013)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 ——以西部地区为例》文中指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村民自治政策广泛推行,农村实行由中央推行的基层民主管理的政权组织形式。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就成为党在农村执政的关键。从社会管理层面看,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农村社会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从国家层面看,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者。从党执政的层面看,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开展一切工作活动的组织基础。是党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党在农村基层组织的坚强稳固无论是对于党执政的基础、国家的管理以及社会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论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的梳理,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村党建的共性与个性。剖析不同时代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时代任务与理论贡献。回顾了当建立以来的历史进程。按照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能力建设为主线,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点。总结了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经验。在对随机抽取的西部农村个案调研的基础上,分析西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工作运行状况。在事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最后,在理论研究、实践调研以及深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加强与完善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工作思路、基本原则、基本方案、需要处理好的关系以及具体措施。论文由八章组成,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的理由与意义,研究现状,研究目标、主要内容和难点,研究方法、创新和不足。第二章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回顾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历史进程。第四章改革开发以来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着力点。第五章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经验。第六章以西部农村为例,对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行实践分析。第七章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第八章加强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制度设计。本文认为,在市场经济逐步深化的条件下,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在理清总体工作思路的前提下,处理好与乡镇党委、村委会以及其他民间组织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加强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制度设计。包括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原则,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原则。二是构建农村基层党组织整合和动员社会的方案,首先,实现执政党政党化的复归:从行政化走向社会化;其次,重建执政党与社会互动的机制:从封闭走向开放;再次,改变执政党基层干部的行动逻辑:从“为我”走向“为他”。三是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具体措施,包括七个方面。以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为重点,解决“谁来抓、抓什么”的问题;严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两级机构。村支书亲自主管,各党小组具体实施。把村党支部日常工作纳入目标考核。以党建工作为动力,把村党支部的建设放到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去谋划和考虑,建立问题整改、督察指导制度,形成“书记抓、抓书记”的责任机制。以加强村“两委”班子管理为重点,解决“履什么职责、达什么标准”的问题;采用考核制度进行管理。加强村“两委”班子管理,以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把村级各项管理事务细分,围绕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将村级各项事务的管理科学设置。要求村“两委”班子严格按照星级标准履职尽责,通过客观公正科学评估领导干部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奖勤罚懒扶差,促进村级领导干部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素质和办事效率,大力倡导执行文化树立良好形象。以推进村级组织决策议事民主化为重点,解决“谁组织议事、怎么议事”的问题;严格管理制度,责任具体落实到人。在行政村中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两报告一监督”工作法,规定所有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重要问题的决策议事过程,都必须在村级党组织的领导和组织下,按照工作程序实施,规范议事制度。党支部应制定《村级议事决策制度》,对村民议事进行规范化管理。以加强基层党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解决“硬件建设不完善、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尽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充分重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多渠道增加对农村的投入,逐步建立合理、稳定和有效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机制。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应先进行科学规划,科学的运用已有的基础设施资源,真正服务农民、农村与农业生产,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水平。以提高村干部待遇为重点,解决“报酬不高、队伍不稳”的问题;制定《村干部报酬发放办法》,保证村干部报酬按时足额发放。解决村干部付出与所得失衡,后顾之忧难解,影响工作热情,村干部选拔困难,结构老化的问题。根据实际需要,逐步提高村干部待遇,稳定村干部的队伍。以完善村干部奖惩机制为重点,解决“鞭打快牛、懒牛无忧”的问题;完善奖励机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实施高额奖励措施,并注重完善各项惩处措施。把村“两委”干部的绩效报酬与村“两委”班子星级评选等次挂钩,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建立择优汰劣机制。实行实绩突出进位制、工作后进移位制。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择优汰劣机制。建立问责机制。对决策失误、管理不善、未履行相关审批手续造成村级“三资”流失、增加村级债务的责任人,将依照有关法律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以畅通村干部队伍出路渠道为重点,解决“有为无位、有位无为”的问题。创新村干部流动机制,推进干部队伍出路多元化。主要采取消化、转任、考录、吸收、引导等办法,为村干部个人发展畅通渠道,拓宽出路。实行有为者有位。建立正常的任用干部秩序,必须坚持有为者有位,无为者无位。选拔干部必须严格按照干部任用条例,选拔村干部,必须看他在群众中的工作能力,坚持看实绩、看能力提拔干部。没有工作成绩的干部,就应该给那些“有为”者腾出位置。确保能者上、庸者下。

郭晓开[4](2013)在《城乡一体化基层党建研究 ——以鹤壁市山城区为例》文中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方面要求“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报告提出“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强化农村、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力度,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加强城乡基层党建资源整合”。这是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作出的新概括、提出的新要求。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理应包括广大新兴农村城市化地区的基层党建这个层面,也即“城乡一体化基层党建”,它的构建具有切实的紧迫性与必要性。文章对山城区城乡一体化基层党建新格局进行了挖掘和研究,总结了其构建途径、实施效果和创新特色,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全文由以下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通过对农村党建工作的调查研究和大量的文献资料的学习研究,对国内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的状况进行的系统深入的分析,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丰富理论指导和研究素材;明确了本课题的研究方向、方法、原则和内容以及技术路线及创新点,为课题的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部分,从分析研究山城区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工作现状中,归纳总结了目前工作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山城区的特点,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初步明确了山城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基层党建工作的原则、内容、方法以及途径和办法。第三部分,在对现状、主要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原则内容的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探索性的提出了山城区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对策思考。这一部分也就是本文的落脚点和研究的结论。其特点是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建工作的全过程之中,探索性提出了贴近实际的,切实可行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途径和办法。

王刘玉[5](2011)在《国防生忠诚品质培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忠诚,是人类共同推崇的基本道德品质,也是军人最可贵的品格。国防生这个特殊群体,既是地方大学生,又是未来的军官,作为我国科技强军的生力军,承载着军队的未来和希望。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益尖锐复杂,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给国防生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不容小觑。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将“忠诚于党”放到了首要的突出位置,为国防生的思想政治建设指明了方向。国防生忠诚品质培育,在国内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在培育做法上,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国防生的忠诚品质培育的研究,事关军队建设全局,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本文对中国古代传统忠诚思想的产生、发展、历史演进与时代变迁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梳理,阐明现代意义上的忠诚涵义及现代价值;研究了忠诚理念在极具理性精神的西方社会的发展脉络,探寻马克思主义忠诚观的演进与发展轨迹,介绍了西方、日本及其它国家关于忠诚品质培育的成功做法及可借鉴之处;从思想政治品质结构入手,构建了国防生忠诚品质结构,指出忠诚品质在结构中的特殊地位,界定了国防生忠诚品质的基本内涵,研究分析了其形成过程与特征品质;提出了国防生忠诚品质培育相关基础理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作为理论基源,研究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与相互作用,提出国防生忠诚品质培育要在人才理论、教化理论、思想认同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并注重对军队建设经验及优良传统的借鉴,从多维度、多视角深度研究探析在新时期、新阶段、新要求下,如何培育新型后备军官的忠诚品质问题,阐明国防生忠诚品质培育的新要求、新定位;通过对在校国防生忠诚品质现状的深入调查研究,综合分析研究当代国防生在忠诚品质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影响忠诚品质培育的主要因素,并对相对成型的培育做法进行了简要介绍;最后,从培育原则、内容、方法、途径、环境和机制等方面,深入研究了在当前背景下签约高校培育国防生忠诚品质的有效方法和实现路径。本文为加强知识军事时代下的军队人才建设和推进签约高校的国防生培养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指导依据。

