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滇南高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高原,油罐车,菜篮子,哺乳动物,生猪,总队,边防。
滇南高原论文文献综述
彭泽壮,窦丽婷[1](2011)在《滇南高原挺起的脊梁》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南德宏边防支队木康公安检查站站长邓学海邓学海,云南牟定人,1997年12月入伍,武警少校警衔,现任云南德宏木康公安检查站正营职站长。入伍14年来,他一直战斗在禁毒斗争第一线,创造了单次查获海洛(本文来源于《中国边防警察》期刊2011年05期)
刘思慧[2](2003)在《横断山南麓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研究:滇南高原自然保护区哺乳动物物种丰富度的空间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多样性是可持续生物圈生态学的前沿领域。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则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横断山系为中国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关键地区之一,物种多样性极为丰富。迄今为止,对该地区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及其保护生物学尚乏系统的研究。 本文以横断山南麓滇南高原9个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哺乳动物为对象,对其进行物种分类及编目,测定其物种分布的空间格局、区系组成及特征;旨在探讨哺乳动物栖息地空间结构和质量与哺乳动物物种丰富度的关系,分析哺乳动物栖息地大小、形状、立地植被类型、纬度梯度、海拔高度、温度及降水等环境因子对其物种丰富度的作用;揭示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对其栖息地破碎化、斑块景观异质性,以及人类活动反应的模式,为预测物种多样性的变动趋势,以及探讨其保护生物学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 横断山南麓滇南高原9个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哺乳动物共计278种(亚种),隶属11目、39科、135属。其优势类群为啮齿目(37属、95种)、翼手目(24属、59种)及食肉目(32属、42种);次优势目为食虫目(17属、39种),偶蹄目(12属、21种),灵长目(4属、14种)及兔形目(2属、9种);稀有类群为树鼩目(1属、1种),长鼻目(1属、1种),奇蹄目(1属、1种)及鳞甲目(1属、2种)。珍稀保护物种62种,占中国哺乳动物保护物种的1/3。其中,22种为国家Ⅰ级保护物种,21种为濒危物种。西双版纳及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分布的珍稀物种最多,分别为39种及33种。 研究的国家自然保护区哺乳动物的区系组成,以东洋界成分为主,计有212种,次为广布种(36种),古北界物种为20种,最少者为古北—东洋共有种(17种);其科级分类阶元的分布型为10类。其中,以旧大陆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分布型为主,次类型者有9科;其次为喜马拉雅、南中国—东南亚热带型,计6科。其物种分布型为10类,以热带及亚热带分布型(100种)及特有型(73种)摘要为优势;且边缘分布型甚多,此即研究地域哺乳动物物种区系的主要特征。 在科、属及物种阶元,不同自然保护区哺乳动物区系相似性格局揭示,区系相似性指数随保护区距离而有差异,保护区邻近者,其区系相似指数较大,反之,保护区距离大者,其区系相似指数则小。其中,距离相近的无量山与哀牢山者最大,而距离较大的白马雪山与西双版纳者最小。 滇南高原国家自然保护区空间结构与哺乳动物物种丰富度空间分布密切相关。物种丰富度随保护区面积的增大,呈“S”型变动。大中型哺乳动物物种丰富度随栖息地面积的增大而增加,即保护区面积与大中型哺乳动物物种丰富度间呈正相关关系;在栖息地面积相等时,小型物种丰富度占优势。不同形状自然保护区哺乳动物物种丰富度具有明显的差异。斑块形栖息地物种最丰富,狭长形者次之,矩形者最少。 