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空间扩展模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空间,模式,建设用地,特征,机制,因素,组织。
空间扩展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孟晓鹏,叶茂乐[1](2019)在《自动驾驶汽车模式下的城市交通空间重塑及其扩展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在自动驾驶整体科技环境的基础上,从人的行为需求和机动车运行规律出发,提出了城市道路空间结构和相应配套设施的新需求、新态势,并对与之紧密关联的法律法规、城市街道景观、房地产价值等领域的延伸效应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解析与展望。(本文来源于《城市建筑》期刊2019年04期)
吴巍,黄翠萍,赵晓杰,胡细英,王楠[2](2018)在《不同模式下城区用地空间扩展特征及机理——以赣州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城镇用地扩展是经济地理学和城市土地利用研究的经典领域。以赣州中心城区为例,利用景观扩张指数将其城镇用地扩展划分为飞地式、边缘式、填充式叁类,同时结合用地功能探讨研究区2003~2016年城市扩展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模型揭示不同用地扩展模式的差异化作用机理。研究表明:(1)研究区叁类用地扩展模式并存,其中飞地式扩展以工业、居住用地为主,由新区组团式集中分布转向沿交通轴带放射状扩展;边缘式扩展由居住用地主导逐渐转向以工业用地为主,表现为城镇斑块的繁殖作用,随城市空间增长不断外延;填充式扩展相对不明显,以居住用地为主且集中分布于老城区。(2)交通引导开发及"自上而下"的开发模式是城区用地扩展的主要特征,不同用地扩展模式的作用机理具有差异性,通达性、政策性因子对飞地式扩展起主导作用;聚集性因子是决定边缘式扩展的重要因素;聚集性和通达性因子则对填充式扩展影响较为显着。(本文来源于《城市发展研究》期刊2018年12期)
邓瑞民[3](2018)在《建设用地扩展模式空间差异与驱动机制的多尺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景观扩展指数分尺度探讨了建设用地扩展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在省级尺度以广东省为例,分析了各地级市之间2009-2014年新增建设用地扩展模式的区域差异,并分析了建设用地不同扩展模式的驱动机制;在市级尺度以广州市为例,分析了各区之间2009-2014年新增建设用地扩展模式的区域差异,探讨了不同功能建设用地与建设用地扩展模式之间的关系,并通过逻辑回归模型分析了新增建设用地的驱动机制;应用FLUS模型预测了目前趋势下广州市2029年和2049年建设用地扩展情况。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广州市和广东省建设用地扩展模式的区域差异有相同之处。在统计差异上,均以边缘式扩展为主,飞地式和填充式扩展为辅。在空间差异上,填充式扩展比例较高的区域均集聚分布,飞地式扩展比例较高的区域围绕填充式扩展比例较高的区域分布。城市不同发展阶段是建设用地扩展模式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2)不同建设用地扩展模式其驱动机制不同。人口密度与建设用地飞地式扩展存在负相关关系;建设用地边缘式扩展同时受到非建设用地比例和人口密度的影响,非建设用地比例和人口密度较高与建设用地边缘式扩展存在正相关关系;建设用地填充式扩展与土地城镇化率存在正相关关系。(3)不同功能建设用地扩展特征不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以边缘式扩展为主、飞地式和填充式扩展为辅;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以边缘式和填充式扩展为主、飞地式扩展为辅;工业用地以边缘式和填充式扩展为主、飞地式扩展较少;居住用地以填充式为主,边缘式为辅;交通设施用地以飞地式扩展和边缘式扩展为主,填充式扩展为辅;(4)2009-2014年广州市新增建设用地的驱动因子依次为:距次干道的距离、距地铁线的距离、距主干道的距离、坡度、距2009年建设用地的距离、距工业用地的距离、距公共管理用地的距离、距交通用地的距离、距居住用地的距离、距商服用地的距离。其中,只有距公共管理用地的距离与新增建设用地成正相关关系,它因素均与新增建设用地成负相关关系。(5)按目前发展态势,2009-2029年广州市将新增建设用地45080公顷,2029-2049年广州市将新增建设用地41595公顷。空间上,2009-2049年广州市新增建设用地的主要增长方向是花都区、番禺区。(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期刊2018-06-01)