王景云[6](2012)在《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世界,全球化进程已经从经济领域逐渐延伸、扩展到政治、文化领域。在这种经济、政治和文化相互交织的全球化趋势中,文化领域的交流和冲突日益频繁,由此而引发的意识形态争夺和思想文化建设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中国作为苏东剧变后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无疑成为西方国家企图通过文化渗透实施和平演变战略的重点,作为意识形态教育重要手段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困境与挑战。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的内在联系,以文化建设为载体,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创新的重要举措。因此,探索、设计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首先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辨析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阐述思想政治文化载体基本理论。其次,总结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研究的依据和价值目标。再次,论述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的总体经验,对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取得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阐述全球化态势下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的现实对策,即确立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系统分析;加快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制度建设;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群体文化战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发展趋势。本研究丰富和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的理论内容,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的有效途径,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有利于提升与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效果。论文研究为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建设双向互动机制提供理论指导和对策参考,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积极应对文化领域的交流和冲突带来的多重挑战,充分发挥文化载体培育社会主义新人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顾旭东[7](2010)在《吉林省全民创业政策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最近几年,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和外部环境恶化的双重影响,使我国经济增长迟缓,加之其他原因,社会就业压力问题愈加突出。有关资料表明:截至2009年年底,全国各地登记的180万已经离校的高校毕业生中,有近50%未能如期实现就业;另从其他就业群体来看,30%—40%的城镇新增就业者属于灵活就业(即非传统就业);一部分已就业农民工岗位也不够稳定、收入偏低。在这种宏观背景下,吉林省作为一个教育(高校毕业生相对较多)、农业大省(农业劳动力相对较多)和老工业基地(下岗失业者相对较多),面临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如何解决这一重大问题、走出一条具有吉林特色的“就业之路”?笔者认为,仅靠各单位岗位调整来增加就业或者失业者自发创业,恐怕杯水车薪、成效甚微。在这一方面,必须寻求新的突破,才会出现新的转机。这一新突破是什么呢?那就是:进一步发挥政府在推进各类创业即全民创业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完善现有全民创业政策,以构建功能强大的全民创业政策体系;并通过政策体系来促进创业者和中小企业积极转变就业观念、采取更加灵活且更加有效的方式进行创业(主要是各类创业者创业和中小企业的“二次创业”),走出一条“全民创业促就业”之路,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全民创业的价值或作用并不仅仅在于解决就业问题,还表现在能够有效提高劳动者的创新素质、能够有力促进企业乃至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等诸多方面。正是基于上述思考,笔者开展了《吉林省全民创业政策体系构建研究》,以期为吉林省推进全民创业工作,做出力所能及的点滴贡献。本文除了导论之外,主要由四章内容所构成,分别是:第一章内容是全民创业政策体系概念的界定与政府的主导作用。本章主要包括:全民创业政策体系概念的界定;政府在全民创业的主导作用。第二章内容是对吉林省推进全民创业的主要成绩、“瓶颈”和政策评析。本章主要包括:吉林省推进全民创业的主要成绩及经验;吉林省推进全民创业的“瓶颈”及政策评析。第三章内容是吉林省全民创业政策体系构建的国内外经验借鉴与依据。本章主要包括:吉林省全民创业政策体系构建的国内外经验借鉴;吉林省全民创业政策体系构建的基本依据。第四章内容是吉林省全民创业政策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框架与对策建议。本章主要包括:吉林省全民创业政策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吉林省全民创业政策体系构建的基本框架;吉林省全民创业政策体系构建的对策建议。

贺喜灿[8](2010)在《人力资源开发视角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研究 ——以江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增收问题成为破解“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一直得到各级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本文以江西为例,探讨影响农民长效增收的主要因素,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视角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最后论述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保障措施。本研究的基本目标是:期望通过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全面提高农民的知识、技能和健康水平,即全面提升农民的人力资本,增强农民自身的能力和素质,进而促进农民的就业或者创业,在组织——含以政府为核心的农村公共服务组织、以农民为主体的经济合作组织、以企业为核心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和政府宏观政策的作用下,形成“人力资源开发-就业-增收”长效性的良性循环,达到农民长效增收的目标。本文的基本思路是:(1)用因子分析法找出影响农民增收长效性的主要因素;(2)对影响农民增收长效性的主要因素影响农民增收的程度进行实证分析;(3)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视角,对农民收入增长进行制度分析,系统考虑农户、组织和政府三个层面,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并根据长效机制的反馈基模分析,提出消除农民增收增长上限的具体对策和促进农民长效增收的政策措施;(4)对长效机制的落实情况开展调查,全面总结归纳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执行过程中形成的典型模式,用事实论证农民增收长效机制设计和政策执行的必要性。本文的研究结论是:以江西为例的实证研究表明,在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中,人力资本是最主要的;基于此,本文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视角,深入探讨人力资源开发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机理和影响程度,并将制度纳入人力资源开发的范畴,探寻微观(农户和作为人力资本载体的农民)、中观组织(农村公共服务组织、农民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组织等组织)和宏观(主要为政府政策)三个层面耦合的制度结构;在此基础上,运用系统动力学的基模分析方法,按照“人力资源开发-就业-增收”的逻辑,构建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即农户、中观组织和政府三方共同运行和藕合的综合系统。其中,农户自身是关键,应积极参与并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如教育、培训、医疗保健、外出务工等;中观组织是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整体素质的有效载体;宏观层面的政府政策是重要的激励和保障。基于此长效机制,政府应制定并实施积极的政策保障措施,以促进农民长效增收。

李晓荣[9](2010)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城乡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组织、利益主体、就业方式和农民的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思想政治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临着新挑战新任务,如伺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立足于时代的变革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对新农村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原则、基本内容、方法创新、主要载体、工作队伍及制度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探索。

湖北省党的建设研究会课题组[10](2010)在《改革开放30年湖北组织工作的回顾与思考》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湖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探索、取得辉煌成就的30年,也是湖北组织工作不断探索和实践,取得巨大进步的30年。在新时期新阶段,深入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湖北组织工作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深刻把握改革开放条件下湖北组织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入研究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进全省组织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对于让组织工作更好地服务于改革开放,为湖北成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提供组织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以“一推双带”活动为载体 全面加快农村小康建设进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一推双带”活动为载体 全面加快农村小康建设进程(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的现状
