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转振动论文_赵琪,李慨,侯书军,曲云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扭转振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惯量,因素,工具,刚度,阻尼,曲轴,截面。

扭转振动论文文献综述

赵琪,李慨,侯书军,曲云霞[1](2019)在《扭转振动骨钻切削参数与钻削力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骨科矫形固定手术的骨钻孔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切削热,一旦温度超过47℃可导致不可逆转的骨坏死,从而影响骨愈合。同时手术钻削效果对于提高手术质量,减轻病人出血至关重要。应用低频振动骨钻,测定了主轴转速、进给速度和激振频率对钻孔力学参数、钻孔温度以及表面加工和质量的影响关系。实验表明:随着激振频率的增加,轴向力、扭矩和温度都逐渐减小,引入低频振动,可以在较小切削力下高效地钻孔,从而有效降低钻孔温度,获得较好表面质量。(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19年11期)

陈云飞,赵景波,杨超越,贾婕[2](2019)在《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传动系统扭转振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布式电动汽车受到激励作用会产生扭转振动,且齿轮非线性特性和电机谐波现象会加剧传动系统扭转振动。文章针对分布式驱动汽车传动系统的扭转振动问题和非线性问题,从多自由度传动系统扭转振动特性、减速器齿轮扭转振动抑制方法和主动控制抑制扭转振动方法 3个方面综述了近年研究成果和重点。介绍了电动汽车传动系统扭转振动的抑制方法,分析了机械方法与主动控制方法抑制电动车扭转振动的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常州工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翟功涛,王维民,陈子文,邵星[3](2019)在《基于叶端定时的转子扭转振动监测方法及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变频调速技术在压缩机/风机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由变频器产生的谐波导致的扭转共振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叶端定时的转子扭转振动监测方法,设计并开发了集叶片振动及轴系扭转振动于一体的监测系统。本系统利用脉冲时序计数法处理叶片脉冲序列信息,将相邻叶片实际到达时间差与理论到达时间差的差值同叶尖角速度相乘得到轴系扭振角位移。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叶端定时的转子扭转振动监测方法及系统具有可靠的精度,可用于实际工程测试,为旋转机械扭振测量提供新途径。(本文来源于《风机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李文睿[4](2019)在《汽车动力传动系扭转振动模型研究及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汽车市场消费的不断升级,人们对汽车文化理解的不断深入,多用途汽车凭借其优点备受消费者青睐。与此同时,人们对汽车乘坐舒适性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汽车振动与噪声一直以来也都是生产厂商和工程师们关注的问题。多用途汽车由于更容易引起振动噪声问题而受到了生产厂商和工程师们的关注。因此,有必要对该类型车的动力传动系建立模型进行扭转振动控制研究。本文针对某前置后驱汽车动力传动系扭转振动引起的车内轰鸣声问题,对模型简化过程展开研究,建立系统集中质量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模型进行再简化,最终提出基于再简化模型的扭转振动优化措施并验证优化方案的可行性。主要内容如下:首先,针对对象车型车内轰鸣声问题,对该车动力传动系进行扭转振动测试,然后根据动力传动系扭转振动当量系统简化原则,对动力传动系各部件进行简化和建模,最终建立动力传动系19自由度集中质量模型。其次,基于扭转振动特性分析理论和方法,在AMESim软件中建立自由扭转振动和强迫扭转振动仿真模型,并分析其扭转振动特性,最后对比分析各仿真和实验结果以验证并完善模型。再次,在原模型的基础上,分别针对模态分析和扭转振动响应分析,重新简化原模型合并为包含发动机、变速器、传动轴、驱动桥、车轮和车身的6自由度自由扭转振动仿真模型和13自由度强迫扭转振动仿真模型,将再简化模型的仿真结果分别与实际实验结果、原模型仿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所简化的自由扭转振动模型和强迫扭转振动模型是有效的。最后,在再简化模型的基础上,以离合器刚度影响规律分析为例,分别对动力传动系中的参数进行影响规律分析,找出对动力传动系扭转振动幅值影响较大的参数。然后根据企业提供的传动系统变量范围表,提出对这些参数按最大变化幅度的单参数和多参数调整方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装弹性联轴器和加装扭转减振器的扭转振动优化方案,优化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9-06-01)

