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审视与批判

当代中国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审视与批判

论文摘要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相较于传统历史虚无主义,呈现出三大不同症候:一是议题设置上强化生活化、大众化议题;二是虚无手法上惯用隐性化、中性化、感性化等软性方式;三是内容呈现上与景观媒介融为一体,并借助于网络平台隐蔽化、碎片化散播。虽然其在表象上更为含蓄和隐晦,但本质上的意识形态性并没有丝毫弱化。其沿着"虚无——颠覆——重构"的逻辑递进关系,以摧毁中国共产党人历史根基为逻辑起点,以瓦解执政合法性基石为逻辑展开,最终妄图达及资本主义制度普世化的逻辑归旨。因此,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对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展开系统批判,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以期对其进行"整体解蔽",从而捍卫历史的本真之貌。

论文目录

  • 一、当代中国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之出场语境
  •   (一)现实语境:以退为进的策略应对
  •   (二)历史语境:意识形态的感性化转向
  •   (三)理论语境:虚无主义消亡的客观规律
  • 二、当代中国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之多元症候
  •   (一)议题设置生活化:以生活之题吸大众之睛
  •     1. 迎合热点,制造“爆点”型。
  •     2. 以小见大,炒作“卖点”型。
  •   (二)虚无手法软性化:以软性之法遮硬性之体
  •     1.“隐而不显”的隐性化手法。
  •     2.“含糊其辞”的中性化手法。
  •     3.“以情动人”的感性化手法。
  •   (三)内容呈现隐蔽化:以隐性之形散虚无之果
  •     1.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与图像等景观媒介互交互融。
  •     2.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借助于网络新媒体平台隐蔽散播。
  • 三、当代中国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滥觞之政治实质
  •   (一)虚无历史:摧毁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根基
  •   (二)颠覆历史:瓦解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石
  •   (三)重构历史:实现资本主义制度的普世化和永恒化
  • 四、应对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现实举措
  •   (一)增强鉴别力和批判力,清除虚无主义的存植空间
  •     1. 学术界、舆论界要加强研判,揭示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貌。
  •     2. 大力开展党史国史的教育,清除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存植空间。
  •   (二)聚焦社会现实问题,凸显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   (三)加强网络阵地管理,完善信息传播的法制建设
  •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孙洲

    关键词: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政治实质,应对策略

    来源: 思想教育研究 2019年11期

    年度: 2019

    分类: 社会科学Ⅱ辑,社会科学Ⅰ辑

    专业: 政治学

    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思想的总体性研究”(项目编号:17AKS019),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年度研究生专项研究项目“虚无改革开放的历史虚无主义研究”(项目编号:NNUMY18Y28)阶段成果

    分类号: D092

    页码: 85-90

    总页数: 6

    文件大小: 2204K

    下载量: 693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当代中国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审视与批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