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伯空间论文_方健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赛伯空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空间,网络文学,自由,网络文化,网络,青少年,学校。

赛伯空间论文文献综述

方健华[1](2014)在《赛伯空间:又一个“娱乐至死”的舞台?——关于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发展影响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网络时代的特殊文化形态,赛伯空间文化以"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文化互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存方式,特别是为生活其中的广大青少年提供了一个狂欢的舞台,同时也对青少年的发展产生着巨大的负面影响。面对赛伯空间文化"泛娱乐化"倾向的挑战,学校教育需要进行深刻反思,并给予积极的应答。(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研究》期刊2014年07期)

方健华[2](2014)在《赛伯空间:又一个“娱乐至死”的舞台——关于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发展影响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网络时代的特殊文化形态,赛伯空间文化是现代社会的亚文化系统,其基于现代通信及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所创造的虚拟网络空间(即赛伯空间)文化,以"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文化互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存方式,特别是为生活其中的广大青少年提供了一个狂欢的舞台,同时,也对青少年的发展产生着巨大负面影响。面对赛伯空间文化"泛娱乐化"倾向的挑战,学校教育需要进行深刻反思,并给予积极的应答。(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科学》期刊2014年12期)

赵艳[3](2011)在《赛伯空间可能产生信任》一文中研究指出赛伯空间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构型或一种新的人际互动模式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吸引了社会学界越来越多学者的兴趣与探讨。但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赛伯空间会导致"信任危机",事实上,只要赛伯空间具备的产生信任的必要和充分条件都实现,赛伯空间可能产生信任。(本文来源于《湖北函授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7期)

张涛[4](2009)在《赛伯文学的网络空间与悖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处于生态困境中的文学迎来了"读屏"的时代,开始了与计算机网络的亲密接触。这似乎意味着文学命运的转机,甚至是文学改朝换代的开始。不过网络文学作为高科技时代文学的一种新变,既是对传统文学窘境的救助,同时也需要有对"读屏乌托邦"的省思与自救,因为那些登上网络快车的文学在实现生存突围的同时,正面临自我表征的悖论。(本文来源于《黑河学刊》期刊2009年03期)

沈奕斐[5](2009)在《赛伯空间中的主体技术和性/性别政治》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媒体,技术和网络本身并非是一种简单的信息载体,它实际上决定了某些社会内容,并正在创造新的体验和知识。本文通过一些具体事例,从性和性别的视角切入,分析网络技术特性对于性别平等历程中的反本质主义和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影响和意义。(本文来源于《妇女研究论丛》期刊2009年01期)

陈晨[6](2008)在《赛伯空间下的“自由”城邦》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网络社区逐渐聚集了大量人气,它们所构建的开放空间开辟了一个群体共属的“家园”,社区成员在互动交流中参与者之间逐渐结成一种带有虚拟性的实在群体。面对新的传播环境,一些持乐观态度的学者认为,网络社区赋予人们空前的民主,使得曾经屈就于政治与财团的话语权重归于民,成为实现公共领域的新途径。但网络社区中自由言论与隐性把关的共生、网民高参与度下的低水平非理性互动,以及远离公众议题的娱乐化倾向,不时遮掩着昭示公共领域的微弱曙光,使网络社区在主旨精神上与哈贝马斯所倡导的公共领域存在偏差。本文旨在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传播学和社会学的视角切入,从网络社区组织架构、成员交往,以及社区民主尝试等方面,深入分析以天涯为代表的网络社区,与哈贝马斯提出的公共领域的区别与联系,梳理网络社区的现状特征,探讨其发展变化走向。本文主体分为七个章节,导言之后首先界定网络社区及其现状,其次探讨公共领域的含义和发展历程,第4章分析网络社区在建构“自由”城邦过程中面临的矛盾纠葛,第5章从互动和理性交往的角度阐释网络社区与公共领域的差异,第6章剖析网络社区的民主困境,第7章探究网络社区民主娱乐化的本质。(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08-05-01)

