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龙陕西省子长县安定中学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能否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已是考核一名数学教师是否具有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内容之一。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就要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自然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本人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培养学生良好学习的习惯
习惯是一个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和倾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听课习惯、作业习惯、审题习惯、验算习惯、总结习惯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各学科学习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思维高度抽象的学科。数学中一些概念的界定、法则的运用都有相当严格的要求和规定,稍有疏忽便会使解题过程前功尽弃。这就使某些意志薄弱的学生望而却步,因而教师在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优化学生认知结构的同时,也应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树立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磨练吃苦耐劳的品质,在解题的实践中形成实事求是、不懈探索的科学态度。
三培养学生的美感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数学本身也有无穷的美妙。”数学中处处散发着美,只要认真挖掘就可以发现相当可观的美育资源,不仅有数的美、形的美,更具有对称的美、立体的美。因此课堂教学中就要求教师通过形象的比喻、巧妙的启发,以及生动的语言、精心的板书等方面,尽量体现数学中美的神韵,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
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把有关数学史料引入课堂,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丰富了学生的思维。在数学实践和认识的进程中,许多我国数学家以科学务实的精神,百折不挠、奋力拼搏,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我国一些伟大的数学成就更是一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催人奋发的好教材。如古代秦九韶公式、刘徽的极限思想、祖冲之的圆周率等都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顽强拼搏,在攀登“哥德巴赫猜想”的征途上做出了优秀的成绩;数学家吴文俊获得了中国“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并担任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主席,成为首个被誉为“数学界的奥林匹克”大会主席的中国人……“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一旦主体将崇高理想和眼前的学习结合起来,他们的兴趣就是长久的,其潜能更是不可估量的。当然,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史料或先进人物这些显性的德育素材要有针对性,讲究实效,不搞形式,喧宾夺主。
五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时,可以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国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教学“时分秒”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圆周率”时,可以介绍圆周率是我国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奉献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举不胜数,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就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
六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仅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的,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就教学方法,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对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境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有利于学生从小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既要掌握丰富的知识,又应具备高尚的人格,这是“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理念的起点。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教学真正为新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