邓国栋[5](2019)在《嵌岩特性对嵌岩桩桩顶扭转振动阻抗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虑桩身截面和桩侧土性质的变化,建立了层状土中嵌岩桩的扭转振动计算模型和控制方程;利用Laplace变换技术和阻抗递推技术,求得任意荷载作用下嵌岩桩桩顶扭转振动复阻抗,并通过与现有解对比验证了所得解析解的合理性。基于所得解析解,在桩基础动力设计关注的低频范围内讨论了嵌岩桩几何性质、桩底沉渣、岩体性质对桩顶扭转振动复阻抗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扭转振动条件下,嵌岩桩存在一个临界嵌岩深度,临界嵌岩深度随着桩长径比的增大和嵌岩段岩体性质的提高而降低,这说明在工程设计时,并非嵌岩深度越深对整个桩土系统承载特性越有利;临界嵌岩深度范围内,随着嵌岩深度的增加,桩顶扭转动刚度逐渐减小,动阻尼逐渐增大,超出此范围时,嵌岩深度对桩顶扭转振动阻抗基本上没有影响;当嵌岩深度小于临界深度时,桩底沉渣的存在会使桩顶扭转动刚度降低,动阻尼增大;当嵌岩深度超过临界深度时,桩底沉渣对桩顶扭转振动阻抗基本上没有影响;桩径是影响桩顶扭转振动阻抗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何刘鹏[6](2019)在《双质量飞轮动力学参数研究与动力传动系扭转振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消费者与国家法规对汽车经济性和NVH性能日趋严格要求的背景下,双质量飞轮(DMF)作为优化动力总成的解决方案之一,展现了充足的应用优势。但DMF与整车传动系的匹配仍然存在许多技术壁垒,学术研究也多是基于离合器减振器(CTD)的思路展开。为此,本文以某轻型客车的DMF传动系为对象,进行了起动、怠速和行驶工况的扭转振动仿真与试验研究,并对DMF动力学参数与传动系扭转振动的影响关系进行分析。论文的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基于相关现有研究、CTD设计方法和课题合作企业的DMF设计经验,为轻客初步设计了DMF的转动惯量分配、扭转刚度和迟滞扭矩。(2)在DMF动力传动系各部件的当量转化和参数计算的基础上,建立了起动怠速工况和WOT工况的整车传动系扭振分析模型;以怠速工况为例,使用Matlab计算分析了系统固有特性,结果表明DMF可有效降低传动系的二阶固有频率,避免了怠速共振;但在发动机起动过程中,传动系必将产生共振抖动现象。(3)使用SimulationX建立了起动机和发动机的激励控制模型,基于分析模型建立了起动怠速工况和WOT工况的DMF传动系扭振仿真模型,完成了各工况的强迫响应仿真;设计并进行了各研究工况的整车传动系扭转振动试验;基于仿真和试验结果,分析了DMF在起动、怠速和行驶工况的响应特点与减振效果;各工况的仿真和试验相对误差均小于7.5%,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和准确性。(4)基于起动怠速工况和WOT工况的DMF传动系强迫响应仿真模型,展开了DMF转动惯量比、扭转刚度和迟滞特性对减振效果的影响研究,并提出各工况下DMF减振效果的评价指标;基于各研究工况的传动系扭振减振效果提出了DMF的参数匹配与设计要求。本文区分建立了DMF传动系起动与行驶工况的输入激励,提出了各工况下DMF减振效果的评价指标,可应用于传动系扭振仿真和试验结果的分析;首次揭示了起动工况下DMF的工作特性与设计要求,完善了DMF的匹配准则,可用于指导DMF的产品开发。(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9-05-01)

刘海云[7](2019)在《基于GT-Crank的柴油机曲轴扭转振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曲轴作为柴油机中最重要的部件之一,在柴油机工作过程中伴随着扭转、弯曲等各种形式的振动。为了防止曲轴过早的出现弯曲疲劳破坏和扭转疲劳破坏,本文以4B3.9-G2型柴油机曲轴轴系为分析对象,利用GT-Crank软件建立该柴油机曲轴轴系模型,研究曲轴的动态性能,掌握曲轴在工作过程中的振动规律以及载荷的变化规律,对提高曲轴的可靠性和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内燃机与配件》期刊2019年03期)