    四、研究的方法
    五、研究重点与难点
第一章 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理论探究
    一、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理论基础
        (一)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理论基石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党建科学化相关论述
        (三)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理论借鉴
    二、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本内涵
        (一)科学化与党的建设科学化
        (二)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
        (三)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
    三、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的主要特征
        (一)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二)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三)过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
        (四)系统性与独立性的统一
第二章 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历史考察
    一、大学生党的建设的简要历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大学生党的建设
        (二)建国以来的大学生党的建设
    二、大学生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
        (二)以培养高素质党员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
        (三)以密切与学生关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
        (四)以健全体制机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
    三、大学生党的建设发展的重要启示
        (一)大学生党建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大学生党建必须遵循立德树人基本规律
        (三)大学生党建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
第三章 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现实审视
    一、新时期大学生党建工作的主要成绩
        (一)大学生党建工作制度建设逐步完善
        (二)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逐渐规范
        (三)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渐成体系
    二、大学生党的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建设理念片面化
        (二)方式方法的形式化
        (三)制度建设的内卷化
        (四)考核评价的低质化
    三、制约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因素剖析
        (一)国际国内复杂形势带来的影响
        (二)党建工作转型带来的影响
        (三)党建队伍能力低带来的影响
第四章 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实践探索
    一、提高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应遵循的原则
        (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
        (二)继承与创新相融合的原则
        (三)整体与局部相促进的原则
        (四)渐进与突破相协调的原则
    二、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武装
        (三)现代管理学等相关理论学习借鉴
    三、坚持以科学制度为保障
        (一)健全严密的科学制度体系
        (二)构建科学管用的领导体制
        (三)完善科学有效的组织运行机制
    四、坚持以科学方法促推进
        (一)继承发展行之有效的党建方法
        (二)借鉴其他组织管理经验
        (三)改革创新大学生党员培育方式
        (四)注重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等新手段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2)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研究 ——以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本论文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创新
第一章 以党的执政理论规律经验指导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
    第一节 以党的执政理论指导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
        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党的建设理论
        二、毛泽东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思想
        三、邓小平关于执政党基层组织建设思想
        四、江泽民关于执政党基层组织建设思想
        五、胡锦涛关于执政党基层组织建设思想
    第二节 以党的执政规律指导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
        一、正确认识和把握党的执政规律
        二、遵循党的执政规律推进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科学化
        三、用边疆民族地区科学发展实践检验党建科学化水平
    第三节 以党的执政经验指导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
        一、坚持党的执政经验与边疆民族地区实际相结合
        二、用党的执政经验指导边疆民族地区跨越发展
        三、用党的执政经验指导边疆民族地区民生改善
第二章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统领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
    第一节 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一、深刻领会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主题
        二、牢牢把握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主线
        三、全面把握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党的建设总体要求
        四、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党的建设八项要求
    第二节 全面提高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
        一、用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提高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
        二、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衡量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
        三、用贯彻新党章的实践检验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
    第三节 十八大后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实践
        一、楚雄彝族自治州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创新实践
        二、楚雄彝族自治州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创新实践
        三、楚雄彝族自治州建设创新型党组织的创新实践
第三章 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实证调查分析
    第一节 楚雄彝族自治州州情和基层党建概况
        一、楚雄彝族自治州州情概况
        二、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概况
    第二节 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研究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一、调查问卷情况
        二、调查问卷A卷分析报告
        三、调查问卷B卷分析报告
第四章 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工作创新面临的特殊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工作创新面临的特殊问题
        一、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特殊问题
        二、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民族关系特殊问题
        三、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基层民主和治理特殊问题
        四、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民族宗教和民族文化特殊问题
        五、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改善民生特殊问题
    第二节 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工作创新面临特殊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边疆民族地区应对“三股势力”渗透与反渗透具有长期性
        二、边疆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历史形成的发展差距和现实困难
        三、边疆民族地区贫困问题与各种利益关系矛盾凸显
        四、边疆民族地区解决民生民主和民族宗教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
        五、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存在具体困难和矛盾
第五章 以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为主题创新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
    第一节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是新时期党在边疆民族地区工作的主题
        一、加快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的第一要务
        二、加快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保障
        三、加快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主题
    第二节 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创新基层党建的实践探索
        一、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创新基层党建的实践路径
        二、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创新基层党建的实践难题
        三、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创新基层党建的政策思考
    第三节 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创新基层党建的案例分析
        一、楚雄州大姚县三台乡创新基层党建探索路径
        二、楚雄州大姚县三台乡创新基层党建实践成效
        三、楚雄州大姚县三台乡创新基层党建经验启示
