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宗教功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宗教,功能,文化,康德,道教,社会,圆融。
宗教功能论文文献综述
彭睿[1](2019)在《从社会合作视角试探道教在多元一体宗教格局中的功能与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社会合作伦理及其整体均衡的视角,本文尝试探讨道教在中国社会中的功能及其变迁。从"社会合作伦理"类型来说,道教在代际合作、纵向合作、横向合作等方面均不甚清晰,其优势社会伦理是人与自然合作。从"社会合作伦理的整体均衡"来说,中国社会是在儒、释、道叁教"菜单式"社会合作伦理基础上,以"叁教圆融"方式构建出"整体均衡"。此外,道教还深度参与了具有"叁教圆融"特征的大众普遍神构建。进而,儒、释、道与多样性大众宗教共筑了"多元一体"宗教格局。(本文来源于《世界宗教文化》期刊2019年05期)
王月清,赵晓锋[2](2019)在《习近平新时代宗教功能观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习近平新时代宗教功能观是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全面、系统地审视宗教、社会、文化、外交、安全等世情国情的基础上形成的。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宗教功能的判断和定位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即安放现世人心、巩固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增强文化自信、增进文明交流互鉴、维护国家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把宗教放在国家"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进行考量,深刻地阐述了宗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形成了关于宗教功能的新判断、新观点,兼具战略性、全面性、时代性等特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功能观的创造性发展。(本文来源于《理论学刊》期刊2019年05期)
詹世友[3](2019)在《康德“道德的宗教”之实践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康德认为,道德哲学本身并不需要宗教,但道德必然导向宗教。道德法则必然指向达到德福一致的至善,但这个目的却为我们人力所不能及,我们虽然能自主地追求道德,但幸福的获得却服从自然规律,处于我们的能力之外。为了在尘世中实现至善(而这也是具有道德的人的合理期望),必然需要假定上帝的存在。上帝不可能在理论上得到证明,它是由于实践理性的需要而被假设为必然要存在的,所以,这种宗教就是"道德的宗教",它被严格限制在纯粹理性的界限里。(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潘天波,李影影[4](2019)在《上古器物叙事的宗教功能及其文化溢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意识形态领域,上古宗教思想支配并占有全部社会意识及其活动。上古制器文化基本围绕宗教而展开,先民已懂得使用器物去装载神权,进而在器物使用或仪式活动中溢出原始人文宗教思想。上古宗教不仅溢出合"礼"性的器物图像视觉形态,还与国家制度发生了密切关系,从而溢出器物在国家层面扮演着文化角色的传统。借此,上古工匠制器通过将宗教化人文因素渗透到制器活动中,从而增益于上古制器的人文功能及其意义构建。上古器物具有明显的宗教叙事与文化溢出功能,它对当代中国制造在文化叙事与域外输出上具有启示性意义。(本文来源于《艺术学界》期刊2019年01期)
刘梓任[5](2019)在《民间宗教组织的结构功能及其治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党和国家深化宗教工作改革这一背景下,也给新时代宗教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宗教研究领域不断创新。本文尝试性地从一个不同于以往宗教研究的宏大叙事视角展开研究,以微观叙事为核心构建一幅宗教图景,在宏大的宗教历史之外构建一个福柯式的微观历史。本文以田野调查案例作为主要分析材料,兼顾已有的研究文献作为辅助材料,从而形成较为全面的宗教研究对象。从“讲经劝善”团体的历史脉络中抽离出宗教在社会中的关键因素,并以团体内部的发展过程和组织内部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为出发点,描述出了一幅完整的背景图。本文的各章节分别从组织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角度,集中性的讨论结构功能对组织发展的影响,并透过这种影响探寻宗教治理的路径。在此基础上整合之后,以社会关系分析作为出发点,将“人”与“物”构筑成一种整体的关系网络。宗教治理目标的实现,需要对关系网络有一个清晰的把握,而这一点需要与自治组织形成犄角之势,通过自治组织的协助实现治理主体嵌入在社会关系网络中。在嵌入式治理模式之上,进一步提出了治理的原则和范围,将如何使宗教成为有助于乡村发展的力量这一核心论题作为最终落脚点。(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陈睿[6](2019)在《文化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宗教性百科全书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英国着名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提出翻译实践的文化功能对等为指导,对印度文化百科全书英译汉翻译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探讨如何在翻译过程中既不丢失原文功能,又能为汉语读者理解的翻译文本和翻译方法。原文本为英语,原文化却是印度文化,目标语是中文,因此要求翻译要以汉语读者的接受惯习为依据,转变英语的表达方式,最大程度上保留实现传播印度文化的功能。通过对文本语言特点进行具体分析,本文将结合翻译实践的文化功能对等探讨具体翻译方法。本论文认为,必须要(1)遵守词义所指范围、词义聚合、词义背景以及词义组合的替换以达成文化标记替换的功能对等;(2)遵守“顺古故不翻”、仿造以达成信息恒定的功能对等;(3)遵守调整语序、运用古文体达成信息接受惯习的功能对等以及;(4)通过增补、删减达成信息增减的功能对等。运用这些翻译方法,旨在一定程度上为形成较为理想的目标文本,提供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也希望对提升译者自身的翻译水平提供一定帮助。(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5-01)