查春青,柳贡慧,李军,席岩,汪伟[8](2019)在《PDC钻头扭转振动减振工具设计及现场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PDC钻头的扭转振动,设计了PDC钻头扭转振动减振工具。为了科学指导该工具的设计及使用,建立了工具的工作原理模型,对其减振机理进行了分析;基于PDC钻头处扭矩和钻压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减振工具螺旋导轨最佳螺旋角的计算模型,根据该模型优选了工具的螺旋角,并通过现场试验验证了该工具的减振及提速效果。理论分析表明:减振工具能通过螺旋导轨及碟簧机构自动调节钻压和PDC钻头的转速,抑制PDC钻头的扭转振动,并将一部分振动载荷转换为用于破岩的切削扭矩,提高机械钻速;减振工具的最佳螺旋角度与钻柱系统轴向刚度、钻头直径、岩石硬度成正比,与钻柱系统扭转刚度及PDC钻头后倾角的角度成反比。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试验过程中,PDC钻头未出现崩齿破坏;与邻井同层位相比,采用扭转振动减振工具后平均机械钻速提高了33. 44%。扭转振动减振工具能有效抑制PDC钻头的扭转振动并起到提速效果,可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特种油气藏》期刊2019年02期)

田家林,周仪,杨琳[9](2019)在《新型扭转振动工具降粘特性分析及PID控制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深井和超深井勘探开发过程中,广泛存在着粘滑振动现象,该现象不仅造成机械钻速降低,驱动能量大量浪费;而且还会加速钻具老化和失效,严重威胁钻井安全。为了有效地控制钻柱的粘滑振动,首先提出了一种新型扭转振动工具;其次建立了基于该工具的钻柱系统的理论模型;最后用PID控制方法对新型扭转振动工具的降粘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工具能够有效地控制钻柱的粘滑振动,两种PID控制方程均能对期望稳态转速进行实时监控,对比两者,U2控制方程具有更快的调节能力和更好的控制性能,且前期无粘滑现象的发生。(本文来源于《机械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王清波[10](2018)在《风力发电机组扭转振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风力发电机组的扭转振动,建立了非均质变截面风力发电机组模型,采用微分求积法计算了风力发电机组扭转振动的固有频率,引入切变模量变化系数和截面变化系数,求解了切变模量变化系数和截面变化系数对风力发电机组扭转振动固有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分求积法求解精度较高,计算量小,易于在计算机上实现。风力发电机组塔筒转动惯量与机舱和风轮转动惯量比值一定时,风力发电机组扭转固有频率随切变模量变化系数和截面变化系数的增大均减少,且当该比值较小时,切变模量变化系数和截面变化系数对风力发电机组的扭转固有频率影响均很小。结果对风力发电机组的设计具有一定指导意义,能够有效的减少风力发电机组由于振动引起的附加应力,从而保证风力发电机组的安全运行。(本文来源于《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扭转振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分布式电动汽车受到激励作用会产生扭转振动,且齿轮非线性特性和电机谐波现象会加剧传动系统扭转振动。文章针对分布式驱动汽车传动系统的扭转振动问题和非线性问题,从多自由度传动系统扭转振动特性、减速器齿轮扭转振动抑制方法和主动控制抑制扭转振动方法 3个方面综述了近年研究成果和重点。介绍了电动汽车传动系统扭转振动的抑制方法,分析了机械方法与主动控制方法抑制电动车扭转振动的发展趋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扭转振动论文参考文献

[1].赵琪,李慨,侯书军,曲云霞.扭转振动骨钻切削参数与钻削力的试验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9

[2].陈云飞,赵景波,杨超越,贾婕.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传动系统扭转振动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9

[3].翟功涛,王维民,陈子文,邵星.基于叶端定时的转子扭转振动监测方法及系统研究[J].风机技术.2019

[4].李文睿.汽车动力传动系扭转振动模型研究及优化[D].江苏大学.2019

[5].邓国栋.嵌岩特性对嵌岩桩桩顶扭转振动阻抗的影响[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19

[6].何刘鹏.双质量飞轮动力学参数研究与动力传动系扭转振动分析[D].江苏大学.2019

[7].刘海云.基于GT-Crank的柴油机曲轴扭转振动分析[J].内燃机与配件.2019

[8].查春青,柳贡慧,李军,席岩,汪伟.PDC钻头扭转振动减振工具设计及现场应用[J].特种油气藏.2019

[9].田家林,周仪,杨琳.新型扭转振动工具降粘特性分析及PID控制策略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2019

[10].王清波.风力发电机组扭转振动分析[J].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论文知识图

倒K型桩腿平台3阶模态倒K型桩腿平台4阶模态Fig.2.23Third...轧辊振动实测信号柱网定位平面图的变温FTIR结果.(a)3000...输出端盘扭转振动(n=1200rpm...

标签:;  ;  ;  ;  ;  ;  ;  

扭转振动论文_赵琪,李慨,侯书军,曲云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