第六章 以基层党组织结构优化为根本方法创新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
    第一节 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是创新基层党建的制度保障
        一、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是基层党建与时俱进的重要标志
        二、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是创新基层党建的重要方法
        三、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是创新基层党建的重要保障
    第二节 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创新基层党建的探索实践
        一、增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对优化党组织设置的认识
        二、从纵向融合和横向联合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
        三、与时俱进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
        四、探索新模式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
    第三节 楚雄彝族自治州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创新基层党建案例分析
        一、调整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
        二、创新基层党组织活动形式
        三、建设基层党组织活动阵地
        四、健全基层为民服务网络
        五、完善基层帮扶机制
        六、整顿软散基层党组织
第七章 以民族团结进步为基础创新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
    第一节 以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全面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一、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财力保障
        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环境保障
        三、推进民族法制建设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司法保障
        四、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保障
        五、发展繁荣民族文化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精神保障
        六、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人才保障
    第二节 在民族团结进步中创新基层党建的探索实践
        一、民族团结进步中的基层党建创新探索
        二、民族团结进步中的基层党建实践成效
    第三节 在民族团结进步中创新基层党建案例分析
        一、楚雄州武定县西和村创新基层党建历程
        二、楚雄州武定县西和村创新基层党建启示
第八章 以民族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为关键创新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
    第一节 民族党员干部是边疆民族地区创新基层党建的关键
        一、民族党员干部是基层党组织巩固与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民族党员干部是构建和谐党群干群关系的中间桥梁
        三、提升民族党员干部理论水平是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要求
        四、提升民族党员干部文化素质是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关键
        五、提高民族党员干部民主意识是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基础
    第二节 以民族党员干部培养创新基层党建的实践路径
        一、建好队伍是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创新的前提
        二、教育培训是提高民族党员干部综合素质的方法
        三、制度建设是加强民族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保障
        四、实践锻炼是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创新的途径
        五、作风建设是边疆民族地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保证
    第三节 以民族党员干部培养创新基层党建的案例分析
        一、培养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党员实用人才队伍
        二、加强民族民间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三、坚持创先争优常态化增强民族党员队伍活力
        四、坚持在“一线”工作中培养锻炼干部
        五、强化监督机制永葆党员队伍先进性
第九章 以优秀民族文化凝聚精神创新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
    第一节 优秀民族文化是创新基层党建的精神动力
        一、优秀民族文化提供基层党建思想资源
        二、优秀民族文化赋予基层党建创新活力
        三、优秀民族文化增强基层党建凝聚力创造力
    第二节 以优秀民族文化凝聚精神创新基层党建的实践路径
        一、弘扬以彝族特色为主的优秀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
        二、坚持基层党建与优秀民族文化发展融合创新
    第三节 以优秀民族文化凝聚精神创新基层党建的案例分析
        一、楚雄州牟定县创新基层党建探索
        二、楚雄州牟定县创新基层党建成效
        三、楚雄州牟定县创新基层党建启示
第十章 以民族群众的民生改善为核心创新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
    第一节 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为核心创新基层党建
        一、充分认识改善民生在创新基层党建工作中的核心地位
        二、重点解决民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
        三、重视解决基层党组织在改善民生上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以民族群众的民生改善为核心创新基层党建的实践路径
        一、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服务基层群众
        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保障民生改善
        三、选优训强基层干部提升服务能力
        四、树立先进典型营造良好氛围
    第三节 以民族群众的民生改善为核心创新基层党建的案例分析
        一、楚雄州永仁县方山诸葛营村创新基层党建实践
        二、楚雄州永仁县方山诸葛营村创新基层党建成效
        三、楚雄州永仁县方山诸葛营村创新基层党建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 ——以西部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1.1.1 选题的缘由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标、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内容
        1.3.3 重点难点
    1.4 研究的方法、创新和不足
        1.4.1 研究方法
        1.4.2 预计创新点
        1.4.3 研究不足
第2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基层党建的思想
        2.1.1 马克思恩格斯党的建设思想
        2.1.2 马克思恩格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思想
        2.1.3 列宁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
    2.2 毛泽东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
        2.2.1 重视党小组建设
        2.2.2 提出“支部建在连上”
        2.2.3 强调“党代表制度”
        2.2.4 正式提出“党的基层组织”的定名
        2.2.5 重视农村党员思想建设问题
        2.2.6 党的基层组织工作要结合实际
        2.2.7 基层党组织要密切联系群众
        2.2.8 形成农村基层党组织基本理论
    2.3 邓小平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
        2.3.1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联系广大群众的基本纽带
        2.3.2 党的基层组织工作要适应社会情况的变化
        2.3.3 党的基层组织肩负着党员教育与管理的责任
    2.4 江泽民农村党组织建设思想
        2.4.1 提出党执政的基础
        2.4.2 提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核心
        2.4.3 提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出发点
        2.4.4 提出健全基层党组织制度建设
        2.4.5 提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
    2.5 胡锦涛农村党组织建设思想
        2.5.1 党的基层组织是落实党的任务战斗堡垒
        2.5.2 提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目标
        2.5.3 提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途径
        2.5.4 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形式与内容
    2.6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农村党建思想的共性和个性
        2.6.1 共性
        2.6.2 个性
第3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进程
    3.1 改革开放前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3.1.1 民主革命时期
        3.1.2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
    3.2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3.2.1 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的调整(1978-1989)
        3.2.2 农村基层党组织各项制度规范完善(1989.6-2002)
        3.2.3 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能力建设(2002年-2012年)
        3.2.4 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2012年)
第4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途径
    4.1 以农村经济工作为中心提高党支部领导能力
        4.1.1 以农村经济工作为中心
        4.1.2 提高领导能力的抓手
        4.1.3 提高党支部领导能力的路径
    4.2 以“三级联创”为主线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能力
        4.2.1 提高工作能力的落脚点
        4.2.2 提高工作能力的原则
        4.2.3 提高工作能力的关键
        4.2.4 提高工作能力的本质
    4.3 以党群共同致富活动为载体提高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能力
        4.3.1 以共同致富为载体
        4.3.2 以党员“带头致富”为抓手
        4.3.3 以“共同致富”为重点
    4.4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提高党员干部解决问题的协调能力
        4.4.1 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
