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由节俭败由奢议论文阅读
2022-11-01阅读(543)
问:"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理解
- 答: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这一诗句告诉我们,意思是历观前代王朝和古老的家风,往往勤俭节约意味着成功,奢侈浮夸意味着失败。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唐代大诗人李商隐在总结唐朝由盛世走向衰败的历史教训时写下的警世名言。
问:成于勤俭败于奢(急)
- 答:大的方面可以写隋文帝的勤俭带来的开皇之治对比隋炀帝骄奢造成的隋朝二世而亡
小的方面可以写一些平凡人物的事迹,
最好议论文多贴近现在社会,古代事例少用 - 答:李商隐——咏史
历览前贤国与家,
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
岂得真珠始是车?
运去不逢青海马,
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遇南薰曲,
终古苍梧哭翠华。
是史家眼光,是诗人笔法。论者以为此乃哀悼唐文宗李昂之作。史称文宗恭俭成性,却受制于阉宦,不以奢败,而以运穷,故结句乃有苍梧之哭。名为咏史,实乃叹今。其委曲之情,尽以使事运典出之,故迷离恍惚,笺释为难。文宗虽以俭败,败在势,不在德。史之成败,终归于德。欲得民心,必戒奢而恤民,“百姓不足,起于世尚奢靡”(《后汉书·马援传》)。故结联举圣君虞舜之歌南风,为其心之系于民也。
李商隐的咏史诗从一个侧面宣示了传统德型政治文化自身具有内在的清醒自觉,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其鉴古诫今的明确动机显示出传统德型政治文化清醒的责任意识,希望借助咏史诗传达微言大义,达到影响人心,改良朝政的目的。
咏史》(历览前贤国与家)代表了诗人在这方面的思考和困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珍珠始是车?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虽然诗篇主要表达对文宗的哀惋之情,但我们还可从多个层面对其丰富的内涵予以另外的解读。我们从这首作品流露的深切哀惋情绪中,还能读出作者对文宗勤俭贤德而失败的深深不解,对“成由勤俭破由奢”这个历史定规的质疑。诗人虽然对自己的困惑不得其解,但这个思考质疑本身就是咏史诗历史视野的新突破;诗人无可奈何的悲叹惋惜也启示我们,单纯将道德与兴亡作因果联系的德型政治文化自身存在观念的盲区。 - 答: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句一定要用到,红楼梦的素材也一定要用到.
问:成由勤俭败由奢,如何理解?
- 答:此文出自唐李商隐《咏史》,全文如下:
咏史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这首诗的第一句是说,纵观历史上贤明的国家,勤俭能使国家昌盛而奢侈腐败会使国家灭亡,提出了一切政权成败的关键。
第二句是两个典故,第一个是琥珀枕,南朝一个皇帝在四处征战的时候得到一个非常名贵的琥珀枕,但他将琥珀枕捣碎了给战士敷。第二个是齐桓公,当年齐桓公和另一个君主相遇,那个君主有很多车,每一辆车都有一颗非常大的珍珠,那个君主为此非常自豪视之为奇珍,但齐桓公说他有人才,那才是他的宝物。这一联是说明人才的重要性。
第三句也是两个典故。青海马是指能担当军国大事的人才,蜀山蛇指亡国的祸胎(当年蜀国因为五壮士拔蛇而蜀路开,导致了蜀国灭亡),这两句话其实有种国家灭亡也隐隐有天意的意思。义山其实很矛盾,他虽然知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但当时是唐文宗很有雄心壮志的,可惜被家奴所制,抑郁而亡,所以义山也无法解释为何国家会走向衰败,所以他只能将其解释为天意。
最后一句的南薰曲是当年舜唱的《南风歌》,一唱而天下太平,几人曾预南薰曲的意思就是没人再听到舜的《南风歌》了,意思便是天下将大乱。苍梧是舜埋葬的地方,翠华是皇帝仪仗中顶上的华盖,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国家如此衰败,不复当年尧舜之风了。
这首诗,诗人根据历史兴亡的史实,概括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这些明确的以古鉴今的态度,包含着深刻的用意,比前人的认识更自觉完整。在兴亡系于何人的问题上,尽管李商隐受时代的局限,还只能将理乱的命脉系于帝王,但在他的诗中,大都是指责他们败乱国家的。因此这种揭露更有进步意义。 - 答:成功是勤劳和节俭成就的,而奢侈浪费是失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