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平衡论文_丁利荣

导读:本文包含了辐射平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塔克拉玛干,地表,通量,沙漠,塔里木河,湿地,绿地。

辐射平衡论文文献综述

丁利荣[1](2019)在《青藏高原辐射平衡关键参数估算及数据集生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地表辐射平衡参数是辐射平衡、能量收支、水循环等研究中的重要参数。青藏高原作为“世界屋脊”、“亚洲水塔”、“第叁极区域”,对泛第叁极周边区域乃至全球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当前青藏高原的辐射平衡参数面临着时空分辨率较低、针对性少、系统验证缺乏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分别对近地面气温(Surface Air Temperature,T_a)、下行长波辐射(Downward Longwave Radiation,DLR)、上行长波辐射(Upward Longwave Radiation,ULR)、下行短波辐射(Downward Shortwave Radiation,DSR)、上行短波辐射(Upward Shortwave Radiation,USR)进行了优化、估算等初步研究。当前大多数T_a产品由于空间分辨率较低,在局部区域研究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提出了一种实用的T_a数据空间降尺度模型,基于此方法本文将中国区域地面气象要素数据集(China Regional Surface Meteorological Feature Dataset,CRSMFD)和欧洲中尺度天气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ERA-interim,ERAI)中的T_a数据由0.1°和0.125°降尺度至0.01°。其次,从精度和图像质量两方面对降尺度后的T_a数据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降尺度后的CRSMFD日均T_a在105个气象站点处RMSE为1.13±1.0K,在叁个实验站点的RMSE为0.96K-2.34K。降尺度后的CRSMFD瞬时T_a在叁个实验站点处的RMSE值为1.02K-4.0K。降尺度之后的T_a与地面站点实测数据的一致性比降尺度之前更好。ERAI在青藏高原降尺度前后都存在较大误差。高时间分辨率的全天候DLR对于净辐射和地表蒸散发估算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的了解当前不同DLR估算模型在青藏高原的适用性,本文基于地面实测数据对8种常用的DLR晴空估算模型和6种非晴空估算模型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由Dilley and O’Brien和Lhomme等提出的两种模型分别最适用于晴空和非晴空条件。以这两个模型为基础,将中国陆面数据同化系统(China Land Surface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CLDAS)提供的气象数据作为输入数据,估算了青藏高原2008-2016年全天候日间逐时的DLR,其空间分辨率为0.0625°。DLR平均RMSE为26.4W/m~2。再以DLR的估算结果为基础,估算了青藏高原2008-2016年的日间ULR。验证结果显示其平均RMSE为28.7W/m~2。地表短波辐射包含DSR和USR两个分量。本文首先对CLDAS和中国区域高时空地表太阳辐射数据集(The High-Resolution Surface Solar Radiation Datasets over China,HRSSR)两种产品中的DSR进行了验证。在晴空条件下CLDAS具有更小的不确定性,其平均RMSE低于80.0W/m~2。在非晴空条件下,CLDAS在青藏高原的精度优于HRSSR,其平均RMSE低于200W/m~2。本文以CLDAS和地表反照率产品作为基础,估算了USR。估算得到的USR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其主要原因是DSR数据本身存在高估。基于DLR、ULR、DSR、USR的估算结果,本文初步估算了净辐射(Net Radiation,NR)。验证结果表明,其误差范围为75.4W/m~2到166.7W/m~2,在个别站点的估算结果具有较大的误差。因为各个分量在估算过程中均有误差出现,DSR不确定性较大,所以通过估算各个辐射分量进而集成得到NR的方法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本文对T_a、DLR、ULR、DSR、USR等一系列辐射平衡参数进行了优化、估算,并生成了相应的数据。研究成果为青藏高原能量收支、水循环等提供了重要参数。(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9-05-13)

张乐乐,高黎明,陈克龙[2](2018)在《青海湖流域瓦颜山湿地辐射平衡和地表反照率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14年5月至2015年11月青海湖流域瓦颜山湿地观测的辐射资料,综合分析了辐射相关因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瓦颜山湿地总辐射和净辐射的最大值都出现在7月,最小值都出现在12月;大气长波辐射最大值出现在8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地面长波辐射最大值出现在7月,最小值出现在2月。阴天对总辐射和地面反射辐射削弱作用比较明显,对大气长波辐射增强作用明显,对地面长波辐射和净辐射的影响季节差异性很大。瓦颜山湿地地表反照率的年均值为0. 26。在无积雪覆盖条件下,地表反照率在冻结期明显大于消融期,最大值出现在12月。夏季地表反照率均值为0. 185,略小于下垫面同为草甸的青藏高原唐古拉站。在暖季,土壤水分也是影响高寒湿地地表反照率变化的重要因子,随着表层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地表反照率随之减小。(本文来源于《冰川冻土》期刊2018年06期)