        4.4.2 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关系
    4.5 以村务公开为基础提高村党支部的创新能力
        4.5.1 探索党内民主实现的多种形式
        4.5.2 完善农村基层党内民主政治建设
第5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经验
    5.1 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党的农村工作基础
        5.1.1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
        5.1.2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最前沿
        5.1.3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经济建设的组织者
        5.1.4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政治建设的领导者
        5.1.5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引领者
        5.1.6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社会建设的推动者
        5.1.7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5.2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方针
        5.2.1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5.2.2 重视群众利益,密切党群关系
        5.2.3 完善相关制度
    5.3 坚持党管农村的原则
        5.3.1 党管农村工作意义重大
        5.3.2 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核心
        5.3.3 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者
        5.3.4 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5.4 坚持不断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自身建设
        5.4.1 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组织建设
        5.4.2 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思想建设
        5.4.3 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队伍建设
        5.4.4 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制度建设
        5.4.5 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作风建设
第6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分析
    6.1 西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概况
        6.1.1 西部农村的概况
        6.1.2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概况
    6.2 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分析
        6.2.1 党支部领导班子的运行状况
        6.2.2 党员队伍的建设状况
        6.2.3 党支部制度的制定与执行状况
        6.2.4 党支部的工作机制的运行状况
        6.2.5 党支部领导小康社会建设的业绩状况
        6.2.6 群众对村党支部的看法与要求
第7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7.1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
        7.1.1 基层党组织自身组织建设的问题
        7.1.2 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的问题
        7.1.3 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问题
        7.1.4 基层党组织执政资源薄弱与执政地位的问题
        7.1.6 基层党内民主面临的问题
        7.1.7 基层党组织的社会大环境变化带来的问题
    7.2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挑战
        7.2.1 作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面临的挑战
        7.2.2 作为农村社会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面临的挑战
        7.2.3 作为党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面临的挑战
        7.2.4 作为农村党员的管理者面临的挑战
        7.2.5 作为农村流动人口利益的维护者面临的挑战
第8章 加强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制度设计
    8.1 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路和原则
        8.1.1 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工作思路
        8.1.2 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原则
    8.2 构建农村基层党组织整合和动员社会的方案设想
        8.2.1 实现执政党政党化的复归:从行政化走向社会化
        8.2.2 重建执政党与社会互动的机制:从封闭走向开放
        8.2.3 改变执政党基层干部的行动逻辑:从“为我”走向“为他”
    8.3 新时期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8.3.1 村级党组织与村委会的关系
        8.3.2 村级党组织与乡镇党委的关系
        8.3.3 村级党组织与其他民间组织的关系
    8.4 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具体措施
        8.4.1 以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为重点,解决“谁来抓、抓什么”的问题
        8.4.2 以加强村“两委”班子管理为重点,解决“履什么职责、达什么标准”的问题
        8.4.3 以推进村级组织决策议事民主化为重点,解决“谁组织议事、怎么议事”的问题
        8.4.4 以加强基层党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解决“硬件建设不完善、利用率不高”的问题
        8.4.5 以提高村干部待遇为重点,解决“报酬不高、队伍不稳”的问题
        8.4.6 以完善村干部奖惩机制为重点,解决“鞭打快牛、懒牛无忧”的问题
        8.4.7 以畅通村干部队伍出路渠道为重点,解决“有为无位、有位无为”的问题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城乡一体化基层党建研究 ——以鹤壁市山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范围的界定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调查法
        (三)逻辑分析法
第二章 城乡一体化基层党建概况
    一、城乡一体化基层党建的相关概念
        (一)党建
        (二)基层党建
        (三)城乡一体化
        (四)城乡一体化基层党建
    二、国内城乡一体化基层党建现状
        (一)构建城乡一体化基层党建的探索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 山城区城乡一体化基层党建工作现状
    一、山城区区情
    二、山城区构建城乡一体化基层党建新格局的具体举措
        (一)健全基层组织网络
        (二)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
        (三)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
        (四)加强基层组织阵地建设
        (五)稳定基层党员干部队伍
        (六)打造基层党建工作亮点
    三、山城区城乡一体化基层党建工作的主要成效
        (一)实行组织联网,构建区域衔接、整体联动的城乡党组织设置体系
        (二)实行阵地联建,构建集约利用、功能完善的城乡党建资源共享体系
        (三)实行党员联动,构建双向流动、共同提高的城乡人才教育培养使用体系
        (四)实行活动联谊,构建双边互促、共创和谐的城乡基层党组织交流体系
    四、山城区城乡一体化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构建山城区城乡一体化基层党建新格局的思路
    一、根本原则
    二、总体建议
    三、具体措施
        (一)开拓创新,狠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二)强化服务,推进社区党建城市化进程
        (三)突出重点,使企业党的建设走上良性轨道
        (四)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党员管理工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国防生忠诚品质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的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2章 中外忠诚思想的演进与发展
    2.1 中国传统忠诚思想的历史与现实解读
        2.1.1 忠与诚的由来
        2.1.2 中国传统忠诚思想的历史演进
        2.1.3 中国传统忠诚思想的现实解读
    2.2 西方忠诚理念综述
        2.2.1 城邦忠诚理念
        2.2.2 神权政治下的忠诚理念
        2.2.3 专制制度下的忠诚理念
        2.2.4 社会契约精神中的忠诚理念
    2.3 马克思主义忠诚观的演进与发展
        2.3.1 马克思恩格斯的忠诚观
        2.3.2 中国共产党人对忠诚观的继承与发展
    2.4 国外忠诚品质的培育解析
        2.4.1 忠诚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首要训令
        2.4.2 忠诚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核心价值
        2.4.3 忠诚是现代职场的生存法则
    2.5 忠诚品质培育的借鉴与启示
        2.5.1 西方忠诚理念与中国传统忠诚思想的差异性
        2.5.2 国内外忠诚思想的精神实质
        2.5.3 国外忠诚理念的局限性
        2.5.4 对国防生忠诚品质培育的启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防生忠诚品质结构探析
    3.1 国防生思想政治品质结构
        3.1.1 国防生思想政治品质结构主要构成
        3.1.2 国防生思想政治品质的结构关系
        3.1.3 忠诚品质在结构中的重要地位
    3.2 国防生忠诚品质结构
        3.2.1 政治信仰
        3.2.2 献身精神
        3.2.3 职业操守
        3.2.4 意志品格
        3.2.5 执行能力
        3.2.6 诚信人格
    3.3 国防生忠诚品质结构基础
        3.3.1 马克思主义信仰
        3.3.2 革命理想信念
        3.3.3 爱国主义情感
        3.3.4 社会主义荣辱观
        3.3.5 集体主义精神
    3.4 国防生忠诚品质界说
        3.4.1 国防生群体特殊性
        3.4.2 国防生忠诚品质的界定
        3.4.3 国防生忠诚品质的形成过程
        3.4.4 国防生忠诚品质的基本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防生忠诚品质培育的相关基础理论
    4.1 基础理论
        4.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4.1.2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4.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4.2 人才理论
        4.2.1 人才教育理论
        4.2.2 国防生忠诚品质培育与人才理论的契合
    4.3 思想认同理论
        4.3.1 思想认同内涵