自然保护区哺乳动物物种丰富度随其栖息地森林覆盖的面积表现出明显的变化,森林覆盖面积大,栖息地的物种数增大,反之,亦然,基本呈“S”型变动。 研究地域自然保护区的环境因子对哺乳动物物种丰富度的分布有直接的影响。低纬度地区分布物种数较多,中纬度最丰富,而在高纬度区域,哺乳动物物种数最少。哺乳动物物种数随海拔高度亦有明显变化。在<1000M的低海拔地区分布的物种数最少;在海拔Z000M的地域,物种数最多;但随海拔增高物种数则呈降低趋势,至海拔高度>4000M,物种数降至最低。自然保护区的物种丰富度随环境温度的升高呈增高趋势。物种数对年平均温度,1月平均温度及7月平均温度的反应格局基本相似。 栖息地破碎化程度与哺乳动物物种丰富度的分布密切相关。在铜壁关自然保护区的16类景观中,南亚热带阔叶林斑块最多,其分布的哺乳动物物种丰富;其斑块景观破碎度与哺乳动物物种数的分布不一致,其中,陇川斑块破碎度最大,仅有64种哺乳动物,次为瑞丽斑块片,物种数为85种,盈江斑块破碎度最小,摘要其分布的哺乳动物物种则有140种;其景观的多样性、均匀度及优势度与哺乳动物物种数关系的格局相似,即景观多样性大、均匀度高、优势度大的斑块,其哺乳动物物种数丰富。 不同自然保护区对哺乳动物的承载力有明显差异。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面积最大,每物种占据的栖息地为2686ha,次为白马雪山及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其对哺乳动物承载力分别为1981ha/种及1918ha/种;南滚河及大围山自然保护区最小,分别为98 ha/种及179ha/种。 研究地域自然保护区的植被覆盖面积与植食性哺乳动物物种丰富度直接相关。森林覆盖度大,栖息的植食性种类丰富。在9个自然保护区中,以森林覆盖面积的变化,植食性种类、杂食性种类与食肉类的比例约为3:2:1。其中,高黎贡山目然保护区森林覆盖面积最大,栖J自、的植食性种类最丰富(73种),铜壁关目然保护区(63种)及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58种)。 滇南高原国家自然保护区哺乳动物物种丰富度基本稳定,但华南虎、豹、雪豹、金猫及苏门犀等仍处于濒危灭绝状态。次为金钱 少、类活动的猎杀、毁林垦荒及非法贸易是威胁自然保护区哺乳动物物种生存及其栖息、地破坏的主要灾因。(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3-12-01)
王洪伟[3](2002)在《滇南高原“香格里拉”》一文中研究指出建设滇南的“香格里拉” 十月的锡都个旧市,尽管时进深秋,仍阳光明媚,街道旁花团锦簇,人流如潮。 10月25日,市畜牧兽医站的站长王建云率全站职工迎来省草山饲料工作站站长胡汉僳等一行畜牧业(本文来源于《云南政协报》期刊2002-12-05)
滇南高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生物多样性是可持续生物圈生态学的前沿领域。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则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横断山系为中国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关键地区之一,物种多样性极为丰富。迄今为止,对该地区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及其保护生物学尚乏系统的研究。 本文以横断山南麓滇南高原9个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哺乳动物为对象,对其进行物种分类及编目,测定其物种分布的空间格局、区系组成及特征;旨在探讨哺乳动物栖息地空间结构和质量与哺乳动物物种丰富度的关系,分析哺乳动物栖息地大小、形状、立地植被类型、纬度梯度、海拔高度、温度及降水等环境因子对其物种丰富度的作用;揭示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对其栖息地破碎化、斑块景观异质性,以及人类活动反应的模式,为预测物种多样性的变动趋势,以及探讨其保护生物学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 横断山南麓滇南高原9个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哺乳动物共计278种(亚种),隶属11目、39科、135属。其优势类群为啮齿目(37属、95种)、翼手目(24属、59种)及食肉目(32属、42种);次优势目为食虫目(17属、39种),偶蹄目(12属、21种),灵长目(4属、14种)及兔形目(2属、9种);稀有类群为树鼩目(1属、1种),长鼻目(1属、1种),奇蹄目(1属、1种)及鳞甲目(1属、2种)。