李宏毅,肖子牛,朱玉祥[3](2018)在《藏东南地区草地下垫面湍流通量和辐射平衡各分量的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13年5月20日至7月9日藏东南林芝地区草地下垫面的野外试验站点观测资料,分析了晴雨转换过程中林芝地区草地下垫面的近地层基本气象要素、湍流通量和辐射平衡各分量的变化特征,并着重分析了各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比分析它们在典型晴天和阴天条件下的差异。结果表明:(1)草地观测站的各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相互吻合,即相对湿度与降水有着一致的变化趋势,而气温、地面温度和风速均与降水的变化相反;观测期间草地站的潜热交换大于感热交换,在无降水时期,感热明显偏高,潜热偏低,降水时期则相反;感热与向下短波辐射的变化趋势一致,同时,向上短波辐射、向上长波辐射、净辐射、地表反照率和土壤热通量均与向下短波辐射保持同步的变化关系,而向下长波辐射则呈现出相反的变化。(2)典型晴天和阴天的分析结果表明,晴天条件下各变量的日变化均比阴天条件下剧烈,在白天,感热和潜热在典型晴天的值均大于典型阴天天气下的值,除向下长波辐射外,其他地表辐射分量在晴天条件下的值远大于阴天的值;在夜间,晴天的向上长波辐射、净辐射和土壤热通量小于阴天的值。(3)相对湿度最大值出现在早晨,最低值出现在午后;风速的最小值出现在早晨,最大值出现在中午,且基本上都是晴天天气下大于阴天天气下。因此,藏东南林芝地区草地下垫面的感热、潜热、土壤热通量、辐射平衡各分量、基本气象要素均与晴、雨的转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协同变化关系,这些变量之间相关系数高,吻合度好,表明了该边界层观测数据的可靠性,该观测试验数据可为数值模式在藏东南林芝地区地气交换过程的模拟提供重要的数据基础。(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8年04期)

殷代英,屈建军,余晔,赵素平,李芳[4](2018)在《敦煌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地表辐射平衡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13年干旱环境背景下敦煌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辐射数据,分析了该地区的辐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的天气背景,各辐射分量的日变化过程差异较大,晴天变化曲线呈平滑的单峰型,多云天气平滑度不如晴天,阴天、雨天和沙尘天气呈现了不规则的多峰型变化;各季辐射通量的日变化都呈单峰型,但收入量差异较大,极值出现的时间也不相同。向下短波辐射、向上和向下长波辐射、净辐射月总量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向上短波辐射的月总量的季节变化不太明显。各辐射分量日平均值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夏、春季较大,秋、冬季较小,最大值出现在6月或7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或1月。生长季的地表反照率要低于非生长季,各季日平均反照率都是早晚高,中午低,呈"U"型。(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8年01期)