        4.3.2 思想认同的效力判准
        4.3.3 个体思想认同的促进
    4.4 教化理论
        4.4.1 传统教化理论的考察与借鉴
        4.4.2 化育路径思考
    4.5 实践经验
        4.5.1 军队优秀管理经验
        4.5.2 优良传统的继承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国防生忠诚品质培育现状
    5.1 国防生忠诚品质现状调查
        5.1.1 国防生忠诚品质的主流
        5.1.2 国防生忠诚品质的不良表征
    5.2 国防生忠诚品质培育的实践探索
        5.2.1 强化忠诚品质的理性支撑
        5.2.2 夯实忠诚品质的情感基础
        5.2.3 内化外在的忠诚行为标准
        5.2.4 完善忠诚践行的机制条件
    5.3 国防生忠诚品质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5.3.1 培育主体重视程度不够
        5.3.2 培育内容针对性不强
        5.3.3 培育方法不够科学灵活
        5.3.4 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规范
    5.4 国防生忠诚品质培育的影响因素
        5.4.1 世界范围内意识形态斗争的影响
        5.4.2 我国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
        5.4.3 网络信息时代大众文化的影响
        5.4.4 家庭环境的主客观影响
        5.4.5 国防生个性倾向性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国防生忠诚品质培育模式研究
    6.1 国防生忠诚品质培育原则
        6.1.1 理论灌输原则
        6.1.2 价值引领原则
        6.1.3 资源借鉴原则
        6.1.4 实践体验原则
    6.2 国防生忠诚品质培育内容
        6.2.1 从军报国教育
        6.2.2 忠于职守教育
        6.2.3 军人品德教育
        6.2.4 硕炼成才教育
        6.2.5 健康人格教育
    6.3 国防生忠诚品质培育方法
        6.3.1 在政治上严格要求
        6.3.2 在思想上积极引导
        6.3.3 在行为上点滴规范
        6.3.4 在作风上反复锤炼
    6.4 国防生忠诚品质培育途径
        6.4.1 以管理为载体实现全方位有效覆盖
        6.4.2 以文化为载体赋予全新的时代涵义
        6.4.3 以活动为载体突出教育的实践功能
        6.4.4 以传媒为载体树立鲜明的舆论导向
    6.5 国防生忠诚品质培育环境
        6.5.1 全民重视的社会环境
        6.5.2 德智并育的高校环境
        6.5.3 潜移默化的家庭环境
        6.5.4 品质固化的军营环境
    6.6 国防生忠诚品质培育的保障机制
        6.6.1 国防生忠诚品质培育的组织保障
        6.6.2 国防生忠诚品质培育的队伍保障
        6.6.3 国防生忠诚品质培育的制度保障
        6.6.4 国防生忠诚品质培育的激励保障
    6.7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缘起
    1.2 文献综述与分析
        1.2.1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研究现状
        1.2.2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论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论文研究基本思路
        1.4.2 论文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基本理论
    2.1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涵义
        2.1.1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界说
        2.1.2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历史生成
        2.1.3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含义
    2.2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内部结构
        2.2.1 单一形态
        2.2.2 复合形态
        2.2.3 完全形态
    2.3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具体形式
    2.4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本质特征
    2.5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基本功能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的依据和目标
    3.1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的理论依据
        3.1.1 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3.1.2 关于灌输的理论
        3.1.3 关于文艺育德的理论
        3.1.4 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
    3.2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的理论借鉴
        3.2.1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的借鉴与启示
        3.2.2 价值澄清理论及其主要启示
    3.3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的价值目标
        3.3.1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3.2 以文化力培育社会主义新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发展状况分析
    4.1 改革开放以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的总体经验
        4.1.1 注重文化载体的政治性
        4.1.2 注重文化载体的广泛性
        4.1.3 注重教育客体的差异性
        4.1.4 注重载体内容的生动性
    4.2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4.2.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进行群体文化建设
        4.2.2 各项文化事业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不断提高
        4.2.3 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4.3 全球化态势下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主要问题解析
        4.3.1 价值观念变异冲击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内容
        4.3.2 社会改革进程中的现实矛盾削弱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功能
        4.3.3 文化产业发展滞后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运行效果
        4.3.4 文化生活多样化要求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形式
        4.3.5 信息网络文化引发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传播方式变革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的现实对策
    5.1 确立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5.1.1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的指导思想
        5.1.2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的基本原则
    5.2 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系统分析
        5.2.1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是复杂系统
        5.2.2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呈现整体涌现性
        5.2.3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系统整体效能的基本思路
    5.3 加快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制度建设
        5.3.1 改革创新文化体制机制
        5.3.2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5.3.2.1 重视和加强大众传播建设
        5.3.2.2 支持和鼓励文化精品的创作生产
        5.3.2.3 广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5.3.2.4 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
        5.3.3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5.4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群体文化建设
        5.4.1 家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5.4.2 校园文化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
        5.4.3 企业文化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
        5.4.4 社区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5.4.5 村镇文化是农村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5.4.6 军营文化是军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载体
    5.5 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发展趋势
        5.5.1 重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现代化
        5.5.2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建设
        5.5.3 充分运用以手机文化为代表的新兴载体
        5.5.4 强化网络管理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7)吉林省全民创业政策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全民创业政策体系相关概念的界定与政府的主导作用
    第一节 全民创业政策体系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政策的含义、特征和功能
        二、全民创业的含义
        三、全民创业政策体系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政府在全民创业中的主导作用
        一、体制、机制与政府的"主导"作用
        二、发挥政府在推进全民创业方面的主导作用及定位
第二章 吉林省推进全民创业的主要成绩、"瓶颈"及政策评析
    第一节 吉林省推进全民创业的主要成绩及经验
        一、吉林省推进全民创业工作的阶段划分
        二、吉林省推进全民创业的的主要成绩及经验
    第二节 吉林省推进全民创业的"瓶颈"及政策评析
        一、吉林省推进全民创业的"瓶颈"
        二、对吉林省全民创业政策的评析
第三章 吉林省全民创业政策体系构建的国内外经验借鉴与依据
    第一节 吉林省全民创业政策体系构建的国内外经验借鉴
        一、为创业者和中小企业创业发展营造有利的法律环境
        二、采用高效灵活的创业资金扶持手段
        三、提供以降低创业成本为基础,兼顾创业效益的优惠条件
        四、政府采购成为有力的财政支撑和市场拓展手段
        五、优化行政环境,强化政策的执行力度
    第二节 吉林省全民创业政策体系构建的基本依据
        一、构建政策体系是由全民创业的贡献所决定
        二、构建政策体系是由全民创业的需求(政策着力点)所决定
        三、构建政策体系是由政府改善管理的需要所决定
        四、构建政策体系是由全民创业政策(体系)的功能或效应所决定