林顺利,朱睿钒[7](2019)在《“缺位”与“篡位”:乡村宗教组织的生长路径——以农村社区老年人群的精神需求满足为线索的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性与传统性这两股历史潮流的交又相撞定格于当代的乡土社会场城中,它们之间的分与合打破了传统组织与乡村老人之间"精神需求"与"满足"的关系链,衍生出多元化的乡土问题。基于此,本文以X福音村老年人的精神养老需求为线索,透过村庄生活的嬗变记忆,探寻宗教势力嵌入农村老人的意义体系之中,且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力量显现在乡村内部权力格局之中的生长路径与实践逻辑。重点从"基督下乡"的实践逻辑看出农村老年人养老生活的组织化需求,以期对农村社区功能完善和后乡土中国组织建设等意义性话题给出现实性的回应,实现乡村自治力量与基层正式权威的良性互动。(本文来源于《青海民族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韦芳婧[8](2019)在《宗教世俗化语境下民间宗教仪式的功能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化进程中,宗教从神圣向世俗的转变,即是所谓宗教"世俗化"。宗教仪式乃是对神圣者或终极存在的认知及由此认知而产生的行为,意在重申社会制度的合法性。但在世俗化语境下,现代化进程使宗教脱离对社会的控制,成为一种个人选择。作为重要宗教行为的宗教仪式,也在这种语境下有了新的功能,体现在其仪式功能从作为合法化社会制度的神圣象征,变为宗教组织争取信众的市场竞争手段,甚至进一步蜕变为纯粹性的文化表演,其仪式功能的神圣性已逐渐被世俗性所替代。然而,基于世俗化概念界定的争论与中国民间宗教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不能完全运用任何一种世俗化理论来解读民间宗教仪式的变化;不应简单认为宗教与社会便是完全的神圣与世俗二元对立;不可忽略现代化进程对于宗教产生的影响,但中国宗教应有自己的理论。(本文来源于《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期刊2019年01期)
沈庭[9](2018)在《论民间宗教的社会教化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代中国多元的宗教生态系统中,民间宗教和民间信仰无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间社会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民间宗教文化属于草根文化的一种形态,具有异常顽强的生命力,不仅在古代历史上,即便在当代仍然以多种形式蓬勃兴旺,未来也将长期存在,这是宗教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儒释道等正统宗教和精英宗教所主张的仁义道德、慈悲喜舍抑或自然无为等道德哲学毕竟曲高和寡,不符合斗升小民的知识水(本文来源于《人文论丛》期刊2018年02期)
范丽珠,陈纳[10](2018)在《从杨庆堃宗教社会学的功能主义视角看儒学的宗教特质》一文中研究指出儒学是不是宗教的问题,至今仍困扰学术界,学者们对此莫衷一是。本文通过梳理杨庆堃的宗教社会学分析中对儒学宗教性的阐述,来认识儒学在中国人宗教生活中的角色与作用。杨庆堃从功能主义的视角论证了儒学具备的宗教特质——儒学的道德体系与礼仪制度为中国人解决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以及社会秩序建构提供了宗教性基调;他引述了大量的地方志等文献资料来说明,儒学作为意义与信仰实践体系对于中国民众生活世界的影响;并通过对"以神道设教"与政治伦理之间的功能性互动的讨论,揭示了儒学传统参与并决定社会秩序建构的普遍而有效的方式。(本文来源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宗教功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习近平新时代宗教功能观是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全面、系统地审视宗教、社会、文化、外交、安全等世情国情的基础上形成的。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宗教功能的判断和定位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即安放现世人心、巩固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增强文化自信、增进文明交流互鉴、维护国家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把宗教放在国家"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进行考量,深刻地阐述了宗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形成了关于宗教功能的新判断、新观点,兼具战略性、全面性、时代性等特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功能观的创造性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宗教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1].彭睿.从社会合作视角试探道教在多元一体宗教格局中的功能与变迁[J].世界宗教文化.2019
[2].王月清,赵晓锋.习近平新时代宗教功能观初探[J].理论学刊.2019
[3].詹世友.康德“道德的宗教”之实践功能[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4].潘天波,李影影.上古器物叙事的宗教功能及其文化溢出[J].艺术学界.2019
[5].刘梓任.民间宗教组织的结构功能及其治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6].陈睿.文化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宗教性百科全书翻译[D].兰州大学.2019
[7].林顺利,朱睿钒.“缺位”与“篡位”:乡村宗教组织的生长路径——以农村社区老年人群的精神需求满足为线索的功能分析[J].青海民族研究.2019
[8].韦芳婧.宗教世俗化语境下民间宗教仪式的功能变化[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9
[9].沈庭.论民间宗教的社会教化功能[J].人文论丛.2018
[10].范丽珠,陈纳.从杨庆堃宗教社会学的功能主义视角看儒学的宗教特质[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