慕文玲[5](2017)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人工绿地与自然沙面辐射平衡日变化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大气环境观测试验站2014年5月至2014年9月地表辐射观测资料和2013年5月至6月的叁维风速、温度和水汽脉动资料,运用涡旋相关计算法得出了塔中人工绿地与自然沙面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分析了塔中人工绿地与自然沙面以及典型天气条件下辐射分量的特征差异,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塔中人工绿地与自然沙面辐射平衡各分量在夜间出现最小值,各分量最大值出现的时间不一致,最大值一般出现在地方时正午前后,总辐射和反射辐射在12:00出现最大值,长波辐射日峰值出现时间比短波辐射滞后1~3h,大气长波辐射日变化振幅较小,地面长波辐射日变化为不对称分布。(2)晴天,人工绿地与自然沙面总辐射以及净辐射变化较小,自然沙面总辐射高于人工绿地;阴天,净辐射有明显的减弱趋势,人工绿地大气长波辐射有所增加,地面长波辐射、总辐射和净辐射减小,其中总辐射和净辐射相比较,由于受总辐射的影响,净辐射减弱程度小于总辐射;在沙尘暴天气条件下,辐射各分量受沙尘影响,变化幅度与晴天和阴天相比较,变化幅度较大,日变化不规则,人工绿地和自然沙面总辐射减弱。(3)不同高度辐射各分量变化有明显的差别,总辐射总体呈现出单峰对称趋势,晴天总辐射最大,沙尘暴天气下80m总辐射高于1.5m总辐射,反射辐射与总辐射变化趋势相似,大气长波辐射变化趋势不稳定,日出之前出现最小值,日出之后缓慢增加,在中午前后达到最大,之后减小,地面长波辐射变化较大,不同天气条件下1.5m地面长波辐射大于80m地面长波辐射,净辐射在晴天时值最大,总体80m净辐射大于1.5m净辐射。(4)感热输送是塔中人工绿地与自然沙面地表热量输送的主要方式,人工绿地变化范围160-220W·m-2,自然沙面变化范围170-270W·m-2,自然沙面感热通量高于人工绿地,并且变化幅度较大,感热通量6时之前为负值,之后出现正值,19时左右变为负值,即它的符号改变出现在日出、日落前后。(5)人工绿地与自然沙面潜热通量相比,人工绿地潜热通量高于自然沙面,自然沙面变化范围10-80W·m-2,人工绿地变化范围30-80W·m-2,并且自然沙面潜热通量的变化幅度较大。(本文来源于《新疆师范大学》期刊2017-05-27)

慕文玲,霍文,何清,金莉莉,杨兴华[6](2016)在《塔中人工绿地与自然沙面辐射平衡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2014年5—9月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大气环境观测实验站地表辐射观测资料,分析了塔中人工绿地与自然沙面在各种典型天气条件下的辐射分量特征差异。结果表明:人工绿地与自然沙面辐射平衡各分量最小值均出现在夜间,最大值出现在中午前后,总辐射和反射辐射日最大值出现在12:00;大气长波辐射日变化振幅较小,地面长波辐射日变化呈现不对称分布。晴天,人工绿地与自然沙面总辐射和净辐射变化幅度较小,自然沙面总辐射高于人工绿地;阴天,地面长波辐射略有减小,绿地大气长波辐射略有增加,总辐射和反射辐射减少,净辐射的变化受总辐射的影响,但减弱幅度小于总辐射;沙尘暴天气下,沙尘对辐射各分量影响明显,辐射各分量日变化不规则,人工绿地与自然沙面总辐射被明显削弱,日变化波动大。(本文来源于《沙漠与绿洲气象》期刊2016年04期)

冯璐[7](2016)在《藏北高原辐射平衡分量与土壤热通量的卫星遥感估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地气问的能量交换,是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往有关青藏高原地表能量平衡的研究多集中在利用经验公式或者中低分辨率卫星产品得到辐射平衡分量(太阳辐射、地表反射辐射、大气逆辐射、地表发射辐射、净辐射)与土壤热通量的分布特征,尚未建立一套适用于高空间分辨卫星资料的藏北高原辐射平衡分量和土壤热通量的参数化方案。因此,本论文结合“全球协调加强观测计划(CEOP)亚澳季风之青藏高原试验研究”(CAMP/Tibet)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和高空间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Landsat-7ETM+),优化一套适用于藏北高原地表辐射分量与土壤热通量的卫星遥感估算方案。首先,论文基于CAMP/Tibet自动气象站(ANNI站、BJ站、D1 05站和NPAM站)的观测数据分析了不同下垫面、不同海拔高度的辐射平衡分量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利用土壤温湿度观测资料以及土壤温度预报校正法(TDEC)计算土壤热通量,结果表明计算值与土壤热通量板实测值在热流的方向以及相位上均相差很小,但量值上热通量板测量结果普遍偏小。因此,论文摒弃传统土壤热通量板测量土壤热通量方法,利用TDEC法估算藏北高原地区土壤热通量特征。此外,站点上的辐射观测与土壤热通量估算结果直接为卫星估算结果提供了可靠的地面验证资料。其次,利用高空间分辨率极轨卫星Landsat-7 ETM+轨道级资料,选取2001年6月13日、2001年11月4日、2002年2月8日、2002年5月15日影像分别代表夏、秋、冬、春季,通过引入Teillet-回归模型,消除地形影响,结合Landsat-7ETM+通道反射率和CAMP/Tibet站点实测地表反照率资料,建立了适用于藏北高原的地表反照率估算方程。在地表温度反演过程中,选用估算精度高、操作简单、输入参数少的单通道算法,并且引入了高时间分辨率静止卫星(FY-2C),建立研究区地表温度估算的分裂窗算法。研究表明估算得到藏北高原的地表特征参数(包括:地表反照率、地表比辐射率、植被指数、地表温度)空间分布特征与下垫面分布特征吻合,各参数估算结果显示出较为合理的季节变化特征。最后,由于藏北高原地形复杂,将地形因子(坡度、坡向)引入辐射通量的参数化方案过程,结合Landsat-7 ETM+可见光/热红外波段和CAMP/Tibet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相对湿度和气温)计算太阳辐射。土壤热通量参数化过程中,引入了植被因子,并针对不同下垫面类型提出了相应的估算方案。通过卫星遥感估算值和CAMP/Tibet自动气象站观测值的对比表明估算值和观测值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同时分析得到研究区辐射平衡分量、土壤热通量与地面加热场强度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其中,辐射平衡分量的变化特征与利用CAMP/Tibet四分量辐射仪观测值所得结果较为一致。大气逆辐射、净辐射、土壤热通量和地面加热场强度呈现春夏季较大,秋冬季较小的季节变化特征,其中峰值均出现在夏季,分别为256.52 W·m-2、633.54 W·m-2、57.00 W·m-2和576.50 W·m-2;冬季则最小,分别为21 8.16 W·m-2、384.72W·m-、31.21W·m-2和353.5 1W·m-2。卫星过境时刻(北京时12时10分左右),藏北高原土壤热通量均为正值。地面加热场数据显示藏北高原地区夏季为强热源(576.50 W·m-2),冬季为弱热源(353.5 1 W·m-2)。(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6-05-09)