第四章 吉林省全民创业政策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框架和对策建议
    第一节 吉林省全民创业政策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一、"开发式"促进为主的原则
        二、针对性原则
        三、平等对待原则
        四、分类指导的原则
        五、直接政策举措与间接政策举措相匹配的原则
        六、创业效益的"双赢"原则
    第二节 吉林省全民创业政策体系构建的基本框架
        一、吉林省全民创业政策体系构建的政策目标
        二、吉林省全民创业政策体系构建的内容结构
        三、吉林省全民创业政策体系构建的政策工具
    第三节 吉林省全民创业政策体系构建的基点、思路及对策
        一、吉林省全民创业政策体系构建的基点
        二、吉林省全民创业政策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
        三、吉林省全民创业政策体系构建的对策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人力资源开发视角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研究 ——以江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农民增收的重要性
        1.2.2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1.3 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研究综述
        1.3.1 农民增收长效性的影响因素
        1.3.2 促进农民长效增收的思路与对策
        1.3.3 农民增收长效机制需要系统深入研究
    1.4 关键概念界定、研究范围界定
        1.4.1 关键概念界定
        1.4.2 研究目标与研究范围界定
    1.5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5.3 研究框架及章节安排
    1.6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对本研究的启示
        2.1.1 人力资本理论概述
        2.1.2 人力资本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2.2 新经济增长理论及其对本研究的启示
        2.2.1 新经济增长理论概述
        2.2.2 新经济增长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2.3 制度经济理论及其对本研究的启示
        2.3.1 制度经济理论概述
        2.3.2 制度经济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3章 农民收入增长长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农民收入增长轨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1.1 农民收入增长总体特征
        3.1.2 农民收入增长总体特征的影响因素
        3.1.3 农民收入构成变动的影响因素
    3.2 影响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主因素的实证分析
        3.2.1 变量说明及数量选取
        3.2.2 各主因素对农民增收影响程度的实证分析
    3.3 本章结论及解释
第4章 人力资源开发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分析
    4.1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农民增收影响的机理分析
        4.1.1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民素质
        4.1.2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民能力
        4.1.3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民收入
        4.1.4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机理
    4.2 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收入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以江西为例
        4.2.1 数据准备
        4.2.2 江西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促进收入增长的实证分析
        4.2.3 江西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期均衡与误差修正机制实证分析
        4.2.4 结论
第5章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促进农民增收的制度分析
    5.1 制度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
        5.1.1 制度能够促进宏观层面的人力资本投资
        5.1.2 制度能够促进组织层面的人力资本投资
        5.1.3 制度能够促进人力资本的合理配置
        5.1.4 制度能够促进人力资本的合理利用
        5.1.5 制度能够促进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合理分配
    5.2 从制度的四个核心维度分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5.2.1 人力资本产权制度
        5.2.2 人力资本产权的形成——投资制度
        5.2.3 经济体制
        5.2.4 非正式制度
    5.3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制度安排
        5.3.1 有效的组织是制度安排的关键
        5.3.2 产权的清晰界定和有效保护是制度安排的先决条件
        5.3.3 降低交易成本是制度安排的重要目标
    5.4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制度分析:"开发-就业-增收"
        5.4.1 "开发-就业"循环机制的基本涵义
        5.4.2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促进农民就业的基本关系
        5.4.3 促进就业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制度体系
        5.4.4 "开发-就业-增收"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制度框架
第6章 人力资源开发视角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构建
    6.1 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主要原则
        6.1.1 增长方式的可持续性原则
        6.1.2 利益分配的互惠互利原则
        6.1.3 发展路径的市场化原则
    6.2 基于人力资源开发制度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
    6.3 人力资源开发视角促进农民长效增收的对策
第7章 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执行的措施
    7.1 人力资本的形成及其产权保护——微观层面的农民
        7.1.1 加强教育培训
        7.1.2 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
        7.1.3 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7.1.4 发挥"留守"人员作用
        7.1.5 积极推进农民工返乡创业
        7.1.6 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跨省合作
    7.2 有效的组织——中观层面的组织机制
        7.2.1 充分发挥农村公共服务组织的凝聚作用
        7.2.2 充分发挥农民组织的合作作用
        7.2.3 充分发挥农业产业组织的拉动作用
    7.3 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宏观层面的政府政策
        7.3.1 强化政府政策保障
        7.3.2 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
        7.3.3 加强农村劳动力市场建设
        7.3.4 建立城乡统筹的劳动保障制度
第8章 基于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执行措施的例证
    8.1 基于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微观层面政策措施的实施成效
        8.1.1 模式1:自我开发带动型
        8.1.2 模式2:能人带动型
        8.1.3 模式3:技术带动型
    8.2 基于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中观层面政策措施的实施成效
        8.2.1 模式4: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型
        8.2.2 模式5:专业协会带动型
        8.2.3 模式6:专业合作社带动型
        8.2.4 模式7:"公司+农户"带动型
        8.2.5 模式8:企业带动型
        8.2.6 模式9:产业化组织带动型
        8.2.7 模式10:集约经营组织带动型
    8.3 基于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宏观层面政策措施的实施成效
        8.3.1 模式11:城镇化建设推动型
        8.3.2 模式12:工业园区建设带动型
        8.3.3 模式13:移民推动型
        8.3.4 模式14:基地示范带动型
        8.3.5 模式15:政府推动劳动力转移带动型
    8.4 基于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综合政策措施的实施成效
        8.4.1 模式16:综合带动型
结论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Detailed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1.1 现实意义
        1.1.2 理论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书籍
        1.2.2 关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位论文
        1.2.3 关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报刊文章
    1.3 本文的逻辑结构与主要内容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点
2 新农村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2.1 新时期中国农村社会的变革
        2.1.1 新时期农村改革的主要历程
        2.1.2 新时期中国农村的社会变化
    2.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及基本内容
        2.2.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
        2.2.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容
    2.3 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2.3.1 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
        2.3.2 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3 新农村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新任务
    3.1 新时期中国农民思想状况的变化
        3.1.1 主体意识初步觉醒
        3.1.2 市场意识不断增强
        3.1.3 政治意识有所提高
        3.1.4 理想信念发生变化
        3.1.5 家庭伦理趋于复杂
        3.1.6 文化知识受到重视
    3.2 当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3.2.1 思想政治工作地位有所削弱
        3.2.2 农民思想呈多元化趋势
        3.2.3 农村社会稳定形势严峻