珍稀保护物种62种,占中国哺乳动物保护物种的1/3。其中,22种为国家Ⅰ级保护物种,21种为濒危物种。西双版纳及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分布的珍稀物种最多,分别为39种及33种。 研究的国家自然保护区哺乳动物的区系组成,以东洋界成分为主,计有212种,次为广布种(36种),古北界物种为20种,最少者为古北—东洋共有种(17种);其科级分类阶元的分布型为10类。其中,以旧大陆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分布型为主,次类型者有9科;其次为喜马拉雅、南中国—东南亚热带型,计6科。其物种分布型为10类,以热带及亚热带分布型(100种)及特有型(73种)摘要为优势;且边缘分布型甚多,此即研究地域哺乳动物物种区系的主要特征。 在科、属及物种阶元,不同自然保护区哺乳动物区系相似性格局揭示,区系相似性指数随保护区距离而有差异,保护区邻近者,其区系相似指数较大,反之,保护区距离大者,其区系相似指数则小。其中,距离相近的无量山与哀牢山者最大,而距离较大的白马雪山与西双版纳者最小。 滇南高原国家自然保护区空间结构与哺乳动物物种丰富度空间分布密切相关。物种丰富度随保护区面积的增大,呈“S”型变动。大中型哺乳动物物种丰富度随栖息地面积的增大而增加,即保护区面积与大中型哺乳动物物种丰富度间呈正相关关系;在栖息地面积相等时,小型物种丰富度占优势。不同形状自然保护区哺乳动物物种丰富度具有明显的差异。斑块形栖息地物种最丰富,狭长形者次之,矩形者最少。 自然保护区哺乳动物物种丰富度随其栖息地森林覆盖的面积表现出明显的变化,森林覆盖面积大,栖息地的物种数增大,反之,亦然,基本呈“S”型变动。 研究地域自然保护区的环境因子对哺乳动物物种丰富度的分布有直接的影响。低纬度地区分布物种数较多,中纬度最丰富,而在高纬度区域,哺乳动物物种数最少。哺乳动物物种数随海拔高度亦有明显变化。在<1000M的低海拔地区分布的物种数最少;在海拔Z000M的地域,物种数最多;但随海拔增高物种数则呈降低趋势,至海拔高度>4000M,物种数降至最低。自然保护区的物种丰富度随环境温度的升高呈增高趋势。物种数对年平均温度,1月平均温度及7月平均温度的反应格局基本相似。 栖息地破碎化程度与哺乳动物物种丰富度的分布密切相关。在铜壁关自然保护区的16类景观中,南亚热带阔叶林斑块最多,其分布的哺乳动物物种丰富;其斑块景观破碎度与哺乳动物物种数的分布不一致,其中,陇川斑块破碎度最大,仅有64种哺乳动物,次为瑞丽斑块片,物种数为85种,盈江斑块破碎度最小,摘要其分布的哺乳动物物种则有140种;其景观的多样性、均匀度及优势度与哺乳动物物种数关系的格局相似,即景观多样性大、均匀度高、优势度大的斑块,其哺乳动物物种数丰富。 不同自然保护区对哺乳动物的承载力有明显差异。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面积最大,每物种占据的栖息地为2686ha,次为白马雪山及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其对哺乳动物承载力分别为1981ha/种及1918ha/种;南滚河及大围山自然保护区最小,分别为98 ha/种及179ha/种。 研究地域自然保护区的植被覆盖面积与植食性哺乳动物物种丰富度直接相关。森林覆盖度大,栖息的植食性种类丰富。在9个自然保护区中,以森林覆盖面积的变化,植食性种类、杂食性种类与食肉类的比例约为3:2:1。其中,高黎贡山目然保护区森林覆盖面积最大,栖J自、的植食性种类最丰富(73种),铜壁关目然保护区(63种)及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58种)。 滇南高原国家自然保护区哺乳动物物种丰富度基本稳定,但华南虎、豹、雪豹、金猫及苏门犀等仍处于濒危灭绝状态。次为金钱 少、类活动的猎杀、毁林垦荒及非法贸易是威胁自然保护区哺乳动物物种生存及其栖息、地破坏的主要灾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滇南高原论文参考文献
[1].彭泽壮,窦丽婷.滇南高原挺起的脊梁[J].中国边防警察.2011
[2].刘思慧.横断山南麓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研究:滇南高原自然保护区哺乳动物物种丰富度的空间格局[D].浙江大学.2003
[3].王洪伟.滇南高原“香格里拉”[N].云南政协报.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