傅良,卞林根,效存德,逯昌贵,丁明虎[8](2015)在《2011年2月—2012年1月东南极高原辐射平衡观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东南极高原熊猫-1自动气象站2011年2月—2012年1月观测的辐射资料和相关资料,对辐射分量和辐射平衡的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夏季是东南极高原获得太阳能的主要时段,总辐射通量夏季平均为365.0 W/m2,总量达到2752.1 MJ/m2,占全年总辐射量的58%。各个季节均能出现总辐射瞬时值大于大气顶水平总辐射,春季发生频率最高,冬季最小,总辐射平均日变化呈单峰型。大气长波辐射除夏季外,日变化不明显。冰雪面长波辐射除冬季外,各季节平均日变化呈明显的单峰单谷型。净辐射12月和1月为很小的正值,其他月份为负值。年平均净辐射为-8.7 W/m2,表明地表相对于大气为冷源。该站的辐射平衡特征与其他南极内陆高原站相似,雪面具有强烈的辐射冷却效应,导致净辐射绝对值都小于下降风区。(本文来源于《气象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薛沙沙,袁国富,罗毅[9](2014)在《塔里木河下游荒漠河岸林带辐射平衡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新疆塔里木河下游河岸林带观测的太阳辐射数据,结合下垫面和天气变化状况,分析该区太阳辐射变化特征,同时评价FAO56辐射估算方法模拟该区域太阳辐射的效果。结果表明:净辐射和辐射四分量的年均日变化,除大气逆辐射在300 W·m-2左右波动外,均呈现出典型的单峰趋势。其中,总辐射平均极大值为629.96 W·m-2,净辐射平均极大值为520.76 W·m-2,净辐射日积分值在一年内呈现单峰对称型趋势,年平均值为7.81 MJ·m-2·d-1,地表长波辐射的峰值在中午前后滞后于总辐射峰值约2 h。较之晴天而言,阴天和风沙天气太阳辐射波动较大,总辐射和净辐射均明显降低。地表反照率的变化与下垫面植被覆盖度密切相关,生长季节为0.18左右,非生长季节为0.20左右,年均值为0.19。FAO56方法模拟日尺度辐射结果表明:总辐射、净短波辐射和净辐射模拟效率分别为0.94、0.87、0.80,而有效辐射模拟效率仅为0.19;各辐射通量均方根误差均在1.67~1.98,平均偏差值均较小。有效辐射量在总辐射中所占比例较小,虽模拟效率较低,但其对净辐射的贡献较小,使得净辐射模拟误差在合理的范围内,故认为FAO56辐射模拟方法经验系数可用于计算该地区日尺度净辐射值。(本文来源于《干旱区研究》期刊2014年01期)