        3.2.4 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3.3 影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原因分析
        3.3.1 客观原因
        3.3.2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方面的原因
    3.4 新农村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任务
4 新农村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
    4.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
        4.1.1 马克思恩格斯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
        4.1.2 列宁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4.2 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对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贡献
        4.2.1 重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
        4.2.2 论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4.3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发展
        4.3.1 重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3.2 发展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
        4.3.3 丰富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4.3.4 充实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
        4.3.5 开辟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
5 新农村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原则
    5.1 从实际出发,紧扣农村改革与发展的进程
        5.1.1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5.1.2 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5.1.3 因人而异,不搞"一刀切"
        5.1.4 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5.2 以农民为本,与农民切身利益相结合
        5.2.1 思想政治教育要尊重农民
        5.2.2 思想政治教育要服务农民
        5.2.3 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农民切身利益相结合
        5.2.4 克服两种倾向
    5.3 以和谐为导向,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
        5.3.1 正确处理农村的各种矛盾
        5.3.2 构建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
    5.4 注重潜移默化,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
        5.4.1 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5.4.2 通过环境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点
        5.4.3 营造和谐优美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5.4.4 进一步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
6 新农村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6.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
        6.1.1 邓小平理论教育
        6.1.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
        6.1.3 科学发展观教育
    6.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6.2.1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教育
        6.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
        6.2.3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
        6.2.4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6.3 党的方针政策教育
        6.3.1 对农民进行党的方针政策教育的目的
        6.3.2 目前新农村政策宣传中存在的偏差
        6.3.3 做好新农村建设方针政策的宣传工作
        6.3.4 做好新农村建设方针政策的落实工作
    6.4 新型农民素质教育
        6.4.1 培育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
        6.4.2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6.4.3 市场经济素质教育
        6.4.4 民主法制素质教育
        6.4.5 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7 新农村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
    7.1 创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7.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方法
        7.1.2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的趋势
        7.1.3 创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途径
    7.2 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7.2.1 典型示范法
        7.2.2 以身作则法
        7.2.3 双向互动法
        7.2.4 自我教育法
        7.2.5 多平台沟通法
8 新农村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
    8.1 用好大众媒体
        8.1.1 大众媒体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8.1.2 大众媒体在农村的发展
        8.1.3 发挥大众媒体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8.2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8.2.1 加强对农村文化的领导工作
        8.2.2 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8.2.3 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
        8.2.4 繁荣农村文化产品生产
        8.2.5 充分挖掘农村文化资源
    8.3 搞好农村精神文明活动
        8.3.1 开展各种评比活动
        8.3.2 开展群众文化体育活动
        8.3.3 加强对文明创建活动的领导
    8.4 优化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8.4.1 居住环境建设
        8.4.2 舆论环境建设
        8.4.3 政治环境建设
        8.4.4 家庭环境建设
        8.4.5 人文环境建设
9 新农村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队伍
    9.1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组成
        9.1.1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涵义
        9.1.2 发挥农村基层党支部的作用
    9.2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
        9.2.1 选拔优秀人才充实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9.2.2 搞好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培训
        9.2.3 调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积极性
10 新农村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建设
    10.1 加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10.2 健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工作制度
        10.2.1 落实思想政治教育会议制度
        10.2.2 完善定期的思想分析制度
        10.2.3 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岗位责任制
    10.3 探索改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
        10.3.1 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机制
        10.3.2 责任目标考核与激励制约机制
        10.3.3 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机制
        10.3.4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监督机制
    10.4 实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化
        10.4.1 强调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律约束相结合
        10.4.2 构筑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法律规范
        10.4.3 加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以“一推双带”活动为载体 全面加快农村小康建设进程(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问题研究[D]. 郝明宇. 东北师范大学, 2015(01)
  • [2]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研究 ——以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为例[D]. 徐昕. 云南大学, 2013(12)
  •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 ——以西部地区为例[D]. 康晨. 陕西师范大学, 2013(02)
  • [4]城乡一体化基层党建研究 ——以鹤壁市山城区为例[D]. 郭晓开. 河南大学, 2013(02)
  • [5]国防生忠诚品质培育研究[D]. 王刘玉.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1(05)
  • [6]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研究[D]. 王景云.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2(04)
  • [7]吉林省全民创业政策体系构建研究[D]. 顾旭东. 东北师范大学, 2010(07)
  • [8]人力资源开发视角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研究 ——以江西为例[D]. 贺喜灿. 南昌大学, 2010(12)
  • [9]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李晓荣.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0(12)
  • [10]改革开放30年湖北组织工作的回顾与思考[A]. 湖北省党的建设研究会课题组. 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2008年自选课题优秀调研成果选编, 2010

标签:;  ;  ;  ;  ;  

以“一推两带”活动为载体全面加快小康农村建设进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