陈玉光[4](2016)在《大城市空间扩展的动力与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城市的空间扩展方式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空间形态、整体功能、承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总结分析世界各国大城市的成长发展历程和现状可以发现,大城市的空间扩展是在经济、人口、交通、文化、科技、行政力量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完成的,并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我国的大城市要综合考虑自身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成长发展阶段等因素,因地因时地选择合适的扩展模式;要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依靠科技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构建紧凑型城市空间结构;要发挥大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和乡村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提升区域的城镇化水平和整体竞争力。(本文来源于《求实》期刊2016年07期)
李凯,刘涛,曹广忠[5](2015)在《中国典型城市群空间范围的动态识别与空间扩展模式探讨——以长叁角城市群、武汉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动态识别叁大典型城市群空间范围,探讨中国城市群空间扩展的驱动机制,建立城市群空间演化的一般过程模型。研究发现:2010年,长叁角城市群不仅扩展到苏北和浙南地区,而且沿长江扩展到安徽的沿江区县,江淮城市群已经成为长叁角城市群的组成部分,区域性、网络化的城市群正在形成;在行政分割的制约下,成渝城市群实际上是由相互分割的成都城市群和重庆都市区组成;武汉城市群受到更多的政策性引导,正以武汉、宜昌、襄阳为支点形成初具规模的城市群。尽管经济力量是城市群空间扩展的核心驱动力,但制度因素、自然条件等对于中国城市群空间扩展的影响同样极其重要,在城市群发育的不同阶段,城市群空间扩展的主要影响因子也在发生变化。基于城市群空间扩展模式建立了城市群空间演化过程的五阶段模型。(本文来源于《城市发展研究》期刊2015年11期)
刘宁,郭庆[6](2015)在《山西省历史文化村镇空间形态及扩展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影响历史文化村镇空间形态演变的因素,总结山西省历史文化村镇空间形态主要有块状集聚型聚落、带状延伸型聚落、点状分散聚落叁种类型,在此基础上研究其空间形态扩展方式:填充式扩展、扩散式扩展、新城式扩展和两翼式扩展四种方式;并得出块状聚落主要以新城式、扩散式扩展为主;带状聚落则主要以两翼式扩展;点状聚落以填充式扩展为主;在历史文化村镇发展演变过程中,其空间形态具有单一式、多元式、阶段式叁种扩展模式。研究结果为各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为制定合理的村镇保护发展规划及我国传统聚落文化传承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8城市文化)》期刊2015-09-19)
从政,李婷[7](2015)在《大城市新区居住空间演化与扩展模式——以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城市空间拓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空间的结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新区的建设质量和人居环境水平。研究以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通过对其居住空间扩展的阶段划分及特征分析,结合趋向交通布局、趋向重大公共设施布局及趋向产业园区布局3种区位指向,提出线状扩展及多组团聚集的居住空间扩展模式,以期为其他地区居住空间的布局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规划师》期刊2015年S1期)
李俊峰,高凌宇,焦华富[8](2015)在《上海城市跨黄浦江扩展的空间组织过程及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借助于RS和GIS,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上海市跨黄浦江扩展空间组织过程及特征,探讨了上海跨江扩展的空间组织模式,揭示出影响上海城市跨江扩展空间组织的主导因素及相互作用机理。研究表明:1上海城市跨江扩展开始于上海开埠,主要集中在1990年代以后。2上海城市跨江扩展空间组织经历离散型、带状集中型、弱扩散型、强扩散型、均衡型和重构型等6个阶段。不同阶段的扩展方式、空间形态、城市功能均呈现出较大差异。3空间组织模式上,从整个上海市的角度,采取东西互动、两岸一体化构架的空间组织模式,主要体现在城市中央商务区的组织、城市发展轴线的布局以及两岸交通的构架等方面。从浦东视角,呈多心组团开敞式空间组织模式,主要围绕四大国家级开发区和主要城镇进行扩展和组织。4上海城市跨江扩展的空间组织为一个自组织与他组织复合作用的过程。跨江扩展的前期,为自组织结果,路径依赖性强;在强扩散型空间组织阶段,制度创新、全球化是影响城市空间组织最为重要的因素;在均衡型空间组织阶段,市场机制影响巨大。本研究可为其他滨江城市跨江扩展的空间组织提供理论指导和可借鉴的经验模式。(本文来源于《经济地理》期刊2015年04期)