金莉莉,何清,买买提艾力·买买提依明,李振杰[10](2014)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辐射平衡和反照率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辐射平衡直接影响地气系统物质和能量交换,辐射平衡研究极其重要。本研究使用了2006年8月至2011年12月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大气环境观测试验站地表辐射和反照率观测资料,分析了辐射平衡和地表反照率季节变化和年变化以及各种典型天气下日变化的特征,并与其他地区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沙漠腹地辐射平衡各分量最小值均出现在1月,各分量最大值出现时间不一致,其中短波辐射5月最大,长波辐射7月最大,而净辐射最大值在6月。各辐射分量夏季最大,冬季最小;总辐射四季平均日变化极值低于青藏高原,与黑河戈壁相差不大;反射辐射春季与夏季、秋季与冬季差值较小。短波辐射和净辐射各季日峰值出现在12:00,长波辐射各季日峰值出现时间比短波辐射滞后1~3h。大气长波辐射各季日振幅较小,约为地面长波辐射的1/5~1/4,且地面长波辐射各季日变化为不对称分布;长波辐射各季日最小值都出现在日出前1h。多云、浮尘和沙尘暴天气辐射平衡日变化不规则,云量和沙尘对辐射各分量影响明显;沙尘暴日,大气长波辐射峰值可增加18%,而总辐射、反射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和净辐射峰值分别衰减了57.8%、54.0%、55.8%和21.9%。地表反照率3月最大(0.30),7月最小(0.25),平均值为0.27;夏季小,冬季大;晴天早晨和傍晚大,沙尘暴日最大。(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4年01期)

辐射平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2014年5月至2015年11月青海湖流域瓦颜山湿地观测的辐射资料,综合分析了辐射相关因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瓦颜山湿地总辐射和净辐射的最大值都出现在7月,最小值都出现在12月;大气长波辐射最大值出现在8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地面长波辐射最大值出现在7月,最小值出现在2月。阴天对总辐射和地面反射辐射削弱作用比较明显,对大气长波辐射增强作用明显,对地面长波辐射和净辐射的影响季节差异性很大。瓦颜山湿地地表反照率的年均值为0. 26。在无积雪覆盖条件下,地表反照率在冻结期明显大于消融期,最大值出现在12月。夏季地表反照率均值为0. 185,略小于下垫面同为草甸的青藏高原唐古拉站。在暖季,土壤水分也是影响高寒湿地地表反照率变化的重要因子,随着表层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地表反照率随之减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辐射平衡论文参考文献

[1].丁利荣.青藏高原辐射平衡关键参数估算及数据集生成[D].电子科技大学.2019

[2].张乐乐,高黎明,陈克龙.青海湖流域瓦颜山湿地辐射平衡和地表反照率变化特征[J].冰川冻土.2018

[3].李宏毅,肖子牛,朱玉祥.藏东南地区草地下垫面湍流通量和辐射平衡各分量的变化特征[J].高原气象.2018

[4].殷代英,屈建军,余晔,赵素平,李芳.敦煌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地表辐射平衡特征[J].中国沙漠.2018

[5].慕文玲.塔克拉玛干沙漠人工绿地与自然沙面辐射平衡日变化对比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7

[6].慕文玲,霍文,何清,金莉莉,杨兴华.塔中人工绿地与自然沙面辐射平衡对比研究[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6

[7].冯璐.藏北高原辐射平衡分量与土壤热通量的卫星遥感估算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

[8].傅良,卞林根,效存德,逯昌贵,丁明虎.2011年2月—2012年1月东南极高原辐射平衡观测研究[J].气象学报.2015

[9].薛沙沙,袁国富,罗毅.塔里木河下游荒漠河岸林带辐射平衡特征[J].干旱区研究.2014

[10].金莉莉,何清,买买提艾力·买买提依明,李振杰.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辐射平衡和反照率变化特征[J].中国沙漠.2014

论文知识图

大气气溶胶尺度分布与源汇关系多层OLEDs的器件结构第‘波段反劫率随有效粗子大小的...大气层的全球辐射平衡图数据来...辐射平衡-图2 全球净辐射年总量的分...辐射平衡-图1 晴天时辐射平衡各分量...

标签:;  ;  ;  ;  ;  ;  ;  

辐射平衡论文_丁利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