杨拓[7](2006)在《赛伯空间的精神之旅》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二十世纪末的历史余晖在古老的文化原野投下最后一抹背影时,印刷时代的文学宿命般的步入了落潮期。与此同时,一种全新的文学样式——网络文学,这个诞生于后现代主义背景下的精灵,像一个涉世未深但活力十足的少年,所到之处,总带起一股急冲冲的旋风,网络文学这股旋风不仅吹进了科技文明的王国,还吹入了人文科学的领空。人们迫不及待的跟随着他,希望他能重现文学昔日的辉煌,希望他能拯救人类心灵的困顿,甚至希望他能引领我们找寻到自由精神的殿堂。这个科技和人文结合的宠儿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要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然而,“网络文学”这个词汇还未被所有大众所认可,对“网络文学”的定义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随着网络科技的完善与网络文学的发展,这个概念还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当中。但“网络文学”现象已经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学景观,这是不争的事实。近年来,由于互联网迅速普及,上网人数急剧攀升,网络原创文学的绝对数量远远超出同期发表的纸质印刷文学。然而,网络作品的粗糙、稚嫩、苍白和良莠不齐,使得网络文学从总体上得不到人们普遍的信任和历史的尊重。不过,假如我们怀着发展的眼光和前瞻性的审视态度,那么也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网页挤占书页、读屏多于读书、纸与笔让位于光与电,恐怕是高科技时代难以逆转的文化趋势。文学的裂变期正在到来,计算机网络正是导致这种裂变的催化剂。本文试图从网络文学的诞生背景、网络文学的生存土壤、网络文学的审美范式与网络文学的发展态势等四个方面来论述网络文学对当代人文精神重新建构的可能性与发展前景。在现代技术背景下,后现代话语最理想的代言器物莫过于被称为“第四媒体”的网络媒体。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基于工业文明滋生现代主义,后工业化为代表的电子网络文明必将诞生后现代主义的简单推论,而是基于后现代主义的表征与电脑网络之间存在着某种暗合的文化逻辑。深度模式的消失、历史意识的消失、主体性的丧失、距离感的消失,网络文学的发展轨迹一次又一次的诠释着后现代文化的逻辑内涵。“赛伯朋克”精神的出现使人们有了热切拥抱新事物的勇气,使人们不断的运用着技术理念解构着中心和权威,它的出现展现出人们前所未有的对科学和技术的前卫姿态。网络文学正是秉承着“赛伯朋克”的精神不断地在解构中以游戏的方式追逐着人的自由和本真。在网络上,艺术不再具有超越性,艺术渐渐成为游戏化和适应性的代名词,艺术将等同于生活,而生活也正慢慢成为后现代人的艺术棋盘。网络对文学精神素质的解构并没有妨碍其对人文精神的建构,因为这些解构本身常常(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06-06-30)

刘淮南[8](2004)在《“赛伯空间”与文学问题——读《网络文学论纲》》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文学已经成为文学家族中不可忽视的一名新成员 ,《网络文学论纲》对之的系统研究和原理建构具有创新意义。尽管如此 ,网络文学所存在的问题和有关的网络问题依然需要进一步的探讨。(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学研究》期刊2004年03期)

刘军[9](2004)在《赛伯空间觅温情》一文中研究指出信息社会有一个别称,叫“赛伯空间”(CyberSpace),简单说,赛伯空间就是依托于互联网、电信网的巨大虚拟世界。很少有人用“赛伯空间”形容自己的触网体验和数字生活,但越来越多的人在这种状态下惬意地生活,甚至迷恋:短信、QQ、MSN,现在有N种办法能让两个人随时随地说上话;过去跑断腿才能办完的各项手续,如今只需要点几下鼠标或者敲敲键盘就能搞定;资料、信息极大丰富,查询也方便……生在这个时代的人,正享受着前所未有的便捷。(本文来源于《中国计算机用户》期刊2004年24期)

袁瑾[10](2003)在《赛伯空间里的狂欢——“对话主义”及其网络写作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两个“宇宙”之中,一个是实在的物质世界,一个是电子数码构成的虚拟世界——赛伯空间(cyberspace),即“思维和信息的虚拟世界,它利用信息高速公路作为最基本的平台,通过计算机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和文化交流,而无需面对面接触,只要在电脑键盘击键而已”。赛伯空间的诞生促进了全球文化的资源共享,赛伯文化比起传统自足型文化更自由更开放更兼容并包,这集中体现在网络的杂语“对话”现象。(本文来源于《阅读与写作》期刊2003年08期)

赛伯空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网络时代的特殊文化形态,赛伯空间文化是现代社会的亚文化系统,其基于现代通信及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所创造的虚拟网络空间(即赛伯空间)文化,以"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文化互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存方式,特别是为生活其中的广大青少年提供了一个狂欢的舞台,同时,也对青少年的发展产生着巨大负面影响。面对赛伯空间文化"泛娱乐化"倾向的挑战,学校教育需要进行深刻反思,并给予积极的应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赛伯空间论文参考文献

[1].方健华.赛伯空间:又一个“娱乐至死”的舞台?——关于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发展影响的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14

[2].方健华.赛伯空间:又一个“娱乐至死”的舞台——关于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发展影响的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14

[3].赵艳.赛伯空间可能产生信任[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

[4].张涛.赛伯文学的网络空间与悖论[J].黑河学刊.2009

[5].沈奕斐.赛伯空间中的主体技术和性/性别政治[J].妇女研究论丛.2009

[6].陈晨.赛伯空间下的“自由”城邦[D].陕西师范大学.2008

[7].杨拓.赛伯空间的精神之旅[D].广西师范大学.2006

[8].刘淮南.“赛伯空间”与文学问题——读《网络文学论纲》[J].中国文学研究.2004

[9].刘军.赛伯空间觅温情[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4

[10].袁瑾.赛伯空间里的狂欢——“对话主义”及其网络写作初探[J].阅读与写作.2003

论文知识图

电影《逆世界》海报一2似幻犹真的赛伯空间叁 学术着作简介《赛伯空间之哲学研...摩天楼大赛第一名方案,美...台北艺术表演中心国际竞赛设计方案,...现实界(世界1,2,3)与虚拟界(Ⅰ,Ⅱ,Ⅲ)之...

标签:;  ;  ;  ;  ;  ;  ;  

赛伯空间论文_方健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