管旸[9](2014)在《山间盆地中小城市空间扩展模式研究——以楚雄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云南楚雄为实例城市,分析总结小型山间盆地城市的空间扩展模式,发现进入快速发展期后,小型山间盆地城市城市空间扩展与地形的矛盾开始变得明显:出于保护耕地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考虑,城市建成区在盆地中所占面积的比例不应超过一定阈值,因此城市空间扩展应采用跳跃式扩展模式;但山间盆地中小城市普遍经济实力较差,因而政府倾向于征收并出让城区周边的土地以获得更多收入。另一方面,在建设新城时政府往往无力负担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使得新城缺乏吸引力、中心城区功能依然过度集中。另外,由于山间盆地城市需要脱出中心城区所在盆地进行新城建设,因此跳跃式扩展的成本更高。这些因素造成山间盆地中小城市采用跳跃式空间扩展有困难,从而在空间扩展模式上形成对"摊大饼"模式的"路径依赖"。(本文来源于《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 城市总体规划)》期刊2014-09-13)
姜博,王媛,魏超,盖晓,乔磊[10](2014)在《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驱动因素与空间扩展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文献资料法对我国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7个大区21个典型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驱动因素、空间扩展方向、空间扩展模式等进行了比较与分析,以探索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规律。结果表明: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主导因素为经济因素;空间扩展模式主要表现为外延式、填充式以及外延与填充并重叁种类型,其中,以外延式扩展最为显着;文章最后分析了外延式扩展的一些弊端,并建议采取"精明增长"的发展理念予以应对。(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4年07期)
空间扩展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城镇用地扩展是经济地理学和城市土地利用研究的经典领域。以赣州中心城区为例,利用景观扩张指数将其城镇用地扩展划分为飞地式、边缘式、填充式叁类,同时结合用地功能探讨研究区2003~2016年城市扩展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模型揭示不同用地扩展模式的差异化作用机理。研究表明:(1)研究区叁类用地扩展模式并存,其中飞地式扩展以工业、居住用地为主,由新区组团式集中分布转向沿交通轴带放射状扩展;边缘式扩展由居住用地主导逐渐转向以工业用地为主,表现为城镇斑块的繁殖作用,随城市空间增长不断外延;填充式扩展相对不明显,以居住用地为主且集中分布于老城区。(2)交通引导开发及"自上而下"的开发模式是城区用地扩展的主要特征,不同用地扩展模式的作用机理具有差异性,通达性、政策性因子对飞地式扩展起主导作用;聚集性因子是决定边缘式扩展的重要因素;聚集性和通达性因子则对填充式扩展影响较为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空间扩展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1].孟晓鹏,叶茂乐.自动驾驶汽车模式下的城市交通空间重塑及其扩展效应研究[J].城市建筑.2019
[2].吴巍,黄翠萍,赵晓杰,胡细英,王楠.不同模式下城区用地空间扩展特征及机理——以赣州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8
[3].邓瑞民.建设用地扩展模式空间差异与驱动机制的多尺度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8
[4].陈玉光.大城市空间扩展的动力与模式研究[J].求实.2016
[5].李凯,刘涛,曹广忠.中国典型城市群空间范围的动态识别与空间扩展模式探讨——以长叁角城市群、武汉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5
[6].刘宁,郭庆.山西省历史文化村镇空间形态及扩展模式研究[C].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8城市文化).2015
[7].从政,李婷.大城市新区居住空间演化与扩展模式——以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J].规划师.2015
[8].李俊峰,高凌宇,焦华富.上海城市跨黄浦江扩展的空间组织过程及模式[J].经济地理.2015
[9].管旸.山间盆地中小城市空间扩展模式研究——以楚雄为例[C].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总体规划).2014
[10].姜博,王媛,魏超,盖晓,乔磊.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驱动因素与空间扩展模式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